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营 方震 +7 位作者 张晨蕾 李继业 鲍志诚 张翔 刘兆飞 周晓成 陈志 杜建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3-621,共29页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有效指标。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建立的流体地球化学地震短临预测模型和方法,利用《中国震例》数据对主要预测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评述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效能。结合团队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基于前兆机理进行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的思路,并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化学子系统的地震短临预测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流体地球化学 短临预测
下载PDF
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边界为例
2
作者 黄迦南 崔月菊 +3 位作者 邹镇宇 张莹 刘兆飞 李婷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TROPOMI反演的研究区CH_(4)和CO气体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变化、地貌、人类活动等影响;空间上在银川、渭河和四川盆地表现为高值,受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数据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热红外高光谱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可以较好地反映气体与近地表构造的关系。未来随着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近红外数据可以逐渐弥补热红外传感器数据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低的不足,提高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OMI 青藏高原东北缘 川滇地区 断裂带排气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启示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志刚 王芃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学、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学、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针对不同研究方向,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可能问题的分析、不成熟的一些建议,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预报 地震研究
下载PDF
松原M_(S)5.1地震前断层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
4
作者 李继业 胡澜缤 +4 位作者 李营 马龙辰 王强 张思萌 李冬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3-945,共13页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联合观测试验,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宁江M_(S)5.1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兆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地震前分别存在3个月的短期异常和3天的临震异常,二者在主震前后表现形式以及频谱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氢、汞特性和孕震机理有关;(2)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主震及余震时段均存在高值异常,主要表现为“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主震—震后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较强余震”,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和配套性的特点;(3)吉林松原宁江M_(S)5.1地震前后肇东断裂带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震中区附近热红外异常具有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气H_(2)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高值异常—发生主震—土壤气Hg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异常下降—土壤气H_(2)、Hg震后次高值异常—发生强余震”的特点。以上认识,为松辽盆地开展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土壤气体 热红外 松原地震 响应特征
下载PDF
鲁甸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川滇东边界中部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月 田勤俭 +2 位作者 吕晓健 邵志刚 李文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69-3279,共11页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L算法 RTL面积分 鲁甸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相关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邵志刚 王芃 李海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共21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基于此次日本9级地震相关研究结果,尝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此次地震的观测、现象和认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界上日本海沟俯冲带...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基于此次日本9级地震相关研究结果,尝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此次地震的观测、现象和认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界上日本海沟俯冲带上,同震破裂可能存在深浅两个位错集中区,较深的位错集中区位错量相对较小,但历史上7级地震多发;而较浅的位错集中区位错较大,但历史上强震活动相对较弱;2基于GPS观测资料为约束的相关断层运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沟断层运动背景以大范围稳定闭锁为主(闭锁区空间尺度与同震破裂尺度相当),自2003年日本北海道8级地震后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开始出现扰动,2008年以后有几次7级左右地震震后余滑分布明显比主震位错量要大,之后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观测到显著慢滑移事件,最后分别于2011年3月9日和3月11日发生7级前震和9级主震,震前日本海沟俯冲带断层运动变化过程比较清楚;3可能是由于监测的原因,传统上的前兆观测并未出现显著异常,其震前异常主要为:部分地震活动参数表明强震震源区震前应力状态相对较高、区域地表运动速率的短期异常等;4对于震源区物理性质的分析引起了更多的科学问题,例如,震源区介质物性是否与周边存在显著差异、断层摩擦性质是否决定了发震能力和破裂过程、震前断层运动是否存在预滑、震前深部流体是否影响到震源区断层运动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文对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研究工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地震 地震预报 地震监测 地震研究
下载PDF
