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阿尔金山保护区祁曼塔格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王秀磊 徐俊泉 +2 位作者 张圣发 李欢 李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2-1673,共12页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野生动物有效独立照片。结果表明:(1)拍摄到6045张野生兽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5目8科19种野生兽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相对多度指数(R_(AI))排名前5的野生兽类物种依次为藏野驴(Equus kiang,R_(AI)=85.85)、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_(AI)=82.26)、岩羊(Pseudois nayaur,R_(AI)=44.04)、野牦牛(Bos mutus,R_(AI)=35.26)和狼(Canis lupus,R_(AI)=26.41)。(2)拍摄到1182张野生鸟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10目21科50种野生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4.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排名前5的野生鸟类物种依次是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R_(AI)=9.81)、漠䳭(Oenanthe deserti,R_(AI)=8.0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_(AI)=7.25)、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R_(AI)=6.33)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R_(AI)=5.42)。(3)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1种和18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6种,易危7种,近危13种;石貂(Meles fonia)、豺(Cuon alpinus)、白翅百灵(Alauda leucoptera)和乌鸫(Turdus mandarinus)为阿尔金山保护区新增记录。(4)日活动节律表明,岩羊、野牦牛和狼为昼行性动物,灰尾兔为偏夜行性动物,藏野驴则为昼夜兼性动物。研究结果为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加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相对多度指数 活动选择指数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梦琳 佟瑶 +9 位作者 黄继红 王立平 阿里木·买买提 王文栋 郭仲军 白志强 姚杰 许玥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11-22,共12页
【目的】明确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空间分布和保护现状,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以伊犁河谷分布的主要野生生物类群(包括维管植物、苔藓、地衣、大型真菌、昆虫... 【目的】明确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空间分布和保护现状,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以伊犁河谷分布的主要野生生物类群(包括维管植物、苔藓、地衣、大型真菌、昆虫、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整理了该地区生物物种名录及其县级地理空间分布数据,并基于此统计了该地区主要生物类群的数量组成特征及保护物种数量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及县域保护优先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该地区分布的主要野生生物共计3945种,隶属于445科1627属。其中,维管植物数量最多,占统计物种总数的52.7%;2)6类生物科级组成中均以寡型科数量占比最多,单型科次之,大、中型科最少。各类群中,大、中型科包含的属和种的数量占比较高;3)不同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县域水平物种多样性不一致,伊宁县物种组成最丰富,包含了该地区74.8%的物种;4)该地区保护物种共计294种,占统计物种总数的7.5%。类群保护空缺较大,尤其是地衣、大型真菌、苔藓和昆虫。空间保护空缺以尼勒克县和昭苏县最为突出。【结论】伊犁河谷是新疆生物多样性分布的核心地区,关于开展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议:1)将该地区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关注地区;2)在生物类群保护层面,优先加强对地衣、大型真菌、苔藓和昆虫的关注力度;3)在县域空间层面,优先关注尼勒克县和昭苏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类群 物种组成 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伊犁河谷
下载PDF
新疆资源植物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佟瑶 曹喆 +4 位作者 李梦琳 徐舒逸 黄继红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11-22,34,共13页
【目的】确定新疆资源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对其开展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以自然分布于新疆的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新疆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 【目的】确定新疆资源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对其开展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以自然分布于新疆的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新疆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并分析了新疆资源植物的基本组成、地理和生境分布特征。【结果】1)自然分布于新疆的资源植物共计1003种,隶属于104科460属。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个类群中,被子植物相对丰富,占据了总物种的96.31%。按利用类型可分为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植物和环保植物4类,数量占比最多的是药用植物,为77.77%。生活型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3类,其中草本植物占据了主体,占比高达82.35%。2)在市域上的水平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疆的几个大地级市中,阿勒泰地区物种组成最丰富,包含了70.09%的物种。3)在海拔上的垂直地理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分布于1000~2100 m的中海拔范围内,呈随海拔升高而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模式。4)在生境上的分布不均匀,草原、森林是包含物种数最多的2类(自然)植被,占比分别为32.70%和31.80%。【结论】新疆资源植物组成丰富,草本植物是主体,其中药用植物数量最多。新疆资源植物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疆山区中海拔地段,以草原和森林生境为主。本研究可为新疆资源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植物 物种组成 地理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疆
下载PDF
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黄继红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中国植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保护植物多样性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理论、技术、保障机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保护物种名录评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中国植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保护植物多样性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理论、技术、保障机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保护物种名录评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公民科学和国际履约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着保护理论和技术系统性缺乏、资源监测和保护成效评估体系缺失、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保护行动影响力薄弱等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因此,推动保护理论和技术的系统性、建立资源监测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公民参与的保障机制、提升保护行动的执行力等是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文中系统综述了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保护成效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保护行动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川金丝猴食性研究
5
作者 程铭昊 李劲 +7 位作者 张溢 丛微 张宇 蒋军 黄天鹏 梅玉娇 李书航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24-6435,共12页
