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中国建筑保护与传承需要力作——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感悟 |
金磊
|
《建筑》
|
2020 |
0 |
|
2
|
他们何以留下新中国建筑的遗产——感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五十年代“八大总”》一书 |
金磊
|
《建筑》
|
2021 |
0 |
|
3
|
庆祝共和国七十华诞 绘制城乡建设大蓝图——中国建筑设计70年简述 |
金磊
|
《中国勘察设计》
|
2019 |
0 |
|
4
|
中国建筑师要从20世纪遗产中获得自信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18 |
0 |
|
5
|
张开济:求索中国建筑现代化道路的人 |
金磊
|
《建筑》
|
2022 |
0 |
|
6
|
建筑评论也要直面遗产保护问题--关于深化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18 |
0 |
|
7
|
中国第一代建筑家学术理念的传承及当代启迪——从纪念杨廷宝诞辰双甲子到阅读《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等著述的感悟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1 |
0 |
|
8
|
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呼唤建筑评论 |
金磊
|
《中国勘察设计》
|
2022 |
1
|
|
9
|
他是践行遗产保护的理论家与评论家——陈志华“建筑遗产保护文献与研究”系列著述阅读感悟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2 |
0 |
|
10
|
中国需要加强建筑师的代际研究——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年视角下的中国五代建筑师的认知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2 |
0 |
|
11
|
城市传承与创新需要激活文明之光--感悟“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研讨”与《武汉倡议》要点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2 |
0 |
|
12
|
他们燃起的学术星火——建筑大家华揽洪、罗哲文、杨永生辞世十周年纪念心语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2 |
0 |
|
13
|
“建筑展”何以为新中国70年北京留痕——感悟马国馨院士“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主题随想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19 |
0 |
|
14
|
南礼士路62号:新中国北京建筑史的“地标”--马国馨院士《礼士路札记》《南礼士路62号》学习感悟 |
金磊
|
《建筑》
|
2020 |
0 |
|
15
|
面对疫情,建筑学人的减灾文化说 |
金磊
|
《建筑》
|
2020 |
0 |
|
16
|
“中国20世纪建筑经典”乃遗产新类型 |
金磊
|
《当代建筑》
|
2020 |
4
|
|
17
|
华南圭:技术与管理跨界的中国第一代城市建筑师——阅读《华南圭选集》的初步感悟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22 |
0 |
|
18
|
中国-澳大利亚20世纪建筑遗产沙龙 |
金磊
Sheridan Burke
Jane Lawrence
Christine Garnaut
顾宁
David Wixted
Ken Taylor
陈雳
Alan Croker
Jyoti Somerville
苗淼(整理)
朱有恒(整理)
|
《当代建筑》
|
2020 |
0 |
|
19
|
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需保护20世纪遗产——写在《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出版之际 |
金磊
|
《中国勘察设计》
|
2023 |
0 |
|
20
|
标志建筑展现城市人文精神 |
金磊
|
《建筑设计管理》
|
201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