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仲叶多糖的提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梦培 王嵘 +3 位作者 李格 张李兵 纵伟 黄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水浴温度、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杜仲叶多糖最佳提取条件。根据该条件提取6个品种杜仲叶(华仲1号、华仲5号、华仲12号、华仲13号、华仲15号、华仲24号)多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红外光谱仪测定杜仲叶多糖结构组成,并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测定杜仲叶多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清除率表征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质量体积比1∶30,微波时间1.5 min,水浴温度40℃,微波功率230 W。在该条件下6个品种杜仲叶得率分别为华仲1号6.90%±0.04%、华仲5号6.47%±0.13%、华仲12号6.68%±0.11%、华仲13号6.53%±0.07%、华仲15号7.21%±0.02%和华仲24号7.64%±0.05%。在结构组成方面,单糖组成结果显示,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均由L-鼠李糖、D-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其中D-葡萄糖和D-半乳糖含量最高,但其单糖组成比例存在差异;多糖红外光谱显示,不同杜仲叶多糖具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吸收峰。在抗氧化活性方面,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华仲1号>华仲13号>华仲12号>华仲24号>华仲5号>华仲15号。【结论】微波辅助提取可以提高杜仲叶多糖得率,不同杜仲叶多糖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以华仲1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多糖 微波辅助提取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下载PDF
杜仲茶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昀菲 王雁 +5 位作者 王璐 杜庆鑫 杜兰英 刘攀峰 杜红岩 孙志强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80-89,共10页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片或雄花经杀青、揉捻、日晒、发酵、干燥制成的保健型茶饮品。杜仲茶中黄酮类、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减肥等功效。总结和比较了杜仲绿茶、杜仲红茶、杜仲黑茶、杜仲烤茶等类型杜仲茶的制作工艺及成分特点,分析了杜仲茶的药理作用机制、香气组分及感官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茶 活性成分 制作工艺 感官品质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杜仲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杜红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共12页
杜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之一。提高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和革命性的杜仲良种是“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加大杜仲产业化力度的基础。构建杜仲现代分子育种体系对提高育种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推动良种更新换... 杜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之一。提高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和革命性的杜仲良种是“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加大杜仲产业化力度的基础。构建杜仲现代分子育种体系对提高育种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推动良种更新换代和育种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RAPD、SSR、ISSR以及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杜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篇章,为杜仲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核心种质库构建和早期鉴定等提供了依据。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完善,鉴定出大量与生长发育、活性成分相关的QTLs,对功能基因发掘、关键性状的定位和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揭示了杜仲起源与进化、系统发育及环境适应的分子基础,发掘了一批调控杜仲胶、活性成分以及响应环境胁迫等的功能基因,推动着杜仲分子育种进入新阶段。初步建立的杜仲本体遗传转化体系,为杜仲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设计育种开辟出新途径。未来杜仲分子育种应开发更多与产量、品质、抗性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精准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基因,突破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高精尖育种技术,构建杜仲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实现对现有良种的遗传改良和突破性良种培育,引领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基因组 遗传图谱 生物育种 分子育种
下载PDF
枣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高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0,共10页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全国栽培面积约147万hm2,年产量约800万t,均占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是世界枣种植大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枣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枣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巩固了世界第一大国地位。本...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全国栽培面积约147万hm2,年产量约800万t,均占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是世界枣种植大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枣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枣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巩固了世界第一大国地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SR、ISSR、SNP、scnDNA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迭代的测序组装技术在枣(‘冬枣’‘骏枣’和酸枣)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中的发展,以鲜食枣品种杂交组合‘冬枣’ב临猗梨枣’等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制干枣果实中糖代谢和转运(含维生素C),及可溶性酸、黄酮类和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非生物胁迫(逆境、裂果等)相关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MADS-box花器官发育基因家族成员挖掘、自交不亲和相关miRNA和靶基因鉴定等分子育种相关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当前枣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充分,且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在重视性状形成的主干途径的同时,应加强支路途径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调控途径;育种方面应加强抗盐碱、抗裂果等砧木品种培育,完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分子育种效率。期望通过弥补这些不足,实现枣的分子设计育种和高效遗传改良,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抗的突破性良种,让枣在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基因图谱 基因表达 分子育种
