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新进展
1
作者 吴昊 徐琪 +5 位作者 曹阳 慕熙昱 王体健 严殊祺 杨华栋 花家嘉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与特征归纳法,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当前通用航空气象预报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成果。文章具体从通用航空气象预报业务现状、影响通用航空安全的主要气象灾害要素、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技术和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了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后续有必要从通用航空相关气象灾害生消机理、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业务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通用航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全面推进公共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的战略部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航空 气象灾害 预报预警 航空气象服务
下载PDF
雾天条件下交通气象预警阈值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啸 周雪城 +1 位作者 陈晓颖 凌洋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4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本文利用2007-2013年宁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及公路沿线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宁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和雾天低能见度与交通事故的可能关联,并给出了相应的交通事故预报预警阈值.希望通过分析整理不良气象条件尤其是浓雾天... 本文利用2007-2013年宁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及公路沿线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宁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和雾天低能见度与交通事故的可能关联,并给出了相应的交通事故预报预警阈值.希望通过分析整理不良气象条件尤其是浓雾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特征,用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气象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气象 浓雾 高速公路 气象预警
下载PDF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气象风险模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建洋 王志 +3 位作者 李蔼恂 田华 郜婧婧 王宇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8,共9页
利用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苏皖地区京沪、京台、宁洛高速公路路段雾天交通事故信息及沿线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小时内事故发生概率作为雾天交通安全状态的表征指标,采用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从能见度、相对湿度、风、气温、变温、发... 利用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苏皖地区京沪、京台、宁洛高速公路路段雾天交通事故信息及沿线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小时内事故发生概率作为雾天交通安全状态的表征指标,采用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从能见度、相对湿度、风、气温、变温、发生时间等信息中选择14个重要变量,建立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气象风险模型,并开展应用与检验。结果表明:80.85%的事故样本对应较高及以上风险级别,其中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比例分别为27.66%和42.55%;同时,89.93%的对照样本发生在极低和低的安全风险级别内;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以为雾天环境下的交通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雾天 交通事故 气象风险等级 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
原文传递
深度学习在气象数据订正中的应用综述
4
作者 蒋鸿儒 方巍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0-3940,共11页
数据订正是资料同化的核心过程之一,即通过修正和校准数据提高资料同化的效果。针对气象观测存在多种误差导致气象数据存在偏差的问题,综述深度学习在气象数据订正中的应用,应用场景包括气象模式订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首先,介绍气... 数据订正是资料同化的核心过程之一,即通过修正和校准数据提高资料同化的效果。针对气象观测存在多种误差导致气象数据存在偏差的问题,综述深度学习在气象数据订正中的应用,应用场景包括气象模式订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首先,介绍气象数据订正的重要性,同时回顾传统的气象数据订正方法,如统计学、传统机器学习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其次,详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订正在3个场景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Transformer,并且通过归纳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讨论数据订正中深度学习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优劣;最后,总结深度学习在数据订正中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深度学习在气象数据订正中的优化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数据订正 资料同化 气候预测 天气预报
下载PDF
江苏省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茜茜 黄亮 +2 位作者 蔡银寅 张振东 周雪城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3年第7期37-40,共4页
科学、准确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和评估对于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正确决策、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评估了交通气象服务带来的面上效益,并针对恶劣天气预警处置徐州试点,分析了试点工作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学、准确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和评估对于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正确决策、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评估了交通气象服务带来的面上效益,并针对恶劣天气预警处置徐州试点,分析了试点工作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期为各省开展交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
