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
1
作者 李玉鹏 李吉 +3 位作者 杨旭 于杰 申燕玲 高梦竹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19792019年ERA5逐月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资料,采用气候态分析、距平分析、极值分析、经验正交(EOF)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19年ERA5逐月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资料,采用气候态分析、距平分析、极值分析、经验正交(EOF)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对边界层高度有重要影响,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大陆(海洋)上,夏季时边界层高度最高(低),而在冬季时最低(高)。(2)边界层高度的海陆差异随季节改变,春秋季海陆差异较小,冬夏季时最明显。(3)大陆上边界层高度极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月份,极小值出现在冬半年的月份;海洋上的相反。(4)41年边界层高度场的EOF分析得到两个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南北经向和海陆差异,第二模态为自西北至东南的“+-+-”相位分布,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以3~7 a的周期最显著,第二模态同时存在4~7 a和9~11 a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季节变化 周期性 EOF
下载PDF
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在副高边缘大暴雨落区精细化分析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楠 陈宏 +1 位作者 杨晓君 韩婷婷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0-828,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对2012年7月华北东部两次副高边缘大暴雨事件进行扰动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及对流层低层扰动辐合中心与副高边...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对2012年7月华北东部两次副高边缘大暴雨事件进行扰动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及对流层低层扰动辐合中心与副高边缘大暴雨中心有较好地对应关系;扰动锋区和扰动比湿大值区(4 g·kg^(-1))叠加的区域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与切变线类暴雨不同,副高边缘暴雨中心并不是出现在冷暖空气対峙扰动(0℃线)的位置,而是发生在扰动锋区内的暖区一侧(扰动温度0℃以南);两次过程均存在自南向北的水汽通道,且水汽在输送过程中不断得到抬升,大暴雨落区对应的扰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分别达到-6.8×10^(-8) g·cm^(-2)·hPa^(-1)·s^(-1)和^(-1)1.9×10^(-8) g·cm^(-2)·hPa^(-1)·s^(-1),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较好地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扰动分解技术 副高边缘 扰动辐合中心 扰动锋区 扰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
下载PDF
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精细化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萍 陈传雷 +4 位作者 陈宇 牛丹 刘硕 聂安祺 张绍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选用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累积小时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辽宁省短时强降... 选用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累积小时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0 mm)和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该站点历史降水量升序后的第99.9百分位)受地形影响较大。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辽宁西部的沿海平原和地势较高地区及辽宁东南部的迎风坡地区。辽宁省汛期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值发生在7月和8月,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夜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频次的区域间差异较大,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区域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小时数 K均值聚类 短时强降水 加密自动站
下载PDF
东北冷涡背景下弓形回波导致的雷暴大风成因分析
4
作者 陈宇 杨磊 +5 位作者 王瀛 金博 李萍 曹世腾 杨雪 刘硕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693-701,共9页
2022年6月25日傍晚辽宁省出现以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全省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8级以上雷暴大风,其中辽宁省北部的沈阳市马三家站阵风达13级(39.1 m·s^(-1)),致灾严重。利用2022年6月25日17∶00—22∶00(北京时)辽宁省1668... 2022年6月25日傍晚辽宁省出现以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全省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8级以上雷暴大风,其中辽宁省北部的沈阳市马三家站阵风达13级(39.1 m·s^(-1)),致灾严重。利用2022年6月25日17∶00—22∶00(北京时)辽宁省166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分钟级观测资料及常规探空、双偏振雷达、ERA5再分析等资料,对此次雷暴大风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处于冷涡西南象限,有利于冷涡西侧干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2)沈阳探空曲线呈低层暖干、中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的“X”型特征,且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利于雷暴大风天气发生。(3)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发展演变与经典弓形回波演变模型一致,初期孤立风暴导致局地大风,之后多单体风暴逐渐合并为弓形回波。在负浮力、动量下传和冷池密度流等共同作用下,沈阳城区出现大范围雷暴大风。(4)弓形回波前沿存在浅薄的低空γ中尺度涡旋,低空涡旋旋转在近地面形成扰动低压导致下沉气流加强,涡旋与后侧入流急流共同作用导致雷暴大风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大风 弓形回波 γ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