川金丝猴湖北亚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ubeiensis)是种群数量最少的川金丝猴(R.roxellana)亚种,评估其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有助于了解其觅食策略和同域分布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对物种保护及栖息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于2023年冬... 川金丝猴湖北亚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ubeiensis)是种群数量最少的川金丝猴(R.roxellana)亚种,评估其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有助于了解其觅食策略和同域分布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对物种保护及栖息地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于2023年冬季(2月)、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采集金丝猴新鲜粪便样品,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粪便中的食源植物及其季节变化。研究共鉴别出127种金丝猴食源植物,分属于110个属62个科,科水平上相对序列丰度最高的为蔷薇科(Rosaceae),属水平上相对序列丰度最高的为花楸属(Sorbus),种水平上相对序列丰度最高的是地海椒(Archiphysalis sinensis)。在不同季节食物组成中,冬季有56种,春季有76种,秋季有70种,其中春季偏好的食物为花楸属植物(Sorbus sp.)(27.34%)植物和藤山柳(Clematoclethra scandens)(16.56%);秋季偏好的食物为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22.12%)和花楸属植物(16.52%);冬季偏好的食物为地海椒(33.49%)和花楸属植物(28.13%)。3个季节的共有食物有20种,冬季的特有食物有16种,春季有29种,秋季有27种。冬季特有食物有地海椒等,春季特有食物有菱叶茴芹(Pimpinella rhomboidea)等,秋季特有食物有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春季和秋季之间的重叠食物种类最多有35种,春季和冬季的重叠食物种类有32种而冬季和秋季重叠食物种类最少仅有28种。不同季节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冬季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秋季较高,春季最高。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与神农架植被物候特性一致。研究结果揭示了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和季节变化,以及DNA条形码技术在食性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川金丝猴的种群繁育和保护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分析 DNA条形码 神农架国家公园 季节变化 川金丝猴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6
作者 王秀磊 李希 +1 位作者 陈明斌 李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6期47-60,共14页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家公园共记录到44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2目8科28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5种,海南特有物种12种。2)7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5种为易危物种,7种为近危物种。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界物种43种,广布物种1种,无古北界物种。【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两栖类动物资源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物种提供重要栖息地,表明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地理区系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棕熊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佳 程芸 +2 位作者 王欣琪 张于光 薛亚东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87-88,共2页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装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连续2年拍摄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经查询文献,此次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棕熊为西藏亚种:藏棕熊(U.a.pruinosus),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装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连续2年拍摄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经查询文献,此次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棕熊为西藏亚种:藏棕熊(U.a.pruinosus),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笔实体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熊 红外相机 罗布泊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青海省布尔汗布达山非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叶 石永红 +4 位作者 许显金 井发菊 石振亮 刘国虎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163,共9页
【目的】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000~4500 m范围... 【目的】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000~4500 m范围内,共布设23个红外相机位点。【结果】累计相机日4703个,有效独立照片共计2868张,识别出22种兽类、25种鸟类,其中兽类分属5目10科,鸟类分属5目12科,另有家养动物4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前4种对兽类依次为岩羊(6.44)、喜马拉雅旱獭(5.12)、高原兔(2.59)、藏狐(2.17);对鸟类依次为藏雪鸡(4.72)、赭红尾鸲(3.36)、大石鸡(3.15)、红腹红尾鸲(2.59)。中国特有种对兽类有白唇鹿、马鹿、藏原羚3种;对鸟类有地山雀、大石鸡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列为濒危6种、易危2种、近危12种。【结论】红外相机的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当前青海省中部高原山地鸟兽资源状况,为进一步在非保护地类型的高原传统牧业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牧区管理和人兽冲突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汗布达山 红外相机 传统牧业区 物种监测 都兰县
下载PDF
鸟类集群夜宿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伟 刘冬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在夜宿地中的不同空间分布会引起个体间的受益差异,而鸟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体在夜宿地中的栖位选择。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鸟类集群夜宿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关假说和理论、研究方法和进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夜宿 空间结构 社会等级结构 保护与管理
下载PDF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利用人工水源点特征分析
10
作者 周永祥 刘建泉 +4 位作者 周多良 吴昊 杨晓梅 王天晖 薛亚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4-640,共7页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共获得533条视频记录,其中独立记录299条,分析表明:(1)多种野生动物利用人工水源点,共记录兽类7种,鸟类7种;(2)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Camelus ferus)共有205条记录,占独立总记录数67%。野骆驼在人工水源点的平均群体大小为6.82±7.01,平均停留时长为(15.66±15.35) min,在人工水源点停留时长与群体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01),而群体大小则受季节性影响(P <0.005);(3)野骆驼对人工水源点的利用夏季强度最高,春季最低,利用人工水源点的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单峰型,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2:00。研究表明人工水源点能够被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分利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野骆驼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促进人工措施对野生动物保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水源 野骆驼 活动规律 视频监控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对比分析
11