下载PDF
2022年江苏省PM_(2.5)与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
6
作者 彭婷 赵美玲 +4 位作者 吴莹 张钰莹 沙桐 严殊祺 杨文武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459-473,共15页
基于2022年江苏省PM_(2.5)、臭氧环境监测站数据和地面气象站数据,分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污染源排放、气象要素的关系,从而为排放管控、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PM_(2.5)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冬季浓度最高(30—75μg... 基于2022年江苏省PM_(2.5)、臭氧环境监测站数据和地面气象站数据,分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污染源排放、气象要素的关系,从而为排放管控、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PM_(2.5)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冬季浓度最高(30—75μg·m^(-3)),西北部城市的PM_(2.5)全年污染天数为全省最多(25—40 d)。臭氧呈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夏季浓度最高(120—160μg·m^(-3)),苏南城市的臭氧全年污染天数最多可达60—70 d。二者浓度在夏季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在冬季相关性很弱。各季节PM_(2.5)与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呈弱相关性,与风速关系稍强。PM_(2.5)污染事件多发于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0%—85%、风速<3 m·s^(-1)的条件。各季节臭氧均与温度呈强正相关性,与相对湿度为负相关。风向为偏西风时容易出现高浓度,为第四象限风(东风到南风)时浓度通常较低。臭氧污染集中于日最高气温>28℃、相对湿度为60%—75%、风向为偏西风的条件,以此作为预报指标,正确率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 时空特征 气象要素
下载PDF
江苏省海上风电气象服务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博妮 朱天华 +7 位作者 张敏 黄亮 吴寿康 黄芳 葛行成 桑小卓 袁心仪 姚阮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6期52-58,共7页
随着能源改革和“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严重困扰海上风电安全的强对流、海雾、浪高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本文从空基、海基、岸基等多维度观测的开展到海上风电... 随着能源改革和“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严重困扰海上风电安全的强对流、海雾、浪高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本文从空基、海基、岸基等多维度观测的开展到海上风电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海上风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实现三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江苏省海上风电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并提出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沿海其他省市开展海上风电气象服务研究和制订新能源方案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气象服务 风-浪-流预报技术
下载PDF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夜间雾识别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宏斌 张志薇 +3 位作者 刘端阳 袁成松 周林义 钱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49-1764,共16页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最优阈值;并利用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和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产品对陆地和海上雾的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通道亮温差法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均可以较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等级的雾,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准确率略优;随能见度的下降,两种方法识别准确率都明显提升,虚警率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50 m时,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识别雾的击中率HR、虚警率FAR和KSS评分分别为0. 89(0. 90)、0. 15(0. 15)和0. 74(0. 75)。(2)剔除云影响后,4个雾等级下两种方法对雾识别的HR和KSS评分均有明显提升,FAR均有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1 000 m时,剔除云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的HR由0. 71(0. 74)提高到0. 81(0. 85),FAR由0. 27(0. 28)降低到0. 12(0. 13),KSS评分由0. 44(0. 46)提高到0. 69(0. 72),KSS评分提高0. 23(0. 26)。(3) 3个个例分析表明,基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以及RGB合成图均可清晰识别出大部分雾区,雾区和非雾区的BTD_(3. 9~11. 2)(ems_(3. 9))差异明显,强浓雾区BTD_(3. 9~11. 2)(ems_(3. 9))约为-5℃(0. 75);基于葵花8卫星海雾的识别结果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VFM反演产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葵花8号 亮温差 3.9 μm伪比辐射率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逐时雾事故判别气象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建洋 田华 +3 位作者 郜婧婧 王志 李蔼恂 陈运 《气象科技》 2023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雾天交通安全气象保障精细化能力,以江苏、安徽高速公路雾事故多发路段为例,利用2012—2018年事故信息与气象资料,建立一种基于变量选择和特征提取的逐时雾事故判别支持向量机模型。模型参照递归特征消除思路选择事故发生... 为进一步提高雾天交通安全气象保障精细化能力,以江苏、安徽高速公路雾事故多发路段为例,利用2012—2018年事故信息与气象资料,建立一种基于变量选择和特征提取的逐时雾事故判别支持向量机模型。模型参照递归特征消除思路选择事故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气象环境等重要变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提取重要变量的主要特征,并以径向基为核函数、以网络搜索确定最优参数。结果表明:结合重要变量选择和主成分分析的支持向量机混合模型能够成功识别出训练集81.4%和测试集83.0%的事故样本,AUC分数均为0.946;判别效果优于支持向量机单独算法,以及仅基于重要变量选择或主成分分析的支持向量机算法;3个典型实例分析也说明该模型对于阶段性或持续性大雾天气下的交通事故发生有一定判识与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雾天交通事故判别 逐小时概率 变量选择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1 位作者 王磊 李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98-5206,共9页
