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天气研究若干进展——基于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9年第1期1-5,11,共6页
主要回顾了近5年成都高原所围绕高原天气研究中的高原天气系统(包括高原涡、西南涡、高原切变线)活动,特别是东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活动,低涡暴雨机理以及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与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 主要回顾了近5年成都高原所围绕高原天气研究中的高原天气系统(包括高原涡、西南涡、高原切变线)活动,特别是东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活动,低涡暴雨机理以及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与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如多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研究不多,高原天气系统的发展维持机理、加密观测资料的应用等还有待深入,以此推动高原天气研究向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天气 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2
作者 李跃清 《四川气象》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局 高原气象 研究所 成都 2004年10月 回顾 科技体制改革 2001年 国家科技部 阶段性成果 专业气象 结构调整 机制转变 人员分流 能力建设 制度创新 专家评估 联合组织 理事会 四川省 财政部 国家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近地层湍流通量与微气象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5,共9页
简要介绍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长期观测试验,并利用2006年1、7月资料分别代表该站冬季和夏季,初步分析和比较该地区冬、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和湍流通量输送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1)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冬... 简要介绍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长期观测试验,并利用2006年1、7月资料分别代表该站冬季和夏季,初步分析和比较该地区冬、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和湍流通量输送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1)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冬季风速值平均大于夏季,风速极大值均出现在下午;冬季温度梯度早晚大,白天小,而夏季均较小;湿度梯度早晚大于白天。(2)中性条件下风速廓线对数关系表现为一条直线而非中性条件下略偏离对数关系,晚上均有逆温现象出现,在一定高度能观测到较弱的逆湿现象。(3)冬季以感热为主,潜热值较小,夏季以潜热为主,但感热也较大,且冬季通量值要远小于夏季;冬季动量通量平均大于夏季,二氧化碳通量远小于夏季;浅层(地面以下2和5cm)土壤热通量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从土壤吸收热量,夜间则放出热量。(4)地面热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为强热源,夜间冷热源特征不明显。冬季和夏季全天平均表现为热源,但夏季强度远大于冬季,平均达到134W/m2左右,冬季仅约35.3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理塘 近地层 微气象特征 湍流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大气边界层对比分析Ⅰ——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变化特征,以及辐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两站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理塘站风速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时间均比温江站晚2小时。理塘站温度梯度值日变化较一致而温江站早晚温度梯度值要大于白天。两站湿度梯度值都是白天较小早晚较大。(2)两站风速廓线规律相似,基本满足对数律关系。理塘站在18:00~6:00,温江站在18:00~8:00均有逆温现象出现,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温度差分别达到0.54℃和1.02℃。理塘站8:00~18:00在8m和24m高度,温江站10:00~14:00在9.05m和18.25m高度上能观测到逆湿现象,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比湿差分别为0.1g/kg和0.04g/kg。(3)理塘站浅层(0cm和5cm)土壤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而1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很小。温江站4cm,10cm和20cm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较之理塘站影响的深度更深。理塘站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程度要小于温江站。两站各层土壤湿度均无明显日变化特征。(4)温江站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不大,其他各个辐射量日变化都很明显。理塘站向下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明显强于温江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理塘 微气象特征 日变化 廓线
下载PDF
近20年青藏高原气象卫星应用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5
作者 闵文彬 李宾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3期83-88,共6页
回顾近20年青藏高原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森林火险和积雪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指出目前青藏高原气象卫星应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卫星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川西高原农业气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国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1期88-90,96,共4页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20年川西高原农业气象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近20年来川西高原地区在作物气象、畜牧气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灾害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为当地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川西高原区...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20年川西高原农业气象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近20年来川西高原地区在作物气象、畜牧气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灾害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为当地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川西高原区域特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农业气象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近五年来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春 韩红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90-96,共7页
本文以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2009-2013年编辑的《高原气象研究动态》所收录的论文数据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高原天气、高原气候、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和高原陆气相互作用4大主题领域国内外主要科技期刊论文刊... 本文以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2009-2013年编辑的《高原气象研究动态》所收录的论文数据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高原天气、高原气候、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和高原陆气相互作用4大主题领域国内外主要科技期刊论文刊发情况的比较分析,以期梳理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方面的宏观发展状态及趋势,并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学 文献计量学 内容分析
