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岷县阳坡村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博 曹佳文 +4 位作者 郭长宝 刘吉鑫 杨志华 魏昌利 吴瑞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9-1880,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古滑坡,滑坡具有规模大、危害大、复活频繁等特点。位于甘肃岷县的阳坡村滑坡为一大型黄土-泥岩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复杂、变形强烈。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古滑坡,滑坡具有规模大、危害大、复活频繁等特点。位于甘肃岷县的阳坡村滑坡为一大型黄土-泥岩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复杂、变形强烈。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钻探、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阳坡村滑坡空间结构和变形特征进行分析,阐明了滑坡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阳坡村滑坡的拉张裂缝等变形集中分布在3个强变形区(I_(1)、I_(2)、I_(3));钻探揭露阳坡村滑坡体发育两级滑带,其中钻孔ZK1揭露滑带位置为9.7~10.5 m和22.0~25.0 m,ZK3揭露滑带位置为10.0~12.3 m和36.0~37.0 m,滑坡体积约465×10^(4)m^(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在一般工况下滑体位移变形量较小,稳定性较好;在暴雨工况下滑坡前缘强变形区产生局部变形,大范围变形可能牵引后部堆积体发生滑动;在地震工况下滑坡复活变形范围与大小较一般工况有明显增大,同时出现多个潜在滑动面,坡体产生多处变形。研究结果为阳坡村滑坡防治提供有效参考,对大型黄土-泥岩滑坡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泥岩滑坡 复活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与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研究
2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16,共18页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其中龙木错断裂以南的部分是活动性更为明显的段落,并曾发生过1883年普兰M_(S)7.0大地震。查明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和地表破裂,有助于理解断裂最新的变形行为并分析其发震习性。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分段性和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结果表明,断裂带南段可分为拉达克—扎西岗段、昆莎—巴尔段和门士—公珠错段三个一级段落,分别表现为右旋走滑、右旋走滑拉分和右旋走滑兼马尾状正断。地震地表破裂带测得的最小水平位移为8~9 m,结合地表破裂约200 km的长度,推测此次地震震级可达~7.5级。喀喇昆仑断裂带在调节高原西部物质向东挤出的方式,由北西段的刚性块体运移方式,向东南段逐渐转化为较为分散的弧形正断和走滑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断裂 断裂分段性 地表破裂 晚第四纪 构造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作用:以1990年以来强震活动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5,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制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对区域强震活动起到显著控制作用,区域强震事件尤其是MW≥6.5地震主要出现在构造体系的主要边界断裂带上,并显示出相对有规律的时空迁移过程,而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强震过程的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因此,青藏高原挤出构造体系应是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最值得关注的区域,尤其是当前最为活跃的巴颜喀拉次级挤出构造单元。对比分析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板块及周边的强震活动发现,该区具有类似的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及控震效应,表明该构造体系是陆内造山中的一种典型的控震构造。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的主要表现:一是构造体系中主要断块的边界断裂带通常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二是构造体系中不同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常具有联动效应或相互触发关系,其中的复杂或特殊构造部位则是易出现双震或震群活动的场所;三是当构造体系中某个构造单元或构造带处于活跃阶段时,便会出现强震丛集现象。另外,充分认识构造体系中主要活动断层间的协调变形关系,活动断层带上的强震活动的分段破裂行为,以及活动断层上强震原地复发通常存在“周期长、准周期性和丛集性”的特点等,有助于在根据活动构造体系分析区域未来强震活动趋势时更为准确地判定活动断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造山 活动构造体系 强震活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_W≥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中海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一轮相对缓慢的地震能释放期,但1990年以来的强震发生率和地震释放能显示出逐步增高趋势,并可能预示下一轮地震能快速释放期的临近。活动构造体系控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中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新一轮M_W≥6.5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尤其是其中的巴颜喀拉挤出构造单元的强震活动最为显著,指示其目前正处于构造活跃状态,而且这一状态可能仍将持续。综合研究认为,在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充分认识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判断区域未来强震时空迁移过程及最可能出现的构造部位。考虑到当前强震活动过程中,青藏高原“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仍会持续,需要重点关注挤出块体边界上3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阿尔金—祁连—海原断裂系、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其次是断块内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 强震事件 巴颜喀拉断块 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盆地内部全新世伸展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艺豪 杜星星 李天秀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3-366,共14页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70 ka、0.49~0.18 ka发生了两期构造活动。