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9—2021年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在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中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霁杭 沈雨辰 陈佩燕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6期33-39,共7页
利用1989—2021年中国减灾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以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中国气候公报》《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等资料,对中国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台风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自然灾害中对人员、经济、农作物危害最大... 利用1989—2021年中国减灾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以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中国气候公报》《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等资料,对中国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台风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自然灾害中对人员、经济、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即为气象灾害,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比居高位。这33年间,尽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个数并未呈现显著升降趋势,但致灾的热带气旋个数略有增加趋势;因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房屋倒塌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呈下降趋势,这充分表明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12—2021年,除农作物受灾面积基本稳定外,其余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将是未来健全台风灾害防御体系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服务
下载PDF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的晴空红外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台风“天鸽”的预报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冬梅 沈菲菲 +3 位作者 李泓 刘瑞霞 王易 束艾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52,共13页
本文以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Hato)为例,在WRFDA同化系统中结合日本葵花8号(Himawari-8)资料,通过同化Himawari-8晴空红外辐射率资料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台风“天鸽”的结构、强度、路径分析和预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化Himawari-... 本文以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Hato)为例,在WRFDA同化系统中结合日本葵花8号(Himawari-8)资料,通过同化Himawari-8晴空红外辐射率资料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台风“天鸽”的结构、强度、路径分析和预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化Himawari-8晴空红外辐射率资料对台风背景场的水汽相关变量分析有显著改进,对背景场中的台风水汽信息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与控制实验,即没有同化Himawari-8晴空红外辐射率资料的实验相比,加入同化实验对台风“天鸽”的风场、500 hPa气压场的分析效果有所提高,台风气旋性环流加强,并进一步改进了对台风“天鸽”的路径、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和近中心最大风速的预报。平均路径误差和降水预报相对于常规观测变量的均方根误差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8号 WRF模式 三维变分 台风“天鸽”
下载PDF
上海市气象局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永平 郑运霞 +3 位作者 杨棋 于润玲 段自强 朱智慧 《气象科技进展》 2017年第6期75-81,共7页
为满足上海海洋区域中心海洋气象业务的需求,近十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上海海洋气象预报台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上海市和气象部门的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的科研课题,在海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观测研究方面揭示了台风... 为满足上海海洋区域中心海洋气象业务的需求,近十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上海海洋气象预报台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上海市和气象部门的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的科研课题,在海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观测研究方面揭示了台风和海雾边界层大气湍流能量输送一些新的事实,通过合理地表达海洋飞沫对于动量和热量输送作用和改进海面拖曳系数方案等手段,有效提高了海气耦合模式对于台风强度的模拟和预报能力。研发了全球和西北太平洋风浪数值预报系统,特别是发展了包括波流相互作用等复杂物理过程的近岸高分辨率海浪和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还基于观测和数值模式波浪要素研发了浅滩效应指数、波浪陡度指数、涌浪占比指数和谐摇指数等船舶风险指数产品,使海洋气象预报服务更有针对性,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耦合模式 高分辨率 风浪 风暴潮 船舶风险指数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航站楼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郑德乾 孔晴晴 +3 位作者 陈华 霍涛 方平治 潘钧俊 《重庆建筑》 2024年第11期28-31,共4页
以杭州萧山机场T4航站楼为对象,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进行了周边风环境数值模拟。首先通过与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行人高度(2 m)处加速比的变化规律,以... 以杭州萧山机场T4航站楼为对象,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进行了周边风环境数值模拟。首先通过与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不同风向角下行人高度(2 m)处加速比的变化规律,以及台风登陆情况下距离地面10 m高度处的风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航站楼两侧的角点位置处和西侧建筑群迎风面道路间易受角隅效应和峡谷效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风加速现象,在台风登陆条件下,航站楼周边大部分区域风速达到六级(强风)以上,而陆侧交通中心区域由于四周建筑的遮挡,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站楼 数值模拟 风速比 台风 风环境
下载PDF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检验
5
