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中国沿岸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永平 于润玲 郑运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4-891,共8页
依据三维斜压海洋环流模式POM建立了一个中国沿岸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台风风场模型考虑了台风移动和周围环境风场的影响,采用了较合理的强风情况下的风应力计算公式,建立了稳定合理的模式海洋环流气候状态和模式边界条件。大... 依据三维斜压海洋环流模式POM建立了一个中国沿岸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台风风场模型考虑了台风移动和周围环境风场的影响,采用了较合理的强风情况下的风应力计算公式,建立了稳定合理的模式海洋环流气候状态和模式边界条件。大量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重现历史台风风暴增水过程,对近2年台风风暴潮个例的预报结果表明,该业务系统对台风风暴增水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文章同时分析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该业务系统实现了从资料采集、模式运行到预报结果输出的全自动化,显示采用图片和MICAPS两种方式,后者与现有气象业务平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台风风场 风暴增水 数值预报 业务系统
下载PDF
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 被引量:66
2
作者 雷小途 陈佩燕 +1 位作者 杨玉华 钱燕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5-883,共9页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灾台风的灾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致灾台风的灾害分为:轻灾(或小灾)、中灾、大灾(或中偏重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据此对1980—2004年间中国致灾台风的灾情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年约有7.2个台风对中国造成明显灾情,最多的年份多达11个、最少年份也有4个。中国致灾台风的频数逐年减少,但造成的灾情却逐年趋重,因台风而伤亡的总人数逐年上升(死亡人数下降)、倒损房屋和受淹的农田面积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逐年递增,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10~4间/年、2.28×10~4hm^2/年和14.56亿元/年。1980—2004年间,单个致灾台风而言,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1.4间/个、880.0 hm^2/个和0.33亿元/个。从台风灾害指数看,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其中1996年最重,而1998年则是1980-2004年间台风灾害最轻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 评估
下载PDF
一次登陆台风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谭燕 梁旭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8,共8页
选取0713号台风"韦帕"临近登陆过程为试验个例,在GRAPES_TCM模式基础上,采用增长模繁殖法(BGM)分别对台风涡旋场和环境场进行扰动来构造集合成员,进行集合预报,作为对台风数值预报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BGM... 选取0713号台风"韦帕"临近登陆过程为试验个例,在GRAPES_TCM模式基础上,采用增长模繁殖法(BGM)分别对台风涡旋场和环境场进行扰动来构造集合成员,进行集合预报,作为对台风数值预报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BGM的动力调整后,成员间体现出不同的扰动形态,使得在后期的预报中产生合适的集合离散度。在台风登陆前后,大尺度平均位势高度场和风场以及集合系统的离散度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看到大尺度环境场引导作用的差异使得成员间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各不相同,体现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对路径预报而言,简单的算术平均并没有优于控制预报的表现,但通过聚类分析后,可以提高集合产品的使用效率。从中可以得到一点启发:怎样利用集合系统提供的大量信息值得进一步思考,聚类分析不失为一种改善集合预报产品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集合预报 增长模繁殖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8
4
作者 杨玉华 应明 陈葆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9-696,共8页
利用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06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 利用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06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减少趋势,但登陆时达台风强度的年频数变化不明显;按登陆地点分区统计发现,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低压及(强)热带风暴年频数以减少为主,而登陆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变化不明显。登陆点历年最北位置(最南位置)有南移(弱的北移)趋势,导致登陆点历年南北最大纬度差逐渐减小,这表明热带气旋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在23°—35°N增多,而在35°N以北和23°N以南以减少为主。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季节延续期缩短了近1个月。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及其概率分布偏度有增加趋势,表明登陆的强台风有增加;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台风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比后者趋势更明显。另外,热带气旋年最大登陆强度差长期呈现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位置 登陆强度 偏度
下载PDF
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29
5
