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7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增强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呼楠 石富强 +5 位作者 季灵运 刘洁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41,共16页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大陆大震前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增强现象,33个震例中有21个震例存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占比达64%;②西部地区大多数震例的地震活动增强空间范围表现为中间尺度或构造尺度,且主震震级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增强;③西部地区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概率高于东部地区,前兆地震活动增强的平均震级较大,发生大震(M>7.0)的概率增大;④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增强的时间尺度与震级成正比,而东部地区随着震级增大,更可能出现中期到中短期的地震活动增强异常;⑤多数西部地区震例在震前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增强叠加的现象;⑥川滇菱形地块的强震前均出现了中长期尺度的地震条带交会现象、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空区以及中短期尺度的中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并且对大震地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巴颜喀拉东边界与北、西及南边界大震前存在显著的不同地震活动增强特征,震前未出现中强地震围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地震活动增强 统计特征 活动地块 地震前兆模型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2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下载PDF
基于国产加速卡的地震模拟计算性能分析与优化
3
作者 周辉 朱虎明 +4 位作者 高天琦 董西淼 张凌云 刘卉杰 陈志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3,共13页
AWP-ODC是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实现大规模三维地震模拟的软件。随着国外对我国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出口限制,我国急需发展自己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及其软件生态。早期的AWP-ODC加速主要基于NVIDIA GPU软硬件架构来设计优化,近年来,多种异... AWP-ODC是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实现大规模三维地震模拟的软件。随着国外对我国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出口限制,我国急需发展自己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及其软件生态。早期的AWP-ODC加速主要基于NVIDIA GPU软硬件架构来设计优化,近年来,多种异构计算平台迅猛发展,如何基于新的异构计算软硬件平台来加速AWP-ODC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此,本文在一种国产加速卡上对AWP-ODC进行移植。针对耗时较多的核函数dstrqc,通过GPU访存优化和网格参数优化等方式缩短了其运行时间。最后分别在国产类GPU单卡和双卡上,利用Fréchet Kernels地震和8·3鲁甸地震数据集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卡计算环境下,两个数据集的FLOPS分别提高了30.51%和25.21%;在双卡计算环境下,两个数据集的FLOPS分别提高了9.42%和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模拟 国产加速卡 AWP-ODC 异构计算 性能优化
原文传递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4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能矩比 矩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下载PDF
2023年甘肃肃北M_(S)5.5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构造意义
5
作者 熊国华 季灵运 +5 位作者 陈玉鑫 朱良玉 刘传金 徐晶 蒋锋云 徐国彬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300,共14页
2023年10月24日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前缘祁连山地震带上。为深入探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及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升、降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此次肃北M_(S)5.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位... 2023年10月24日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前缘祁连山地震带上。为深入探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及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升、降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此次肃北M_(S)5.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位错模型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滑动反演方法获得了发震断层的精细滑动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肃北M_(S)5.5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荷载及区域震间应变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形变场在InSAR升、降轨视线向分别达到12 cm、9 cm,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表隆升;发震断层为位于疏勒南山断裂与中祁连北缘断裂之间的一条隐伏断层,走向角约为166.97°,倾角约为68.69°,滑动角约为110.39°;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2~4.9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0.58 m,发生于地下约2.56 km深处;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_(W) 5.6,同震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此次地震事件导致了中祁连北缘断裂与疏勒南山断裂之间区域及疏勒河断裂带北侧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仑应力加载特征。同时,区域面应变率在震间呈现明显挤压态势,在震区北侧面应变与最大剪应变率较高,历史地震多发生于应变高值向低值变化的梯度带上,结合区域的应力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未来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地块 肃北M_(S)5.5地震 INSAR 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应变率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前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洁 季灵运 +6 位作者 石富强 呼楠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姜佳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常105项。地下流体异常以水氡、水位和水温为主,电磁异常以地电阻率和地磁为主,形变异常以倾斜、水准和体应变为主。分析结果表明:①震前各项异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中长期阶段以趋势类异常为主,短临期阶段以突变类异常为主。②不同地区内的地震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存在差异,在短临阶段,南北地震带中北段以流体和形变为主;南北地震带南段以地下流体水化为主;青藏地块内部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持续增长”;华北地块北缘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先增后减”;华南地块周缘以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准同步特征为主。③结合典型异常的机理,对长中短临各个阶段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水位、地电阻率和变形速度为例,认为其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符合亚失稳模型中应力条件发生改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强震 地球物理场 时空特征 演化模式
