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4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校共建中的高端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模式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侯月娟 《西部学刊》 2016年第6期71-72,共2页
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挂牌一年多来,在部校共建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立足高等新闻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从智库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部校共建的经验,并尝试... 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挂牌一年多来,在部校共建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立足高等新闻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从智库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部校共建的经验,并尝试提出部校共建深入推进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校共建 高端智库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多学科视野下的马航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首期“传播热点论谈”
2
作者 张森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3,共2页
对于马航事件的报道,中国媒体有何得失?该事件折射之下,未来媒体报道将发生哪些根本性变化?马来西亚政府信息发布是否得当?4月9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传播热点论谈"上,新闻传播学者、法学学者以及马航事件报道... 对于马航事件的报道,中国媒体有何得失?该事件折射之下,未来媒体报道将发生哪些根本性变化?马来西亚政府信息发布是否得当?4月9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传播热点论谈"上,新闻传播学者、法学学者以及马航事件报道一线记者汇聚一堂,从多角度透视该事件,并向当事各方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者 中国政法大学 事件报道 多学科视野 学院 马来西亚政府 中国媒体 媒体报道
原文传递
中国政治传播思维的转变与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陆小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81,共2页
今天讨论政治传播,显然不能局限在一国的地理边界与一般的时空环境之中。今天讨论中国的政治传播,我们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中国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当今世界大变局,明确提出“三大趋势”“三个前所未... 今天讨论政治传播,显然不能局限在一国的地理边界与一般的时空环境之中。今天讨论中国的政治传播,我们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中国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当今世界大变局,明确提出“三大趋势”“三个前所未有”“三个重大危险”等战略判断。所谓“三大趋势”,即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今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中国 优化 思维 历史方位 国际形势 时空环境 战略判断
下载PDF
美国大学的T型教育模式研究——以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天铮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3,共4页
由于新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复合性、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一直备受业界和学界的关注。本文以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为例,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辅制度三方面阐述新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关键词 新闻学教育 Medill新闻学院 T型模式
原文传递
禁止自我归罪原则与新闻报道——以大众传播学视角解读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二)
5
作者 徐迅 陈婕 《中国广播》 2012年第9期63-64,共2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第一次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这要求媒体的报道行为...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第一次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这要求媒体的报道行为有必要做出调整,应严格遵循法治的基本精神,对嫌疑人、被告人在开庭前自述犯罪事实的报道给以慎重的考量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自我归罪 刑诉法 媒体 报道 客观中立
下载PDF
中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创新研究
6
作者 张法连 陆贝旎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7-45,111,共10页
我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及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涉外法治工作战略要求。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制度内涵,发现其具有规则、组织和文化三重属性。论证立法文本外译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意义,分析当前困境及创... 我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及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涉外法治工作战略要求。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制度内涵,发现其具有规则、组织和文化三重属性。论证立法文本外译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意义,分析当前困境及创新逻辑,基于此提出从规则、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开展政府主导的顶层制度设计,拓展中国立法文本外译制度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文本外译 新制度主义 制度创新 国家翻译实践
下载PDF
从“想象受众”到“量化受众”:融合传播生态下新闻生产观念的革新与固本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佳航 刘嘉 《青年记者》 2024年第9期18-21,50,共5页
技术驱动下新闻业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受众从大规模的、匿名的“大众”转变为数字传播渠道中可以被量化的可计算的“受众”,与量化评估受众有关的媒介实践正在对新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新闻生产观念受到冲击,媒体在争议中不断探索革... 技术驱动下新闻业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受众从大规模的、匿名的“大众”转变为数字传播渠道中可以被量化的可计算的“受众”,与量化评估受众有关的媒介实践正在对新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新闻生产观念受到冲击,媒体在争议中不断探索革新。本文将“量化受众”作为新闻生产观念变革的重要驱动元素,梳理创新经验,并针对创新中衍生的新问题,探索建立新边界、新规范的方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受众 量化受众 新闻生产观念 边界协商 规范重构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媒体采访报道行为的影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法治”论坛的声音 被引量:2
8
作者 范鑫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6-58,共3页
2012年6月1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新闻与法治”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来自首都媒体、高校与学术机构的二... 2012年6月1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新闻与法治”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来自首都媒体、高校与学术机构的二十余名嘉宾与会,并围绕“新闻与法治”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法大学 新闻研究 刑事诉讼法 法治 采访报道 论坛 媒体 声音