基于2013~2020年江苏13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复合污染物以轻度污染组合为主,南部多于北部,东南部最多,主要在4~10月,下午至傍晚最高,且该时... 基于2013~2020年江苏13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复合污染物以轻度污染组合为主,南部多于北部,东南部最多,主要在4~10月,下午至傍晚最高,且该时段O_(3)平均浓度高于单一O_(3)污染;复合污染在O_(3)超标中平均占比15.7%,2014年高达65.8%,且在2015年后明显下降;PM_(2.5)和O_(3)二者在暖季O_(3)污染期正相关,PM_(2.5)污染期为弱相关或负相关;复合污染气象条件更为严格,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逆温条件均介于单一O_(3)和单一PM_(2.5)污染之间,且多在4m/s以下和ENE—S区间,与单一O_(3)污染相比,气温和风速略低,相对湿度和逆温强度略高;出现复合污染的主要地面形势为均压场和低压(底)前部,其次是入海高压后部和高压底部;通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淮北地区复合污染主要来自东南沿海至本地路径,中南部城市主要为本地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而东南部城市主要来源短距离输送和苏皖浙交界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PM_(2.5)-O_(3)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轨迹聚类分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及机器学习回归算法的夏季空调负荷预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心如 蔡凝昊 张志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8-555,共8页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对夏季用电负荷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了定量研究气象因子导致用电负荷的变化,本文将夏季用电负荷与当年4月及9月用电平均值之差定义为夏季空调负荷,并利用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南京市逐时气温、气压、相...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对夏季用电负荷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了定量研究气象因子导致用电负荷的变化,本文将夏季用电负荷与当年4月及9月用电平均值之差定义为夏季空调负荷,并利用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南京市逐时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水汽压、降雨量、风速、露点温度等气象资料,以及逐日逐时用电负荷数据资料,采用多元线性、K近邻法,决策树,bagging回归、随机森林等5种机器学习回归算法进行建模,并对其分别进行参数调优工作,进而得到空调负荷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是5种回归算法里效果最差的一种,但通过增加特征量的种类和样本数,可以提高预测精度;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是5种回归算法里效果最好的一种,较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减小误差达44%,并且较好描述了空调负荷高值区的极端情况并减少了对于训练数据的过拟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回归 随机森林 空调负荷 预测
下载PDF
基于改进逆推算法的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心如 张雪蓉 侯俊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5-843,共9页
为了更加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运用改进的逆推算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台风的气象服务水平、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及组织能力、行业防台减灾能力、公众防台减灾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成本和不可避免损失等因子,建立... 为了更加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运用改进的逆推算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台风的气象服务水平、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及组织能力、行业防台减灾能力、公众防台减灾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成本和不可避免损失等因子,建立了台风气象服务效益定量化评估模型。以2018年严重影响江苏的18号台风"温比亚"为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评估模型各因子进行了调查及评估计算,得到该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值。结果表明:由于台风气象服务,取得综合效益14.48亿元,有效避免了40.9%的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较以往研究考虑因子更为全面,同时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符合气象服务实际情况等特点,可进行业务化推广;同时评估结果定量化评价了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决策作用和决策的宏观效果、行业及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等,可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台减灾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逆推算法 台风 气象服务 综合效益评估
下载PDF
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宗晨 钱玮 +4 位作者 包云轩 袁成松 周林义 崔驰潇 王宏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8-977,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06时,消散集中于05-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 h以内。(3)夏季浓雾以辐射雾为主,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分别占58. 1%、35. 5%和6.4%。(4)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夏季 时空分布 影响因子
下载PDF
近十年连云港市霾变化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瑞翔 刘端阳 +2 位作者 姚雷 朱云凤 颜佳任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9-970,共12页
