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位专家应邀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作学术报告
1
作者 陈学良 郭金萍 李小军 《国际地震动态》 2014年第12期1-2,共2页
2014年11月18日,应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小军研究员的邀请,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地震预报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两位专家亚历山大·果尔什科夫博士(AlexanderGorshkov)、阿娜斯佳·奈克拉索娃博士(AnastasiaK.Nekr... 2014年11月18日,应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小军研究员的邀请,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地震预报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两位专家亚历山大·果尔什科夫博士(AlexanderGorshkov)、阿娜斯佳·奈克拉索娃博士(AnastasiaK.Nekrasova)在地球所分别作了题目为“地震危险区的识别方法、应用和验证”和“基于联合定标率的地震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学术报告。地球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及相关研究生听取了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俄罗斯科学院 学术报告 专家 地震危险区 地震危险性 亚历山大 预报理论
下载PDF
两个数字地震学研究单位观感(之二)——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震预测研究所
2
作者 周媛 《国际地震动态》 2004年第11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数字地震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预测 感觉 个数 老师 课程 上半年 参观 道理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期刊网站开通运行
3
《国际地震动态》 2010年第1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科技期刊 运行 网站 编辑人员 期刊编辑 专项基金 WWW
下载PDF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授予Leon Knopoff荣誉教授称号
4
《国际地震动态》 2004年第7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震学 弹簧滑块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相对强度算法和参数遍历试验的地震预测回溯性检验——以中国川滇地区为例
5
作者 范晓易 曲均浩 +2 位作者 顾勤平 陈飞 王夫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6-698,共13页
探索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中国川滇地区这样的地震频发区和强震危险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强度算法(RI)基于统计学理论,使用过去的地震强度评估预测同一地点的未来地震强度。其原理简单,已多次在国内外强... 探索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中国川滇地区这样的地震频发区和强震危险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强度算法(RI)基于统计学理论,使用过去的地震强度评估预测同一地点的未来地震强度。其原理简单,已多次在国内外强震预测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该方法的预测性能愈加突出。为了辅助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预测工作,文中使用相对强度算法(RI)和参数遍历试验(PTT)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深入研究了RI算法在中国川滇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由于参数选择合理(包括网格大小、异常学习时间窗长度、预测时间窗起始时间和预测时间窗长度),RI和PTT的组合研究表现出了明显优于随机猜测的预测效果,揭示了川滇地震危险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参数区间。相对强度算法能够对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文中成果丰富了地震危险区地震趋势预测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 相对强度方法 参数遍历试验 回溯性检验
下载PDF
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地震波走时的季节性变化和可能的物理机制
6
作者 寇华东 王伟君 +4 位作者 闫坤 彭菲 叶志鹏 吕恒茹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2-1425,共14页
基于背景噪声自相关方法,本文计算了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区域地震波在四个频段的相对走时变化(dt/t),发现存在比较显著的年变和半年变特征,最大变化幅度从0.1~0.2 Hz(7 km左右深度最敏感)的±0.8%逐渐降低至1.0~2.0 Hz(对应1 km以浅... 基于背景噪声自相关方法,本文计算了云南宾川盆地及周边区域地震波在四个频段的相对走时变化(dt/t),发现存在比较显著的年变和半年变特征,最大变化幅度从0.1~0.2 Hz(7 km左右深度最敏感)的±0.8%逐渐降低至1.0~2.0 Hz(对应1 km以浅介质)的±0.05%.噪声源季节性变化可能是dt/t周期性起伏的一个潜在因素,但雨水和温度与其有更直接的关联性.其中雨水渗透产生的介质孔隙压变化是年变和半年变的重要贡献因素;而温度起伏产生的介质热力学形变,主要对一定深度范围(3 km左右最敏感)的介质有明显的年变影响.不同频段走时变化存在幅度差异和不同步,可能和各频段敏感核的深度范围以及水与热力学形变从地表向深部渗透/传播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地下介质的地震波走时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区分出它们的贡献,才能更可靠地评估地震构造应力或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背景噪声干涉 走时周期性变化 环境因素 孔隙压变化 热力学形变
下载PDF
我国市县地球物理监测资源评估
7
作者 陶志刚 邹锐 +7 位作者 刘春国 师宏波 唐磊 叶青 张燕 张素琴 樊春燕 韩宇飞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9,共12页
我国地球物理监测站网主要由GNSS、定点形变、重力、地电、地磁、地下流体六大观测站网组成,由国家站、省级站和市县站构成基本监测单元。市县站观测手段多、站点数量庞大,是地球物理监测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摸清市县站监测资源底数... 我国地球物理监测站网主要由GNSS、定点形变、重力、地电、地磁、地下流体六大观测站网组成,由国家站、省级站和市县站构成基本监测单元。市县站观测手段多、站点数量庞大,是地球物理监测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摸清市县站监测资源底数、统筹利用市县监测数据,中国地震局历时2年完成了我国市县地震监测资源评估工作。基于此项工作,本文从观测环境、观测系统、数据质量和预报应用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县地球物理监测资源进行简要分析,评估结果显示:37.8%的测项评估为合格,可直接纳入国家地球物理数据库管理,47.9%的测项评估为基本合格,可纳入国家市县数据库管理,14.3%的测项评估为不合格,需要停测或者优化改造。针对评估结果,简要分析了市县监测运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建议,为提升市县站监测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市县站 监测站网 资源评估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BDS-3定位精度和地壳运动初步分析
8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苏小宁 赵国强 魏聪敏 董志华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3-665,共13页
