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下求索 传道授业--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登红
1
作者 黄凡(文/图) 孙艳(文/图) +1 位作者 代鸿章(文/图) 刘佳(文/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人物简介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主持项目达40余项,提出并创新锂矿、稀土矿等“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研发系... 人物简介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主持项目达40余项,提出并创新锂矿、稀土矿等“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研发系列创新技术,在四川甲基卡、广东大宝山、江西九龙脑等地取得十几处找矿新突破;主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十余卷志书,填补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大型专业志书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2项,以及侯德封奖等多个奖项。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5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余名。其所带领的团队获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地质科学院 人物简介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地质学会 矿产资源研究 博士研究生 科技创新团队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获“底水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系统”国家发明专利
2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家发明专利 地球化学探测 矿产资源 研究所 系统 原位 底水
下载PDF
雪域高原找矿人——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菊兴
3
作者 《旗帜》 2022年第1期88-89,共2页
他一天的工作轨迹是这样的:天不亮上山,天抹黑回营地,有时夜宿牛羊圈或岩洞。什么是他最开心的事?答案很简单:圆满完成野外调查任务,研究出了成果,找到了矿。他就是唐菊兴,一名青藏高原地质找矿人。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雪域高原 矿产资源研究 地质找矿 野外调查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聚焦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需求,主动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纪念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立40周年
4
作者 胡时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8期1-2,共2页
为了适应当时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全国地质系统探矿力量薄弱、地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地质总局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后经国家科委转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原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室(第七... 为了适应当时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全国地质系统探矿力量薄弱、地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地质总局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后经国家科委转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原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室(第七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78年8月8日成立了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工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所 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 调整结构 工艺 探矿 地质矿产研究所 聚焦
下载PDF
中国“新能源矿产目录”厘定研究
5
作者 张艳飞 陈其慎 +7 位作者 邢佳韵 龙涛 郑国栋 任鑫 王琨 李媚 陈仁凤 张宇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加速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科学厘定我国“新能源矿产目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意义重大。首先,界定了新能源、新能源“产-储-运-用”体系、新能源...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加速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科学厘定我国“新能源矿产目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意义重大。首先,界定了新能源、新能源“产-储-运-用”体系、新能源矿产的概念,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涵盖重要性、关键性及新能源领域对矿产需求影响程度3个维度的中国“新能源矿产目录”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然后,按照“产-储-运-用”的4大环节梳理出新能源领域主要使用的43种矿产作为备选矿产清单,并通过系统评价确定了涵盖锂、铜、钒、硅(高纯石英)、钕、镝、镨、铽、铀、铂等19种矿产的中国“新能源矿产目录”;最后,分析了我国新能源矿产的供应保障情况,指出我国8种新能源矿产高度紧缺、依赖进口,另外11种矿产目前能够保障需求,未来极有可能面临供不应求、依赖进口的局面,亟需提前布局,加大勘查开发和投资力度,确保国家新能源矿产资源稳定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新能源 新能源矿产 “产-储-运-用”体系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评价历史回顾及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照志 潘昭帅 +2 位作者 李厚民 车东 吴晴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210,共23页
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根基,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含重要工业产品)是一个国家实施工业化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以科学的精神,评价矿产资源。有多少家底,办多大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支撑国家... 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根基,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含重要工业产品)是一个国家实施工业化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以科学的精神,评价矿产资源。有多少家底,办多大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支撑国家经济建设。本文在回顾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70余年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基础上,对自1952年以来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历史进行系统评价,经综合集成研究,总结提出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发展演变规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认识对于推进我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认为:矿产资源在我国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体制及职能的变化,以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核心,将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的发展演变阶段划分为5个时期:启动期(1952~1965年)、规范期(1966~1993年)、改革期(1994~2006年)、发展期(2007~2017年)与深化期(2018年-),阐述了各时期的特点与发展演变规律,以及查明资源储量和矿产品的变化规律。