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回顾——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6
1
作者 丁国安 郑向东 +2 位作者 马建中 刘煜 颜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6-814,共19页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大气环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下载PDF
2000~2021年中国沙尘传输路径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冉 张碧辉 +3 位作者 安林昌 李雷 迟茜元 江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450-4458,共9页
通过统计中国673个沙尘观测站点的地面资料,并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确定了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演变规律和传输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变化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频次及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春季沙尘事件占比达到7... 通过统计中国673个沙尘观测站点的地面资料,并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确定了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演变规律和传输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变化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频次及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春季沙尘事件占比达到77.8%,其中近40%出现在4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在五种典型沙尘传输路径中,西北路径型、偏西路径型和偏北路型最为主要,其比重分别为38.5%、32.9%和18.2%.同时,春季沙尘的输送路径具有阶段性分布特点,具体表现为2000~2006年以西北路径为主,2007~2013年为过渡期呈现偏西路径增多西北路径减少的态势,直至二者比例相当,2014~2021年则调整为以偏西来向为春季沙尘天气的主要传输路径.此外,气象分析表明,近年来春季气候已转为“暖湿型”,东亚沙尘整体趋于减弱.但亚洲极涡中心逐渐西移北抬、移至新地岛以东地区,西北亚与中亚之间存在较强海平面气压差,境内西北地区中东部主要沙源地低层风速持续增大,均有利于偏西路径型沙尘天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春季 传输路径 气象条件 东亚
下载PDF
秸秆燃烧气溶胶的气象反馈及其棕碳吸光效应
3
作者 王璐瑶 张磊 +1 位作者 安兴琴 王格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2-1224,共13页
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研究了2013年6月华北地区秸秆燃烧排放气溶胶的气象效应,并对秸秆燃烧产生的吸收性有机气溶胶(即棕碳或BrC)的光吸收效应进行分析.设置4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AERONET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BrC对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研究了2013年6月华北地区秸秆燃烧排放气溶胶的气象效应,并对秸秆燃烧产生的吸收性有机气溶胶(即棕碳或BrC)的光吸收效应进行分析.设置4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AERONET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BrC对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再现了研究时段内各变量变化;在不考虑BrC吸收的情况下,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在主要的农业产区造成地表短波辐射的减弱,月平均值减弱约12.42W/m2,且造成近地面降温而2km以上高空增温,其中近地面温度降幅为0.12~3.64℃,致使边界层趋于稳定,垂直扩散能力减弱;气压整体升高,正变压中心与火点密集区域重合.同时,秸秆燃烧引发近地面较强的风辐散,抑制海洋高湿气团向秸秆燃烧区域的水平输送.在考虑BrC的吸收作用后,光学参数的模拟效果得到了一定提升,AAOD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拟合线性斜率由0.47升至0.53,AOD斜率值由0.19升至0.21.生物质燃烧排放BrC对气溶胶消光的影响显著,如AAOD与AO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BrC 光吸收 WRF-Chem模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4个国家级野外站大气CH_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立新 周凌晞 +3 位作者 温民 张芳 方双喜 姚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85-290,共6页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按全球大气本底观测要求,在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野外站开展每周一次空气样品flask瓶采样分析,获得了该地区为期2a的大气CH4本底浓度资料...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按全球大气本底观测要求,在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野外站开展每周一次空气样品flask瓶采样分析,获得了该地区为期2a的大气CH4本底浓度资料。结果表明,2a间瓦里关、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4站CH4浓度年均增幅分别为9.1×10-9、3.8×10-9、21.8×10-9和8.2×10-9;瓦里关站大气CH4浓度增长趋势与全球平均状况较为接近,能较好地反映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地区大气本底特征;但上甸子站年均本底值相对较低且季振幅偏小,而龙凤山和临安站季节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CH4浓度冬季高而夏季偏低且季振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H4 瓶采样 本底浓度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卫星遥感NO_2资料地面验证对中国大气本底观测的潜在需求 被引量:7
5