我国BDS-3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7月建成,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自此开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的GNSS测站相继接收BDS-3卫星数据,目前已经积累了2年多的观测数据,为BDS-3应用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监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数据... 我国BDS-3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7月建成,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自此开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的GNSS测站相继接收BDS-3卫星数据,目前已经积累了2年多的观测数据,为BDS-3应用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监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数据保障。为评估实验场BDS-3观测数据的精度及其应用于地壳监测的可行性,本文首先根据各测站所记录的BDS-3的B1I和B3I两个频点的多路径效应和信噪比与卫星高度角之间的关系,对BDS-3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基于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10.7版)对各测站同期记录的BDS-3和GPS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得到BDS-3和GPS坐标时间序列。基于包括线性项、年周期项和半年周期项等分量的函数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分别对BDS-3和GPS时间序列进行拟合估计,得到各测站的线性速度、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信号,并对拟合结果对比分析,评定BDS-3和GPS的定位精度。最后,讨论BDS-3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和BDS-3水平速度场的区域性特征。研究表明:实验场BDS-3与GPS原始数据质量相当,BDS-3坐标时间序列的均方根残差(RMS)的平均值在N、E、U方向上分别为4.42、4.25和8.34 mm,稍大于GPS的结果。BDS-3与GPS速度场在E方向存在约2.0 mm/a系统性差异。在区域分布特征方面,BDS-3和GPS的速度场、周年期和半年信号没有明显差别。认为目前影响BDS-3定位精度的因素主要为卫星轨道产品不够完善,经验型太阳光压模型和卫星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等欠缺。造成BDS-3和GPS速度场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两者的定位基准不一致。随着实验场BDS-3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数据解算模型的改进,BDS-3可望达到GPS的定位精度,并形成独立于GPS的监测系统,为该区地壳运动监测和地震预测提供优质的大地测量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3 GNSS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地壳形变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9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能矩比 矩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下载PDF
“VNDT”——面向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网日带解析软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鸿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0年第6期8-14,7,共8页
一、引言网日带是数字地震台网对数据质量作严格检查后所编辑的数据集。数字地震台网数据中心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事件带和事件软盘都是由网日带所派生的。为了从网日带上读取并转储地震波数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数据中心使用由美... 一、引言网日带是数字地震台网对数据质量作严格检查后所编辑的数据集。数字地震台网数据中心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事件带和事件软盘都是由网日带所派生的。为了从网日带上读取并转储地震波数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数据中心使用由美国提供的Zirbes等人所研制的一套软件,及CDSN的付祖强、阎虹等人所开发的另一套解析软件,它们都是在UNIX操作系统支持下在PDP11/44机上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 网日带 解析软件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参数和破裂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祥云 韩立波 +5 位作者 张旭 张喆 房立华 陈鲲 刘瑞丰 王永哲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拉脊山东侧,以逆冲机制为主,能量集中在前约8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Ⅷ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6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7.8 cm、垂直向位移达到15.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余震重定位 地震动强度预测 地震辐射能量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 被引量:42
12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2 位作者 周公威 郭燕平 尚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9-381,共13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提取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0S2~0S54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与PREM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观测的该地震激发的0S2,0S3,0S4,2S1和1S2振型自由振荡有明显的频谱分裂现象.特别是2S1振型,是继Rosat等之后的第二次报道不叠加的情况下观测到的这种振型.根据该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试算了不同的地震矩,模拟了该地震0S2振型在CDSN7个台上的自由振荡振幅,并与记录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可达10^23 N·m;本文发现地球自由振荡记录包含了大量震源机制和地震位置的信息,可用于地震震源破裂参数的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下载PDF
智能时代新创学术期刊的办刊之路探索——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玉萍 蒋知瑞 肖旭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第9期42-46,共5页
【目的】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创学术期刊的办刊之路,抛砖引玉,以期促进新期刊的健康发展。【方法】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期刊为例,介绍新期刊办刊团队的创建、采用集投稿、审稿、排版、传播、数据检索于一体的XML生... 【目的】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创学术期刊的办刊之路,抛砖引玉,以期促进新期刊的健康发展。【方法】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期刊为例,介绍新期刊办刊团队的创建、采用集投稿、审稿、排版、传播、数据检索于一体的XML生产管理平台、专家组稿保证稿件质量、出刊后的宣传推广等,这些新期刊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结果】优秀的办刊团队是期刊的灵魂;XML生产管理平台能实现编辑与作者的便捷、实时的交流,为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固定作者群提供保障;出专刊,通过专家的影响力来确保新期刊的稿源;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于智能化手段,做好宣传推介。【结论】新期刊应该抓住机遇,多措并举,推动人工智能与期刊出版的深度融合,促进新期刊出版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新创学术期刊 办刊之路 办刊团队 宣传推广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的深浅变形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原 李心怡 +3 位作者 李抒予 夏新宇 杨逸文 王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区及邻区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与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域浅地表变形与上地壳各向异性反映的变形特征都出现明显的空间扰动,上地壳的局部不均匀变形和物性差异是积石山地震的深部发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区及邻区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与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域浅地表变形与上地壳各向异性反映的变形特征都出现明显的空间扰动,上地壳的局部不均匀变形和物性差异是积石山地震的深部发震构造背景。地震发生在积石山东缘断裂,该断裂长约30~40 km,短期内不具备发生相当震级或更大地震的深部蕴震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各向异性 空间变形扰动
