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太阳能电站设施对关键生态因子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翟夏杰 王天石 +2 位作者 崔丽娟 张曼胤 李伟 《环境生态学》 2025年第3期66-73,共8页
光伏/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能辐射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方式。我国西北干旱区光资源丰富,理论上是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的理想之地。但鉴于西北等干旱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太阳能电站设施对局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不明晰。本研究通过系... 光伏/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能辐射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方式。我国西北干旱区光资源丰富,理论上是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的理想之地。但鉴于西北等干旱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太阳能电站设施对局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不明晰。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干旱区太阳能电站对植被演替的影响研究缺乏长期监测数据,短期表现为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增加等积极影响;2)太阳能电站运行期间,清洗、放牧或割草等人为干扰和光伏电板对生态系统产生耦合作用;3)太阳能电站改变了所在区域下垫面的结构,进而影响局地气温的变化规律;4)太阳能电站的耗水量限制了其在缺水区域的大规模布设。未来应加强光伏电站的水、土、气、生物等生态要素的持续观测,以期为发挥太阳能电站的生态效应、科学布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站 干旱区 生态因子 植被 水资源
下载PDF
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区光伏系统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森 赵京东 +3 位作者 李泽东 张飞 白建华 杨晓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9-716,共8页
全球化石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使沙漠、戈壁和荒漠(沙戈荒)地区成为光伏项目开发的重点区域。为全面了解光伏开发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30年发表在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的相关文献... 全球化石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使沙漠、戈壁和荒漠(沙戈荒)地区成为光伏项目开发的重点区域。为全面了解光伏开发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30年发表在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光伏开发经历了从技术探索到性能优化再到综合应用的阶段性演进:早期研究(2010年以前)集中于光伏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分析;2011—2015年,研究重点转向光伏系统优化与实际应用;2016年至今,关注光伏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多功能产业模式的融合,如“光伏+”在沙漠治理、农业种植及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光伏开发在沙戈荒地区的生态影响展现出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光伏板集雨与遮阴改善局地水分与气候条件,但同时大规模开发也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并引发生境破碎化等生态风险。未来应聚焦于光伏设施的更新迭代管理与废物回收技术开发,推动沙戈荒地区光伏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戈壁和荒漠(沙戈荒) 光伏 生态影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VOSviewer
下载PDF
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研究
3
作者 翟夏杰 崔丽娟 +3 位作者 李伟 赵欣胜 张曼胤 康晓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为探讨我国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固碳价值的分异特点及其在总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占比规律,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典型内陆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Landsat TM 5遥感影像分析和前期研究,系统梳理了其... 为探讨我国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固碳价值的分异特点及其在总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占比规律,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典型内陆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Landsat TM 5遥感影像分析和前期研究,系统梳理了其固碳价值和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1400~43360元/hm^(2),最高值在太湖湿地,其次是若尔盖湿地(19990元/hm^(2)),最低值在白洋淀湿地;固碳价值在总服务价值的占比最高的是四川若尔盖湿地(10.08%),占比不足1%的有贵州草海湿地、湖南洞庭湖湿地、河北白洋淀湿地、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青海青海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3711.50~6448.00元/hm^(2),平均4880.57元/hm^(2),固碳价值在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占比(最低为10.72%,平均值为13.19%)明显高于内陆湿地。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固碳 价值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阿尔金山保护区祁曼塔格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王秀磊 徐俊泉 +2 位作者 张圣发 李欢 李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2-1673,共12页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野生动物有效独立照片。结果表明:(1)拍摄到6045张野生兽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5目8科19种野生兽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相对多度指数(R_(AI))排名前5的野生兽类物种依次为藏野驴(Equus kiang,R_(AI)=85.85)、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_(AI)=82.26)、岩羊(Pseudois nayaur,R_(AI)=44.04)、野牦牛(Bos mutus,R_(AI)=35.26)和狼(Canis lupus,R_(AI)=26.41)。(2)拍摄到1182张野生鸟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10目21科50种野生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4.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排名前5的野生鸟类物种依次是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R_(AI)=9.81)、漠䳭(Oenanthe deserti,R_(AI)=8.0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_(AI)=7.25)、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R_(AI)=6.33)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R_(AI)=5.42)。(3)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1种和18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6种,易危7种,近危13种;石貂(Meles fonia)、豺(Cuon alpinus)、白翅百灵(Alauda leucoptera)和乌鸫(Turdus mandarinus)为阿尔金山保护区新增记录。(4)日活动节律表明,岩羊、野牦牛和狼为昼行性动物,灰尾兔为偏夜行性动物,藏野驴则为昼夜兼性动物。研究结果为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加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相对多度指数 活动选择指数
下载PDF
