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作能钩大匠沉——朱启钤营造之学及其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术薪传
1
作者 永昕群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3期51-60,共10页
今年是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本文通过研读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前后发表的相关重要文字,结合其独特的身世,勾勒朱启钤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图景。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时期,朱启钤是旧时代个别认识到传统建筑及营造匠作之价值并对其... 今年是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本文通过研读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前后发表的相关重要文字,结合其独特的身世,勾勒朱启钤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图景。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时期,朱启钤是旧时代个别认识到传统建筑及营造匠作之价值并对其加以总结整理的学者中主要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核心人物。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1949年之后,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保护理念、技术及相关实践,通过机构、人员、资料彼此间的关联和承袭,多方面影响了北京(包括之前的“旧都”“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古代建筑修整所,以至于如今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启钤 中国营造学社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下载PDF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版系列著作集中反映近十年来的工作成果并以此纪念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80年
2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5年第2期95-95,共1页
从2005年到2015年,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快步发展繁荣的关键十年,是中国文物研究所走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化改革稳定发展的十年,也是我们发挥文物保护国家队作用、服务全国文物工作重心和国家文物局工作大局能力提升的十年。同时为纪... 从2005年到2015年,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快步发展繁荣的关键十年,是中国文物研究所走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化改革稳定发展的十年,也是我们发挥文物保护国家队作用、服务全国文物工作重心和国家文物局工作大局能力提升的十年。同时为纪念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80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汇集近十年来的重要工作成果以著作形式陆续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遗产 十年 国家文物局 能力提升 考古遗址 考古报告 国家文化 大遗址保护 古建筑保护 秦泰山刻石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里的《图绘宝鉴》
3
作者 高夕果 《博览群书》 2021年第2期65-71,共7页
《图绘宝鉴》是元代夏文彦编纂的一部中国古代画史专著,综录了元代以前各代画家及画学源流。原著正文五卷,卷一辑录前代画论,分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鉴赏、装褫书画定式九个部分;卷二至卷五为历代画... 《图绘宝鉴》是元代夏文彦编纂的一部中国古代画史专著,综录了元代以前各代画家及画学源流。原著正文五卷,卷一辑录前代画论,分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鉴赏、装褫书画定式九个部分;卷二至卷五为历代画史人物传记资料:卷二为上古至五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彦 《图绘宝鉴》 画论 画史 画学 粉本 文化遗产研究 六要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摘要版)
4
作者 丁燕 孙波 +13 位作者 党志刚 朱跃强 陈欣 于冰 郑子良 乔云飞 查群 赵云 吴育华 詹长法 沈大娲 王小梅 常飞 姜波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5年第3期91-94,共4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第一个系统的五年规划,更是群策群力、凝聚共识的集体智慧结晶。《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和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对&qu...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第一个系统的五年规划,更是群策群力、凝聚共识的集体智慧结晶。《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和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十二五"期间文研院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5年,在《规划》实施收官之际,文研院开展了规划评估工作。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新趋势,准确把握主要业务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梳理问题和总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发展动态 国家文物局 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景观 水下考古 文物博物馆 团队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纪念《威尼斯宪章》发布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5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为纪念《威尼斯宪章》发布五十周年和迎接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2至13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 为纪念《威尼斯宪章》发布五十周年和迎接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2至13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苏州园林世界遗产监管中心、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的40余位代表听取了16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并进行学术问答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遗产日 敦煌研究院 学术研讨会 威尼斯 宪章 纪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原文传递
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经验与启示
6
作者 王晶 赵燕鹏 张礼陶 《建筑遗产》 2023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2015年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KVWHP)震损严重。KVWHP的震后搜救响应得到了以尼泊尔政府为主体的整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快速实施,从而为之后持续6年的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作为2015年尼泊尔地震... 2015年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KVWHP)震损严重。KVWHP的震后搜救响应得到了以尼泊尔政府为主体的整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快速实施,从而为之后持续6年的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作为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中国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团队成员,依据尼泊尔以及国际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相关政策和评估内容,结合参与援尼项目期间的观察以及与尼方震后相关机构的交流,综合分析了KVWHP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相关政策、国际合作工作机制及工作特点,对KVWHP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德满都谷地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援助 震后修复与保护
下载PDF
侯仁之先生与文化遗产保护——兼谈历史地理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5,共8页
本文通过对侯仁之先生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回顾,探讨了他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以及学术渊源,同时也总结了历史地理研究之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侯仁之 历史地理研究 北京历史地理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应用规范化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育华 张玉敏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主的三维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成果不实用和盲目滥用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用于指导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标准规范。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初步提出了文物三维数据采... 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主的三维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成果不实用和盲目滥用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用于指导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标准规范。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初步提出了文物三维数据采集、文物三维建模与数据处理直至文物保护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并指出需要三维技术人员与文物保护人员间良好的沟通合作而理解文物保护切实需求,方能为数字时代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保护 数字化 三维激光扫描 规范
下载PDF
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
9
作者 张廷皓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7-7,共1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保护、传承与利用、发扬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越来越多。但至今为止,在我国的学科体系和教育系统中,文化遗产学科的地位尚未明确,文化遗产学科本身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保护、传承与利用、发扬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越来越多。但至今为止,在我国的学科体系和教育系统中,文化遗产学科的地位尚未明确,文化遗产学科本身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学科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 学科体系 经济社会 教育系统 成系统 事业
下载PDF