作者 林伟立 徐晓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1-575,共5页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卫星反演大气成分的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系统和全面的验证工作是获得准确可靠的卫星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星观测资料的验证主要涉及反演算法中所用的输入参数和卫星反演产品的直接验证这两个部分...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卫星反演大气成分的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系统和全面的验证工作是获得准确可靠的卫星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星观测资料的验证主要涉及反演算法中所用的输入参数和卫星反演产品的直接验证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本工作以对流层NO_2卫星资料验证的需求出发,对当前中国大气本底站的观测现状进行评述,讨论了大气本底观测站在卫星资料地基验证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和不足之处。区域本底站近地面准确的观测结果和良好的区域代表性有利于对卫星资料的验证,加强地基上对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垂直探测有助于对卫星资料进行准确和定量验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有利于验证工作的新技术和仪器设备预先进行技术贮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地面验证 大气本底站 NO_2 遥感
下载PDF
临安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季节变化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养梅 颜鹏 +4 位作者 杨东贞 王淑凤 汤洁 俞向明 马千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分别利用碳成分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获取浙江省I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质量浓度、离子与碳成分特性,并对不同粒径气溶胶成分分布特点作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质量浓度、可溶性离子浓度... 分别利用碳成分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获取浙江省I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质量浓度、离子与碳成分特性,并对不同粒径气溶胶成分分布特点作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质量浓度、可溶性离子浓度以及碳成分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整个尺度范围内,气溶胶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点为春季浓度最高,达到534μg/m^2;冬季次之,质量浓度为117.21μg/m^3;夏季浓度最低,平均为65.7μg/m^3;秋季质量浓度98.6μg/m^3。可溶性离子成分在气溶胶中所占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夏季最高为49.4%,春季最低为11.3%。硫酸根离子SO4^2-和氨根离子NH4^+和硝酸根离子NO3^-3种离子浓度之和约占离子总量的75%~83%。受温度影响,硝酸根离子NO3^-浓度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夏季平均浓度为1.7μg/m^3,冬季平均浓度为11.5μg/m^3,是夏季浓度的6.8倍。碳浓度分布特点显示,气溶胶中元素碳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有机碳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气溶胶粒度分布特点也非常明显。四季中粒径小于11μm(PM11)的气溶胶均占气溶胶总量的90%以上,粒径小于2.1μm(PM21)的气溶胶占到气溶胶总量的53%以上。可溶性离子在粒径小于2.1μm气溶胶颗粒中,以硫酸根离子、氨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为主。碳成分尺度分布特征为颗粒越小,有机碳及元素碳浓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质量浓度 离子 尺度分布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5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下载PDF
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7
8
作者 赵艳霞 侯青 +2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王淑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5期242-245,共4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年全国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另外,对近3a来部分台站降水的pH值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酸度 PH值 酸雨频率
下载PDF
北京夏季空气质量的气象指数预报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元琴 王继志 +1 位作者 侯青 王亚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9-655,共7页
该文提出一种参数化预报方法,制作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指数预报。采用2000—2007年7—9月北京市观象台大气成分(PM10)逐日观测资料和华北区域气象站网加密地面观测及探空信息,分析北京地区夏季奥运会历史同期与高污染... 该文提出一种参数化预报方法,制作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指数预报。采用2000—2007年7—9月北京市观象台大气成分(PM10)逐日观测资料和华北区域气象站网加密地面观测及探空信息,分析北京地区夏季奥运会历史同期与高污染过程(PM10浓度>150μg/m3)关系密切的敏感气象要素和变量。引入适应度函数分级方法,计算北京周边不同观测站可能形成污染向北京输送的权重,建立北京夏季空气质量气象条件参数PLAM(parameters linking air-quality and meteorology)预报模型。PLAM指数给出北京局地污染气象条件的客观定量诊断和预测,并可指示周边地区有利(或不利)于污染向北京输送的强度和方位。夏季"静稳型"气象条件参数化PLAM方法为北京奥运气象保障任务实时提供预报产品,分别用PM10及可吸入颗粒物指数(API)对2008年7—8月PLAM逐日预报进行检验,相关系数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PLAM指数 静稳气象条件参数化 北京及周边输送影响 2008北京奥运服务