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全生 李淋 +4 位作者 方杰 周伟 雷少刚 包玉英 崔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33,共11页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针对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扬尘起沙、水位下降、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等问题。以北方防沙带面积和露天煤炭产量占比均最大的内蒙古的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秉承“减损开采-立体保水-造土活土-系统修复-集成监管”的研究思路,揭示大型露天矿岩土损伤-生态退化传导机理、生态减损开采机制、重建生态自维持机制,研发生态保护型减损开采、生态化设计、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抗侵蚀地貌重塑、排土场活土层精细重构、土壤改良与提质增容、菌-藻-草联合修复、生态系统退化监管等关键技术,形成适合北方防沙带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建成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集成示范区。创建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复制的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保障我国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科学开采与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实现煤炭开发能源保供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开发金山银山,再造绿水青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防沙带 露天矿 生态保护 减损开采 系统修复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的常用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翟夏杰 崔丽娟 +4 位作者 李伟 赵欣胜 雷茵茹 李晶 王金枝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99,共11页
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 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而被称为“鸟类乐园”和“地球之肾”。在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耦合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湿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演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科学评价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系统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依托经济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和价值进行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进而满足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评价研究较为繁杂,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凝练了湿地生态系统相关评价的概念、类型及其方法与应用,针对目前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评价 湿地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指标
下载PDF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鸟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昊 马永胜 +4 位作者 王天晖 贺孜尔汗 万升旗 薛亚东 李佳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查累计11443相机工作日,共收集到18773张野生动物照片,其中有效独立照片3303张,准确鉴定出4目9科17种野生兽类,7目12科32种野生鸟类。调查结果显示:1)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0,1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等级以上物种有24种。2)兽类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7和3.03,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5和0.62。3)相对多度指数(I_(RA))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鹅喉羚(Gazella yarkandensis)(I_(RA)=99.54)、野骆驼(Camelus ferus)(I_(RA)=53.57)、雪豹(Panthera uncia)(I_(RA)=35.22)、秃鹫(Aegypius monachus)(I_(RA)=15.64)、岩羊(Pseudois nayaur)(I_(RA)=13.81)。调查结果反映出甘肃安南坝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可以为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名录 相对多度 红外相机技术 濒危物种 荒漠生态系统
下载PDF
1970−2021年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研究
8
作者 杨岩岩 张国明 +5 位作者 洪畅 严平 哈斯 董苗 王一娇 周彦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泊面积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林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帅 杨土苗 +1 位作者 乌日娜 兰岚 《河北农业》 2023年第6期30-32,共3页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林业发展”为核心研究对象,叙述过程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相关内容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的现代林业发展意义,充分结合目前林业发展问题,给出相应几项建议,而此次研...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林业发展”为核心研究对象,叙述过程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相关内容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的现代林业发展意义,充分结合目前林业发展问题,给出相应几项建议,而此次研究也充分体现出,现代林业注重生态、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小滦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10
作者 周怡宁 张自正 +3 位作者 关颖慧 林一诚 周金星 刘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及时空特征是维护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以小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修正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和RDA分析,系统评估流域4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及时空特征是维护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以小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修正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和RDA分析,系统评估流域4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林地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服务优势明显,耕地水质净化服务供给能力较强。2)2000—2020年小滦河流域生境质量、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呈增强趋势,土壤保持与水质净化服务由协同向权衡关系转变,与生境质量服务则表现为逐渐增强的协同关系。3)生态系统服务受多因子共同影响。降水、NDVI、林地比例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服务表现为正向影响,对水质净化服务表现为负向影响。小滦河流域应全面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依据实际不断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小滦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柽柳资源保护利用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路径探索--以东营市河口区柽柳林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海雯 王秀林 +3 位作者 吴亚琦 蔚奴平 任才 王计平 《林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7期25-28,共4页