原文传递
经济认知差异下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框架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聂书江 《青年记者》 2024年第11期22-28,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考虑国外受众的经济认知水平。共有文化建构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基础,并使这种主体关系结构具有动力。为规避不同国家受众的心理隔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破圈,在对外传播中应该以共有话语为桥梁... 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考虑国外受众的经济认知水平。共有文化建构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基础,并使这种主体关系结构具有动力。为规避不同国家受众的心理隔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破圈,在对外传播中应该以共有话语为桥梁,在此基础上传播其自有话语。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有话语包括发展话语、和平话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话语,而自有话语则包括人口规模话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话语,以及共同富裕话语。尤其是需要根据他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和精髓,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品牌形象。同时,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经济谣言要据实辩论,坚守中国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差异 中国式现代化 对外传播 共有话语 自有话语
下载PDF
融合新闻拟真叙事的边界与操作规范
10
作者 王佳航 赵琪儿 《青年记者》 2025年第2期11-14,共4页
融合新闻实践的颠覆性创新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叙事在作者和用户交流之间的工作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及加速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拟真叙事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应用更为丰富。作为以新技术手段模拟、强化甚至超越现实的叙事策略,拟... 融合新闻实践的颠覆性创新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叙事在作者和用户交流之间的工作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及加速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拟真叙事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应用更为丰富。作为以新技术手段模拟、强化甚至超越现实的叙事策略,拟真叙事建构了传统新闻叙事的“再现”和“叙述”所不能表达的故事。然而,拟真叙事建造的拟像世界亦值得反思,拟真叙事已脱嵌于传统新闻叙事,但作为融合新闻的报道手段,应遵循新闻报道规范。拟真叙事并非新闻事实的再现,其作为公共新闻表达工具的边界需要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新闻 拟真 叙事 边界 规范
下载PDF
新增多项保密规定,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以大众传播学视角解读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一)
11
作者 徐迅 张立芳 《中国广播》 2012年第8期43-45,共3页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更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划定了明确的法律边界,顺应国际人权保护大趋势。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要求,新闻媒体...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更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划定了明确的法律边界,顺应国际人权保护大趋势。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时要遵守保密规定,即报道权在法定条件下让位于社会秩序或公民个人隐私,以实现公平审判及保护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诉法 修订 保密 保护 新闻报道
下载PDF
以和谐传媒构建和谐社会——对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思考
12
作者 王永亮 闫志英 《新闻传播》 2006年第11期17-18,共2页
《左传》有云:“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起和谐社会,人们总是充满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字所勾勒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二种和谐传媒的状态。正像马克思所说,好的人... 《左传》有云:“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起和谐社会,人们总是充满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字所勾勒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二种和谐传媒的状态。正像马克思所说,好的人民报刊,即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因素才能形成。那时,每家报纸都会充分地体现出真正的道德精神,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发出玫瑰的芬芳并表现出玫瑰的特质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新闻奖 传媒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民精神 玫瑰花 《左传》
下载PDF
提炼价值 多路径传播 让中国人和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综述
13
作者 何希 《文化产业导刊》 2013年第7期32-36,共5页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不断走向世界。2013年6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外国专家局及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办了一场高峰论坛,二十余位政界、学界、商界...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不断走向世界。2013年6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外国专家局及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办了一场高峰论坛,二十余位政界、学界、商界精英及国际友人、外国专家出席论坛,围绕“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展开思想交锋,结合各自丰富的经验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该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传播路径 高峰论坛 文化“走出去” 价值 中国当代 应用 国家外国专家局
下载PDF
交往场景的新闻:从新冠肺炎舆情看互联网下半场媒体私域传播转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佳航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33,共5页
自媒体、商业新媒体、平台推热的私域流量运营背后是用户关系更迭。互联网下半场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正在形成深度连接、高频交互的新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轮替,流量思维终结,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生产传播将发生深刻变革。通过对新冠肺炎... 自媒体、商业新媒体、平台推热的私域流量运营背后是用户关系更迭。互联网下半场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正在形成深度连接、高频交互的新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轮替,流量思维终结,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生产传播将发生深刻变革。通过对新冠肺炎事件新闻报道的分析阐释,研究发现媒体呈现出私域传播转向;用户交往场景成为媒体大众传播的延伸;重视私域传播,提高对用户精准信息服务的能力将提升媒体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域流量 私域传播 内容生产 场景 媒体 新冠肺炎(COVID-19)
下载PDF
传播学视角下“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困境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陶冶 蒋柠泽 《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13期25-26,共2页
