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解新锐 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读《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昆 《新闻前哨》 2017年第1期90-91,共2页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作者朱建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正是他本人从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记录和省思,对这个时代传媒人、传媒业颠覆性变革的观察和思考。作为一个传媒人.能够生活在今天这...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作者朱建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正是他本人从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记录和省思,对这个时代传媒人、传媒业颠覆性变革的观察和思考。作为一个传媒人.能够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力 转型 党报 媒体 思维 传媒人 人民日报 出版社
下载PDF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选择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建新 王易可 《新闻知识》 2015年第2期9-10,15,共2页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解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经过比较和取舍,寻找到了几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这些路径可以与已摸索出来的路径形成良性的互补。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本文寻找到的这几个路径具有比较好...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解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经过比较和取舍,寻找到了几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这些路径可以与已摸索出来的路径形成良性的互补。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本文寻找到的这几个路径具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尽管如此,本文认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依然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广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传播 实证 载体 效果
下载PDF
探索外宣历史规律 服务国家形象战略 《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序言
3
作者 张昆 《新闻研究导刊》 2010年第4期58-60,共3页
在信息化时代,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便是处于极度边缘的社会成员,也无法自外于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寄身于城邦之中,才能获得文明人的特质。离开城邦而能生存者,非神即兽。马... 在信息化时代,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便是处于极度边缘的社会成员,也无法自外于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寄身于城邦之中,才能获得文明人的特质。离开城邦而能生存者,非神即兽。马克思更是断言,人即使不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靠信息传播这个粘合剂联系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宣传 历史规律 形象战略 社会成员 序言 中国 国家 服务
下载PDF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昆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4,共6页
在网络时代,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对社会的有序运行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新闻教育系统的三大支点,即教师、学生和人才市场发生了错位,由此滋生了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如定位模糊、质量... 在网络时代,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对社会的有序运行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新闻教育系统的三大支点,即教师、学生和人才市场发生了错位,由此滋生了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如定位模糊、质量下降、就业困难、师生疏离等。唯有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围绕并且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发挥人才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才能使新闻传播教育复归正途,满足社会和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教育 学生 人才市场
原文传递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昆 王宇婷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共6页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后喻文化"时代,因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主客体地位的变化,学生对师生互动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应通过持续不断的对话,一同探寻互联网时代高效的学...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后喻文化"时代,因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主客体地位的变化,学生对师生互动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应通过持续不断的对话,一同探寻互联网时代高效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拓宽知识广度,老师挖掘知识深度,将成果交给社会来检验,时刻保持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最终达到双方都亦"教"亦"学"的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喻文化 新闻教育 师生互动模式 教学相长
原文传递
新闻学院还是媒介集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DEAN MILLS关于新闻教育的对话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建新 王烨 乔飞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0,共3页
在今天寻找当代密苏里新闻教育新方法、新范式对我国的新闻教育应该具有特殊的、特别的意义:启慧我国今天的新闻教育的实践,导引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新闻学院 媒介集团 院长 对话
原文传递
新闻之“道”在于“求细”——丁淦林先生新闻教育思想管窥
7
作者 李建新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5,共3页
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丁淦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2003年,我到先生生前任职任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有幸选中的导师就是丁淦林先生。在两年的在站学习研究以及从那时到他离开我们... 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丁淦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2003年,我到先生生前任职任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有幸选中的导师就是丁淦林先生。在两年的在站学习研究以及从那时到他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获教、受益于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并直接体现在了他对我的最后的学术指导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家 教育思想 “道” 博士后流动站 学习研究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
原文传递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2-187,共6页
本文就制约当代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十对矛盾关系,如教学与科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数量与质量,接轨国际与中国特色,教师与学生,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院与系(教研室)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 本文就制约当代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十对矛盾关系,如教学与科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数量与质量,接轨国际与中国特色,教师与学生,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院与系(教研室)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矛盾的性质、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思路,对传媒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转型 传媒教育 教育改革 人才质量
下载PDF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昆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48,共5页
新闻教育对媒介化社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教育的运作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院长作为学科或专业的总负责人,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所谓承上,即对校长负责,遵循校长的办学理念,确定学院的教育方针、目标及路径。... 新闻教育对媒介化社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教育的运作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院长作为学科或专业的总负责人,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所谓承上,即对校长负责,遵循校长的办学理念,确定学院的教育方针、目标及路径。启下,则是作为一院之长,赋予学院以灵魂,组织学院的教师,落实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的教育方针、目标定位,引导学生全心向学,达成培养目标,同时组织科研活动,服务社会。院长责任重大。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担任新闻学院的院长?在考虑院长人选时,出身、资历、学养、能力、操守、人脉、资源等因素,孰重孰轻,值得学校和教育当局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新闻学院 院长资格
原文传递
困境下寻出路,转型中求突破——2013年中国报业发展述评
10
作者 罗以澄 王丹艺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4年第1期30-36,共7页
2013年,是中国报业转型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所带来的传媒改革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 2013年,是中国报业转型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所带来的传媒改革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②因此,传统的报业集团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升级。2013年,整个中国报业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不甚理想的情况下艰难地寻求着突破口:报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业 中国 发展 转型 手机
原文传递
成舍我“新闻乌托邦”思想的初步探究及反思
11
作者 殷强 李建新 《新闻春秋》 2016年第1期41-47,共7页
探究成舍我的"新闻乌托邦"思想,源于成先生曾在1932年发表《中国报纸之将来》一文,文中阐述了他对未来三五十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前景的看法,故以此为出发点,从"手脑并用"的新闻教育理念着手,探究成先生"新闻... 探究成舍我的"新闻乌托邦"思想,源于成先生曾在1932年发表《中国报纸之将来》一文,文中阐述了他对未来三五十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前景的看法,故以此为出发点,从"手脑并用"的新闻教育理念着手,探究成先生"新闻乌托邦"的形成脉络,另外还对"新闻乌托邦"思想在新闻教育、报馆运营模式和媒体监督理念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关联当今新闻教育和新闻改革的实际,阐述了"新闻乌托邦"的现实意义。探究"新闻乌托邦"思想在打通成舍我先生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之间相对分离的研究现状,将二者统一于"新闻乌托邦",以期更加全面地分析成先生的新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舍我 新闻乌托邦 手脑并用 报馆公营化
原文传递
深呼吸 深探微 深思考 深发展——对深度报道的四点思考
12
作者 李建新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33,共3页
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在当今传播、媒介、社会、受众、信息和知识背景等一系列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以后,这种报道似乎更加能够得到受众的青睐,也越来越成为了媒介博取市场,彰显竞争力的"重型武器"。
关键词 深度报道 深呼吸 深发展 报道方式 新闻报道 知识背景 竞争力 媒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