分析结果认为,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是由武威盆地内部坟门山隆起持续隆升所产生的垂直于地层层面的差异应力作用所形成;北东走向正断层可能是盆地两侧近东西走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张性破裂(T破裂),也不排除是由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下,与挤压应力相垂直方向上的伸展作用形成。因此,晚全新世期间武威盆地的构造变形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武威盆地 全新世 正断层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西部布木错走滑断裂系的第四纪晚期地表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怒带西段的布木错断裂系包括北东向布木错断裂和北西向纳屋错断裂,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明确了这两条断裂在第四纪晚期的构造特征和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结果显示,两条断裂自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明显,并且近期都经历过一次大地震,产生了地表破裂。据此推测班怒带西段北西、北东两组断裂的最新活动强度接近,羌塘地块南部边界现今变形可能受控于两组断裂的共同影响,并已延伸至块体内部。以上发现进一步证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受中—下地壳流的驱动作用,通过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持续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布木错断裂 纳屋错断裂 共轭走滑 地表破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滇藏铁路沿线重要活动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献兵 于皓 +4 位作者 余潇 郭长宝 吴瑞安 王炀 钟宁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94-109,共16页
滇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板块碰撞和构造活跃的地形急变带,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地震烈度强,且地质灾害频繁,其规划施工建设和长期运营面临的地质安全风险问题严峻。滇藏铁路香格里拉—波密段沿线发育了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 滇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板块碰撞和构造活跃的地形急变带,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地震烈度强,且地质灾害频繁,其规划施工建设和长期运营面临的地质安全风险问题严峻。滇藏铁路香格里拉—波密段沿线发育了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中甸—龙蟠断裂带、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带、维西—乔后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巴塘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边坝—洛隆断裂带、嘉黎—察隅断裂带等10余条活动断裂带。受断裂黏滑位错、蠕滑变形和引发强震风险的突出影响,迫切需要厘定区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和活动性。基于前人资料、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本文总结分析了沿线10余条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历史等,以期为滇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铁路 活动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晚第四纪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1949—2020年历史地震灾害调查概要 被引量:1
8
作者 柏伟国 孙东霞 +3 位作者 吴中海 张耀玲 韩帅 贡秋卓玛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712-720,共9页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被列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灾种,摸清历史地震灾害灾情数据并掌握发展态势,对防震减灾、科学制定防灾计划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西藏自治区地震...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被列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灾种,摸清历史地震灾害灾情数据并掌握发展态势,对防震减灾、科学制定防灾计划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西藏自治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通过收集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最新地震目录、正式出版的地震损失报告汇编、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汇总的地震报告资料等,主要包含地震灾情资料表、资料卡片、地震灾害调查资料、损失评估报告、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总结等45份。全面调查、整理、汇总了1978—2020年各县级行政区年度历史地震灾害灾情统计数据,建立了1949年以来全区重大历史地震灾害事件强度、范围、灾情等要素完整、内容翔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重大历史地震灾害时空数据集。1978—2020年全区MS5.0以上地震达600余次,产生地震灾害共计43次。1949—2020年发生了造成重大地震灾害的地震共5次。破坏性地震空间分布在受构造体系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西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主要受地震发生地人口分布、国民经济情况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历史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
下载PDF
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上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地貌响应
9
作者 卢海峰 张伟松 张进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16,共15页
基于传统的古构造应力场重建方法,依据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的构造形迹,恢复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上新世以来,主要受早期(中更新世之前)的NNE-SSW向和晚期(中更新世以来)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而江边‒下雷弄... 基于传统的古构造应力场重建方法,依据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的构造形迹,恢复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上新世以来,主要受早期(中更新世之前)的NNE-SSW向和晚期(中更新世以来)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而江边‒下雷弄、化同‒秧田井、一平浪‒罗川一带的元谋‒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倾滑特征与相应段落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反映了构造应力场对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整作用。结合该构造第四纪活动方式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粗略勾画出研究区及其邻区的新生代晚期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 古构造应力场重建 构造形迹 局部构造应力场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微动探测的四川德达古滑坡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10
