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1
作者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正司级,简称极地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极地业务和极地考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极地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0余人,其中高级专...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正司级,简称极地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极地业务和极地考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极地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9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3人,上海市明珠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科研队伍中涌现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技术人员 自然资源部 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队伍 极地考察 中级专业技术 极地研究 极地科学
下载PDF
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探索与技术需求
2
作者 吴刚 周豪杰 +1 位作者 沈悦 秦琦 《船舶》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极地海洋装备是人类参与极地活动的主要载体。该文提出了极地海洋装备体系的划分建议,并结合我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未来极地海洋装备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提出了极地船舶的9个技术学科... 极地海洋装备是人类参与极地活动的主要载体。该文提出了极地海洋装备体系的划分建议,并结合我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未来极地海洋装备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提出了极地船舶的9个技术学科方向并结合重型破冰船的工程研发现状,重点举例并阐述了主要技术需求,为后续我国开展相关装备技术研究提出了指导方向和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海洋装备 装备体系 技术体系 重型破冰船
下载PDF
面向极地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
3
作者 李亚昊 李丙瑞 +2 位作者 窦银科 陈燕 张维哲 《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极地通信技术是保障极地科学研究效率和人员安全的基础。本文结合极区的特殊通信环境,对极区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极地与人类生活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目前的大部分通信手段都难以覆盖。此外,极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海水... 极地通信技术是保障极地科学研究效率和人员安全的基础。本文结合极区的特殊通信环境,对极区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极地与人类生活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目前的大部分通信手段都难以覆盖。此外,极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海水的侵蚀与极寒低温也给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极区的高强度磁场与太阳辐射也使得传统的通信手段失效。又由于积雪海冰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通信基站的建立也十分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科考 极区通信 低轨卫星 星链
下载PDF
中国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进展
4
作者 王硕仁 廖周鑫 +3 位作者 郭井学 陈清满 唐帅帅 何剑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85,共13页
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在极地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乎极地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还与国家的安全、国际地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国际极地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发应用发... 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在极地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乎极地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还与国家的安全、国际地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国际极地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极地考察40年来在科学探测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分析了我国极地工程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还重点针对我国在极地科研探测技术、重型破冰船技术、极地航空技术以及通讯导航技术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极地重大工程和大科学计划、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建设极地试验场、完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及推动产业化发展等的建议,以期我国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发展上,快速发展和逐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极地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技术装备 工程技术装备 清洁能源 无人智能技术 极地
下载PDF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简报
5
作者 万建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04,共3页
2024年6月28日,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展出。
关键词 国家博物馆 极地考察 自然资源部 成就展 极地研究 宣传教育 面向公众 新华社
下载PDF
中国极地考察40年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刘顺林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极地考察在提升极地认知、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极地资源、促进极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调查以来,我国极地考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 极地考察在提升极地认知、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极地资源、促进极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调查以来,我国极地考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实现了两极考察发展战略,正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建成“两船七站”的极地科考支撑平台,构建了“天-空-地-海”极地立体观测网,研发了极地深冰芯钻具等多套极端环境采样装备,组织实施了“‘九五’国家攻关南极计划”“南北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等极地专项,在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南大洋和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等多个领域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功实施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PANDA)等国际合作计划,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极地船站科考平台,增强南大洋和北冰洋长期观监测能力,牵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推进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国际化应用,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科考平台 观监测网 科学研究 进展
