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全军 吴东丽 +2 位作者 宏观 张波 段后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0-1572,共13页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解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长季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3月份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明显,升幅达0.82℃·10 a^(-1),1和3月份相对湿度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分别达1.62和1.65个百分点·10 a^(-1)。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日期均显著提前,平均每10 a约提前3.18~12.69 d。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缩短8.11 d,营养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延长7.67 d。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和气象因子极显著相关。其中生育期与温度相关性最强。冬小麦10个生育时期日序数与气温、地温呈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日序数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P<0.001)。各生育时期日序数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01)。影响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地温和气温日较差(P<0.01),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日期提前、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缩短和营养生殖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侯变化 气象因子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下载PDF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气象探测装备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范雪波 张鹏 +3 位作者 常晨 刘金城 张曼 李林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1-646,共6页
为不断提高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业务的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亟待建立高效及时的相关管理平台。本文结合北京市气象装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气象探测装备动态信息管... 为不断提高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业务的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亟待建立高效及时的相关管理平台。本文结合北京市气象装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气象探测装备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对平台结构设计进行相关阐述,重点分析了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传输以及详细功能,并针对平台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转环节 气象装备 射频识别 动态管理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与模型对比的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区域监测研究
3
作者 吴东丽 刘聪 +5 位作者 郭超凡 丁明明 吴苏 阙艳红 姜明梁 李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5期147-154,共8页
实时、精准的土壤水分含量监测是农业用水管理的基础,探究冬小麦土壤水分反演的最优模型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卫... 实时、精准的土壤水分含量监测是农业用水管理的基础,探究冬小麦土壤水分反演的最优模型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田间采样数据,分别运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水云模型和改进的水云模型3种方法,进行土壤含水量反演对比分析与最优模型选择。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10 cm深度的反演精度均高于20 cm,且R^(2)均大于0.4。其中采用改进的水云模型方法在10 cm深度的R^(2)为0.7055、RMSE为0.0209,20 cm深度的R^(2)为0.5069、RMSE为0.0271,优于水云模型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反演效果。因此,改进的水云模型是一种适合用于麦田土壤水分反演的方法,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含量监测 土壤水分反演 反演精度 无人机遥感 卫星遥感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 水云模型
原文传递
FY-4A气象卫星LST L2级产品地面检验
4
作者 刘志刚 刘昊野 +3 位作者 邵长亮 刘聪 杨佳 包玉龙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3,共12页
为了检验FY-4A气象卫星陆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L2级产品数据的精度及可用性,对2019年FY-4A卫星逐分钟全圆盘及中国区反演的LST产品(Ta),与全国区域(除台湾省)3300多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时间差±120 sec之内的地面温度(... 为了检验FY-4A气象卫星陆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L2级产品数据的精度及可用性,对2019年FY-4A卫星逐分钟全圆盘及中国区反演的LST产品(Ta),与全国区域(除台湾省)3300多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时间差±120 sec之内的地面温度(Tg)和草面(雪面)温度(Ts)进行标准差对比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Y-4A反演的LST产品与地面气象站观测结果一致,产品平均标准偏差为5.64℃和5.30℃,数据平均相关性0.9111和0.9048,能够准确反映我国各地LST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像元(4 km×4 km)内下垫面,反演的LST与地面温度和草面地温的相关性高度一致,(Ta-Tg)与(Ta-Ts)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气象卫星 陆表温度 地面温度 草面温度 平均标准偏差 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两次海雾过程观测分析
5