作者 邱振东 郭长宝 +5 位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闫怡秋 张怡颖 靳峰 陈文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6-920,共15页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位于该区金沙江流域等高山峡谷区的大型古滑坡具有发育密度大、空间结构复杂等特点,由古滑坡蠕滑变形及复活引起的灾害危害性强。德达古滑坡是位于四川省巴塘县德达乡的一个大型古滑坡,受查龙-...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位于该区金沙江流域等高山峡谷区的大型古滑坡具有发育密度大、空间结构复杂等特点,由古滑坡蠕滑变形及复活引起的灾害危害性强。德达古滑坡是位于四川省巴塘县德达乡的一个大型古滑坡,受查龙-然布断裂活动影响,德达古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滑坡前缘呈现局部复活变形。文章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微动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等工作手段,查明了德达古滑坡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德达古滑坡在平面上分为德达I号滑坡体(I)、德达II号滑坡体(II)和德达古滑坡后壁(Ⅲ)3个部分。通过微动探测结合钻探验证,提出了浅层滑带和深层滑带的微动横波速度划分方案,方案对滑带深度识别相对误差一般为2.6%~4.8%。研究揭示德达I号滑坡体发育2层滑带,浅层滑带S1-1埋深为18.7~20.1 m,深层滑带S1-2埋深为36.2~49.9 m,滑体体积约8.7×10^(6)~12.0×10^(6)m^(3);德达Ⅱ号滑坡体发育1层滑带S2,滑带埋深为25.2~38.6 m,滑体体积约6.3×10^(6)~9.6×10^(6)m^(3)。综合分析认为,德达古滑坡是在断裂活动、降雨入渗、河流侵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的滑体结构及其成因是滑坡体处于蠕滑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文章研究方法和取得的认识可以为青藏高原东部大型古滑坡空间结构判识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古滑坡 微动探测 滑带 空间结构 地质灾害
下载PDF
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2 位作者 吴瑞安 钟宁 任三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滑坡灾害。基于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长期防控的需要,在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巴塘断裂带50... 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滑坡灾害。基于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长期防控的需要,在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巴塘断裂带50年超越概率10%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并完成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塘断裂带及其临近的金沙江断裂带区域、金沙江及其支流沿岸具有较高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地震滑坡危险区具有沿断裂带和大江大河等峡谷区分布的总体趋势,受活动断裂和地形地貌影响显著;距离断层越近、坡度越大的斜坡,地震滑坡危险性越高;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经巴塘县德达乡、白玉县沙马乡,向西北延伸,跨越金沙江,可以穿越较少的地震滑坡危险区,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需加强潜在地震滑坡危害研判及防控。巴塘断裂带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城镇开发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震滑坡长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塘断裂带 概率地震 地震滑坡危险性 Newmark模型
下载PDF
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与影响范围——以理塘断裂为例
12
作者 杨镇 钟宁 +3 位作者 张献兵 于皓 郭长宝 李海兵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活动断层除引发强震外,还会引起工程错断、蠕滑变形和诱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在同震地表破裂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性质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讨论了影响不同出露区断层避让距离的因素,以及活动断层带... 活动断层除引发强震外,还会引起工程错断、蠕滑变形和诱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在同震地表破裂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性质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讨论了影响不同出露区断层避让距离的因素,以及活动断层带极强、强、中强和中等影响区范围。研究结果认为正断层上盘的避让距离不小于30 m,下盘不小于15 m;逆断层上盘避让距离不小于45 m,下盘不小于15 m;走滑断层避让距离不小于30 m。同时,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断层剖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理塘断裂带理塘段(理塘断裂)的避让距离与影响范围。研究结果显示:理塘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分量,其上盘避让距离为30 m,下盘避让距离为15 m。理塘断裂的极强、中强、强和中等活动影响区分别为154 m、154~500 m、500~1000 m和1000~3000 m,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避让距离 影响范围 理塘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滇西北弥渡地区主要断裂晚新生代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小龙 吴中海 吴坤罡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3-927,共15页