作者 徐同 王琴 +1 位作者 漆梁波 黄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式在暖季降水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综合四个季度的ETS评分和BIAS分析,CMA-MESO模式第三季度降水预报技巧整体高于CMA-SH9模式,其他季节则是CMA-SH9模式预报技巧相对更高,另外,两家模式在各季度均存在BIAS偏大的特征,而且总体呈现出空报率较高的特征,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是提升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技巧的重要抓手。四个季度的暴雨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能力相对更优,但均存在对暴雨降水目标面积预报偏大的特征。CMA-SH9模式四个季度对暴雨降水目标各分位强度预报均相对观测值偏强,而CMA-MESO模式与观测值更为接近,仅第一季度呈现预报偏强特征。“21·7”河南特大暴雨和台风烟花的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大暴雨以上量级强降水预报均表现出影响范围偏大的特征,但对于降水极值预报偏小,CMA-SH9模式与观测极值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CMA-SH9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检验
下载PDF
GNSS/MET观测的台风“烟花”对上海地区PWV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夏武松 鲁小琴 +5 位作者 赵兵科 刘敏 张帅 林立旻 严嘉明 陆恒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5-819,共5页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历了3次波动性上升过程,降水生成时间比台风登陆时间早约60 h;降水持续期间,PWV剧烈变化时会造成降水量急升或急降;降水结束后,PWV逐渐下降至40 mm以下。台风登陆前,PWV基本在75 mm以上,PWV大于80 mm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上海南部和中部;台风登陆后,PWV在80 mm以上,高值区可达90 mm;台风远离后,PWV下降至85 mm以下。PWV高值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大、推移与台风路径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MET 大气可降水量 台风 降雨量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火箭探测气象数据与ERA5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
7
作者 郑一 赵兵科 +6 位作者 陈勇航 刘琼 刘统强 宋金轲 魏鑫 魏煜 罗维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及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以往缺乏在强台风条件下平流层内的直接观测资料,使得无法对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基于新型火箭探测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的气象要素在强台风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 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及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以往缺乏在强台风条件下平流层内的直接观测资料,使得无法对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基于新型火箭探测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的气象要素在强台风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1)台风条件下三次试验ERA5与火箭探测在对流层内的温度廓线几乎重合,15 km以下两者之间的误差不到1℃,但15 km以上的平流层两者偏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大,ERA5比火箭探测的温度明显偏低,在15~20 km、20~30 km、30~40 km和40 km以上两者偏差平均值分别为3.75℃、5.52℃、14.41℃和19.25℃;(2)相对湿度三次试验两者的变化趋势还是比较相似的,但在平流层低层15~20 km两者存在较大差异,火箭探测相对湿度在15 km左右是上干下湿分界高度,而ERA5的分界高度抬升到20 km以上,也就是说ERA5把高湿度层抬升了5 km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5 km以上,台风影响前,两者相对湿度都几乎接近0%,而在台风影响期间火箭探测相对湿度可达5%左右,ERA5相对湿度仍然几乎为0%;(3)台风条件下三次试验风速廓线显示两者在平流层低层到对流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相关系数可达0.85左右,平均偏差大约为2 m·s^(-1);而在平流层中高层相似度降低,偏差增大,相较于火箭探空,ERA5风速偏低4 m·s^(-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台风 火箭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下载PDF
基于探空资料的上海台风季GIIRS/FY-4A卫星温度廓线反演精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艺伟 刘琼 +4 位作者 何敏 陈勇航 赵兵科 夏卫祖 刘统强 《红外》 CAS 2019年第9期28-38,共11页
利用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台风季无云、有云和全天空条件下不同质量控制以及台风登陆前后24 h内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温度资料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GIIRS温... 利用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台风季无云、有云和全天空条件下不同质量控制以及台风登陆前后24 h内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温度资料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GIIRS温度反演产品在无云条件下反演精度最高,质量控制为0的数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1.74 K,表明该产品在对流层中上层具有一定可信度。(2)云层降低了GIIRS温度反演的精度,有云条件下质量控制为0的数据RMSE为3.57 K,超出了美国环境监测系统给出的标准误差范围。(3)有云天空条件下,当温度大于230 K时,GIIRS反演温度均低于探空数据。(4)台风“安比”、“云雀”登陆前24 h内,在500 hPa高度至近地面附近和对流层顶,GIIRS反演温度偏高;台风“云雀”登陆后24 h内,GIIRS在800 hPa高度至近地面附近反演温度偏低,并且反演会产生大量无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IRS/FY-4A 探空资料 温度廓线 台风季
下载PDF
毫米波雷达在台风外围云系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朱怡杰 李泓 骆婧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90,共14页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具有良好的性能,对于云降水结构的垂直探测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在降水强度低于5 mm·h^(-1)时雷达对于云顶高度的探测较为准确;提出一种融化层亮带判别方法,亮带识别结果与探空观测一致。对比毫米波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降水强度反演,结果显示利用毫米波雷达衰减特征能够实现降水强度廓线的反演,但需要对存在显著雨滴碰并增长的降水进行识别并订正,可为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云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台风 云顶高度 融化层亮带 降水强度
下载PDF
2019年影响中国台风的降水预报误差及其来源研究
10
作者 何斌 喻自凤 王海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9-1314,共16页
针对2019年影响中国的8个台风,利用面向降水对象的CRA(contiguous rain area)方法研究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的降水误差来源,及其在不同预报时段和降水量级下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与降水对象的CRA位置误差之间... 针对2019年影响中国的8个台风,利用面向降水对象的CRA(contiguous rain area)方法研究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的降水误差来源,及其在不同预报时段和降水量级下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与降水对象的CRA位置误差之间的相关性,对比计算了台风路径修正与CRA shifting方法对于改进降水预报的作用,并评估了台风降水概率分布、径向分布和非对称分布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台风降水预报的主要误差来自于位置误差和形态误差;除特大量级降水以外,台风降水对象的CRA位置误差与路径误差显著相关,通过修正台风路径能改进降水预报,但其效果要逊于CRA shifting方法;预报的台风降水概率密度分布形态与观测总体上较为一致,但台风核心区内的预报降水强度均大于观测;台风登陆或靠近我国沿海前后,预报降水较观测更靠近台风中心,且略滞后于观测,预报降水的非对称性明显弱于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 台风降水预报误差 路径误差 位置误差