下载PDF
模拟地震图纸历史档案抢救实践
7
作者 柴旭超 王庆良 +4 位作者 朱飞鸿 徐文文 牟磊育 王红蕾 王文青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3,共2页
我国是多地震灾害国家,模拟地震图纸历史档案对现今的地震灾害预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客观因素,一大批历史档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以纸质、照片记录和磁带记录为主的图纸档案因积压时间长且存放环境差,已处于濒... 我国是多地震灾害国家,模拟地震图纸历史档案对现今的地震灾害预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客观因素,一大批历史档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以纸质、照片记录和磁带记录为主的图纸档案因积压时间长且存放环境差,已处于濒临损毁的险境。为此,我国于2017年全面开展规模化的模拟地震图纸电子化扫描与数字化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档案 磁带记录 存放环境 图纸档案 地震灾害 档案抢救 数字化研究 电子化
下载PDF
临潭-宕昌断裂现今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8
作者 赵宁远 刘雷 +2 位作者 庄文泉 李宁 蒋锋云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2-651,共10页
基于2009—2013年、2015—2019年两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据,采用Tdefnode负位错方法对临潭—宕昌断裂进行反演,得到岷县—漳县6.6级、夏河5.7级两次地震前临潭—宕昌断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结合小震的空间分布和GNSS剖面结... 基于2009—2013年、2015—2019年两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据,采用Tdefnode负位错方法对临潭—宕昌断裂进行反演,得到岷县—漳县6.6级、夏河5.7级两次地震前临潭—宕昌断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结合小震的空间分布和GNSS剖面结果,分析地震发生前断裂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进一步探讨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在两次地震发生前,断裂发震位置均表现为强闭锁状态,反演得到的闭锁深度与地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断裂滑动亏损速率相对较低;结合小震空间分布的结果,发现在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小震平静期,其长度与余震分布长度基本一致;跨断层GNSS剖面显示,临潭—宕昌断裂现今以逆冲挤压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运动,震后相比于震前,断层滑动速率有所增强。综合两次地震震前异常特征,发现临潭段东段到岷县—宕昌段以及合作段东段存在强闭锁和较高的滑动亏损速率,并且强闭锁区域也对应出现了小震平静期,未来应重点关注这两个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宕昌断裂 断层闭锁 小震平静期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P波质点偏振与Rayleigh波分析法对于地震计方位角的检测
9
作者 李晓姝 张蒙 +1 位作者 朱飞鸿 刘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以往对于宽频带地震计方位角的研究主要基于P波质点偏振原理,通过计算P波能量在横向分量上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角度,来获取地震计北南方向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此外,也可以利用Rayleigh波椭圆运动特性来估计存在方位偏差台站的地震计方... 以往对于宽频带地震计方位角的研究主要基于P波质点偏振原理,通过计算P波能量在横向分量上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角度,来获取地震计北南方向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此外,也可以利用Rayleigh波椭圆运动特性来估计存在方位偏差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本文基于这2种不同方法对公开的中国地震台网20个台站进行地震计方位角偏差估计,结果表明,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可以在后期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时适当加入Rayleigh波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计方位角 P波质点偏振 RAYLEIGH波 质点运动和分量旋转
下载PDF
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文义 张文涛 +2 位作者 李丽 黄稳柱 李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102,共11页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抗电磁干扰、不存在零漂、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介绍了几类常用...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抗电磁干扰、不存在零漂、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介绍了几类常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震波探测两个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孔应变、地震波和地温同时测量的多参量钻孔综合地震观测设备,现场实验表明,该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设备适应地震前兆观测中对抗环境干扰能力、测量精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地震前兆观测 地壳形变 地震波 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
下载PDF
基于库仑应力变化分析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晶 李海艳 +2 位作者 邵志刚 冯建刚 张竹琪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7,共9页