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2008—2018年该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中-重度霾发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源地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连云港主城区霾日数从2011年起逐年显著增加,2013—2015年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 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2008—2018年该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中-重度霾发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源地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连云港主城区霾日数从2011年起逐年显著增加,2013—2015年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冬季霾出现最为频繁,其中1月重度霾日数最多;1~2 m·s^-1风速最利于该地区霾的形成;WNW、WSW和SSW三个风向下连云港主城区霾出现的频率最高,受地形和工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自海上来的偏东风下该地区霾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相对湿度在70%~80%时,霾出现频率最高,但更高相对湿度更利于中-重度霾形成。PM 2.5浓度与能见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均大于PM 10。根据地面环流形势,可将连云港地区霾的天气背景分为低压倒槽型、锋前型、高压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和均压场型5种,其中均压场型占比最大,达35.8%。逆温层结对中-重度霾的形成有较好指示作用,08时和20时逆温出现的频次和强度均大于14时。轨迹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型下中-重度霾对应气团的源地、路径和移动距离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特征 气象条件 PM2.5 后向轨迹
下载PDF
春节期间气象条件对南京大气环境(污染/清洁)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燕 张蓬勃 +2 位作者 严文莲 潘菁菁 郑祚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5-542,共8页
利用1981-2015年南京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京市春节前后主要的天气形势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南京地区春节前共出现冷空气过程19次,春节期间出现21次;春节前共出现降水天气过... 利用1981-2015年南京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京市春节前后主要的天气形势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南京地区春节前共出现冷空气过程19次,春节期间出现21次;春节前共出现降水天气过程27次,而春节期间共出现25次,降水持续时间均为2 d左右。春节前和春节期间,既没有冷空气又无降水天气过程的年份均为8 a。(2)影响的冷空气过程以中西路为主,春节前冷中心位于贝加尔湖以西,春节期间冷空气中心位置略偏南,强度略偏大;500 hPa以两脊一槽型分布,南京处于槽区,槽后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南京;在冷空气影响下,南京以偏北风为主,且南京都处于大风速区;冷空气过程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和扩散。(3)降水过程期间,冷暖气流交汇于南京地区,南京处于南北气流交汇的鞍型场中,同时湿度大,且处于风场辐合区内,有利于降水天气的发生,进而对于大气污染物也起到了稀释和清除的作用。(4)南京市处于海平面气压的均压场中,地面风速较小,这样的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同时近地层相对湿度适中,有利于污染物半径吸湿扩大,进而增加大气污染物浓度;从温度层结来看,南京地区上空700~1000 hPa气温基本一致,这样的中性层对污染物的向上扩散也起到一定的一致作用;上述这些气象条件都有利于大气污染浓度增加。春节期间的稳定天气形势会加剧污染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期间 气象条件 大气环境
下载PDF
地面气象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海 秦昊 +1 位作者 吉璐莹 肖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5-825,共11页
目前,集合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支撑。然而,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限制与不完善以及集合系统存在初值扰动、集合大小等方面的局限,常存在预报偏差。不同预报模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初始条件等,导致其预报能力各有... 目前,集合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支撑。然而,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限制与不完善以及集合系统存在初值扰动、集合大小等方面的局限,常存在预报偏差。不同预报模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初始条件等,导致其预报能力各有不同。为此,如何纠正预报偏差以及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不同模式的预报信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广受关注。近年来,利用统计理论与预报诊断,基于多个集合预报系统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有效消除预报偏差从而提高天气预报技巧的一种统计后处理方法。针对气温、降水和风3个最基本的地面气象要素,首先依据预报形式将应用范围较广的简单集合平均、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超级集合、贝叶斯模式平均、集合模式输出统计等加权或等权平均多模式集成技术,分成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大类,并做系统介绍。最后,讨论使用和发展多模式集成技术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考虑参与集成的模式个数、发展降水及风速分级预报模型和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式集成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多模式集成预报 确定性预报 概率预报
下载PDF
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顾 黄亮 +3 位作者 王加虎 蒋志昊 陆晓平 罗晓春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54-63,共10页