在每个时期,我国均依靠国家力量,组织开展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储量调查、核查、核实,资源潜力评价及资源保障程度论证(可供性)等国情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通过对我国第四轮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展与现状进行的回顾,我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越来越强,调查与评价的技术体系日益完善,覆盖的矿种数和矿区数不断增加,不断突出重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重视资源战略、安全及供需形势等国情的分析与研判,妥善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认为:我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是适应国家重大资源战略与规划而开展的,所形成的大量系列宏观成果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供需形势、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提供了基础支撑,对于国家制定中长期矿产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以及开展国家重大资源战略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矿业人始终以科学的精神评价矿产资源,从不冒进、夸大事实,也未给国家造成损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又审时度势地提出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国稳步进入工业化大国行列。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矿产资源 国情调查与评价 发展阶段 演变规律 国家矿产资源战略
下载PDF
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战略性关键矿产研究”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安建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0,共4页
关键矿产是指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同时又存在供应风险的一类矿产资源。不同国家关键矿产的种类因国家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21世纪以来,美、欧、日、澳、加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其... 关键矿产是指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同时又存在供应风险的一类矿产资源。不同国家关键矿产的种类因国家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21世纪以来,美、欧、日、澳、加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其关键矿产目录,而中国多年来一直将这类矿产统称为战略性矿产,迄今尚未发布相关关键矿产目录。本专辑讨论了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目录厘定,需求分析,供应风险评估和战略性关键矿产全球治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关键矿产 需求分析 风险评估 全球治理
下载PDF
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研究新进展——“《中国矿产地质志》‘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8
作者 王登红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9-564,共6页
《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由全国600多家单位、4000多名地质工作者,历时十多年编纂而成,计划出版200多套志书、150余套附图,全面记录我国180余种矿产、7万余处矿产地的矿产勘查成果和成矿规律,实现我国已发现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 《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由全国600多家单位、4000多名地质工作者,历时十多年编纂而成,计划出版200多套志书、150余套附图,全面记录我国180余种矿产、7万余处矿产地的矿产勘查成果和成矿规律,实现我国已发现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的三个全覆盖。该志书填补了历史空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该套志书是在“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理论思想指导下开展研编的,厘定了地球系统演化各个时空域中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和31个省区市的区域成矿谱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时间域、空间域及成矿作用紧密结合的成矿体系,并进一步应用成矿系列的“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预测思维开展了全矿种的成矿预测。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服务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我们从全国、省域、成矿区带等不同尺度,选取12篇论文,组成“《中国矿产地质志》‘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专辑,对铁、金、稀有、稀土、稀散、磷等战略性矿产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找矿工作选区和部署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国内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增储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战略性矿产 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规律 成矿预测 找矿方向
下载PDF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80
9
作者 王登红 王瑞江 +10 位作者 李建康 赵芝 于扬 代晶晶 陈郑辉 李德先 屈文俊 邓茂春 付小方 孙艳 郑国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稀有 稀散 战略研究 进展
下载PDF
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岳清 王登红 +4 位作者 孙艳 赵芝 刘善宝 王成辉 郭维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5-692,共38页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矿产 矿床类型 成矿规律 进展综述
下载PDF
镍钴战略性硫化矿产资源选冶研究现状及展望
11
作者 张文谱 赵开乐 +3 位作者 颜世强 宋军 杨耀辉 吴威龙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6-275,共10页
基于“双碳”发展背景、镍钴资源概况,对镍、钴硫化矿选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概述了国内外镍钴资源的分布、储量情况以及我国镍钴硫化矿资源在选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别总结了我国镍、钴硫化矿传统选冶工艺和改进情况。研究表明... 基于“双碳”发展背景、镍钴资源概况,对镍、钴硫化矿选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概述了国内外镍钴资源的分布、储量情况以及我国镍钴硫化矿资源在选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别总结了我国镍、钴硫化矿传统选冶工艺和改进情况。研究表明:硫化镍矿的选矿方式主要有浮选、重选、化学选矿、生物选矿;硫化钴矿的选矿方式主要有浮选、重选。其中,浮选具有适用性强、处理效率快的优点,仍是处理镍、钴硫化矿最有效的选矿工艺,混合浮选是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镍、钴硫化矿选矿厂采用的工艺;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具有科学性,可以有效解决过粉碎问题;浮选药剂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捕收剂组合使用和新型绿色分散剂、抑制剂的研发;生物选矿的研究也取得相应进展。重选在硫化钴矿中主要是用来预富集,可以提高入选品位和选厂处理量,常用的有重介质选矿、螺旋选矿和摇床选矿。硫化镍矿的冶金方式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硫化钴矿冶金方式主要有火法-湿法结合和全湿法冶金。其中,火法冶金具有效率高、工艺成熟的优点,仍然是硫化镍矿的主要冶金工艺,但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缺点,相关改进措施的研究是近些年的重点;火法冶金正在逐步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湿法冶金转型,焙烧—水浸是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的结合,其中,氯化焙烧—水浸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硫化钴矿的冶金工艺通常需经过焙烧—浸出—电解过程。最后指出了镍钴硫化矿选冶技术具有研究前景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镍钴资源 镍钴硫化矿 选冶工艺 前景展望