本文采用分层黏弹性介质模型,模拟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地表位移场,计算了尼泊尔大地震引起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主要断裂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地表位移场结果显示,此次尼泊尔8.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影... 本文采用分层黏弹性介质模型,模拟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地表位移场,计算了尼泊尔大地震引起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主要断裂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地表位移场结果显示,此次尼泊尔8.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区域主要是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对拉萨块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平向南朝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汇聚作用,垂直同震位移以下降为主,震后以上升为主。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结果显示,尼泊尔大地震对青藏块体中南部的拉张性断层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使尼泊尔地震北部的拉张断层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个别断层库仑应力增加量超过0.01MPa,而使其两侧的拉张断层库仑应力明显降低;对青藏块体中部的走滑断裂则以正影响为主;另外,对南北地震带主要以负影响为主,但量值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青藏块体 断层相互作用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重力场时变监测与强震预测 被引量:26
12
作者 申重阳 祝意青 +10 位作者 胡敏章 谈洪波 郝洪涛 韦进 韩宇飞 李辉 汪健 张新林 刘少明 王嘉沛 孙凯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9-743,共15页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时变 监测网 高精度 地震预测 发展历程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应急监测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徐云马 赵云峰 张四新 刘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其伴生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变化最大值达到70×10-8ms-2多,重力异常与强余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密切的联系。②望褒线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剧烈。③利用重力资料对汶川震后地震趋势进行了正确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川交界地区 重力变化 垂直形变 汶川8 0级大震 强余震
下载PDF
大地形变监测预报在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基础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平 王双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本文以巩固和发挥大地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发展为主旨,回顾了西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至“九五”前期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础,介绍了“九五”后期至今大地形变监... 本文以巩固和发挥大地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发展为主旨,回顾了西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至“九五”前期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础,介绍了“九五”后期至今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该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大地形变 监测预报
下载PDF
地形变监测地震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1 位作者 张希 刘立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利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1992-2007年的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为统计样本,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检验,从一个侧面评价了当前地形变监测地震能力。结果显示在16年中无中强地震漏报,其中报对地震4个,报错地震19个,... 利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1992-2007年的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为统计样本,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检验,从一个侧面评价了当前地形变监测地震能力。结果显示在16年中无中强地震漏报,其中报对地震4个,报错地震19个,对错比例为21%。这表明地形变对中强以上地震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由于二者之间尚无确定的对应关系,导致了错报率较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 地震监测 评价 青藏块体东北缘 年度地震预报
下载PDF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2 位作者 张希 侯海涛 王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4期22-28,共7页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裂水准剖面 青藏块体北部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对中国东部地壳形变场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明 庄文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558,564,共5页
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 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M W9.0地震对中国105°E以东区域产生了E向运动的同震变形,对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产生了可观的震后变形,且GPS震后变形的累积量已超过相应台站的同震位移量。利用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可为维护区域大地参考基准和反演岩石圈及上地幔的流变性质提供定量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大地震 同震变形 震后变形 动态基准 中国东部
下载PDF
重力监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祝意青 刘芳 徐云马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9-10,共2页
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 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确定加强流动重力观测,有效提高强震中期危险地点判定科学水平的发震思路。监测预报司和重力观测技术管理部紧密结合地震预测和科学研究需求,按照“全国成场、区域成网”的思路,统筹现有的各种重力观测任务,对我国“零散分布”的地震重力监测网进行了整体优化改造,为中国大陆成场分布的地表重力场监测预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重力监测 地震监测预报 流动重力观测 展望 应用 地震分析预报 观测信息
下载PDF
甘青川交界地震强化监视区地壳形变跟踪监测与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兵 王双绪 +3 位作者 江在森 刘文义 祝意青 张四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6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南北地震带 孕震 活动构造 玛曲 展布 东南部 视区 内存 跟踪监测
下载PDF
地震监测中的精密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耿晓民 颜小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年第3期234-235,239,共3页
从地震监测中精密水准测量的实际工作出发,探讨了精密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并逐一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误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