作者 占瑞芬 汤杰 余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依据《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分析2009年热带气旋(TC)业务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主要包括:6个方法的定位精度,12个综合预报方法、3个客观预报方法和6个数值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精度,以及4个方法的强度(近中心最大风速,下同)预报精度评定。... 依据《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分析2009年热带气旋(TC)业务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主要包括:6个方法的定位精度,12个综合预报方法、3个客观预报方法和6个数值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精度,以及4个方法的强度(近中心最大风速,下同)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各方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均小于21 km,平均17.1 km,较2008年有所改进。国内综合预报方法的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路径预报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5.8 km、217.5 km和357.1 km,与2008年相比有所偏大;客观预报方法略优于综合预报方法,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3.0 km和211.4 km;4个官方综合预报方法比较发现,中央气象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TC路径预报具有明显优势。强度预报仍然以统计方法为主,2009年24小时和48小时近中心最大风速预报的平均误差分别为4.90 m·s^(-1)和7.43 m·s^(-1),相比近10年的平均水平,预报性能没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定位 预报精度 路径误差 强度误差
下载PDF
2006年超级台风“桑美”强度与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曾智华 陈联寿 +1 位作者 王玉清 高志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0-763,共14页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非静力数值模式WRF模式对2006年超级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评估了Makin的粗糙度长度公式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新参数后,使得模拟的台风强度变化与实况最佳路径资...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非静力数值模式WRF模式对2006年超级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评估了Makin的粗糙度长度公式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新参数后,使得模拟的台风强度变化与实况最佳路径资料的强度变化更一致,对超级台风Saomei强度预报有改进;但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不大。通过QuikSCAT、雷达和TRMM非常规资料的验证,进一步表明模拟的台风Saomei的结构与实况很接近,可以再现台风内核区域的部分"双眼墙"和"Annular"结构。其次,通过对台风Saomei边界层过程模拟的改进,表明在平均风速大于40m/s时边界层各物理量明显改善,使得模式最大强度比传统的简单外推插值方案有显著改进,特别是在台风最强阶段,当台风Saomei眼墙区域的海表面拖曳系数C_d的相对变小,使得其眼墙区域的平均切向风速、径向风速、垂直风速、温度距平、涡旋动能和绝对角动量等物理量均有增强。表明台风Saomei眼墙区域(20—40 km)各物理量的贡献对其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式海温和大尺度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可能影响,讨论了台风Saomei在其增强和消弱阶段中,大尺度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其强度变化的负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边界层 强度变化 Saomei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海棠”(Haitang)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1 位作者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3-1342,共10页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相对较暗。在WRF模式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模拟的700 hPa高度上相对湿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场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场呈现出与降水场相似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而台风南北两侧空气相对湿度呈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简称地形因子)分析表明,Q*矢量散度辐合区、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垂直上升速度区都呈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指出,"海棠"台风降水分布的南北非对称性,主要由动力因子(Q*矢量(相当于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与地表摩擦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场)引起的,而热力条件(包括相对湿度)是不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台风 台风降水 非对称分布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春季异常冷暖气候的相关分析及统计预测 被引量:8
8
作者 沈爱华 任广成 +2 位作者 徐明 余明祥 李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5-432,共8页
利用1951—2006年西南地区春季4~5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等,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热带海温场和南方涛动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 利用1951—2006年西南地区春季4~5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等,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热带海温场和南方涛动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春季异常冷暖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热带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1~3月北半球诸副热带高压体强、弱变化和前期8月~2月热带海温,尤其是前期12月~1月NINO 3区海温高低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前期8~9月南方涛动强、弱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它们之间负相关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南地区 春季气温 异常冷暖年 相关分析 统计预测
下载PDF
地形对超强台风罗莎降水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奕武 端义宏 余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10,共8页