下载PDF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A值频率曲线拟合及其应用 被引量:43
10
作者 徐大海 王郁 朱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13-2922,共10页
在用A值法确定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研究中,给出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理论定义、特性及其累积频率曲线的PIII型拟合,同时证明该系数亦可定义为空气自洁指数.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各重现期的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在不同控制区面积、时段所对应的容... 在用A值法确定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研究中,给出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理论定义、特性及其累积频率曲线的PIII型拟合,同时证明该系数亦可定义为空气自洁指数.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各重现期的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在不同控制区面积、时段所对应的容量及其相应空气质量的关联.按1951-2014的气象数据计算的北京百年一遇的年均A值为4.47,而百日一遇的日均A值仅为0.23.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频率分析或可成为大气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A值 累积频率曲线 空气自洁指数
下载PDF
北京PM_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小曳 张养梅 曹国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64,共8页
通过分析北京城区2007年夏季和秋季、2008年冬季和春季4个季节PM_1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和黑碳等气溶胶化学组成,结合对我国及全球主要区域PM_(10)中上述气溶胶组分及矿物气溶胶组成的评估,发现因受干旱区产生的沙尘和城市逸... 通过分析北京城区2007年夏季和秋季、2008年冬季和春季4个季节PM_1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和黑碳等气溶胶化学组成,结合对我国及全球主要区域PM_(10)中上述气溶胶组分及矿物气溶胶组成的评估,发现因受干旱区产生的沙尘和城市逸散性粉尘的共同影响,整个亚洲大陆,尤其是我国的矿物气溶胶浓度与欧美国家城市区域气溶胶总和的平均值相当或更高。我国在重视控制PM_(2.5)等细粒子污染的同时,不应忽视对PM_(2.5)~PM_(10)之间粗粒子的控制力度;北京城区春、夏、秋、冬的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约为94,74,66μg·m^(-3)和91μg·m^(-3),全年平均约为81μg·m^(-3),其中有机物气溶胶约占41%,硫酸盐占16%,硝酸盐占13%,铵盐占8%,黑碳和氯化物分别占11%和3%,细矿物气溶胶约贡献7%。对于PM_(2.5)污染的控制,关键是消减PM_1中主要气溶胶粒子的排放与转化,其中对有机物的控制更为重要,尽管对于北京而言进一步污染控制的难度已经很大。从科学上来说,即使我国的控制措施能百分之百实现,也很难稳定地达到欧美国家的空气质量水平,因为我国本底矿物气溶胶的浓度较高。应进一步评估各项控制措施的适用性,并制定考虑我国人群健康状况的PM_(2.5)空气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 气溶胶化学组成 细颗粒物污染控制
下载PDF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台站反应性气体观测质量控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林伟立 徐晓斌 +4 位作者 于大江 代鑫 张忠华 孟昭阳 王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3-100,共8页
实现对大气反应性气体的业务化观测是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为了满足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目标要求,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反应性气体观测系统2年来的业务试运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涉及质量控制技... 实现对大气反应性气体的业务化观测是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为了满足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目标要求,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反应性气体观测系统2年来的业务试运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涉及质量控制技术中零/跨检查和多点校准的执行情况,确定了执行零/跨检查、多点校准和零/跨调整的指导性频率,提出了基于校准信息的数据订正方法,简要阐述标准量值传递方案和仪器测试、检验和维护中所应注意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气体 质量控制 区域本底站
下载PDF
临安和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组成与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木林 程红兵 +4 位作者 丁国安 汤洁 俞向明 刘国平 周怀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8-665,共8页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成与浓度。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先后按季度分4次观测与取样,共获145个有效样品。检测出C2-C10的NMHCs组分52个,其中包括26个烷烃、17个烯烃和9个芳香烃化合物。在临安和上甸子大气中非甲烷烃总烃(TNMHC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5±126.0)×10-9C,(278.7±185.5)×10-9C。两站烷、烯、芳香烃在TNMHCs中所占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21%—33%,7%—19%,54%—70%。受源、汇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NMHCs浓度存在明显地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但变化趋势两地略有不同。TNMHCs平均浓度的峰值都出现在10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7月。气象要素以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最为明显。TNMHCs高浓度大多与上风向存在较强污染源有关。另外发现,临安TNMHCs浓度比10 a前有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热脱附 气相色谱法 非甲烷烃(NMHCs) 本底浓度 日和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1