弥渡地区位于滇西北断陷带东南缘,红河断裂带尾端与程海断裂交汇部位,是揭示滇西北断陷带形成机制及其与红河断裂带间运动学关系的关键区域。综合利用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的毛栗坡断裂,北西—北北西向的凤仪-... 弥渡地区位于滇西北断陷带东南缘,红河断裂带尾端与程海断裂交汇部位,是揭示滇西北断陷带形成机制及其与红河断裂带间运动学关系的关键区域。综合利用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的毛栗坡断裂,北西—北北西向的凤仪-定西岭断裂、弥渡断裂、密祉断裂、寅街断裂。对断裂错动地质、地貌体及擦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栗坡断裂第四纪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有正断分量;弧形的弥渡断裂及北西向的寅街断裂第四纪期间均以正断活动为主;上新世期间凤仪-定西岭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密祉断裂主要为伸展正断,二者第四纪期间均无明显活动。据弥渡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红河断裂带晚新生代活动性变化过程推测,控制弥渡盆地展布的弥渡断裂、寅街断裂等主要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在继承和改造红河断裂带原有断层行迹的基础上形成的。上新世或更早,弥渡地区及滇西北断陷带的断裂活动与地壳张扭变形可能与红河断裂带尾端伸展变形作用有关,但第四纪期间,程海断裂基本上完全控制了弥渡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发育,这一时期区内张扭变形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川滇内弧带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周缘南汀河断裂、畹町断裂与理塘断裂等左旋走滑断裂引起的区域性走滑拉分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断陷带 程海断裂 红河断裂带 晚新生代 断块旋转
下载PDF
宁夏石塘岭幅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
14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4 位作者 董晓朋 杨勇 公王斌 黄婷 赵杨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9-68,共10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塘岭幅(J48E018017)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实现了设计地质图、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整理、最终成果表达的全程数字化,有效开展了对各类数据的一体化描述、存储、组织和利用。将沉积旋回...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塘岭幅(J48E018017)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实现了设计地质图、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整理、最终成果表达的全程数字化,有效开展了对各类数据的一体化描述、存储、组织和利用。将沉积旋回划分与年代学分析相结合,系统开展测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恢复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查明断裂活动性;重新建立了测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系统,划分出11个填图单元,并确立了新近纪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数据库共包含矢量化的地质图一幅,样品179件,素描图86件,图片253张,内容详实、可利用度高,为厘定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新近系-古近系地层序列及新构造–活动构造特征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支撑;为总结新构造–活动构造发育区填图技术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塘岭幅 J48E018017 1:50000 地质图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 区域地质调查 宁夏
下载PDF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隐伏构造
15
作者 施炜 张波 +1 位作者 杨勇 赵子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11-1719,共9页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地震剖面和钻探揭示,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主要发育下部寒武系、中部新近系和上部第四系3套构造层。下构造层构造复杂,发育下寒武统(大黄山组)断陷盆地、下寒武统冲断-褶皱带和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下构造层的构造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提出武威盆地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向地壳缩短变形及早白垩世NE—SW向伸展变形3期构造演化过程。武威盆地东、西部的地层序列和构造差异表明,武威盆地以武威-蔡旗构造隆起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北缘 武威盆地 地震剖面 下寒武统 新生界 隐伏构造
下载PDF
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全新世活动证据及其古地震记录 被引量:8
16
作者 钟宁 杨镇 +5 位作者 张献兵 丁莹莹 吴瑞安 王炀 郭长宝 李海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21-2032,共12页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全新世 古地震 邦达断裂中段 怒江断裂带
下载PDF
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记录的地震强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宁 蒋汉朝 +3 位作者 李海兵 苏德辰 徐红艳 梁莲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5-1802,共18页
确定地震震级对中长期地震预报、震后应急救援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古地震学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特别是它们的位置、时间和震级大小。然而,传统由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仍存在不确定性(大多数地震事件不会导... 确定地震震级对中长期地震预报、震后应急救援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古地震学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特别是它们的位置、时间和震级大小。然而,传统由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仍存在不确定性(大多数地震事件不会导致地表破裂,或位移小于0.3 m),尤其是由湖泊沉积记录的古地震事件。为了解决未发现明显位错地震震级问题,本文依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和形式,对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的方法(经验估算、最大液化距离、扰动层厚度、软沉积物变形类型,经验公式,快速沉积砂层厚度)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分析其理论基础、优缺点、误差大小、适用性、存在问题等。并以中东死海盆地利桑组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中的震积岩(混杂层)和岷江上游萝卜寨晚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地震成因的液化底劈为例,利用上述6种方法推断,其代表的震级分别为M5.5~6.5和M6.0~7.0,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这6种方法的结合,为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特别是湖泊沉积中的地震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对便捷的方法。该研究可为基于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提供可靠的参考,为更好地认识构造活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相关沉积 液化底劈 地震强度 古地震