下载PDF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7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下载PDF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航行实践和未来极地船型发展建议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嵘 《船舶》 2023年第1期72-79,共8页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南北两极地区资源与权益活动的争夺进一步升温,极地越发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新的极地战略方针,对新的极地装备提出了迫切需求。文中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几年的航行情况,...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南北两极地区资源与权益活动的争夺进一步升温,极地越发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新的极地战略方针,对新的极地装备提出了迫切需求。文中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几年的航行情况,并结合我国南北极考察使用需求,提出了我国亟须建设极地重型破冰船的迫切要求;同时选取国外典型极地重型破冰船,分析了最新动力推进系统配置特点,提出对我国重型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防寒能力及动力形式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破冰船 破冰能力 防寒能力 推进形式
下载PDF
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闵熙泽 张子峰 +2 位作者 滕雨芊 蔡明红 李一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32,共14页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在北极地区水环境中的出现引起了多国政府与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归纳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来源、浓度、分布及归趋,发现近北极地区的河流输送、大气与海洋长距离传...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在北极地区水环境中的出现引起了多国政府与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归纳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来源、浓度、分布及归趋,发现近北极地区的河流输送、大气与海洋长距离传输、废液的直接排放和污水处理厂排放是PPCPs进入北极地区水环境的主要途径。北极地区水环境中典型的PPCPs为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抑郁药、兴奋剂和增塑剂,其具有“假性持久性”,相似于非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环境行为。目前,有关北极地区PPCPs污染控制技术、北极地区淡水环境中PPCPs污染水平的调查、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性质以及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 北极地区 浓度水平 水环境
下载PDF
基于WPES与MEEMD的船用主机振动研究
10
作者 吴刚 江国栋 +1 位作者 闫国华 陈晓东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为揭示船用长冲程低速柴油机健康状态下的振动特征,采用小波包能量谱(Wavelet Packet Energy Spectrum, WPES)和改进的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Modifie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EMD)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对典型推进工... 为揭示船用长冲程低速柴油机健康状态下的振动特征,采用小波包能量谱(Wavelet Packet Energy Spectrum, WPES)和改进的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Modifie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EMD)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对典型推进工况下低速机的表面振动信号进行3层小波包分解和重构。通过对能量占比较大的节点采用MEEMD方法进行分解,获得IMF1分量频谱。研究结果表明,在40%以下的较低发动机负荷时,各单次燃烧循环的振动波动较小,振动幅值基本一致。提升至50%以上发动机负荷时,燃烧引起振动波动明显增强。50%工况下,中高频能量占总能量的41.51%,为主要振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低速柴油机 小波包能量谱 改进的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 振动特性 状态评估
下载PDF
2015—2020年中国臭氧污染时空演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艺科 王晓红 +4 位作者 凌元锦 陆庆恒 秦靖蒿 李晓艺 于乐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5-903,共9页
为研究2015—2020年我国近地面臭氧(O_(3))污染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O_(3)污染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的O_(3)浓度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异常... 为研究2015—2020年我国近地面臭氧(O_(3))污染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O_(3)污染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的O_(3)浓度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异常值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2015—2020年我国O_(3)污染的时空演化、浓度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19年我国O_(3)污染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2020年显著降低.(2)我国O_(3)浓度呈先升高(2015—2018年)后下降(2018—2020年)的特征,2017年、2018年O_(3)年均浓度分别较上一年升高8.72%、1.76%,2019年、2020年O_(3)年均浓度分别较上一年下降3.60%、3.66%.除2019年、2020年外,O_(3)浓度高值聚集区站点的O_(3)浓度峰值和高值天数(日均值大于120μg/m^(3)的天数)均大于O_(3)浓度低值聚集区站点.(3)O_(3)高浓度时期为每年的4—10月.O_(3)高浓度区域春、夏两季以华北为核心,秋季向华南和东南地区转移.(4)回归分析表明,我国O_(3)浓度正异常与ENSO负相拉尼娜相关,O_(3)浓度负异常与ENSO正相厄尔尼诺相关.我国东南部O_(3)浓度异常主要受ENSO期间太阳辐射异常和降水异常的影响,而西部和北部地区O_(3)浓度异常主要受ENSO期间风速异常的影响.研究显示,2015—2020年我国O_(3)平均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O_(3)高浓度时期以春、夏两季为主,O_(3)高浓度区域随季节而发生变化,且不同区域O_(3)污染变化特征不同,ENSO对我国不同区域O_(3)污染的影响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时空演化 浓度异常 回归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下载PDF