研究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对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资料,采用β-z-h三参数综合指示法、联合突变检测法等分析该流域气象水文序列时空变化趋势、变异... 研究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对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资料,采用β-z-h三参数综合指示法、联合突变检测法等分析该流域气象水文序列时空变化趋势、变异点和变异度,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保持显著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微弱上升;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显著减少。年降水量未发生变异,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04年发生巨变异,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强变异,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在2003年发生中变异,年径流深在2002年发生弱变异。(2)基准期(1981—2002年)和变化期(2003—2019年)秦淮河流域径流深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参考作物蒸散量、下垫面指数呈负相关;变化期较基准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和下垫面指数弹性系数增大,而降水量弹性系数减小,下垫面指数的变化对径流增加贡献量较大(91.20%),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起正贡献作用。秦淮河流域城市发展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一方面保护滞蓄能力较强的耕地和林地,另一方面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淮河流域 气象水文 时空变化 联合突变检测 Budyko假设 归因分析
下载PDF
南通市臭氧污染与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琪 彭小燕 +2 位作者 顾沛澍 缪明榕 丁峥臻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3,共9页
本文通过分析地处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市2014—2017年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和气象要素以及天气形势对臭氧质量浓度的影响,归纳了高浓度臭氧出现的天气形势,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建立了不同月份臭氧质量浓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春、夏季臭氧质量浓... 本文通过分析地处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市2014—2017年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和气象要素以及天气形势对臭氧质量浓度的影响,归纳了高浓度臭氧出现的天气形势,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建立了不同月份臭氧质量浓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较高,冬季最小;2014—2017年臭氧超标日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臭氧超标日主要出现在4—10月,夏季超标日数占55%,冬季没有出现超标情况。臭氧质量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与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小于60%,日照时数大于4 h,平均低云量小于4成,地面偏南风且风速低于6 m/s,容易出现高浓度臭氧。归纳出南通市臭氧超标事件出现的6种高空天气形势,分别是副高边缘、副高内部、高空槽后、高空槽前、高空脊和低涡型。受副高影响时产生臭氧浓度超标的概率最大,高压脊形势下的臭氧平均质量浓度最高。综合考虑各气象要素,分别得到4—5月、6—8月、9—10月3个臭氧质量浓度预报方程。利用2017年资料对浓度预报方程进行检验,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6、0.74和0.65,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建立的臭氧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可预报性。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2017年7月13—25日南通市比率最大的气流经过臭氧污染相对严重的长三角地区到达南通,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质量浓度 气象条件 多元逐步回归 HYSPLIT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的气象信息标准化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玉涛 王凯 周元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1年第1期198-203,共6页
随着气象资料服务不断格点化、精细化,对气象数据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显示发布要求进一步提高。当前各气象业务系统在建设时往往存在重复处理气象数据及开发整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现象,重复开发基于地... 随着气象资料服务不断格点化、精细化,对气象数据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显示发布要求进一步提高。当前各气象业务系统在建设时往往存在重复处理气象数据及开发整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现象,重复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功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延长开发周期。该文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集成了多源异构的气象数据,设计实现了基于GIS的气象信息标准化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依托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接口、各类气象资料观测数据文件,依照地理信息数据图层金字塔分级方式,将气象数据进行重新组织,以Web方式提供标准化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服务,包括地图服务、地理覆盖服务和地理要素服务,以更便捷、更安全、更全面的方式向本级和下级单位各业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GIS服务(包含GIS和数据服务)。该平台在江苏省气象局多个气象业务系统中投入应用,有效减少了业务系统建设环节中的气象资料可视化重复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气象信息 PaaS服务 标准化数据接口 多元异构
下载PDF
基于5G的气象数据备份传输及监控告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玉涛 史潇 陈景丽 《气象科技》 2021年第2期297-302,共6页
气象观测数据通常情况下通过内网有线宽带进行上传,但因设备故障、人为、自然等因素造成有线线路不通时,需要一种应急通信替代内网通信。此外,由于气象观测台站缺少断网、断电、软件卡死等故障告警机制,造成故障处理周期长,影响观测数... 气象观测数据通常情况下通过内网有线宽带进行上传,但因设备故障、人为、自然等因素造成有线线路不通时,需要一种应急通信替代内网通信。此外,由于气象观测台站缺少断网、断电、软件卡死等故障告警机制,造成故障处理周期长,影响观测数据传输质量。本文针对气象观测台站存在的风险设计开发了基于5G的气象数据备份传输及监控报警系统,具备网络通信监测、数据自动传输、软件状态监控、各种信息提示、故障报警等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观测台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业务人员故障解除过程耗时,从而提高气象信息传输质量,适应地面测报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气象数据 备份传输 监控告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