为了进一步加深地形对台风降水影响的细节了解,用变分法合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和地形资料,结合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过程降水量与地形相关分析表明,沿海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强降... 为了进一步加深地形对台风降水影响的细节了解,用变分法合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和地形资料,结合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过程降水量与地形相关分析表明,沿海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强降水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山体的迎风坡上。分析1小时降水量在不同强度区间的频次分布,发现在山体地形的影响下,山脉区域降水加强。浙江东南沿岸的山体引起的降水增益相对东北沿岸区域的山体偏大。利用日本再分析资料和地形资料计算了气流过沿海山体时的无量纲数Fr值。由于气流Fr较小,气流过浙江沿海地形时更容易翻越山体。抬升位置发生在迎风坡上,因而强降水区也落在迎风坡上。东南沿岸区域的地形对迎风气流的强迫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渗透比东北沿岸区域更深厚,这是导致东南沿岸区域地形对降水增益比东北沿岸区域偏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罗莎 地形 强降水过程 无量纲数Fr
下载PDF
登陆台风卡努(0515)内核区环流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魏超时 赵坤 +1 位作者 余晖 王明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80,共13页
本文采用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简称GBVTD)反演的雷达风场资料,分析台风卡努(0515)在登陆期间近中心环流结构特征。轴对称环流结构分析表明,登陆前卡努轴对称切向风速最大值出现在眼墙区域2 km高... 本文采用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简称GBVTD)反演的雷达风场资料,分析台风卡努(0515)在登陆期间近中心环流结构特征。轴对称环流结构分析表明,登陆前卡努轴对称切向风速最大值出现在眼墙区域2 km高度附近,最大风速半径随高度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入流主要位于低层,而上升气流主要出现在眼墙区和外围雨带区内。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在登陆前几乎不变,但登陆后逐渐內缩。登陆过程中,轴对称切向风速值总体随时间呈明显减弱的趋势,但在中低层存在波动,特别是在登陆前半小时,切向风速突然增强。此外,登陆后最大轴对称切向风速高度明显抬升,伴随着外围雨带区上升流显著减弱。同时台风低层入流增强、厚度增加、范围向内和向外扩展。非对称环流结构显示: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墙区切向风环流和雷达回波均呈显著的一波不对称结构。其中大风速区和强降水区的位置相对于台风移动方向和垂直风切变方向有显著的规律性分布。由于卡努移动速度较快,且登陆期间受强垂直风切变影响。因此,其不对称结构应是垂直风切、台风移动和陆气相互作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 轴对称环流结构 非对称结构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理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预报方法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宋金杰 王元 +1 位作者 陈佩燕 陈联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6,共12页
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是TC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和实际业务中的难点。当前具有参考价值的预报方法主要是统计类或模式释用类方法,例如气候持续性(CLIPER)模型等。CLIPER模型的核心技术为多元线性回归,这种回归算法在预报因子之间存在多... 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是TC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和实际业务中的难点。当前具有参考价值的预报方法主要是统计类或模式释用类方法,例如气候持续性(CLIPER)模型等。CLIPER模型的核心技术为多元线性回归,这种回归算法在预报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时会丧失建模的稳健性,进而影响CLIPER模型的预报精度。为了提高CLIPER模型的适用性并且改进预报结果,将第2代统计回归理论——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引入CLIPER模型中,取代原有的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提出了PLS-CLIPER模型。比较两种模型2004—2007年的平行预报试验结果,发现PLS-CLIPER模型的TC强度预报趋势一致率和平均绝对误差在72h以内均优于CLIPER模型,特别是对48h以内的TC强度预报有较显著的改进(例如12h的强度预报趋势一致率提高了近10%;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近2m/s)。PLS-CLIPER模型的预报比CLIPER模型稳定,前者的误差基本不受TC的强度及其变化、TC中心所在经纬度位置和移动速率的影响。此外,PLS-CLIPER模型还显著改进了起报时刻强度在50m/s以下的TC、处于增强和维持阶段的TC、近海和西/西北行TC的强度预报准确性。结果表明,在CLIPER模型中选用相同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的前提下,更加先进合理的统计回归技术可以显著改进预报结果,这为以后在动力-统计相结合的统计释用框架下进一步改进TC强度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和算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偏最小二乘回归 强度预报
下载PDF
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岳彩军 李佳 +2 位作者 陈佩燕 徐同 王晓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7-1625,共9页
利用包含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和对流凝结潜热信息的改进的湿Q矢量, 同时考虑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 完成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将改进后的湿Q矢量释用(QMVIP)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 简称WRF模式), ... 利用包含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和对流凝结潜热信息的改进的湿Q矢量, 同时考虑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 完成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将改进后的湿Q矢量释用(QMVIP)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 简称WRF模式), 并针对2010年6-9月汛期, 统计检验了QMVIP技术定量降水预报(QPF)效果, 且与WRF模式QPF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0~72 h内, 对于0.1 mm·(24h)-1以上、 10.0 mm·(24h)-1以上及25.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分别提高了8.61%, 17.65%和29.57%; 正确率分别提高了8.44%, 6.49%和1.88%; 空报率分别下降了16.79%, 15.05%和10.74%; 漏报率分别下降了9.75%, 3.78%和10.48%; 对于50.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提高了65.04%, 二者平均正确率在0~72 h内几乎相同, 漏报率下降了12.94%, 空报率上升了12.67%。因此, 在总体上QMVIP技术较WRF模式改善了QPF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释用技术 改进的湿Q矢量 地形强迫作用
下载PDF