鞍山-海城地区地震地下水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仵柯田 崔月菊 +1 位作者 孙凤霞 杜建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通过测量辽宁省鞍山-海城地区地震重点监测区地下水离子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测量结果表明,取样点水温变化范围为11.0~97.0℃,水样的总固溶物(TDS)在197.89~829.99mg/L之间,水样分为8... 通过测量辽宁省鞍山-海城地区地震重点监测区地下水离子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测量结果表明,取样点水温变化范围为11.0~97.0℃,水样的总固溶物(TDS)在197.89~829.99mg/L之间,水样分为8种化学类型。大部分水样的δD、δ18O值均沿中国东北地区大气降水线分布,少数有所偏离,表明该区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可能有深部水的供给。研究区Ca-HCO 3和Ca·Mg-HCO3型水主要是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结果;Ca-HCO3·Cl和Ca·Na-Cl·SO4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阳离子交换作用、深部卤水混入或人类活动影响;Ca-HCO3·SO4和Ca-SO4·HCO3型水与岩石风化溶解以及深部流体混入有关;Na-SO4·HCO3和Na-HCO3·SO4型水主要是深部来源水体的混入造成的。采样期间研究区发生2次M L≥3.0地震,采样点在地震发生月份出现了明显的离子浓度异常变化;Na^+、Mg^2+、Ca^2+、Cl^-和SO4^2-浓度变化明显,对地震活动响应较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震 氢氧同位素 断裂带 辽东地区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与Northridge M_W 6.7地震地表变形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吉亮 武艳强 邹镇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409,526,共6页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 2013年四川芦山“4·20”Ms7.0地震和1994年美国NorthridgeMw6.7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均表现出破裂未达地表的特征,利用1999-2007年GPS资料对比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与同震位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芦山震源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应变积累(挤压应变率方位角约为284°),沿芦山地震破裂节面剪切变形不明显;芦山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表现为逆冲兼少量左旋特征,反映了整个孕震周期的应变积累特性,可能表明震前10余年的观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孕震周期特征。Northridge地震前,地表变形表现为有旋一挤压特征,同震以逆冲破裂为主,近场表现出类似“网屋顶形”的东西两侧水平运动和垂直向上运动,GPS观测到的震前变形与同震释放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相同震中距测点结果表明:Northfidge地震的同震地表位移幅度明显大于芦山地震,前者震前挤压应变积累速度显著大于1999-2007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orthridge地震 震前变形背景 GPS同震位移
下载PDF
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田勤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6,共7页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1.5°N×2°E范围内,持续了近8个月,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呈现由小→大→小的特征。新提出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早期在0值附近波动,于震前一年开始不断下降,降至波谷后回升到较低值,波谷后9个月发震。I_(RTL)在一定程度上为"识别"芦山地震发生危险性提供了参考。以上研究对了解芦山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 7.0地震 RTL算法 地震活动性 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静 刘杰 +4 位作者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资料 跨断层资料 断层闭锁与变形 块体运动与变形
下载PDF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分析川滇地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田勤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104,共11页
本文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 algorithm)回顾性检验了1976年以来发生在川滇地区的6个MS7.0以上和23个MS6.0-6.9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MS7.0以上强震前,5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仅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MS... 本文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 algorithm)回顾性检验了1976年以来发生在川滇地区的6个MS7.0以上和23个MS6.0-6.9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MS7.0以上强震前,5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仅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MS6.0-6.9地震前,12例检测到平静,1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以上异常大部分出现于震前0.5-2.5a,持续0.5-2a。另外,发生在云南普洱地区的4个MS6.0以上地震震前都检测到平静异常;发生在北纬22.7°-31.0°N,99.6°-102.5°E范围内的17个地震,13例于震前检测到平静异常。以上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川滇地区地震孕育过程和发震前兆提供了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RTL算法 川滇地区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 RTL面积分 景谷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应变率场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模拟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武星 石耀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本文提出利用全球应变率资料模拟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基本思想,并作了初步探索。利用GSRM的全球应变率场结果,初步设计了模拟全球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细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把地球考虑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系统,制定了细胞自动机的演... 本文提出利用全球应变率资料模拟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基本思想,并作了初步探索。利用GSRM的全球应变率场结果,初步设计了模拟全球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细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把地球考虑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系统,制定了细胞自动机的演化规则,获得了模拟的人工地震目录。初步的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全球地震活动的主要分布特征,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强弱的主要格局,初步达到了利用GPS等实测资料计算的应变率作为细胞自动机网格状态及其改变量来模拟复杂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实验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活动 全球应变率场 细胞自动机模型 模拟
下载PDF
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路畅 周晓成 +3 位作者 李营 刘磊 颜玉聪 徐岳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126,共26页
泉水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带内的泉水地下水可反映许多断裂内部的水-岩反应、构造活动等信息。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后1d,从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内仍然在喷砂冒水的点和东昆仑断裂内的温泉采集了21个水化学样品... 泉水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带内的泉水地下水可反映许多断裂内部的水-岩反应、构造活动等信息。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后1d,从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内仍然在喷砂冒水的点和东昆仑断裂内的温泉采集了21个水化学样品,以及4个震后喷砂冒水点中的砂土样品。文中分析了泉水及砂土的来源与特征,讨论了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附近泉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1个泉水的TDS范围为113.2~1264.6mg/L,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_(3)、Ca·Mg·Na-HCO_(3)、Ca-HCO_(3)、Na·Ca·Mg-HCO_(3)·Cl、Ca·Na·Mg-HCO_(3)·SO_(4)、Ca·Na·Mg-HCO_(3)·SO_(4)和Ca·Na-HCO_(3),水-岩反应程度弱。