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是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柽柳(Tamarix)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一种典型的资源型盐生植物,具有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和开发价值。本文以东营市河口区柽柳林场为例,... 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是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柽柳(Tamarix)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一种典型的资源型盐生植物,具有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和开发价值。本文以东营市河口区柽柳林场为例,在对柽柳资源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柽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产业化路径。加强柽柳优良种质繁育、价值开发和科技支撑,打造封育造林样板,建立生态修复特色品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是做好柽柳生态修复产业,壮大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TAMARIX 盐碱地 生态修复 盐生植物 封育造林 产业化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ODV和JOA及其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应用
12
作者 王珍熹 梁雍祺 +2 位作者 高攀 钱娜 周力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08,共13页
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海洋地球化学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对海洋大规模直接观测难度较高,且海洋内部结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多样,通过研究数据解译海洋地球化学过程机制和海洋在生... 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海洋地球化学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对海洋大规模直接观测难度较高,且海洋内部结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多样,通过研究数据解译海洋地球化学过程机制和海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往往需要对多种海洋物理和化学参数进行协同分析。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作为高质量呈现数据视图的媒介,具备分析、处理、可视化数据的强大功能,可作为直观研究海洋学数据的有力工具。目前,国内关于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的介绍多侧重原理,缺乏关于具体操作方面的指导。本文详细介绍了Ocean Data View(ODV)和Java OceanAtlas(JOA)的基本操作及数据可视化流程,对断面图、平面图、瀑布图等多类图式的绘制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并对比这两种软件的差别;通过实例介绍ODV的开发功能在处理和可视化数据方面的优势及其在海洋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可视化 Ocean Data View Java OceanAtlas 海洋地球化学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志龙 胡曾曾 +1 位作者 许丰伟 郑晓迪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5-10,共6页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适应性治理是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键议题。论文在梳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尺度、数据指标、测度流程、驱...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适应性治理是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键议题。论文在梳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尺度、数据指标、测度流程、驱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研究方法、适应途径等方面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展开,并指出当前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适应性治理 干旱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究
14
作者 汤志敏 李佳林 李其伦 《花卉》 2023年第18期187-189,共3页
林业生态修复是对国土进行绿化,改善其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林业生态修复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进行规划,并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平衡。林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 林业生态修复是对国土进行绿化,改善其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林业生态修复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进行规划,并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平衡。林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不仅是保护自然环境和恢复植被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承担着调节气候、提供物质循环等重要作用,在我国林业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阐释了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定义及意义,然后分析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讲述了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林业:观测仪器体系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智超 马天天 +7 位作者 邵亚奎 孙林豪 李永华 张晓媛 张丽荣 张贵 范文义 冯仲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森林观测信息的生产是支持智慧林业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本文以森林观测仪器技术体系的构建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切入点,以基础性公共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支撑,深入分析森林观测仪器与森林观测需求的耦合程度。传统森林观测仪器体系在时效... 森林观测信息的生产是支持智慧林业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本文以森林观测仪器技术体系的构建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切入点,以基础性公共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支撑,深入分析森林观测仪器与森林观测需求的耦合程度。传统森林观测仪器体系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林业调查的需要,观测仪器存在孤立性高、难以集成、操作繁琐、效率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针对森林观测研究偏重对成熟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观测仪器的研发偏重算法补偿和集成第三方元件,轻物理结构设计等因素造成。面对基本测量原理鲜有更新、森林观测标准制定滞后于新型技术发展等问题,本文从对观测仪器现在和未来的联合模式进行阐述,从逻辑架构到物理技术层面上分析森林观测仪器联合模式可能在未来出现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最后,基于当前基础性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新形态的森林观测仪器进行推测,并以此展望在近未来可能在中国实现的一种智能森林观测体系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林业 森林调查 仪器 虚拟化 传感器
下载PDF
曹妃甸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爱双 郭文静 +4 位作者 邢春强 马旺 孙宇 丁冯洁 张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1-1132,共12页
为了探究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生态学样地调查方法对研究区内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相应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与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和养分指标的关系。研究... 为了探究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生态学样地调查方法对研究区内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相应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与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和养分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种子植物共有23科47属54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植物种绝大部分是中生草本植物。2)研究区植物区系数量结构分析显示研究区内优势科有4科,分别是菊科、禾本科、藜科和豆科;优势属有5属,分别是藜属、莴苣属、碱蓬属、蒿属和补血草属;数量结构特征表现出科级和属级水平上的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特征相对复杂,以温带分布为主,但也出现了热带分布。3)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可分为9种类型,其中茵陈蒿、葎草群落更为稳定,芦苇群落的多样性最差。4)土壤盐分和速效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地区,土壤速效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高值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5)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上与土壤盐分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养分尤其速效氮呈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该区植物的分布及多样性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曹妃甸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湿地 植物多样性 湿地植物分析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被引量:11