作者 王志成 张雪芬 +3 位作者 胡树贞 马尚昌 雷勇 焦志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福建平潭的两次海雾过程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能够观测海雾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实现海雾生成、发展、消散整个生命周期监测。海雾生成阶段,PPI扫描回波均匀且反射率因...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福建平潭的两次海雾过程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能够观测海雾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实现海雾生成、发展、消散整个生命周期监测。海雾生成阶段,PPI扫描回波均匀且反射率因子为过程最小;在海雾发展阶段,RHI扫描回波呈现从高空到海面的丝缕状结构,且反射率因子为过程最大。两次海雾过程平均雾顶高度在200—300 m,最大雾顶高度出现在近雷达安装点的海陆交界处,随着向海洋方向延伸,雾顶高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能见度 海雾 雾顶高度
下载PDF
基于CFD和BP神经网络的超声测风仪阴影效应补偿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加宏 孙林峰 +2 位作者 李敏 冒晓莉 葛益娴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1-1210,共10页
风速风向是气象观测的关键性参数,阴影效应对超声测风仪测量风速风向有显著影响。为了消除不同风速风向和温度条件下阴影效应导致的测量误差,结合超声波时差法测风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数据... 风速风向是气象观测的关键性参数,阴影效应对超声测风仪测量风速风向有显著影响。为了消除不同风速风向和温度条件下阴影效应导致的测量误差,结合超声波时差法测风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数据处理的阴影效应补偿方法。首先通过CFD仿真软件Fluent对超声测风仪的风场进行模拟分析,获取了受阴影效应影响的风速、风向以及温度样本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样本从减小相对误差方面对BP神经网络算法在超声测风仪中应用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利用超声测风仪风洞实验的测量数据对本文的阴影效应补偿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基于CFD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阴影效应进行修正后,测试系统风速风向的测量精度有显著的提升,可满足高精度超声测风的测量需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高精度超声测风仪的研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测风仪 阴影效应 CFD仿真 BP神经网络 数据融合补偿 实验验证
下载PDF
阵列式无线压力传感器系统设计与迟滞补偿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加宏 刘震宇 +1 位作者 李敏 陈剑翔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7-453,共7页
为提高传统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针对性地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带有迟滞误差校正功能的阵列式无线压力传感器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硅压阻式传感器阵列和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7794,以STM32微处理器作为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的核心部件,并... 为提高传统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针对性地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带有迟滞误差校正功能的阵列式无线压力传感器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硅压阻式传感器阵列和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7794,以STM32微处理器作为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的核心部件,并通过无线蓝牙传输模块将测量数据发送至手机接收端,以手机APP显示测量结果有利于用户对压力实现无线监测。针对硅压阻压力传感器的迟滞非线性,基于最小二乘法与函数校正法对压力传感器阵列的输出信号进行了非线性和迟滞误差补偿,结果表明:迟滞误差从原来的±0.152%降为±0.077%,,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压力传感器 阵列式 迟滞补偿 STM32微处理器 应用程序开发
下载PDF
2002~2022年北京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地基遥感连续观测
8
作者 陈洪滨 施红蓉 +1 位作者 范学花 夏祥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7-358,共12页
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资料是定量研究气溶胶辐射和气候效应的重要基础,也是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系统评述了全球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观测网,并介绍了我国最长观测时间的AEROENT北京站发... 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资料是定量研究气溶胶辐射和气候效应的重要基础,也是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系统评述了全球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观测网,并介绍了我国最长观测时间的AEROENT北京站发展状况和一些研究成果;使用北京站长达20余年的观测数据,针对AERONET观测网的光学辐射产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讨论了长期观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特性 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北京站 气候效应
下载PDF
2022年夏秋季青海湖湖面水温与气温观测综合分析
9
作者 李宛桐 张志龙 +5 位作者 李肖霞 王鑫龙 仵建勋 刘圆 史静 张昊楠 《气象科技》 2024年第6期850-857,共8页
利用青海湖风云卫星“湖海”协同观测试验的漂流观测仪数据,分析青海湖水温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并结合青海湖周边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湖陆气温变化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温与气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分钟值的相关系数... 利用青海湖风云卫星“湖海”协同观测试验的漂流观测仪数据,分析青海湖水温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并结合青海湖周边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湖陆气温变化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温与气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分钟值的相关系数为0.71,日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73,水温与气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升降阶段基本相同,但水温日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气温,且下降时间要早于气温;青海湖湖面气温与陆面气温同样存在着相关性,二者的发展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日变化存在一定的错峰现象,陆面气温的峰值是提前的,而谷值是滞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观测仪 水温 气温 青海湖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三峡库区支流叶绿素a浓度估算——以小江为例