孔隙对粒状海冰单轴压缩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吴家和 王庆凯 +2 位作者 李金钊 卢鹏 李志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强度是影响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关键性质之一。海冰内部的卤水胞和气泡等孔隙结构对海冰的强度有重要影响。为从细观角度探究冰内孔隙含量、形状和尺寸等海冰结构参数对海冰力学性质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方法,建立了包含孔隙的数值... 强度是影响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关键性质之一。海冰内部的卤水胞和气泡等孔隙结构对海冰的强度有重要影响。为从细观角度探究冰内孔隙含量、形状和尺寸等海冰结构参数对海冰力学性质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方法,建立了包含孔隙的数值海冰模型,模拟粒状冰在平行和垂直冰面方向加载脆性破坏的单轴压缩过程。孔隙尺寸设置为符合均匀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等不同随机分布类型。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孔隙率是影响海冰强度的主要因素,海冰单轴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孔隙的增加而减小。当压缩应力达到极值时,冰内裂缝迅速扩展。对于圆形孔隙,裂缝主要沿荷载施加方向开展,因此平行冰面方向试样破坏时多表现为大裂缝;对于椭圆形孔隙,裂缝易扩展形成裂缝带。当孔隙率相同时,孔隙尺寸随机分布类型和位置对单轴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不大,但影响冰内裂缝的扩展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孔隙 单轴压缩强度 弹性模量 离散元
下载PDF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触发的极向边界点亮事件的观测研究
13
作者 赵变龙 邢赞扬 +7 位作者 张清和 马羽璋 王勇 胡泽骏 张佼佼 王翔宇 陆盛 张端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极黄河站全天空极光成像仪、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uperDARN雷达和GPS TEC等多手段观测数据,揭示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进而触发极向边界点亮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从极盖区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时,极向边界附近的极光强度明显增加,即出现了极向边界点亮现象。(2)极光亚暴发生后,极光卵极向膨胀,极向边界到达EISCAT Svalbard 42 m雷达观测视野。该雷达观测到了高密度、高电子和离子温度的结构,并伴随着电子密度峰值高度下降和离子上行等现象,这与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的输运和当地的极光粒子沉降密切相关。(3)从日侧向夜侧输运的等离子体云块到达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附近时可能触发极向边界点亮,并且影响等离子体云块和极光粒子沉降接触区域的等离子体特征,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夜侧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 极向边界点亮 极光亚暴 电离层对流 北极
下载PDF
中国第1-10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集(1999-2019年)
14
作者 李亚炜 沈辉 +6 位作者 孙启振 吴立宗 綦欣 戴友为 孙虎林 马靖凯 李志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气象数据是地球系统科学重要的基础性数据之一。在1999–2019年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10个航次中,利用船载自动气象站(Lica-701、Vaisala MILOS500、天诺CR3000和XZC6-1)采集了走航气象数据。本研究对中国第1–10次北极考察走航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是地球系统科学重要的基础性数据之一。在1999–2019年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10个航次中,利用船载自动气象站(Lica-701、Vaisala MILOS500、天诺CR3000和XZC6-1)采集了走航气象数据。本研究对中国第1–10次北极考察走航气象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整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形成本数据集,主要包括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5个气象要素,共有20个气象数据文件,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本数据集能够为深入了解北极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北极区域天气变化过程及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走航 自动气象站 气象数据
下载PDF
中国大气污染时空演化与交互耦合分析
15
作者 陆庆恒 王晓红 +2 位作者 陈胤辰 戴遵郦 于乐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该研究利用2015年1月-2021年2月中国近1500个大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结合小波分析和收敛交叉映射分析(CCM),研究了9个分区内PM_(2.5)、PM_(10)、O_(3)、NO_(2)、SO_(2)和CO浓度的时空演化、周期性特征和交互耦合。发现大部分站点的污... 该研究利用2015年1月-2021年2月中国近1500个大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结合小波分析和收敛交叉映射分析(CCM),研究了9个分区内PM_(2.5)、PM_(10)、O_(3)、NO_(2)、SO_(2)和CO浓度的时空演化、周期性特征和交互耦合。发现大部分站点的污染物浓度呈季节性振荡,夏季低、冬季高,O_(3)为例外。华北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浓度高,华南和青藏地区低,但东南沿海地区O_(3)浓度增多。各污染物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0年PM_(2.5)、PM_(10)、NO_(2)、SO_(2)和CO比2015年分别降低了33.08%、33.51%、18.12%、60.66%和31.86%,而O_(3)升高了7.07%。NO_(2)逐渐取代SO_(2)成为主要污染物。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污染物之间双向交互耦合关系显著,其中PM_(10)、PM_(2.5)和CO交互耦合强度高,而O_(3)交互耦合最弱。CO和NO_(2)控制对PM_(2.5)和O_(3)控制至关重要,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时空演化 小波分析 交互耦合 CCM
原文传递
北极关键矿产博弈与中国应对
16
作者 刘涵 邓贝西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104,共15页
关键矿产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不可或缺,同时又存在供应风险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双碳”目标和资源安全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北极地区因蕴藏着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成为各利益攸关方开展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受... 关键矿产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不可或缺,同时又存在供应风险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双碳”目标和资源安全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北极地区因蕴藏着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成为各利益攸关方开展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受能源转型、俄乌冲突和中美博弈三重因素驱动,美欧同盟有意在北极地区打造安全稳定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聚集投资、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合作,构建同盟化、区域化和去中国化的跨大西洋供应链。随着美欧同盟加紧布局北极,北极资源格局呈现割裂局面,中国被拖入北极阵营化对抗。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中国迄今共参与13项北极关键矿产项目,但多数受美西方掣肘运营不甚乐观。北极地区是保障中国资源安全的重要海外支点,未来中国可优先与俄罗斯开展关键矿产合作,同时拓展与北欧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加速实现能源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地缘政治 北极 美欧同盟 资源安全