作者 刘炜璇 李依蒙 +3 位作者 江红星 王毅花 陈丽霞 王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88-2998,共11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成分之一,是动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驱动力,在养分循环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明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特征,选取碱蓬、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和芦苇等4种典型湿... 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成分之一,是动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驱动力,在养分循环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明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特征,选取碱蓬、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和芦苇等4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下的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及理化特征分析。16S rRNA和ITS全长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是4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类,子囊菌门是4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类。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种藨草群落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而土壤真菌丰富度在三江藨草群落中最高,真菌多样性在4种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LEfSe分析显示,扁秆藨草群落土壤中拟杆菌目、梭菌纲、梭菌目、链格孢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其他3种群落土壤中的相对丰度,而三江藨草群落土壤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罗兹菌门、假单胞菌属、环柄菇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其他3种群落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受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等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指标
原文传递
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半散养丹顶鹤迁徙特征
12
作者 武陶陶 高忠燕 +2 位作者 钱法文 郭学媛 王梓璇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54-65,共12页
【目的】通过卫星跟踪了解半散养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迁徙路线,为丹顶鹤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散养丹顶鹤的数据,通过绘制迁徙路线图、划分中途停歇地类型、定义丹顶鹤迁... 【目的】通过卫星跟踪了解半散养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迁徙路线,为丹顶鹤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散养丹顶鹤的数据,通过绘制迁徙路线图、划分中途停歇地类型、定义丹顶鹤迁徙参数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丹顶鹤的迁徙路线、重要中途停歇地、迁徙时长、停歇次数、停歇时长、迁徙距离、迁徙节段距离及其个体差异。【结果】半散养丹顶鹤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迁徙路线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7个省区;丹顶鹤迁徙距离在个体水平中差异极显著(P=0.004),其余迁徙参数在个体和季节水平中均无显著性差异;发现的6处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别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宁姜水库、大庆市的北兴泡子,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的小额伦索克嘎查,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周坨子镇的东炮台子村、盘锦市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论】半散养丹顶鹤的迁徙路线与野生丹顶鹤的大陆西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基本一致,个体间不同年份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差异对于丹顶鹤迁徙距离具有极显著影响;丹顶鹤的部分重要中途停歇地和游荡期间的觅食地位于保护地体系之外,需要加强监管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跟踪 半散养 丹顶鹤 迁徙路线 重要中途停歇地
下载PDF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铭昊 张于光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3期80-86,共7页
灵长类动物是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角色,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食物短缺,导致60%以上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食性分析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揭示野生动物的食物组成、觅食... 灵长类动物是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角色,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食物短缺,导致60%以上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食性分析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揭示野生动物的食物组成、觅食策略、栖息地选择偏好和评估物种生存状况及生态系统功能等,对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分析了野生动物常规的食性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综述了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性分析中的条形码选择、条形码数据库构建和条形码分析等方法,以及该技术在灵长类动物的食物组成、觅食策略、种间关系和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在灵长类保护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宏条形码 灵长类动物 食物组成 觅食策略 种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跟踪的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适宜栖息地分布预测
14
作者 陈丽霞 路峰 +6 位作者 江红星 孙戈 岳修鹏 王艺璇 高彤 胡兴波 丁长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6,共11页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283个点位,冬季4730个点位,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并划分适宜等级。【结果】1)MaxEnt模型预测夏季和冬季AUC值分别为0.866和0.838,结果准确性好。2)海拔、等温性、距河湖距离、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季节性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3)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4.75×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3.01%),主要位于松嫩平原(57.52%)、渤海湾(17.56%)、辽河平原(14.94%)等地区;栖息地类型包括湿地(35.30%)、农田(33.74%)和水域(12.43%)等。4)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1.63×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1.62%),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49.02%)、淮河流域江苏洪泽湖(23.75%)、渤海湾(11.52%)等地区;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湿地(40.56%)、农田(29.68%)和水域(18.45%)等。(5)夏季与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的重叠面积为2.13×10^(4)km^(2)(占总重叠面积的4.11%),主要分布在渤海湾(59.81%)、山东半岛沿海(23.24%)、江苏东部沿海(9.34%)等区域。【结论】夏季适宜栖息地向北扩到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该结果打破了东方白鹳出生后扩散的传统认知,建议加强该物种的协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许玥 臧润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101,共22页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都分布范围狭窄、个体数量稀少且自然更新困难,面临随时灭绝的风险,迫切需要拯救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热点方向。我国于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都分布范围狭窄、个体数量稀少且自然更新困难,面临随时灭绝的风险,迫切需要拯救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热点方向。我国于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并开展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和实践。以“extremelysmall population*”和“plant”为检索词在WebofScience进行了主题检索,以“极小种群”和“植物”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了主题检索,对获取的的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进行了梳理。本文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群落及生境调查与监测、适应性、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濒危机制、动态模型6个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人工繁育、标准化体系5个方面回顾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及取得的进展。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我们建议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保护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保护名录,加强种群结构的观测和预测、小种群形成和恢复机制的针对性研究以及特定物种的长期系统性研究,同时促进这一概念在国际上的推广。希望本文能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理论研究 保护实践 成效 不足