2)地表破裂带内靠近震中的泉水存在异常氢同位素值(δD=-59‰),且Na^(+)、Cl^(-)、SO^(2-)_(4)等离子出现高值。3)东昆仑断裂带附近泉水中的Li含量(最大值为2014μg/L)远大于地表破裂带周围的泉水中的含量(6.56~43.0μg/L);而地表破裂带周围泉水中的Pb、Ba、Cu、Zn等金属微量元素更富集。4)泉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破裂带附近的泉水有周围水体混入,东昆仑断裂带内的温泉水循环深度大,断裂切割更深,有更多深部元素的补给。未来对东昆仑断裂内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开展监测与深入研究,对判断东昆仑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讨论震后水化学的响应以及巴颜喀拉中段水化学特征与来源的同时,也填补了区域内地下水背景场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微量元素 东昆仑断裂 玛多M_(S)7.4地震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间隔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5,共8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部分。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近些年通过对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数据,为评价断裂带未来百年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NB模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方法,得到了东昆仑断裂带在未来100a的发震概率,研究表明,东部(玛曲段)发震概率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潜势 玛曲 塔藏 NB模型
下载PDF
流体地球化学进展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营 陈志 +13 位作者 胡乐 苏淑娟 郑辰禾 刘兆飞 路畅 赵影 刘洁 何鸿毅 孙凤霞 徐超文 周晓成 杜建国 徐胜 郑国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404-1420,共17页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可观测到的流体地球化学异常.活动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同时也是深部流体运移和释放的有利通道.活动断裂带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壳应力、温压条件和渗透率的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构造或地震活动的良好指标.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体地球化学不仅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解释地震过程中物质来源、能量交换和条件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和地震物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预测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提出未来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流体 流体地球化学异常 地震预测
原文传递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 被引量:58
17
作者 武艳强 江在森 +10 位作者 王敏 车时 廖华 李强 李鹏 杨永林 向和平 邵志刚 王武星 魏文薪 刘晓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910-1916,共7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应变积累状态 连续GPS测量 同震位移场
原文传递
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展望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志刚 王武星 +6 位作者 刘琦 潘正洋 刘晓霞 王芃 魏文薪 冯蔚 尹晓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62-1377,共16页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分及其变形机制、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区域强震演化、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相应地,中国大陆型强震物理预测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从板块到断层应力的加载过程,明确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来源;(2)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研究大陆型强震变形机制,为强震地点和震级预测提供支持,可称之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3)大陆型强震复发动力学过程以及强震破裂动力学过程,为时间物理预测提供依据,可称之为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4)区域断裂系统与强震时空演化,分析区域强震成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实现区域强震成组活动和单个断层强震的物理预测.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现状,对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现象或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尝试描述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工作方向,期望能为我国地震物理预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大陆强震 物理预报 强震孕育发生机制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魏文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刘晓霞 邹镇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基于GPS多期复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川滇地区应变参数,分析该区域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分布与强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段应变率场空间分布的明显变化应属于大于GPS资料误差的真实地壳构造形变信息;2最大剪... 基于GPS多期复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川滇地区应变参数,分析该区域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分布与强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段应变率场空间分布的明显变化应属于大于GPS资料误差的真实地壳构造形变信息;2最大剪应变率及第一、第二剪应变率的结果反映了走滑断裂对区域变形的显著控制;3主应变率,东西、南北向应变率场动态结果反映的汶川地震孕震的空间尺度较大;4在本区大致反映北东向与北西向剪切变形的第一剪应变率、东西向应变率、南北向应变率及最大剪应变率与6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最小二乘配置 应变率场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地电场观测中的工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席继楼 赵家骝 +6 位作者 关歆莹 谭大诚 庄楠 刘超 李国佑 王莉森 李文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63,共11页
在地电场观测中,由电力系统产生的工频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电磁环境干扰。文章在简要概述地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工频干扰的产生原因、干扰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干扰抑制方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系... 在地电场观测中,由电力系统产生的工频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电磁环境干扰。文章在简要概述地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工频干扰的产生原因、干扰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干扰抑制方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观测,对工频干扰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环境日益复杂,工频干扰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日趋严重,进一步开展抗干扰方法和技术研究,对促进地电场观测、应用和发展,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观测 工频干扰 干扰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