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成年人气流受限与慢性病主要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兰丰铃 李嘉琛 +10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呜 曹卫华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 探讨气流受限与慢性病总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心脏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共纳入基线时项目地区30-79岁的男女性研究对象各199 099和287 895例。气流受限... 目的 探讨气流受限与慢性病总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心脏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共纳入基线时项目地区30-79岁的男女性研究对象各199 099和287 895例。气流受限情况采用COPD全球倡议标准(GOLD)判断。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气流受限与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 平均随访7.2年,累计随访3 494 079人年。21 649例在随访期间死亡。气流正常、GOLD-1-GOLD-4等级的全人群粗死亡率(/1 000人年)分别为5.5、9.9、13.1、32.4和63.3。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与气流正常人群相比,GOLD-1-GOLD-4的HR值(95% CI)依次为0.98(0.88-1.09)、1.03(0.97-1.09)、1.62(1.53-1.73)和2.83(2.59-3.10)。气流受限等级上升,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COPD的死亡风险也上升。结论 存在气流受限或气流受限程度越严重,个体发生死亡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气流受限 慢性病 死亡
原文传递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 被引量:156
2
作者 李立明 吕筠 +7 位作者 郭彧 Rory Collins 陈君石 Richard Peto 吴凡 陈铮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9-255,共7页
目的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 目的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2008年对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第一次重复调查。通过常规和定向监测对队列成员进行长期全死因监测和四类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监测,并从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个体全病种入院诊疗信息。结果基线调查共人选30~79(平均51.5)岁512891名对象。其中男性占41.0%,农村人群占55.9%。队列人群男女性现在吸烟率分别为61.3%和2.4%;男性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一次饮酒率为33.4%,女性为2.1%;超重肥胖(BMI≥24.0kg/m2)率,男性为41.8%,女性为45.3%;调查时SBP≥140mmHg或DBP≥90mmHg(1mmHg=1.33kPa)的比例男性为32.2%,女性为30.2%。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各主要调查指标均有差异。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出生年代人群具有不同的慢性病暴露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队列研究 生物样本库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午睡与失眠症状的分布及关联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郑棒 林丽玲 +9 位作者 余灿清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的人群分布,并分析睡眠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剔除患有冠心...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的人群分布,并分析睡眠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剔除患有冠心病、脑卒中、COPD或恶性肿瘤的个体后,共有452 829名30~79岁的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描述不同人群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后的睡眠因素的分布特征;并分性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因素间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7.41 h;20.3%的研究对象一年四季均有午睡习惯,40.1%仅在夏季午睡,39.6%没有午睡习惯;研究对象自报“入睡困难”、“早醒”、“日间功能障碍”频率分别为11.0%、10.0%和2.1%。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婚姻状况人群的睡眠因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睡眠时长的增加,失眠症状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 0.001);没有午睡习惯者其入睡困难、早醒的风险更高(P〈 0.05);睡眠时间越长的人群中,有午睡习惯者所占比例越大(P〈 0.05)。结论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分布存在差异,睡眠因素之间也存在关联,故应在睡眠干预或临床诊疗中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策略,并将睡眠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长 午睡 失眠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曼 李嘉琛 +9 位作者 余灿清 陈怡平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活事件(SLEs)与抑郁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及其95%CI,计算经历SLEs数量与抑郁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探索性别在SLEs与抑郁之间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家庭相关事件、经济相关事件和其他事件3类SLEs的发生率为6.8%、1.2%、0.9%.女性家庭相关事件发生率高,男性经济相关及其他事件发生率高(P〈0.001).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1.99(10.49-13.71),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7.43(6.94-7.95);女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4.15(12.97-15.43),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8.30(7.91-8.72).不同性别的SLEs与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的关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0.049).在3类SLEs中,家庭相关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交互作用P〈0.001).随着经历10项SLEs个数增多,其与抑郁发作和抑郁症状的RRR值增大.结论 中国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家庭相关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负性生活事件 性别差异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情况分析 被引量:102
5
作者 郭杰 余灿清 +9 位作者 吕筠 郭彧 卞铮 周汇燕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9-474,共6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疾病家族史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司佳卉 孟若谷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研究人群随访M=7.2年,随访期间新发MCE3934例,IHD24537例。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均较高,HR值(95%CI)分别为1.41(1.19~1.65)和1.25(1.18-1.33)。与双亲型家族史相比,同胞型家族史与早发MCE的关联更强(HR=2.97,95%CI:1.80-4.88);超重/肥胖者中家族史与MCE、IHD的关联更强;吸烟者中家族史与MCE的关联更强。结论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鼓励个体根据疾病家族史信息,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相关基础疾病的治疗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冠心病 急性冠心病事件 缺血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中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玉虾 申泽薇 +9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7-923,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12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kg/m2,腰围每增加1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打鼾 成年人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Fried表型和衰弱指数与死亡风险关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樊俊宁 孙至佳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的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的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的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的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的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的变量构建的FI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ed表型 衰弱指数 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国人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