下载PDF
柿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蒲婷婷 张琦 +4 位作者 王艺儒 孙鹏 白玉娥 索玉静 傅建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1-1749,共9页
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绝大部分栽培品种为六倍体,极少数日本品种为九倍体。通过自然选育或人工创制培育的柿九倍体品种,凭其优良的综合性状表现,展现出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表明多倍体育种是柿创新优异种质、选育突... 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绝大部分栽培品种为六倍体,极少数日本品种为九倍体。通过自然选育或人工创制培育的柿九倍体品种,凭其优良的综合性状表现,展现出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表明多倍体育种是柿创新优异种质、选育突破性良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内外利用2n配子、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胚乳培养、原生质体融合等途径诱导柿多倍体的育种研究进展,以及形态学、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法等倍性鉴定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柿多倍体育种成果。就目前柿多倍体育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他经济林树种多倍体育种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育种 2n配子 胚乳培养 倍性鉴定
下载PDF
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佳成 武妍妍 +4 位作者 朱景乐 孙永玉 冯健 江泽平 史胜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51,共16页
【目的】明确和比较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特征,充分挖掘其果用资源潜力,为今后两属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5个省(市)的6个种28个种源栎属和7个种48个种源锥属的橡实,对其形态、营... 【目的】明确和比较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特征,充分挖掘其果用资源潜力,为今后两属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5个省(市)的6个种28个种源栎属和7个种48个种源锥属的橡实,对其形态、营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形态特征方面,栎属橡实体型上多为椭球形,而锥属橡实多为近圆球形,前者体型大小和重量分别约为后者的1.5倍和2倍。(2)种仁营养物质方面,栎属可溶性糖含量约为18.31~79.94 mg/g,其中,麻栎、短柄枹栎和蒙古栎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栎属平均值;锥属整体水平上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约为20.16~52.08 mg/g,而苦槠和黧蒴锥等个别种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栎属平均水平。栎属淀粉含量为169.33~382.27 mg/g,锥属淀粉含量为130.29~544.12 mg/g,整体高于栎属,但黧蒴锥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各个种。栎属和锥属的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平均值相差较小,但各个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3)种仁功能性成分方面,栎属总多酚含量为54.64~242.90 mg/g,锥属总多酚含量为1.28~138.11 mg/g,前者平均值约是后者的4.5倍。除苦槠和黧蒴锥外,其他锥属总多酚含量极低,为1.28~4.66 mg/g,且总黄酮和可溶性单宁含量变化趋势与总多酚类似。栎属维生素E含量高于锥属平均值,而锥属中除多酚含量高的苦槠和黧蒴锥之外,其他种维生素E含量均较低。两属中25号短柄枹栎抗氧化活性最高,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2.98%。(4)综合得分排名发现,16号种源橡实体型最大,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20号种源橡实体型较大,淀粉和多酚类物质较高,可溶性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适中,各方面整体表现平稳;排名前十的橡实分别为16、17、20、14、2、24、28、8、3、19号种源的橡实。【结论】我国栎属和锥属种质资源的橡实形态、营养、功能成分等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较高,其中,筛选出了10份综合排名靠前的优质橡实种源。研究结果为后续富含淀粉和富含多酚类物质的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属 锥属 橡实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休眠的成因及解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覃美英 张树林 +6 位作者 单心悦 冯璐莹 赵罕 乌云塔娜 李芳东 朱高浦 刘蔚漪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珍稀濒危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稀缺的化工、医药、生活原料等产品,还是地质变迁、植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等的见证者,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因休眠作用难以萌发,这是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主要... 珍稀濒危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稀缺的化工、医药、生活原料等产品,还是地质变迁、植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等的见证者,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因休眠作用难以萌发,这是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究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造成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休眠的外因和内因,特别归纳了引起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miRNAs和转录因子,并从物理和化学两个层面综述了解除休眠的方法,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将为濒危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调控和其它难以打破休眠的植物苗木工程化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种子休眠 种子萌发 内源调控因子 机理
下载PDF
山杏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红梅 包福海 +8 位作者 张淑宁 蔺悦 张雅茜 伊茹 陈一潇 张裕 刘一超 王淋 包文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56-59,共4页
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育与推广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山杏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等各技术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山... 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育与推广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山杏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等各技术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山杏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山杏组培快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应用和推广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组织培养 快繁体系