下载PDF
“三审制”在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中的运用——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21期124-125,共2页
本文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在审稿中采用的编辑初审、编委会复审、主编定审会终审的"三审制"方法为例,分析了专业性较强的科技学术期刊,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在审稿工作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三审制"的方法,提高期刊质量... 本文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在审稿中采用的编辑初审、编委会复审、主编定审会终审的"三审制"方法为例,分析了专业性较强的科技学术期刊,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在审稿工作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三审制"的方法,提高期刊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审制” 科技学术期刊 编辑初审 编委会复审 主编定审会终审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中国西南地区东部高分辨率气候模拟中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遥 唐红玉 +1 位作者 蒋兴文 董新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西南地区东部高分辨率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多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下称“不同方案”)对西南地区东部1998—2019年夏季降水和气温进行双重嵌套模拟(外层为D01,内层为D02)。对比不同方案模拟结...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西南地区东部高分辨率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多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下称“不同方案”)对西南地区东部1998—2019年夏季降水和气温进行双重嵌套模拟(外层为D01,内层为D02)。对比不同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降水量在D01中基本为湿偏差;D02中在四川盆地和重庆低海拔地区为干偏差,湿偏差主要位于贵州和重庆的城口、石柱和武隆一带的地形复杂区;总体上D01中ACM2方案误差最小,D02中MYJ方案误差最小。对多年平均气温的模拟在D01中除了四川盆地一带为暖偏差外其余大部地区基本为冷偏差,D02中大部地区为暖偏差;总体上D01和D02中MYJ方案误差最小,YSU方案最大。对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的模拟技巧在D01和D02中相对较高的地区均集中在重庆中西部和湖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总体为YSU方案最高,MYJ方案最低;平均气温总体为MYJ方案最高,ACM2方案最低。因此,提升模式分辨率至对流尺度后对不同气象要素模拟技巧最优的方案存在差异,需根据业务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的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WRF模式 边界层方案
下载PDF
云南气象对稻米营养品质动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清 朱勇 +2 位作者 彭国照 王学峰 张茂松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1-775,共5页
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是表征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选用优质稻品种“云恢290”在云南的蒙自、开远、石屏进行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和稻米品质的实验室化验分析结果,采用积分回归方法y=α0+∫Tα(t)x(t)dt研究了云... 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是表征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选用优质稻品种“云恢290”在云南的蒙自、开远、石屏进行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和稻米品质的实验室化验分析结果,采用积分回归方法y=α0+∫Tα(t)x(t)dt研究了云南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形成的动态影响,建立了动态模拟模型,为云南优质稻生产中品种布局、根据生产目的需要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影响蛋白质、氨基酸的主导气象因子有所不同,蛋白质主要受日照时数和最高温度的影响,而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主要受日照时数及最低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稻米 营齐品质 气象条件 动态影响
下载PDF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积温1 000~1 200℃,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积温1 000~1 200℃,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生长 产量变化 气象条件 亚高山草甸
下载PDF
成都市大气颗粒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碧辉 李跃清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20,24,共4页
通过对2004年成都市API指数及API>100日数百分数的再分析,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季节分布、区域分布状况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季节分布为冬季>... 通过对2004年成都市API指数及API>100日数百分数的再分析,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季节分布、区域分布状况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季节分布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API>100时数百分数的季节变化状况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区域分布为城西北>城东>城北>城中心>城东南>城西>城南。城市发展对风向的改变比较明显,对风速的改变不明显。大气颗粒污染物年际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PM10浓度与SO2、NOX、湿度、气压呈正相关,与风速、蒸发量、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染物 气象要素 因子分析 成都
下载PDF
成都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分析 被引量:42
13
作者 屠妮妮 何光碧 张利红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1期21-28,共8页
依据国家气象中心T213、T639全球模式、成都区域中心实时运行的AREM、GRAPES和MM5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对2008年5~9月进行了日降水量和2m温度检验。结果表明:(1)模式对昆明、南京、广州、长沙、北京和郑州温度预报优于温江、兰... 依据国家气象中心T213、T639全球模式、成都区域中心实时运行的AREM、GRAPES和MM5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对2008年5~9月进行了日降水量和2m温度检验。结果表明:(1)模式对昆明、南京、广州、长沙、北京和郑州温度预报优于温江、兰州和拉萨站,其中拉萨站温度预报与实况偏差最大,即模式对我国中部及南部地区温度预报与实况近似程度高于西部地区。(2)东部地区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评分高于西部,西部4个城市中以昆明站评分最高,反映模式对我国西部城市降雨预报能力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 降水 2m温度 检验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不同落区暴雨的气象场差异及夜雨浅析
14