14
作者 赵艳霞 侯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2-1042,共11页
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始建于1989年,最初仅有22个。1993—2005年,一直维持在85至88个,经2006和2007年两次扩建达到294个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本文是以80多个酸雨观测站有系统观测以来(即近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客观统计分析... 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始建于1989年,最初仅有22个。1993—2005年,一直维持在85至88个,经2006和2007年两次扩建达到294个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本文是以80多个酸雨观测站有系统观测以来(即近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客观统计分析,得出中国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总的来说,中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也存在小范围的酸雨区。从全国来看,酸雨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南方基本保持不变;而且,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就酸雨强度而言,1993—1998年是最强阶段,1999—2002年强度有所降低,2003—2006年酸雨强度重又持续加强,到2006年已达到1993—1998年的平均水平;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北方酸雨强度加强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区域降水酸度变化的成因,本文利用中国SO2排放量的变化和大气成分本底站降水化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酸雨 PH值 酸雨频率 SO2 降水化学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孙俊英 张璐 +6 位作者 沈小静 车浩驰 张养梅 樊茹霞 马千里 岳毅 俞向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2-682,共11页
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特性反映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能力的影响。研究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对于评估气溶胶辐射强迫、了解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的研究意义、监测方法、中外研究进展... 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特性反映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能力的影响。研究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对于评估气溶胶辐射强迫、了解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的研究意义、监测方法、中外研究进展、参数化拟合和模型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中国在该领域开展的研究数量偏少,广泛开展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吸湿增长 相对湿度 散射特性
下载PDF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大气中痕量氟氯烃(CFCs)的浓度水平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芳 王新明 +5 位作者 李龙凤 易志刚 周凌晞 Donald R Blake 盛国英 傅家谟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4,共6页
用预浓缩-GC/MS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的CCl3F、CFC-12、CFC-113和CFC-114等4种痕量氟氯烷烃气体。结果表明,2005年珠江三角洲背景点鼎湖山大气中CFC-12和CFC-11的年平均浓度高于全球本底站,说明珠三角地区还存在一定CFC-11和CFC-1... 用预浓缩-GC/MS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的CCl3F、CFC-12、CFC-113和CFC-114等4种痕量氟氯烷烃气体。结果表明,2005年珠江三角洲背景点鼎湖山大气中CFC-12和CFC-11的年平均浓度高于全球本底站,说明珠三角地区还存在一定CFC-11和CFC-12的排放源;CFC-113浓度水平则与全球本底站点浓度接近,且CFC-113和CFC-114在广州城区与鼎湖山差别不显著,表明区内其排放源强度应很小。观测日内广州和鼎湖山大气中四种CFCs的日变化幅度均较小,无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广州市CFCs总体呈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与城区致冷设备高温季节使用频率较大有关;鼎湖山则呈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主要受扩散作用和季风的影响。初步分析显示,从1997年到2005年,CFC-11、CFC-12和CFC-114浓度总体呈现先上升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而CFC-113的浓度一直逐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氯烃 卤代烃 破坏臭氧层物质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多尺度气象条件对济南PM2.5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尹承美 何建军 +2 位作者 于丽娟 焦洋 周乐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济南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0-2016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再分析和观测数据,分析了济南市PM2.5污染特征、PM2.5浓度与2 m温度(T)、2 m相对湿度(RH)、10 m高度... 