下载PDF
基于自监督深度学习融合卫星的闪电预报模型研究
11
作者 陈磊 《现代工程科技》 2025年第1期9-12,共4页
为通过无缝整合卫星和闪电数据来改进雷击分布的外推,提出了新型SSL框架(JointNet),设计了跨模态翻译对齐的自监督任务,有效表示了跨多种数据源的转换过程。这一独特的跨模态翻译SSL方法显著增强了模型识别不同数据模态内部及其相互间... 为通过无缝整合卫星和闪电数据来改进雷击分布的外推,提出了新型SSL框架(JointNet),设计了跨模态翻译对齐的自监督任务,有效表示了跨多种数据源的转换过程。这一独特的跨模态翻译SSL方法显著增强了模型识别不同数据模态内部及其相互间复杂关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临近雷电预测任务的性能。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实验,对比了结合SSL的JointNet模型与未结合SSL的版本,以及其他单模态深度学习方法如ConvLSTM和PredRNN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引入SSL的模型在临近雷电预报准确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临近预报 多模态 自监督 深度学习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温期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20
12
作者 贺芳芳 徐家良 +2 位作者 周伟东 穆海振 雷小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210-217,共8页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和日气象资料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期间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和日气象资料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期间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并分析拟合误差,回归效果非常显著,高温日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6-9月。2007年高温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试运行实例表明:试运行评估结果良好,但连续高温日后温度有所降低时预评估误差相对较大,连续高温酷热中雨日后评估误差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日用电量 气象条件 日最高用电负荷 高温日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敏 马雷鸣 +5 位作者 魏海萍 施红 马井会 周广强 顾松强 张国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观测资料显示,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的空气质量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优。利用近10年上海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利于空气污染扩散的近地面气象条... 观测资料显示,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的空气质量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优。利用近10年上海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利于空气污染扩散的近地面气象条件及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近地面东风明显偏多且偏大,近地层接地逆温明显少于往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也较常年明显偏多,综合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大、偏强、偏西,影响上海地区的夏季风更多源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这为上述区域的东风活跃创造了条件。尽管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措施使得污染排放低于常年,但气象条件不利时,大气环流的输送扩散仍导致了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3次污染事件,这说明气象条件是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的主要影响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空气质量 大气环流 近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上海“7·31”局地强对流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晓峰 王平 +2 位作者 张蕾 许晓林 李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较好再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上海南北两支海陆风爆发、形成低层辐合线,在热岛效应的叠加下进一步增强,继而引发局地强对流的过程。快速更新同化技术可有效延长此次过程的预警时效,这为城市强对流业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快速更新同化 海陆风 热岛效应 边界层辐合线
下载PDF
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15
作者 丛春华 陈联寿 +1 位作者 雷小途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70,共7页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针对台风暴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把台风暴雨分为台风环流本身的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近几十年来,有关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2007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研讨会上还给出了最新的台...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针对台风暴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把台风暴雨分为台风环流本身的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近几十年来,有关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2007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研讨会上还给出了最新的台风远距离暴雨定义。谨从此定义出发,简要总结国内外在台风远距离暴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远距离暴雨 综述
下载PDF
中国南方暴雨野外试验中尺度气象分析场的建立及其质量评估 被引量:23
16
作者 崔春光 倪允琪 +4 位作者 李红莉 彭菊香 张艳霞 邱学兴 许晓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40,共15页
利用武汉暴雨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LAPS中尺度分析系统,将2008年和2009年5—7月中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中所采集的观测资料进行融合、同化,生成了华南、华中、江淮和长江三角洲4个观测区的空间分辨为5 km、时间分辨为3 h的SHCe... 利用武汉暴雨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LAPS中尺度分析系统,将2008年和2009年5—7月中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中所采集的观测资料进行融合、同化,生成了华南、华中、江淮和长江三角洲4个观测区的空间分辨为5 km、时间分辨为3 h的SHCeREX中尺度气象分析场。文中从两方面对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分析。首先,根据野外试验期间在4个观测区出现的暴雨日,结合观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与SCHeREX中尺度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SCHeREX中尺度分析资料对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具有很强的再现能力。同时,以探空观测资料为基准,分析计算了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平均偏差、平均均方根误差及其随高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位势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分析误差均在观测误差范围内,尤其是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700—925 hPa位势高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为45 gpm,温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为1.0-1.1℃,相对湿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不超过20%,风速的平均误差为1.5—2.0m/s,风向为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S 诊断分析 融合和同化 适用性 质量评估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林雯 方平治 +2 位作者 雷小途 赵兵科 曾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0,共9页