下载PDF
中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建设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颖 王安建 李天骄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国风险勘查市场的实际情况,认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缺失、矿业投资诚信的缺失、矿业政策制度的落后、矿业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是构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国风险勘查市场的实际情况,认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缺失、矿业投资诚信的缺失、矿业政策制度的落后、矿业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是构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利用境外市场培育中国风险勘查市场参与主体、改善国内矿业投资环境并建立信用体系,最终建立中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板块的"三步式"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投资环境
下载PDF
矿产区划——地质科学研究与矿产勘查结合的新形式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54-2463,共10页
矿产区划是"研究成矿规律、进行矿产预测、提出选区和地质工作部署建议"的工作,属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性、先导性融合一体的矿产勘查前期工作。矿产区划工作在我国已实施了三轮,每一轮矿产区划工作都是由国土资源部领导直接... 矿产区划是"研究成矿规律、进行矿产预测、提出选区和地质工作部署建议"的工作,属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性、先导性融合一体的矿产勘查前期工作。矿产区划工作在我国已实施了三轮,每一轮矿产区划工作都是由国土资源部领导直接部署,即由政府提出、政府下属的地勘单位、科研单位实施。矿产区划成果是部署矿产勘查,编制地质矿产保证工程和地质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资料基础及科学依据;矿产区划成果直接引领地质找矿突破和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矿产区划的指导理论是区域成矿学,特别是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最有效。三轮矿产区划的成果证实:矿产区划工作成果促进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实现了地质找矿的突破;创建了我国独有的矿产预测新理论,发展和充实了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带动了计算机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实现了地质矿产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预测 矿产区划 成果应用 成矿系列理论 理论研究和勘查结合
下载PDF
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玉柱 陈孝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7-51,共5页
2000~2010年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连续赶超西方强国,从经济总量世界第六跃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在全球化浪潮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矿产资源不但要立足国内市场,而且要紧盯,... 2000~2010年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连续赶超西方强国,从经济总量世界第六跃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在全球化浪潮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矿产资源不但要立足国内市场,而且要紧盯,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矿产资源。然而在矿产资源有限性背景下,矿产资源逐渐演化成为各国的战略性产业,矿产资源的充足率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对矿产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2012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强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简政放权,缩减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2014年10月6日生效的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除涉及敏感内容外,境外投资不再实行"核准管理",这无疑是中国矿产资源海外投资的一针强心剂,必将推动中国矿业在世界各地全面开花。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事关中国经济整体安全,也是中国矿业走出去的基本依据。本文试图对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矿业走出国门提供参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 资源 依存度
下载PDF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和成矿理论研究又上新台阶
15
作者 赵金花 佘宏全 +3 位作者 杨岳清 吕庆田 亓锋 孙文泓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97-898,共2页
中国中西部地域辽阔,横跨世界两大成矿域,成矿条件极其优越,但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特殊的景观条件,严重制约着西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效率和效果。为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资源可持续和均衡发展,科技部于'十一五'期间... 中国中西部地域辽阔,横跨世界两大成矿域,成矿条件极其优越,但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特殊的景观条件,严重制约着西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效率和效果。为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资源可持续和均衡发展,科技部于'十一五'期间设立了'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重大项目,拟通过查明重点成矿带成矿地质环境、成矿系统、控矿因素等规律,指出找矿方向;揭示重要跨境成矿带的构造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和成矿规律;通过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示范和集成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勘查技术 矿产资源 矿藏资源 方法组合 地质构造演化 重点成矿区带 成矿规律图 地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中国镉资源现状与勘查、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16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8 位作者 于沨 王伟 刘善宝 李德先 江彪 黄凡 王岩 王成辉 范文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镉是我国优势关键矿产,在全球新技术革命、高端制造和国防安全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支撑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矿产,也是易通过土壤-作物-食物链中的迁移、富集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在当今复杂的国际... 镉是我国优势关键矿产,在全球新技术革命、高端制造和国防安全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支撑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矿产,也是易通过土壤-作物-食物链中的迁移、富集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新国际生态格局下,我国镉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镉资源的需求总量仍居高位;二是世界各国资源主导权的争夺和国家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切要求镉的开发利用由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本文梳理了中国镉资源概况,镉矿的勘查、开发、利用现状,提出镉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建议加强采矿过程中伴生镉资源的回收、废弃镉电池二次回收利用、信息、液态金属等领域的环保应用,以及提高公众、企业的环境保护、资源回收意识,并对镉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提升我国镉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助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利用 资源勘查 关键矿产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稀散金属矿成矿规律定量研究