10
作者 王会 王永前 +2 位作者 李剑锋 杨世琦 吴雷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33-239,共7页
以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小江为研究区,基于大疆P4M无人机多光谱数据与原位测量叶绿素浓度数据,建立叶绿素a浓度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采样点叶绿素浓度值在5~260μg/L,水体光谱曲线表现为各自的光谱特征,高叶绿素浓度水体的蓝(450 nm)、红... 以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小江为研究区,基于大疆P4M无人机多光谱数据与原位测量叶绿素浓度数据,建立叶绿素a浓度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采样点叶绿素浓度值在5~260μg/L,水体光谱曲线表现为各自的光谱特征,高叶绿素浓度水体的蓝(450 nm)、红(650 nm)波段附近出现叶绿素吸收峰,且随叶绿素浓度增加而加深;高悬浮物浓度水体光谱反射峰值高于其他水体,反射峰位置存在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红移”现象;使用MERIS陆地叶绿素指数(MTCI)建立的叶绿素a浓度估算模型精度最高,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7.72μg/L,均方根误差RMSE为9.34μg/L,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为35.72%;无人机水体成像应在环境光照稳定、太阳高度角适宜的时间段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三峡重要支流 叶绿素A 回归模型
下载PDF
2022年6月19日广东佛山龙卷的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特征
11
作者 植江玲 白兰强 +4 位作者 黄先香 蔡康龙 张晶晶 李兆明 黄舒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12,共16页
利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19日早晨广东佛山超级单体龙卷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的结构及演变特征。龙卷母体风暴是在强西南季风天气背景下的一条东北-西南向飑线南端发展起来的。环境条件具备较大对流有... 利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19日早晨广东佛山超级单体龙卷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的结构及演变特征。龙卷母体风暴是在强西南季风天气背景下的一条东北-西南向飑线南端发展起来的。环境条件具备较大对流有效位能、低抬升凝结高度和强垂直风切变等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发生发展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低空风暴相对螺旋度、超级单体复合指数和强龙卷指数的显著增强对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有较好指示意义。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佛山南海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探测到了龙卷母体微型超级单体的发展过程和龙卷涡旋的演变特征:对流单体在前侧低层入流的加强下逐渐形成钩状回波和反射率弱回波空洞;中气旋首先在2.5 km附近高度形成后向低层伸展,随着后侧下沉气流的加强,低层涡旋旋转增强,当低层中气旋旋转速度超过22 m·s^(-1)(强中气旋)且直径紧缩至1.5 km以内时,龙卷即将触地,龙卷涡旋特征(TVS)和龙卷碎片特征(TDS)出现是龙卷触地的主要特征,龙卷发生在反射率弱回波空洞、TVS和TDS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超级单体龙卷 龙卷涡旋特征 龙卷碎片特征 反射率弱回波空洞
下载PDF
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雨性能的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林 范雪波 +2 位作者 孙雪琪 崔炜 张治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3-1019,共7页
为更有效地利用降雨观测数据,充分发挥新型探测设备建设效益,文章对DS(2型称重降水传感器的测雨性能进行分析评估,选取北京市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在2013年4—10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人工、翻斗观测降雨量的业务观测资料,分析称重... 为更有效地利用降雨观测数据,充分发挥新型探测设备建设效益,文章对DS(2型称重降水传感器的测雨性能进行分析评估,选取北京市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在2013年4—10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人工、翻斗观测降雨量的业务观测资料,分析称重与人工和翻斗观测在降雨总量、日降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选取样本中,12个台站的总降雨量误差符合现行业务要求,三种测量在日降雨量等级判断方面基本一致。称重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13 mm,日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968,对应地,称重比翻斗观测的结果平均偏小0.17 mm,日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对比评估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反演算法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季承荔 陈臻懿 +6 位作者 黄艺峰 茆佳佳 王志成 古锐昌 刘爱明 张春生 项衍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5,共10页
大气气溶胶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影响,对理解大气污染传输具有重要意义。激光雷达因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优势而成为研究气溶胶颗粒物立体分布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深圳米散射激光雷... 大气气溶胶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影响,对理解大气污染传输具有重要意义。激光雷达因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优势而成为研究气溶胶颗粒物立体分布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深圳米散射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和近地面气溶胶质量浓度监测仪,根据均方差选取最优参数,建立基于消光系数的温湿融合PM_(2.5)质量浓度反演模型,并以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4个高度的PM_(2.5)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为基准,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拟值与观测值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受模拟高度、相对湿度影响,并进行了晴天、多云天气下的比对,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上4个高度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68,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6.88μg/m^(3)和18.56μg/m^(3)。比较4个季节的模拟效果发现,冬季的模拟结果准确性要低于其他三个季节。最后通过个例分析,结合地面温度、相对湿度、风场和气压场,分析了深圳夏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PM_(2.5)质量浓度 消光系数