17
作者 脱登峰 卢琦 +4 位作者 却晓娥 程磊磊 杨岩岩 高攀 崔桂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2,共8页
北方草地是我国天然草地主体部分,其生态功能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上,开展2011—2015年不同功能区内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评估,探明其现状和空间格局,... 北方草地是我国天然草地主体部分,其生态功能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上,开展2011—2015年不同功能区内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评估,探明其现状和空间格局,为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提供评估数据,也为推进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北方草地防风固沙能力为32.44 t hm^(-2) a^(-1),防风固沙量为89.22亿t/a。半干旱草原区防风固沙能力和固沙量最大,分别为68.76 t hm^(-2) a^(-1)和29.16亿t/a,其固沙量占北方草地固沙总量的32.68%。(2)北方草地土壤保持能力为124.5 t hm^(-2) a^(-1),土壤保持量为243.59亿t/a。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较大,暖性灌草丛区土壤保持能力最大,为431.52 t hm^(-2) a^(-1);高寒草甸区土壤保持量最多,为105.36亿t/a,占北方草地土壤保持总量的43.19%。(3)北方草地水源涵养能力为93.03 m^(3) hm^(-2) a^(-1),水源涵养量为288.98亿m^(3)/a。高寒草甸区和高寒草原区水源涵养能力较大,分别为211.09 m^(3) hm^(-2) a^(-1)和118.04 m^(3) hm^(-2) a^(-1)。两个区域的水源涵养量也较多,分别为125.36亿m^(3)/a和72.13亿m^(3)/a,合占北方草地水源涵养总量的68.34%。整体上,北方半干旱草原区、暖性灌草丛区、高寒草甸区和高寒草原区对发挥我国草地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多功能效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评估 空间格局 北方地区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PpSWEET1b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然 李根 +2 位作者 牛奎举 钱永强 马晖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4,共14页
SWEETs糖转运蛋白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促进糖通过细胞膜流动的转运蛋白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以草地早熟禾品种蓝月为材料,以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PpSWEET1b基因,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 SWEETs糖转运蛋白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促进糖通过细胞膜流动的转运蛋白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以草地早熟禾品种蓝月为材料,以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PpSWEET1b基因,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PpSWEET1b拟南芥过表达株系,并研究干旱和低温胁迫对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生长、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和低温胁迫下,PpSWEET1b过表达植株生长状态均优于野生型,叶片MD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但葡萄糖含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抗旱性和抗寒性明显增强;PpSWEET1b过表达植株可能协同SWEET2和SWEET3共同参与了对低温的响应。此外,以叶片DNA为模板克隆了PpSWEET1b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其含有多个与胁迫和激素响应、光响应相关的元件。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pSWEET1b基因在耐旱和耐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草坪草抵抗非生物胁迫生物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基因克隆 遗传转化 功能验证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长穗偃麦草幼胚诱导再生体系的构建和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然 刘岳含 +5 位作者 王思宁 董笛 刘亚玲 毛培春 邹博坤 李晓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7,共7页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多年生牧草和生态草,在我国盐碱地改良和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物技术体系尚不成熟。本研究以来源不同的8个长穗偃麦草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幼胚再生体系构建,...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多年生牧草和生态草,在我国盐碱地改良和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物技术体系尚不成熟。本研究以来源不同的8个长穗偃麦草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幼胚再生体系构建,筛选适宜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异受体材料。结果表明,在改良后的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0.5 g/L L-谷氨酸+0.5 g/L L-脯氨酸+0.3 g/L酶水解酪蛋白+30 g/L麦芽糖+2 mg/L 2,4-D+7 g/L琼脂)上,长穗偃麦草种质培养第3 d形成较小的愈伤组织,培养4周后分化。不同基因型长穗偃麦草在相同培养基上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再生时间差异显著,其中4号材料的幼胚出愈率高达97.92%,分化率为88.33%,生根率为100.00%,再生时间较短,为56.2 d,可作为长穗偃麦草遗传转化的理想底盘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 愈伤组织 幼胚 再生体系
下载PDF
基于目标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和景观特征的保护地功能区划研究——以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佳雯 杨志娇 +8 位作者 王宇航 文菀玉 刘刚 李惠鑫 高军 虎永胜 李斌 九落 龚明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03-2710,共8页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空间格局不一致、与周边联系紧密性不足、边缘效应明显等问题,以甘肃多儿国家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现有保护地区划景观特征,通过扩大研究尺度和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合适宜栖息地异质性和功能区的景观特征,基于提升适宜栖息地完整性和连接度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并通过比较区划前、后景观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以及大熊猫的空间利用来评估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本方法的新区划核心区适宜栖息地增加了16.03%,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核心区内缘比由调整前的5.35和6.32下降至3.97,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边缘效应明显减小,提高了保护区适宜栖息地的完整性,加强了和周边优质栖息地的联系,有助于提升核心区的环境容纳量,增强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促进所在区域的种群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适宜栖息地 功能区划 栖息地评价 大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