下载PDF
从极地档案看中国极地考察的历史与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心怡 《档案天地》 2023年第7期56-61,共6页
一、引言1980年1月,两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加入澳大利亚南极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大陆,成为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1984年10月,中国首次派出国家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并于次年2月在南极的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 一、引言1980年1月,两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加入澳大利亚南极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大陆,成为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1984年10月,中国首次派出国家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并于次年2月在南极的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自此正式拉开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序幕;随后我国在南极又相继建立了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同时随着“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及“雪鹰601”固定翼飞机的投入使用,我国逐步在南极打开了科学考察的新局面,建立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南极考察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也为极地科学考察的深入和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开展自身的科学调查以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南极考察事务,为南极科考开拓视野,紧跟国际前沿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在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40多年时间里留存了大量的档案,从档案中能看到我国极地考察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到我国的极地研究是如何一步步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沿动态 极地考察 南极考察 后勤保障体系 南极大陆 乔治王岛 固定翼飞机 中山站
下载PDF
面向人因的船舶极地航行过程安全性分析
18
作者 陈炎 吴建军 +1 位作者 朱兵 孟祥乾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4,共8页
为探究船舶极地航行过程中的人机环系统性影响,从人为因素视角出发,构建极地航行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PN),辨识出人-组织因素在浮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因子;建立适用于极地航行环境的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STAMP-PN),并采用... 为探究船舶极地航行过程中的人机环系统性影响,从人为因素视角出发,构建极地航行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PN),辨识出人-组织因素在浮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因子;建立适用于极地航行环境的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STAMP-PN),并采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STPA)分析极地航行过程中不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反馈信息的突出危险。研究结果表明:冰困事故是由复杂的动态系统过程中不安全的控制反馈行为所导致,船舶资源保障和船员极地航行专业素质安全约束力是事故防控的关键。研究结果揭示人为因素对船舶冰困事故发生及后果严重性的影响机理,对全行业提升船员岗位适任能力和应急响应效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航行 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 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 船员教育与培养
下载PDF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江宁 张召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85,共20页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罗斯海冰间湖是南极近海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占南大洋总生产力的28%;阿蒙森海和松岛冰间湖在37个南极冰间湖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最高;默茨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明显。(2)海冰密集度、风速和云量等物理参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的季节性和地域特征明显。海冰密集度主要通过改变冰间湖开放水域的面积来影响可到达海表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通过影响水体的垂直混合强度来改变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垂向输运;云量对冰间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可见光强度及紫外线辐射量之间平衡的结果。(3)在部分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同调控南半球高纬度气候的主要模态,如南半球环状模和半年振荡等存在显著相关性。未来工作可结合长期卫星遥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进一步开展气候模态对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的物理-生态耦合机制、冰间湖生态系统生产力各个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等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极地关键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间湖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特征 环境变量 气候模态
下载PDF
南极宇航员海夏季水文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化 李丙瑞 +2 位作者 郭晓嘉 席颖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4,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绕极深层水、变性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均分布在表层50 m深度以浅,呈现出南冷北暖的趋势。66°S以南的冬季残留水最厚,最深可达200 m左右。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的趋势明显,CHINARE-38绕极深层水向上涌升的高度较CHINARE-37高出10~20 m。夏季表层水的高温高盐核心位于中心海域无冰区,因为无冰海域的表层海水长时间接收太阳短波辐射而温度较高。近岸海域因冰融水导致局部夏季表层水降温淡化。宇航员海中心海域海面风场维持低气压气旋式环流,次表层水体通过Ekman抽吸上升冷却表层暖水,导致表层与次表层水体混合加强,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并向上涌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航员海 水团 海冰密集度 净热通量 海面风场 海平面气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