从符号到本相——长城文化遗产的概念演变及认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大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93-100,共8页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并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而闻名于世。目前,人们对长城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近百年来才形成的民族精神价值层面,将长城视为抵御外侮、保卫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但从长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现今符号化...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并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而闻名于世。目前,人们对长城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近百年来才形成的民族精神价值层面,将长城视为抵御外侮、保卫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但从长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现今符号化的观念并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长城出现和发展所承载的历史和社会信息,从而导致对长城认识存在偏差。通过对长城的修建主体、构成形态、功能、分布区域等四个主要基本特征的解读,试图还符号化的长城以历史本相,提出长城的概念,并据此提出长城认定的标准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文化遗产 概念演变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边界调整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帆 王毅 《风景园林》 201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承载和保护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在实践中,各遗产地出于各种原因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遗产地的边界调整申请。而从2005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正式对世界遗产的边界微调做出了规定。通过系统梳理世界遗... 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承载和保护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在实践中,各遗产地出于各种原因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遗产地的边界调整申请。而从2005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正式对世界遗产的边界微调做出了规定。通过系统梳理世界遗产委员会2006年至2011年六届会议中审议的世界文化遗产边界调整案例(如日本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等),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归纳探讨世界文化遗产边界调整的技术和社会原因及条件,为我国的文化遗产边界管理总结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遗产规划 遗产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国际“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概念的发展述要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文波 侯卫东 《世界建筑》 2016年第9期117-121,124,共6页
目前,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和保护方向,是具有突破性的一项保护策略。我国存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理清其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文化遗产防灾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有助于启发和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 目前,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和保护方向,是具有突破性的一项保护策略。我国存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理清其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文化遗产防灾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有助于启发和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体系。本文探讨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的概念,将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详细发掘了每个阶段的发展成果和特征,阐述了该领域的演化进步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防灾减灾 遗产保护
下载PDF
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概览 被引量:17
13
作者 詹长法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用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关遗产降解退化因素的相关技术数据,为相关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其设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该系统发展成一个科学化、规划化的体系。通过风险评估系统制定的方... 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用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关遗产降解退化因素的相关技术数据,为相关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其设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该系统发展成一个科学化、规划化的体系。通过风险评估系统制定的方针可对意大利建筑和考古遗迹进行科学保护、长期维护和及时修复。在风险评估系统中,意大利创建了以GIS程序数字地图为核心的中央枢纽,对考古和建筑遗迹进行了前期调查工作,未来还将不断完善和进行防灾减灾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 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 概览
下载PDF
生态博物馆探索与生态文明建设——兼谈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问题 被引量:11
14
作者 曹兵武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生态博物馆是超越传统博物馆围墙,探索将自然与人文遗产综合保存、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缘起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回应了人们对遗产与环境保护、社区重建等时代热点的关切与期盼,并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起到... 生态博物馆是超越传统博物馆围墙,探索将自然与人文遗产综合保存、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缘起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回应了人们对遗产与环境保护、社区重建等时代热点的关切与期盼,并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博物馆国际国内发展史的梳理、特征的总结以及反思,有助于探索生态博物馆的治理和运营模式,在当下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事业深化转型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生态文明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后现代
下载PDF
概念的演变:从“文物”到“文化遗产”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爱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93,共3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的。"文化遗产"一词便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生的。较"文物"而言,"文化遗产"是一种更为...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的。"文化遗产"一词便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生的。较"文物"而言,"文化遗产"是一种更为规范、更为科学的说法,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义也更加普遍、更加深刻。它的广泛使用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高度关注,显示了学界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与承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文化遗产 概念
下载PDF
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爱河 《理论月刊》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物质性是指其外显的形态特征,精神性则是其文化内涵。物质性是外在形式,精神性是实质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不仅要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揭示物质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 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物质性是指其外显的形态特征,精神性则是其文化内涵。物质性是外在形式,精神性是实质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不仅要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揭示物质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物质性 精神性
下载PDF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克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S1期6-9,共4页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被普遍认识,但学科建设尚不完善、不成熟。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课程,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本行业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是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学术地位认可,都说明要加强这门学科的迫切性。在学科...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被普遍认识,但学科建设尚不完善、不成熟。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课程,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本行业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是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学术地位认可,都说明要加强这门学科的迫切性。在学科的定义、内涵、特征、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使其健全、成熟。提出从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入手,从管理上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爱河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21-123,共3页
保护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西安宣言》是以保护文化遗产环境为宗旨的宣言,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发展先进文... 保护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西安宣言》是以保护文化遗产环境为宗旨的宣言,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其精神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宣言》 文化遗产 环境 保护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适用标准及遗产构成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雨馨 李嘉妮 许凡 《风景园林》 2022年第7期67-72,共6页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内容构架,提出由生产设施类遗迹、社会生活类遗迹、衍生关联类遗迹3类遗迹组成的遗产构成框架及新的遗产申报策略。研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业“景观”,能够补充《世界遗产名录》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且在宏大时空视野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形成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呈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国家运作相融合的区域特征,是世界遗产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申报潜力的新类型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 突出普遍价值(OUV) 文化景观 工业遗产 价值特征
下载PDF
大仰韶与龙山化--管窥史前中国文化格局的关键性演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5-11,共7页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族群的人口、语言与文化等基础。仰韶文化盛极而衰之后的解体及其引发的龙山化转型,不仅在仰韶故地形成诸多源流复杂的后仰韶文化,而且还因为小麦、牛羊等新经济因素的引入,在其腹心中原地区较早开启了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碰撞重组以及交叠融合。正是在后仰韶时期的龙山时代的区域竞逐过程中,各地普遍启动了自己的文明化进程。作为仰韶故地核心的中原地区经过对四面八方各种文化因素的兼容并包和融合创新,加之黄河中下游地区冲积作用加剧,为史前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各区域性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逐鹿之地,使二里头文化在区域文化传统间日益强化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确立了早期中国文化相互作用圈中的华夏正统地位。因此,仰韶文化的形成与解体,都是早期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化 中原地区 区域文化传统 相互作用圈 华夏传统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