原文传递
中国中东部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评估
14
作者 王蒙 高丽娜 +4 位作者 颜鹏 荆俊山 叶金印 李学行 韦晶 《气象学报》 2025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将数据分为3组(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采用浓度相似度函数方法,对金沙、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PM_(2.5)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统计了代表性面积平均值、代表性相同的区域面积(即共同面积)和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指数。主要结论如下:(1)质量浓度相对差异阈值标准取20%时,龙凤山站PM_(2.5)日均值的代表性面积平均值最大(22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4490 km^(2)),临安站(9841 km^(2))和上甸子站(7998 km^(2))较小。共同面积中龙凤山站最大(18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1915 km^(2)),上甸子站(5687 km^(2))和临安站(5476 km^(2))较小。持续性结果显示金沙和龙凤山站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高,临安和上甸子站持续性一般,4个站2018—2021年的代表性面积比2014—2017年有增大趋势。(2)质量浓度日均值相对差异阈值标准为40%及以上时,4个区域本底站的平均(共同)代表性面积可达到生态环境部规定的空气质量区域本底观测站的代表性面积。(3)采用PM_(2.5)年均值评估的代表性面积、共同面积和持续性均好于采用日均值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空间代表性 区域本底站
下载PDF
一次上行闪电中先导二维和三维发展特征的差异 被引量:8
15
作者 关雨侬 吕伟涛 +5 位作者 齐奇 武斌 马颖 陈绿文 刘恒毅 张义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双站(观测点1和观测点2)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2019年4月20日05:12(世界时)发生在广州塔上的一次上行闪电的先导二维和三维发展特征。分析表明:该上行闪电可三维重建的上行先导通道发展长度约...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双站(观测点1和观测点2)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2019年4月20日05:12(世界时)发生在广州塔上的一次上行闪电的先导二维和三维发展特征。分析表明:该上行闪电可三维重建的上行先导通道发展长度约为5.4 km,是对应两个观测点二维通道长度的1.5倍和1.38倍;由观测点1的高速摄像记录分析得到的上行先导二维发展速率变化范围为1.8×10^(4)~4.5×10^(5)m·s^(-1)(平均值为1.8×10^(5)m·s^(-1));对应的上行先导三维发展速率变化范围为3.8×10^(4)~7.2×10^(5)m·s^(-1)(平均值为2.8×10^(5)m·s^(-1));三维和二维发展速率之比变化范围为1~4.7,平均值为1.5;上行先导始发后10 ms内,三维与二维发展速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加快;10 ms后二维发展速率明显降低,平均值仅为10 ms内的42%,且随时间变化较小。而10 ms后的三维发展速率平均值为10 ms内的77%,随时间呈明显的不规则波动变化;先导通道与观测点间的距离以及通道发展方向与观测点视线方向的夹角是造成上行先导二维和三维发展速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行闪电 双站光学观测 通道三维重建 三维发展特征 特征差异
下载PDF
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典型故障维修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晨 李林 +2 位作者 范雪波 张曼 崔炜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1145,共5页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已经在全国地面观测站中广泛应用,承担着冬季降水量的观测任务,为冬季降水量预报和服务提供观测资料。北京市气象局目前使用的126套称重降水传感器中,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占90%。本文根据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已经在全国地面观测站中广泛应用,承担着冬季降水量的观测任务,为冬季降水量预报和服务提供观测资料。北京市气象局目前使用的126套称重降水传感器中,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占90%。本文根据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数据质控算法,并针对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两类常见故障进行分析,介绍对应的判断方法与解决思路,最后提出DSC2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日常维护注意事项,以减少相关设备发生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故障处理 解决思路
下载PDF
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存在的典型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艳 李林 鲁欣 《陕西气象》 2017年第6期39-41,共3页
整理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业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存在的采集器连接、量筒内壁粘雪、小雨时的缺测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运行稳定性的方法,提升其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提高观测... 整理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业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存在的采集器连接、量筒内壁粘雪、小雨时的缺测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运行稳定性的方法,提升其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提高观测数据的可用性的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问题分析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