下载PDF
旅游驱动下乡村发展的微尺度研究与发展策略——以信阳市大塆村为例
9
作者 邬梦晗 樊雄飞 +1 位作者 段伟 周强 《运筹与模糊学》 2023年第6期7215-7226,共12页
为推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文旅型乡村高质量发展,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法等对大塆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及家庭增收情况、村民生活满意度、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旅游驱动下大塆村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塆村乡村旅游发展存... 为推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文旅型乡村高质量发展,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法等对大塆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及家庭增收情况、村民生活满意度、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旅游驱动下大塆村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塆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同质化、从业人员年龄偏高、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有待提升等可持续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合理利用返乡创业者这一人才、资金、渠道优势,紧抓国家乡村振兴新机遇等建议和发展策略,打造典型乡村旅游新业态。研究结果为信阳市大湾村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乡村 乡村旅游规划
下载PDF
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进化分析
10
作者 梁文杰 谢志亮 乌云塔娜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5,共14页
【目的】分析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进化规律。【方法】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以及内含子序列,剔除重复序列后,利用MEGA11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多序列比对... 【目的】分析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进化规律。【方法】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以及内含子序列,剔除重复序列后,利用MEGA11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多序列比对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S-RNase基因RSCU值,以欧式平方距离作为基因间进化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利用MEGA11软件计算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密码子使用偏好。【结果】GenBank数据库中剔除重复序列后,共收录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序列90条,长度范围为678~711 bp;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序列有140条。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各区域分析表明:C2-HV、C4-C5、C5-和HV区存在较多的共性特征;编码区、内含子、密码子使用偏好聚类的进化树均没有明显种和属的界限。S-RNase基因3个位置的碱基含量均呈现A+T大于C+G,HV区3个位置CG分布较为一致。【结论】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除了HV区,C2-HV、C4-C5和C5-也具备参与S位点识别的可能性。同时,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的分化早于5个属的分化时间且SRNase基因密码子存在一定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亚科 雌蕊S基因 序列特征 密码使用偏好 进化分析
下载PDF
蒸汽爆破对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及香气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周昀菲 孙志强 +4 位作者 杜庆鑫 王璐 杜兰英 王雁 刘攀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3,156,共13页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并设仅萎凋不汽爆对照(CK),分别测定各处理叶片水提取液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用HPLC测定原儿茶酸、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车叶草苷含量,并分析上述所有指标的相关性,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挥发性物质成分,比较汽爆表现最佳处理与对照的成分差异。【结果】杜仲叶片经杀青(B)处理再汽爆的效果最好,其水提取液活性成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较高,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401.59和62.65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2%和370%;该处理7种活性成分含量是对照的1.68~21.92倍。杜仲叶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2~6.0,2.0~12.0,1.25~40.00,1.25~40.00 g/L时,B处理提取物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IC_(50)值分别为0.814,1.956,0.977和16.029 g/L,其FRAP值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30 g/L时达最高(1.126 mmol/g),较对照提高了40.4%。相关性分析表明,车叶草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原儿茶酸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相关。与对照相比,汽爆后表现最佳的B处理多出17种特有香气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特有香气物质苯甲醇(相对含量7.53%)、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3-丁烯-2-酮(相对含量0.68%)、α-异甲基紫罗酮(相对含量0.30%)和β-环柠檬醛(相对含量2.64%)。【结论】汽爆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丰富了挥发性化合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总多酚 总黄酮 香气组分 抗氧化能力 蒸汽爆破
下载PDF
植物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应用
12
作者 冯梦琦 王若雨 +4 位作者 司马璐 姜楠 翟晓巧 赵振利 范国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42,共15页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花器官侵染法、切-浸-芽(cut-dip-budding,CDB)递送法、依赖再生活力的活体注射递送法(regenerative activity-dependent in planta injection delivery,RAPID)、种子侵染法、发育调控基因(development regulatory,DR)辅助转化法和病毒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和基因编辑应用;总结了不依赖农杆菌的花粉管通道法、粒子轰击法和纳米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旨在为更多物种建立高效、简便、基因型不依赖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遗传转化 非组培 农杆菌 基因编辑 基因型不依赖