利用位于福建省漳浦县赤湖镇海岸线观测塔提供的三个登陆台风的四层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在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阵风因子与平均风速、观测高度,以及阵风时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 利用位于福建省漳浦县赤湖镇海岸线观测塔提供的三个登陆台风的四层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在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阵风因子与平均风速、观测高度,以及阵风时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从而在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的表征登陆台风强度的1min、2min和10min最大平均风速之间建立联系,并和WMO的推荐值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粗糙度对阵风因子有显著影响,对转换系数影响较小;本文给出的2~10min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和WMO的推荐值相差不大,表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以及在相似地貌条件下利用WMO的推荐值进行强度估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台风强度 最大平均风速 阵风因子 转换系数
下载PDF
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8
作者 雷小途 徐明 任福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9-688,共10页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从全球台风活动特征变化事实的观测研究、成因分析、数值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概述。综合各方观点,得到主要共识如下:单个台风的异常活动不宜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全球台风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增加是近期台风对社会影响加重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以来,一些海区的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大,比目前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大许多;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尽管在台风记录中同时有支持和不支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的影响)信号存在的证据,但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给出一致的肯定结论。另外,由于台风和相关气候资料存在均一性方面问题,气候数值模式对台风气候特征描述也存在缺陷,这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目前阶段确切阐明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的关系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气候 全球变暖 影响
下载PDF
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台风统计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郑峰 曾智华 +1 位作者 雷小途 陈联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8-210,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1949—2013年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台风进行了统计分析,表明近海台风突然增强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占近海台风总数的10.1 9%。近海突增台风存在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一个...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1949—2013年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台风进行了统计分析,表明近海台风突然增强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占近海台风总数的10.1 9%。近海突增台风存在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一个高峰,60年代达最高值,2000年以后明显减少;近海突增台风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在4-10月,以8、9月最多;多数出现在南海,在黄海也有发生。对近海突增台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作动态合成分析表明,突增台风通常处于副热带高压脊西南部;温度场上被暖脊包围;水汽输送上有持续的水汽输入台风环流;海温场上处高海温海域,同时,处于弱风垂直切变环境中,有利于台风突然增强。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高海温、弱风垂直切变环境下,台风强度突增明显,其比例占所有突增台风总数的71.4%;当仅处于低海温环境下或仅处于强风垂直切变环境下,突然增强台风现象极少,比例都是所有突增台风总数的2.9%;但当高海温、强风垂直切变环境下,台风仍会出现突然增强现象,占所有突增台风总数的2.9%,在低海温、弱风垂直切变极端环境下,不出现突然增强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然增强 近海台风 合成分析
下载PDF
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 被引量:66
20
作者 雷小途 陈佩燕 +1 位作者 杨玉华 钱燕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5-883,共9页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灾台风的灾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致灾台风的灾害分为:轻灾(或小灾)、中灾、大灾(或中偏重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据此对1980—2004年间中国致灾台风的灾情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年约有7.2个台风对中国造成明显灾情,最多的年份多达11个、最少年份也有4个。中国致灾台风的频数逐年减少,但造成的灾情却逐年趋重,因台风而伤亡的总人数逐年上升(死亡人数下降)、倒损房屋和受淹的农田面积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逐年递增,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10~4间/年、2.28×10~4hm^2/年和14.56亿元/年。1980—2004年间,单个致灾台风而言,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1.4间/个、880.0 hm^2/个和0.33亿元/个。从台风灾害指数看,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其中1996年最重,而1998年则是1980-2004年间台风灾害最轻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 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