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物源分析
1
作者 李学杰 田成静 +2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廖志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类似,最高体积分数出现南海东部,并呈现往外扩散的特征;南海柱状样火山玻璃来源以菲律宾群岛为主,但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南缘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的影响比表层沉积大;南海东北部MIS1期火山玻璃体积分数比MIS2期高,可能表明吕宋岛弧北部MIS1期火山活动有所增强;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基本不含火山玻璃,表明北部的华南大陆近期缺乏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南海近表层沉积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山玻璃 沉积作用 物源 火山地震带 ^(14)C测年 氧碳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南海南部深水盆地构造与储层再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时国 鲁向阳 +2 位作者 孙中宇 钱星 张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3,共11页
基于近年来获得的探测新资料和已发表地球物理大剖面,重新厘定了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盆地构造区划与油气系统。考虑南海张裂边缘近端和远端裂陷盆地的构造差异,我们认为远端陆缘深水盆地大多以NE-SW向张裂构造为特征,据此厘定了NE... 基于近年来获得的探测新资料和已发表地球物理大剖面,重新厘定了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盆地构造区划与油气系统。考虑南海张裂边缘近端和远端裂陷盆地的构造差异,我们认为远端陆缘深水盆地大多以NE-SW向张裂构造为特征,据此厘定了NE向张裂盆地构造,包括南安、曾母和礼乐等深水盆地。从油气储层系统来看,南沙海区存在着特色深水油气系统成藏模式,包括孤立碳酸盐台地、深水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及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油气成藏模式;位于南海和古南海盆地之间的南沙地块,在古近纪就进入深水,远离陆地,深水陆源碎屑沉积体系相对不发育,相反,发育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层序,可望形成独具特色的深水油气系统。南沙海区的这类潜在深水油气系统在南海北部未曾遇见,特别是古近纪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和孤立碳酸盐台地油气系统的共生规律,必将丰富南海深水油气成藏理论,拓展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远端裂陷盆地 构造区划 油气系统 储层
下载PDF
南海南部约80 ka以来的古地磁记录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华鸿 杨小强 +6 位作者 张金鹏 彭杰 周绮娴 翁元忠 陈琼 李冠华 李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50-4765,共16页
晚更新世以来以一系列地磁漂移事件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海相沉积物中,识别这些地磁漂移事件多依赖相对磁场强度(RPI)的变化,在地磁方向异常方面鲜有报到,从而影响对这些事件可靠性的讨论.本文选择南海... 晚更新世以来以一系列地磁漂移事件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海相沉积物中,识别这些地磁漂移事件多依赖相对磁场强度(RPI)的变化,在地磁方向异常方面鲜有报到,从而影响对这些事件可靠性的讨论.本文选择南海南部巽他陆架附近重力活塞钻孔BKAS2PC的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该钻孔沉积记录的RPI和磁倾角变化信息.岩石磁学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原生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SD)和假单畴(PSD)钛磁铁矿.在一些层位,沉积后发生的还原作用形成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磁性矿物的浓度和粒度等参数呈现显著的两阶段变化特征,上部(约220 cm以上)含量低而粒度细,下部含量高但粒度相对较粗,整体上均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波动.样品的交变退磁特征显示当交变场超过60 mT时,受胶黄铁矿影响产生旋转磁化,剩磁强度反而上升.因此,在20~60 mT之间确定原生特征剩磁,并把RPI定义为NRM(20-40)mT/ARM(20-40)mT.通过14 C限定,并与其他有良好年代控制的相对磁场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钻孔的年代框架.结果显示,钻孔沉积物记录了几次显著的地磁漂移事件,这为联合应用RPI与磁场方向异常构建海相沉积物年代学框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相对磁场强度 磁倾角 地磁极性漂移
下载PDF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4
作者 李学杰 汪俊 +2 位作者 王哲 姚永坚 祝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4,共14页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结果。南沙海槽挤压作用与西北巴拉望Pagasa楔变形对比表明,南海南缘的挤压作用停止时间东部早于西部;中、南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其南部往北逆冲的产物,可能表明古南海由南往北俯冲。综上认为南巴拉望蛇绿岩可能来自新特提斯洋壳,中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古南海洋壳;不同时期洋壳俯冲残余最终被逆冲至岛弧系之上;巴拉望蛇绿岩是长期由南往北逆冲的结果,最后就位时间可能是中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沙海槽逆冲构造 古南海 巴拉望蛇绿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