下载PDF
西伯利亚杏花芽酵母cDNA文库构建及质量评价
13
作者 陈俊兴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蔺悦 陈一潇 伊茹 徐宛玉 王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兼木本粮油树种,由于其花期早,易受春季“倒春寒”影响,导致其产量不稳,严重制约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西伯利亚杏花芽为材料构建酵母杂交cDNA文库,该文库可用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 【目的】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兼木本粮油树种,由于其花期早,易受春季“倒春寒”影响,导致其产量不稳,严重制约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西伯利亚杏花芽为材料构建酵母杂交cDNA文库,该文库可用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的转录因子和互作蛋白的筛选,为今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过程中15个时期的花芽为材料,进行总RNA提取以及mRNA的分离与纯化,并利用SMAR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cDNA文库。将cDNA文库转化至酵母感受态细胞中,即得到cDNA酵母文库。【结果】鉴定结果表明,cDNA文库库容为5.24×10^(7)CFU/mL,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750~2000 bp,且平均插入长度在1000 bp以上,重组率为95.83%,24个阳性克隆经测序比对后,成功检测到20个功能注释基因,其中有3个序列(钙结合蛋白CML31、组蛋白H3.3、转录调节因子ADA2)与植物休眠及低温胁迫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过程的酵母杂交cDNA文库构建质量较高,具有完整的基因信息,且符合酵母文库的筛选标准。该文库的构建能够为解析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相关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杏 花芽 酵母杂交 CDNA文库
下载PDF
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琦 杜庆鑫 +2 位作者 孟益德 杜兰英 刘攀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13个良种不同生长期杜仲叶9种重要活性成分和15种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开展不同良种杜仲叶的营养评价。[结果]与槲皮素、桃叶珊瑚苷和京尼平苷酸相比,原儿茶酸、芦丁、绿原酸、紫云英苷、山奈酚以及松脂素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在不同良种杜仲叶之间差异较大;不同良种同一活性成分含量的生长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3个良种杜仲叶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0.40~0.4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0.66~0.82;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亮氨酸等9种组分的含量可作为杜仲叶营养价值的评判指标。[结论]13个良种杜仲叶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均达到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标准。‘华仲10号’‘华仲24号’‘华仲13号’‘华仲30号’‘华仲12号’是优质的叶用杜仲良种资源,在规模化提取和利用杜仲叶黄酮类时应优先选用‘华仲12号’‘华仲24号’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活性成分 氨基酸 动态变化 隶属函数 叶用良种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分析蒸汽爆破对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香气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昀菲 孙志强 +4 位作者 杜庆鑫 王志勇 王璐 杜红岩 杜兰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探究蒸汽爆破(汽爆)辅助加工制成杜仲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和主要呈香特征,以杜仲‘华仲8号’嫩叶和成熟叶为对象,采用汽爆技术对杜仲叶进行处理,基于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 为探究蒸汽爆破(汽爆)辅助加工制成杜仲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和主要呈香特征,以杜仲‘华仲8号’嫩叶和成熟叶为对象,采用汽爆技术对杜仲叶进行处理,基于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法解析汽爆对两种杜仲茶香气特征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电子鼻数据模型拟合度高,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汽爆前后香气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HS-SPME-GC-MS检测共鉴定出177种挥发性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以及Kruskal-WallisH检验(P<0.05)进一步筛选出24种香气物质,发现汽爆前嫩叶茶关键香气物质为二氢猕猴桃内酯。汽爆后嫩叶茶关键呈香物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壬醛、苯甲醛和苯乙醛,呈现柑橘香、花香、焦糖香、苦杏仁味、坚果香、玫瑰香和巧克力香。汽爆前成熟叶茶无关键香气物质,汽爆后成熟叶茶关键香气物质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壬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和焦糖香。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杜仲叶茶饮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华仲8号’ 香气成分 蒸汽爆破 杜仲茶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1 位作者 乌云塔娜 路伟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度(417~10000株/hm^(2))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冠形、干形)与健康状况(病级、感病指数)及土壤化学性质(pH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依据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初植密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存活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上升趋势,树高以及林分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初植密度为1667~2500株/hm^(2)时,樟子松人工林的感病指数、存活率和林分蓄积量表现较优。②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指标变异的解释率之和为68.43%,土壤有效磷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初植密度分别为1667和2500株/hm^(2)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结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樟子松造林适宜采用中等初植密度(1667~2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初植密度 林分健康 土壤化学性质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四个长阶花品种叶片对高温胁迫形态及生理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常翠芳 郭丽娟 +3 位作者 于宏 韩亚梅 朱景乐 武荣花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3,共8页