2018年初,"今日头条"旗下的音乐短视频应用"抖音"的用户快速膨胀。抖音以一种迅猛的姿态占据短视频受众市场的重要位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同质化竞争趋势和"变现难"的痛点下,抖音要想避免成为"... 2018年初,"今日头条"旗下的音乐短视频应用"抖音"的用户快速膨胀。抖音以一种迅猛的姿态占据短视频受众市场的重要位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同质化竞争趋势和"变现难"的痛点下,抖音要想避免成为"昙花一现"的爆款和一闪而过的"流星",就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分发模式和内容创作两个角度出发,对"抖音"短视频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音 短视频 分发模式 内容创作
下载PDF
主流媒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视频传播策略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在YouTube上的视频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诗瑶 《新闻世界》 2021年第8期41-45,共5页
"讲好中国故事"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民日报在YouTube平台的视频传播为研究对象,爬取12个播放列表、614条视频内容的播放数据,基于数据表现和文本呈现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对... "讲好中国故事"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民日报在YouTube平台的视频传播为研究对象,爬取12个播放列表、614条视频内容的播放数据,基于数据表现和文本呈现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传播策略:以多角度自塑与展演丰满立体的国家形象;以短视频传播形态迎合全球受众的碎片化媒介接触习惯;以情感传播策略吸引受众情感共鸣;以微末叙事讲述百姓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对外传播 传播策略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史学传播——以得到App“中国史纲50讲”为例浅谈知识付费类内容产品的生产运营 被引量:3
17
作者 滕乐 《新媒体研究》 2019年第1期8-12,39,共6页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化,知识付费类媒体在大众传播中起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公众史学的传播领域,早期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开始逐渐被各类新媒体取代。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中,以得到App为代表的传播平台...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化,知识付费类媒体在大众传播中起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公众史学的传播领域,早期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开始逐渐被各类新媒体取代。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中,以得到App为代表的传播平台,在内容质量、主讲人选择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引人注目。文章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传媒经济学的相关思考,以得到App平台最受欢迎的公众史学课程"施展·中国史纲50讲"为研究对象,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史学的媒介语态、传播规律和盈利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试图指出,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公众史学传播,本质上,是以历史知识的传播为媒介,针对特定内容产品的缺失,为受众提供的替代性满足。知识付费类内容产品,需要在保持传播内容生动性的同时,巧妙地找到传播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和普世价值的共通之处,将其融入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解读现实、指导行动,并建构身份认同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史学 新媒体 得到App
下载PDF
国际传播视角下美国新闻自由的“一体三面”:相对自由、严格管控与绝对主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聂书江 陈晓明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2,共5页
跟国内视角研究美国新闻自由不同,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审视美国新闻自由首先需要分析行为体,毕竟新闻自由跟统治阶级和国家利益有紧密关系。以此为研究基础,本文认为美国的新闻自由呈现出一体三面性: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相对自由,二是对境... 跟国内视角研究美国新闻自由不同,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审视美国新闻自由首先需要分析行为体,毕竟新闻自由跟统治阶级和国家利益有紧密关系。以此为研究基础,本文认为美国的新闻自由呈现出一体三面性: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相对自由,二是对境外媒体的严格管控,三是对国际新闻采取绝对自由主义。对于其境内的外国媒体,美国可谓严加监管,不但激活古老法律,而且会根据国家需要适时造法,维护其根本利益。但是,对于国际新闻流动,美国却主张绝对的新闻自由主义,实施文化帝国主义政策,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提供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新闻自由 新闻管控 绝对自由主义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对主流新闻传播媒体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缓 《传媒论坛》 2019年第24期41-41,共1页
当下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新媒体这一新事物,作为其代表,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直播平台等都随处可见、受众广泛且传播灵活,给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倒逼主流媒介纷纷... 当下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新媒体这一新事物,作为其代表,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直播平台等都随处可见、受众广泛且传播灵活,给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倒逼主流媒介纷纷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新闻传播 影响
下载PDF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形态变革及未来图景 被引量:2
20
作者 聂书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世界交往理论为不同文明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交往理论,世界交往的频次和深度推动着不同文明国际传播形态的历史性演变。作为决定文明传播的物质基础,以跨国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其革命性地使用,历史性地破解... 世界交往理论为不同文明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交往理论,世界交往的频次和深度推动着不同文明国际传播形态的历史性演变。作为决定文明传播的物质基础,以跨国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其革命性地使用,历史性地破解了西方文明神话“迷思”。在社交媒体的深度使用中,不同文明背景的使用者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另一个与西方媒体神话的不同版本的文明叙事。与此同时,文明力量变革重塑全球文明传播格局使其趋向于平衡。顺应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大势,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新形态不但具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活的灵魂的指导,而且还具有世界数字平台新的基础,使其不但超越文化帝国主义,而且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传播模式,超越文明传播中的冲突、隔阂,从而走向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国际传播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交往理论 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文化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