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济南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0-2016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再分析和观测数据,分析了济南市PM2.5污染特征、PM2.5浓度与2 m温度(T)、2 m相对湿度(RH)、10 m高度U和V风速(U和V)、10 m风速(WS)、K指数(K)、A指数(A)和边界层高度(BLH)的相关性、天气类型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统计模型,利用解释方差量化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济南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年均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近地面PM2.5浓度与T、RH、K和A显著正相关,与WS和BLH显著负相关,U和V与PM2.5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同天气类型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气象条件可以解释10%~40%的PM2.5浓度逐日变化,气象条件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PM2.5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 气象条件
下载PDF
中国区域HCFC-142b排放量模式反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钊 姚波 +5 位作者 安兴琴 周凌晞 栾天 王红阳 张根 程巳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0-1046,共7页
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结合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在线观测HCFC-142b数据,采取自上而下的反演方法,估算了2009和2010年中国HCFC-142b的排放量分别为10.82kt/a和15.42kt/a,分别占全球HCFC-142b排放量的29.7%和45.8%.反演HCFC-142b... 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结合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在线观测HCFC-142b数据,采取自上而下的反演方法,估算了2009和2010年中国HCFC-142b的排放量分别为10.82kt/a和15.42kt/a,分别占全球HCFC-142b排放量的29.7%和45.8%.反演HCFC-142b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其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四川、山东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相关研究中自下而上方法获得的排放量分布一致.模式反演源较先验源更接近观测数据,2009年相关系数从0.38提高到0.47,2010年相关系数则从0.60提高到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氟-1-氯乙烷(HCFC-142b) FLEXPART模式 排放量 源反演 上甸子本底站
下载PDF
北极黄河站秋季气团传输影响下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小静 孙俊英 +4 位作者 张养梅 李卫军 迟建伟 张璐 樊如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4-610,共7页
2013年9月在北极黄河站开展了气溶胶数谱(10~400 nm)的短期观测实验.数浓度小时平均值主要出现在300~400 cm^(-3),平均值为350 cm^(-3),高于新奥尔松Zeppelin全球大气本底站及环北极海洋大气7-9月航测报道的浓度.大气气溶胶的三个模态(... 2013年9月在北极黄河站开展了气溶胶数谱(10~400 nm)的短期观测实验.数浓度小时平均值主要出现在300~400 cm^(-3),平均值为350 cm^(-3),高于新奥尔松Zeppelin全球大气本底站及环北极海洋大气7-9月航测报道的浓度.大气气溶胶的三个模态(核模态、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数浓度平均分别为35、122和193 cm^(-3).观测期间没有发生新粒子生成事件,平均数谱分布呈现双模态的分布特征,模态峰值分别出现在30 nm和115 nm,由积聚模态主导.平均数谱分布的几何中值粒径出现在约100~110 nm.从单颗粒分析结果来看,观测期间黄河站地区大气气溶胶主要以海盐气溶胶为主,但是在来自挪威海域和北欧大陆的气团影响下,也观测到煤烟颗粒、富硫颗粒物和含碳颗粒物等人为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大气气溶胶 数谱分布 后向轨迹 单颗粒分析
下载PDF
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在线观测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伟立 徐晓斌 +5 位作者 王力福 杨森 林永波 赵正波 李建丽 陈巧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1-667,共7页
为了促进大气成分业务观测水平的提高,对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新建设的NO_x、SO_2、CO和O_3 4种反应性气体集成观测系统的构造、功能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站址科学论证期间观测到的O_3和CO的浓度水平和变化特征,并与... 为了促进大气成分业务观测水平的提高,对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新建设的NO_x、SO_2、CO和O_3 4种反应性气体集成观测系统的构造、功能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站址科学论证期间观测到的O_3和CO的浓度水平和变化特征,并与其他本底站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新观测系统的一些初步观测结果。结果表明,阿克达拉站观测到的O_3和CO的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有别于中国东部几个大气本底站的观测结果,反映了该站与其他站的差异;新的观测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易于实现质量控制,其性能指标能够满足该偏远站点观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达拉 大气本底 反应性气体 观测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