作者 杨康权 卢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3-1795,共13页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高大陡峭地形影响,盆地西部中低层大气温湿条件好,暖湿东南气流在此遇大地形产生迎风辐合抬升,易发生强降水。当暴雨发生在整个盆西(西部型)时,整个盆地西部的湿度非常大,东南风较强;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北部(西北型)时,中低层东南风最强,动力作用最显著;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南部(西南型)时,大多伴随有偏北风进入盆地,存在明显的南北风切变辐合。水汽散度通量对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强度和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对流有效位能、相对湿度、假相当位温、中低层风场以及散度这些热力和动力变量的日变化特征,都表明了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易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落区 夜雨 日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顺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3-1164,共12页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雪变化最显著且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因此该地区积雪异常更值得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原积雪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春季和冬季积雪略有减少。目前,关于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积雪异常对降水和旱涝影响及其预测指示性研究两方面。高原积雪主要通过季风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影响水资源系统。高原积雪异常对我国降水影响大,且范围广,可作为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其对我国旱涝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旱涝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积雪 水资源 降水 旱涝
下载PDF
川西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国照 张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6-160,共5页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 39号”, 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 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 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 39号”, 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 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 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影响, 建立了气候生态主导因子的动态影响综合模型。结果表明, 温度的影响从齐穗前20天至齐穗后40天, 温度日较差和日照的影响从齐穗前30天至齐穗后40天, 且不同时期的影响系数不同, 但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蛋白质及氨基酸 气象条件 动态影响
下载PDF
高原东南侧稻米淀粉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国照 王景波 柏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57-160,共4页
研究了温度、日照时数及温度日较差对稻米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气象条件对淀粉含量影响的综合模型。为四川优质稻区域布局规划和技术调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安宁河流域 稻米淀粉含量 气象条件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夏季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兴炳 彭斌 +1 位作者 秦宁生 王伟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2009年7月在青藏高原理塘、林芝、海北、拉萨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这些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收支及湍流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原东部、中部还是北部,无论是高原台地还是高山峡谷区,7月份近地层各气象要素... 利用2009年7月在青藏高原理塘、林芝、海北、拉萨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这些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收支及湍流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原东部、中部还是北部,无论是高原台地还是高山峡谷区,7月份近地层各气象要素、湍流通量、辐射收支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各地区的地表辐射、感热、潜热等最高值都出现在中午,最低值出现在早晨。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地面热源强度在白天均为热源,正午为强热源,在夜间表现为弱的冷、热源交替出现。7月份近地层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输送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动量通量和摩擦速度均在风速较大的下午较大,风速小的早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地层 微气象 能量输送
下载PDF
气象场中尺度带通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陈忠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4-510,共7页
关于带通滤波方法在气象场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有许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如此,在这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例如,目前人们对带通滤波器的构造比较随意,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才能设计出比较合适和理想... 关于带通滤波方法在气象场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有许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如此,在这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例如,目前人们对带通滤波器的构造比较随意,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才能设计出比较合适和理想的滤波器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带通滤波方法在中尺度分析研究中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场 中尺度 带通滤波器 研究
下载PDF
凉山州马铃薯气象产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罗清 刘晓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8,共5页
凉山州是四川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该文对凉山州1990—2008年马铃薯产量和气候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凉山州马铃薯社会产量具有立方抛物线形,其气象产量在-210~1 665kg/hm2之间变化.笔者利用凉山州气象产量与3—8月各月... 凉山州是四川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该文对凉山州1990—2008年马铃薯产量和气候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凉山州马铃薯社会产量具有立方抛物线形,其气象产量在-210~1 665kg/hm2之间变化.笔者利用凉山州气象产量与3—8月各月的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气象产量及相应的积分回归模型.模型的建立可为马铃薯大面积生产,开展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提供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气象产量 积分回归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