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结果的检验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晨稀 姚建群 梁旭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以MM5模式为基础,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8个集合成员,建立了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该系统实现从资料收集、资料处理、模式预报到预报结果处理与产品输出的全自动化,于2005年8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8—10... 以MM5模式为基础,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8个集合成员,建立了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该系统实现从资料收集、资料处理、模式预报到预报结果处理与产品输出的全自动化,于2005年8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8—10月的运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系统对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尚可,其中对量级小的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更好,集合预报产品尤其是概率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系统还存在发散度偏小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系统 降水 检验
下载PDF
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钟颖旻 徐明 王元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8-594,共7页
运用美国NOAA-15极轨气象卫星高分辨率的AMSU探测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MS-5气象卫星红外云顶亮温(TBB)资料,对2004年Chaba(0417)台风(TC)变性前后的热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变性前TC暖核结构呈对称分布,在高空存在一强暖... 运用美国NOAA-15极轨气象卫星高分辨率的AMSU探测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MS-5气象卫星红外云顶亮温(TBB)资料,对2004年Chaba(0417)台风(TC)变性前后的热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变性前TC暖核结构呈对称分布,在高空存在一强暖心;变性后原TC对称暖心结构消失,存在于温带气旋上空的相对暖区呈现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在高、低层各形成一弱的暖区中心,锋面的斜压特性显著。通过热力结构对比,进一步揭示出TC在向高纬度方向移动时,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发生变性,实质上是两个相继过程,即热带气旋的消亡和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TC西侧高空干冷空气的入侵下沉,破坏了其发展所需的水汽条件,造成TC对称暖核结构的削弱和损毁。与此同时,在TC残留区域,由于空气较暖且存在气旋式环流,暖空气在东侧呈气旋式上升,与西侧高空入侵下沉的干冷空气形成偶极,TC暖气团与冷空气相交发展形成斜压的结果,则为温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U-A 台风 变性 热力结构
下载PDF
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晨稀 梁旭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6-593,共8页
以MM5模式为试验模式,分别用增长模繁殖法(BGM)和模式物理过程扰动法(MPP)形成12个集合成员,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8个热带气旋进行了52次路径集合预报试验,以寻找适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集合预报方法。结果表明:BGM方法的集合预报... 以MM5模式为试验模式,分别用增长模繁殖法(BGM)和模式物理过程扰动法(MPP)形成12个集合成员,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8个热带气旋进行了52次路径集合预报试验,以寻找适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集合预报方法。结果表明:BGM方法的集合预报结果总体上好于控制试验结果,其中对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的集合预报效果更好。MPP方法的集合预报结果总体上不如控制试验结果,但对初始时刻强度达到台风的热带气旋的集合预报效果较好,集合预报相对于控制试验的改进效果明显。基于BGM方法和MPP方法集合预报的不同特点,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形成扰动成员,这一综合方法的集合预报效果好于单一方法的集合预报效果。BGM方法和MPP方法的系统发散度总体上都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热带气旋 路径 增长模繁殖法
下载PDF
“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1 位作者 曾刚 王咏青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对暴雨(A1)、大暴雨(A2)及特大暴雨(A3)区中潜热(大尺度潜热加热和对流潜热加热)、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因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的计算及对比分析,定量探讨了"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结果表明,潜热加... 通过对暴雨(A1)、大暴雨(A2)及特大暴雨(A3)区中潜热(大尺度潜热加热和对流潜热加热)、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因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的计算及对比分析,定量探讨了"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结果表明,潜热加热在整个台风登陆过程中,基本都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且在台风登陆后约1/3时段内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有明显贡献。对于Q*矢量强迫作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在台风登陆后,则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贡献明显。地形因子作用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3与A1、A2之间雨强形成差异,但在台风登陆后,则有利于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台风 不同级别暴雨 雨强差异成因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钟颖旻 徐明 王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707,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61—2000年共40a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特征是2...