17
作者 王岩 李德先 +2 位作者 刘家军 王成辉 黄凡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8,共10页
地质大数据推动地球科学研究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半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迈进。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因传统用途局限,研究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759处稀散金属矿床(点)资料的系统梳理,定量分析了54... 地质大数据推动地球科学研究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半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迈进。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因传统用途局限,研究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759处稀散金属矿床(点)资料的系统梳理,定量分析了542处稀散金属矿产地(含矿点)的成矿密度、成矿强度及各成矿期稀散金属矿的成矿强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稀散金属矿床空间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可划分为七大主要资源集中区;广西、云南矿床(点)数量最多(61处),云南资源储量最大(24×10^(4)t),河南是稀散金属矿成矿密度最大、成矿强度最强的省份(3.4处/10^(4)km^(2)、8100 t/10^(4)km^(2))。中国稀散金属矿床时间分布不平衡,燕山期是主要成矿阶段,成矿密度最大达2.3处/Ma,而喜马拉雅期成矿强度最强,稀散金属资源储量超4000 t/Ma。划分了18个稀散金属矿集区,兰坪-普洱(DM-J13)成矿强度最大。今后应加强稀散金属综合研究,加强其地质找矿与开发利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 成矿规律 大数据 成矿强度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稀散金属矿资源概况
18
作者 李德先 刘家军 +5 位作者 黄凡 王成辉 赵汀 于扬 郭春丽 王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2,1,共11页
中国稀散金属资源丰富,在全球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中国542处矿产地(包括759个矿床/点)的稀散金属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已查明稀散金属资源储量102.82万t,其中,镓矿44.65万t,锗矿1.39万t,铟矿2.52万t,铊矿2.96万t,镉矿47.12... 中国稀散金属资源丰富,在全球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中国542处矿产地(包括759个矿床/点)的稀散金属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已查明稀散金属资源储量102.82万t,其中,镓矿44.65万t,锗矿1.39万t,铟矿2.52万t,铊矿2.96万t,镉矿47.12万t,硒矿2.56万t,碲矿1.53万t,铼矿893.00 t。中国稀散金属资源具有如下特征:①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云南、河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贵州、广东等是稀散金属资源较丰富的省(区);②独立矿床极少,但资源储量占到全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6.64%;③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80%以上;④主要伴生在铅锌多金属矿、铝土矿和煤矿中,3类矿床中的稀散金属资源储量占全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80%左右;⑤总体综合利用率较低。中国镓、锗、铊资源的储备充足,但硒、碲、铼、铟、镉资源相对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 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源储量 分布特征 资源保障
下载PDF
中国锗矿资源保障程度与潜力评价
19
作者 赵汀 刘超 +1 位作者 王登红 李德先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8,共12页
中国的锗资源主要以伴生形式产出,得益于国内庞大的铅锌冶炼产能和煤炭消费的支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锗生产国。2020年,全球锗总产量为140 t,其中,中国产量为95 t。在储量方面,中国保持全球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锗作为半导体产业中的... 中国的锗资源主要以伴生形式产出,得益于国内庞大的铅锌冶炼产能和煤炭消费的支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锗生产国。2020年,全球锗总产量为140 t,其中,中国产量为95 t。在储量方面,中国保持全球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锗作为半导体产业中的关键金属之一,其资源保障愈加受到重视。本文科学评估了中国锗矿资源的保障程度与潜力,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掌握了详尽的资源分布、开采利用、成矿作用等信息,总结了中国锗矿的空间分布规律,伴生锗的富含硫化物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边缘和粤北地区,煤中锗矿分布于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滇西三江等两大成矿区带。综合成矿地质条件和未来需求预测等因素,评估中国锗矿资源保障程度存在一定忧患,建议加强锗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促进勘查增储,指出川滇黔、粤北富锗铅锌矿富集区、滇西富锗煤盆地等找矿方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中国锗资源话语权、健全锗资源保护利用与储备体系。本文研究结果为锗矿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保障国家锗资源供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矿 资源安全 锗金属 锗矿床 稀散矿产
下载PDF
中国铼资源特征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20
作者 黄凡 赵云彪 +2 位作者 王岩 陈子瞻 李德先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1,共9页
铼(Re)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在现代国防和工业及新兴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在《中国矿产地质志·稀散金属矿卷》研编的基础上,对中国铼矿资源特征和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进一步总结,认为我国铼矿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具有较... 铼(Re)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在现代国防和工业及新兴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在《中国矿产地质志·稀散金属矿卷》研编的基础上,对中国铼矿资源特征和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进一步总结,认为我国铼矿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空间。近年来,铼的矿产勘查取得了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共获得铼查明资源储量787.41 t。从世界上看,铼的规模生产开始于1930年。与世界相比,中国铼工业发展并未形成规模,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其开发利用严重依赖寄主矿床的开发利用。借鉴国外铼资源的开发利用史,铼的应用从添加剂到催化剂到航空发动机再到量子计算,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对铼资源需求的增长。预测未来10~20 a国内铼的应用将更加多元化,需求也将达到高峰期,铼资源保障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开展全国铼矿资源潜力评价,查明铼的可用资源量和潜力,加强铼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产业化,建立铼的战略储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勘查成果 开发利用 发展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