原文传递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拮抗细菌筛选鉴定
16
作者 涂艳 韩占府 +3 位作者 丁岐峰 薛寒 姜宁 李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筛选获得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杨树朗斯代尔氏菌(Lonsdalea populi)的拮抗细菌。【方法】以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L.populi CFCC 13731为靶标菌,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拮抗菌株,并通过牛津杯法测定其防效。通过观察菌株形态、... 【目的】筛选获得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杨树朗斯代尔氏菌(Lonsdalea populi)的拮抗细菌。【方法】以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L.populi CFCC 13731为靶标菌,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拮抗菌株,并通过牛津杯法测定其防效。通过观察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效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10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复筛获得1株菌株(k1)对L.populi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鉴定结果表明菌株k1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结论】筛选获得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1对L.populi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在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 杨树朗斯代尔氏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 拮抗菌 鉴定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鸟类新纪录——白头鹎
17
作者 陈丽霞 江红星 +4 位作者 高文华 宁佳慧 佟丽梅 张振华 孙戈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89-90,共2页
2024年5月13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45°9′1″N,121°57′2″E)首次环志和记录到2只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经查阅相关文献确认其为内蒙古东部鸟类分布新纪录。
关键词 白头鹎 内蒙古东部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纪录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的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毕玉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79-87,共9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6—7月(雨季)、2022年2—3月(旱季)的野外跟踪调查数据,并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作补充,剔除冗余的分布数据,最终筛选出111个分布位点用于构建模型。将物种分布数据与10个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模型,获得当前气候条件下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模型检验结果AUC值达0.953,模型精度较高;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主要受最旱月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均温和冠层高度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72.76 km^(2),仅占公园规划面积的6.39%。适宜区主要在霸王岭片区,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4.05%;鹦哥岭和尖峰岭也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区域,分别占总适宜区面积的23.82%和9.89%。模型结果显示,次适宜区面积达1309.02 km^(2),是未来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缓冲区域。【结论】1)海南长臂猿偏向于分布在降雨丰富的区域,因干旱季节降雨量不足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2)海南长臂猿对林冠下层的利用率低,对高大粗壮植株的依赖性强。旱季可利用果实不足和高大食源植物匮乏,必然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因此,建议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连接适宜栖息地之间的次适宜区域,在恢复造林过程中,选择能在旱季提供丰富果实的树种,将其逐渐转化为适宜栖息地,从而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不同干扰方式下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特征和构建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晶晶 丛微 +2 位作者 丁易 靳利晓 张于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4-543,共10页
为探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特征和构建机制,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选择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皆伐和择伐3种干扰方式后自然恢复40~60年的森林类型以及老龄林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 为探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特征和构建机制,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选择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皆伐和择伐3种干扰方式后自然恢复40~60年的森林类型以及老龄林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并利用Null模型定量分析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在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刀耕火种干扰后,全氮、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与老龄林无显著差异,但植物多样性仍显著低于老龄林(P<0.05);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与老龄林无显著差异,而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老龄林(P<0.05)。皆伐和择伐干扰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大多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老龄林(P<0.05),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3种不同干扰方式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老龄林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刀耕火种和皆伐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且土壤细菌的网络结构(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和模块性)大于真菌;而择伐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Null模型分析表明,不同干扰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随机性过程相对贡献(细菌为54.76%~66.58%,真菌为87.62%~93.57%)高于确定性过程(细菌为33.42%~45.24%,真菌为6.73%~12.38%)。刀耕火种干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恢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土壤细菌的恢复程度高于真菌,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干扰影响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构建机制,对预测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群落恢复 干扰类型 生态网络 构建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