以4个长阶花品种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模拟高温胁迫,研究不同高温胁迫对4个长阶花品种的形态、色素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抗热能力较强的长阶花品种。结果表明:通过表型分析,4个长阶花品种生长指标中的叶面积增量显著减... 以4个长阶花品种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模拟高温胁迫,研究不同高温胁迫对4个长阶花品种的形态、色素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抗热能力较强的长阶花品种。结果表明:通过表型分析,4个长阶花品种生长指标中的叶面积增量显著减少。当胁迫达到35℃时,‘银色卡特琳娜’热害严重;当温度达到40℃时,各品种长阶花存活率骤降为0%。通过色素含量及生理指标分析,长阶花为阴生植物。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强,4个长阶花品种叶片色素含量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值、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除‘珍娜’呈持续上升趋势外,其他品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珍娜’品种在高温下存活率较高,有益物质积累最多且膜透性更稳定。因此初步判定,‘珍娜’品种耐热性稍好,其他3个品种长阶花耐热性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阶花 高温胁迫 表型 生理指标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慧 张少伟 赵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240,共8页
[目的]量化分析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格局演变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生态质量,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DPSIR模型框架,从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与生态治理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 [目的]量化分析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格局演变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生态质量,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DPSIR模型框架,从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与生态治理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构建岭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质量具有明显时空异质性;生态质量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中游地区,较低区域集中分布在上游地区,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生态质量评估为中及以上水平区域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40.56%上升至2020年的70.36%;20年间生态质量提升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44%,提升的区县数量占总区县数的91.57%;岭回归模型可以解释生态质量99.4%的变异,植被覆盖度和年降水量对生态质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较高。[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质量呈提升趋势,其时空分布格局主要受植被覆盖度和年降水量的驱动。建议在科学、合理增加植被覆盖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时空演变 驱动力 岭回归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
下载PDF
塔形栓皮栎体胚增殖与成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婉 任跃 +4 位作者 朱景乐 刘学明 肖祥伟 柯书银 侯晓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目的】探究各因素在塔形栓皮栎体细胞胚的发育与成熟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强弱,进一步完善塔形栓皮栎的体胚发生体系。【方法】以塔形栓皮栎合子胚诱导得到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对影响塔形栓皮栎体胚增殖、成熟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索:利用... 【目的】探究各因素在塔形栓皮栎体细胞胚的发育与成熟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强弱,进一步完善塔形栓皮栎的体胚发生体系。【方法】以塔形栓皮栎合子胚诱导得到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对影响塔形栓皮栎体胚增殖、成熟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索:利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合塔形栓皮栎体胚增殖的光照条件(强光、弱光、无光)、激素的种类(萘乙酸(NAA)、细胞分裂素6-苄基氨基嘌呤(6-BA)、生长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影响体胚增殖的激素浓度及配比分别进行双因素试验分析;对影响体胚成熟的蔗糖浓度、活性炭浓度、ABA浓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最后对影响体胚成熟的激素浓度及配比进行双因素试验分析。【结果】1)三种不同光照强度中,强光环境下体胚增殖诱导率最高;2)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体胚增殖现象存在显著差异,0.10 mg/L 2,4-D与0.80 mg/L 6-BA增殖率最高为83.33%;3)蔗糖浓度为5.00%时,体胚的成熟率最高为77.80%;ABA浓度0.50 mg/L时,成熟率可达到最高为50.00%;活性炭浓度为1.00 g/L时,长势良好,成熟率达到57.10%;4)NAA与6-BA浓度同时为0.25 mg/L时,体胚的成熟率最高可达90.50%。【结论】1)塔形栓皮栎体胚在强光环境下增殖效果较好;2)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0 g/L)琼脂+(3.00%)蔗糖+2,4-D(0.10 mg/L)+6-BA(0.80 mg/L);3)最佳成熟培养基为:MS+(7.0 g/L)琼脂+(5.00%)蔗糖+NAA(0.25 mg/L)+6-BA(0.50 mg/L)+ABA(0.50 mg/L)+活性炭(1.5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形栓皮栎 增殖 成熟 激素浓度 蔗糖浓度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光核桃的潜在分布区和生态位变化
20
作者 张淑宁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赵光华 王淋 乌云塔娜 白玉娥 韩其木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桃潜在分布区在未来3种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用ecospat软件包分析光核桃气候生态位变化,以确定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光核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较高海拔地区,总面积约为360711.8 km2,其中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等地为光核桃高度适生区;(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光核桃适生区整体呈向西南收缩趋势,生境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海拔,光核桃未来时期与当前时期生态位的重叠率随气候变化加剧逐渐降低。【结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我国光核桃适生区将向纬度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迁移,光核桃气候生态位也将与当前生态位逐渐分化,温度和海拔是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应在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宜度均无显著变化的区域设立保护地,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同时也可避免人类活动对光核桃资源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核桃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区 生态位 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