下载PDF
陇东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风化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綦琳 乔彦松 +2 位作者 刘宗秀 王燕 彭莎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490,共16页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剖面风尘堆积底界年龄大约为5.23 Ma B.P.,通过对该剖面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其在物源和风化方面的指示意义,发现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具有相似...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剖面风尘堆积底界年龄大约为5.23 Ma B.P.,通过对该剖面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其在物源和风化方面的指示意义,发现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具有相似的常量、微量元素UCC标准化曲线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指示二者皆来自广阔的物源区,经过了相似的搬运过程,并在搬运中得到充分混合。新近纪红粘土的MgO、Li、Cs、Bi含量较高,Na_(2)O、稀土元素La-Lu、Y含量较低。风化参数Na_(2)O/Al_(2)O_(3)、化学风化参数CIA以及Al_(2)O_(3)-CaO+Na_(2)O-K_(2)O(A-CN-K)图,均显示新近纪红粘土比第四纪黄土经历了更为强烈的风化过程。新近纪红粘土的稳定元素比值(TiO_(2)/Al_(2)O_(3),SiO_(2)/Al_(2)O_(3),SiO_(2)/TiO_(2),Zr/Hf,Nb/Ta,Lu/Hf,Y/Ho,Th/Nb和Hf/Nb)、稀土元素总量、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程度、轻稀土内部分异程度、重稀土内部分异程度、Ce和Eu的异常程度、同位素ε_(Nd)(0)值等,皆与第四纪黄土无太大差异,指示二者物质来源一致。粒度以及风化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堆积 红粘土 地球化学 物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晚新生代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示踪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磊 麦发海 +4 位作者 王超群 贾丽云 张耀玲 孙东霞 胡道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96-2006,共11页
海南岛北部(琼北)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海南岛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演化信息。但关于该沉积物Sr-Nd同位素方法的物源示踪研究还比较缺乏。以琼北钻遇基岩的钻孔(ZK1-5)为研究对象,以Sr-Nd同位素组成为示踪手段,开展了其物源示踪研... 海南岛北部(琼北)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海南岛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演化信息。但关于该沉积物Sr-Nd同位素方法的物源示踪研究还比较缺乏。以琼北钻遇基岩的钻孔(ZK1-5)为研究对象,以Sr-Nd同位素组成为示踪手段,开展了其物源示踪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于晚新生代中新世—更新世经历了从滨浅海相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沉积—火山喷发环境的转变,中新世海相沉积Sr同位素比值(平均值0.727002)整体高于上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更新世陆相沉积的Sr同位素比值(平均值0.714917),表明海相沉积比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沉积风化程度更高。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沉积的Nd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较一致,表明海陆环境变迁并没有引起该地区物源发生重大变化。而琼北晚新生代沉积物εNd(0)值分布范围(-14.0~-5.1)与岛内花岗质岩石的εNd(0)值分布范围(-14.1~-5.2)基本一致,与岛内变质岩(1.2~8.5)和玄武岩类岩石(1.9~7.8)的εNd(0)值差别较大,表明其源岩主要来自海南岛花岗质岩石,变质岩和玄武岩贡献较小,这可能与岛内花岗质岩石分布范围广有关。对琼北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晚新生代海南岛风化过程及环境变化,并对南海物源及古海陆环境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晚新生代 SR-ND同位素 物源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南海北部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高地应力作用下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变预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玉璐 曹佳文 +5 位作者 余顺 丰成君 张鹏 孟静 戚帮申 王惠卿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6-800,共15页
为解决在建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高地应力环境下软岩大变形问题,基于工程区已有地应力实测数据,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反演工程区地应力场,并结合Hoek围岩变形预测公式计算分析隧道围岩的变形量。结果表明... 为解决在建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高地应力环境下软岩大变形问题,基于工程区已有地应力实测数据,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反演工程区地应力场,并结合Hoek围岩变形预测公式计算分析隧道围岩的变形量。结果表明:工程区的地应力场主要受断裂控制,其次还受到岩体强度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强构造变形区的水平主应力值普遍低于弱构造变形区,沿隧道轴线三向主应力大小关系为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最小水平主应力(S_h)>垂直应力(S_V),强构造变形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值在G8区段最大,而在G6区段和G11区段最小;弱构造变形区的水平主应力值自G12区段开始逐渐增大,直至G14中段开始因埋深减小而逐渐降低。沿隧道轴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北东向,而在断裂间挤压构造带多偏转为北东东—近东西向。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受岩体强度和地应力场的双重影响,其中,岩体强度占主导作用,围岩变形量主要集中在20~80 cm范围内,变形等级以中等和强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寨岭隧道 高地应力环境 围岩大变形 地应力场反演 隧道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