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61—2000年共40a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特征是20世纪60年代偏多,70至80年代显著减少,90年代初又略有回升,至90年代下半期每年发生变性的台风个数均极少;年际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特征,与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总台风频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集中于夏季与秋季的转换时期(变性比例分别达到40%及46%);秋季较夏季台风发生变性的位置整体偏东;台风变性前移动路径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以南及日本海附近,变性后路径多北上偏东;西北太平洋各月变性台风在变性后6小时内平均强度均减弱,变性后12小时内平均强度仍继续减弱,变性后强度加强的气旋的最低平均气压仅在6、7月份较变性前最明显。进一步通过对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 hPa高度场的EOF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纬向环流指数与台风变性频数呈显著负相关;中高纬度500 hPa距平高度场在夏半年为正距平区,对应着高压,宜于冷空气入侵向高纬地区北上的台风,促进台风发生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台风 西北太平洋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改进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晨稀 姚建群 梁旭东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1-487,共7页
以2005年8月开始运行的、8个成员的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为基础,设计2个对比试验方案,进行了3个月(2005年9—11月)的平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将成员从8个增加至12个,系统的8个成员与试验一增加的成员都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 以2005年8月开始运行的、8个成员的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为基础,设计2个对比试验方案,进行了3个月(2005年9—11月)的平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将成员从8个增加至12个,系统的8个成员与试验一增加的成员都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试验二增加的成员考虑了模式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检验与分析,并与控制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增加集合成员数可以增大系统发散度,但对比试验仍存在系统发散度偏小的问题;同时考虑预报模式与初始条件不确定性的试验二的降水集合平均预报效果与降水概率预报效果都好于只考虑预报模式不确定性的试验一,也好于控制试验,试验一的降水集合平均预报效果总体上则比控制试验差,降水概率预报效果也不理想。采用试验二方案对系统进行改进后的整体预报效果较改进前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降水 对比试验
下载PDF
台风云娜(2004)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眼壁小尺度对流运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青青 周立 范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7-798,共12页
通过对2004年云娜台风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环境垂直风切变不是单一方向情况下,中尺度涡旋只在对流层低层的眼壁区域形成。这些涡旋中有的伴随气旋环流是闭合的,有的则为非闭合;并且有的伴随着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而有的则没... 通过对2004年云娜台风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环境垂直风切变不是单一方向情况下,中尺度涡旋只在对流层低层的眼壁区域形成。这些涡旋中有的伴随气旋环流是闭合的,有的则为非闭合;并且有的伴随着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而有的则没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环境入流与涡旋的出流相遇产生辐合时,或者入流受涡旋本身阻挡产生辐合时,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随即发生。中尺度涡旋伴随着对流上升活动在眼壁中沿气旋方向移动,表现出涡旋Rossby波特征,当移动至垂直风切变矢量下风向时对流加强,加强的上升气流通过拉伸涡管使得相应的涡旋环流也加强,通常对流在移向垂直风切变矢量上风向时逐渐减弱。反观在眼壁区域的对流层中上层,没有明显的中尺度涡旋活动,强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眼壁东南侧,并且强上升运动也呈现小尺度特征。眼壁区域中速度大于1 m/s的上升运动仅占14%,大于2 m/s的则小于7%,但速度超过1 m/s的向上的质量通量约占整个上升运动的30%,表明尽管这些小尺度强对流运动所占空间比例较小,却在眼壁质量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这些强上升运动核表现出正的浮力特征,大值浮力分布与上升运动核位置一致的特征也进一步说明眼壁中大量的垂直质量通量输送与只占很小范围的小尺度上升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壁 小尺度对流 中尺度涡旋 浮力
下载PDF
基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技术的连续循环同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旭东 王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61,共9页
由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中考虑了模式的动力和物理过程,因此能保证各物理量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滤除由于观测资料引入导致的高频波动,减小模式与初始场的协调时间。由于能在较短时间调整到稳定状态,采用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进行连... 由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中考虑了模式的动力和物理过程,因此能保证各物理量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滤除由于观测资料引入导致的高频波动,减小模式与初始场的协调时间。由于能在较短时间调整到稳定状态,采用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进行连续循环同化可用较少的计算量达到同化多时次的多种观测资料的目的。该研究利用模式约束三维变分技术,针对2006年"桑美"台风个例,进行了连续循环同化卫星云导风、QuikSCAT海面风、Bogus海平面气压的试验。在台风数值预报中往往需要使用经验构造的台风信息(如Bogus海平面气压,Bogus风场等),该研究采用了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同化Bogus海平面气压。由于模式约束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充分考虑了各物理量间的约束,因此通过同化Bogus海平面气压也调整了初始场中相应的高度场、温度场、风场等变量,使得初始场中的台风涡旋具有较强的协调性,提高了对台风的模拟能力。采用AVN模式6小时间隔的分析场作为侧边界,2006年8月8日20时的分析场作为初估场,文中对8月8日20时到9日05时"桑美"台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连续循环同化。采用连续循环同化后台风路径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台风降水结构等的模拟也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同化 模式约束 台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