下载PDF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明清 祝治平 +7 位作者 方盛明 刘明军 张建狮 虎喜凤 杨清 刘敏 啜永清 景呈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 山西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场 地震活动性 地震
下载PDF
南京地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构造稳定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1 位作者 王良书 周彩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4-636,699,共13页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它们与本区地震构造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活动,从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研究本区大范围构造应力状况;最后结合该区域新生代演化史和第四纪沉积与活断层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地震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强度为中等或中等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区 地球物理场 地震构造稳定性 预期地震
下载PDF
由中国CDSN台网检测到的汶川地震所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晓枫 万永革 王惠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9,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M8.0特大地震,这次特大地震使得地球自身产生了整体的连续振动。本文采用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所记录到的5天地震波形,对VHZ频段进行了功率谱密度分析。由于CDSN台网的地震仪对低频信号具有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M8.0特大地震,这次特大地震使得地球自身产生了整体的连续振动。本文采用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所记录到的5天地震波形,对VHZ频段进行了功率谱密度分析。由于CDSN台网的地震仪对低频信号具有压制特点,所以没有对资料进行固体潮处理,从而获得了大地震激发的73个(0S4~0S76)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和6个谐频球型自由振荡(1S2,3S2,1S4,1S0,1S7,4S2),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观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吻合很好。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估计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基于BPT模型的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分析
18
作者 徐伟进 吴健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05-5018,共14页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区划图编制、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以及地震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地震时间活动性模型则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基于布朗过程时间(Brownian passage time(BPT))模型,计算了不...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区划图编制、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以及地震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地震时间活动性模型则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基于布朗过程时间(Brownian passage time(BPT))模型,计算了不同情况下中国大陆特征地震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发生率,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地震动模型,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并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具有显著影响,在那些地震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离逝率较大(大于1)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显著增大,增大幅度最大可达50%以上.相反,在那些刚发生地震不久,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泊松模型显著减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50%左右.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地震危险性结果也有显著影响,选择合适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分析十分重要,后续应该加强对地震复发间隔不确定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是一致的,不随超越概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风险管理、地震保险以及相关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时间相依 BPT模型 地震活动性模型 中国内地
下载PDF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19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20
作者 秦晶晶 刘保金 +4 位作者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26,共19页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跨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30~35km,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在...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跨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30~35km,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在冀中坳陷下方,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这与反射能量强、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暗示研究区上、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沧西断裂、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控制了该区堑、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冀中坳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