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我国热带气旋灾害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赵珊珊 任福民 +1 位作者 高歌 黄大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432,共9页
利用最新搜集的2004—2013年热带气旋(TC)灾情资料,研究在影响我国TC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下TC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2004—2013年,TC灾害造成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百分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人口、受灾人口... 利用最新搜集的2004—2013年热带气旋(TC)灾情资料,研究在影响我国TC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下TC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2004—2013年,TC灾害造成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百分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人口、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均比上个十年(1994—2003年)显著减少。我国致灾TC年频数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特征,死亡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我国TC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总量与TC灾害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较一致。从平均单次损失来看,我国北方和内陆的部分地区由TC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 人口转移安置
下载PDF
广东省县域单元热带气旋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珊珊 高歌 +2 位作者 任福民 陆逸 万仕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38,共7页
利用2004—2014年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降水和大风资料以及TC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通过TC经济灾损率的定义,研究了TC直接经济损失与TC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并建立评估模型。广东省沿海地区是TC降水和大风影响频繁地区... 利用2004—2014年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降水和大风资料以及TC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通过TC经济灾损率的定义,研究了TC直接经济损失与TC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并建立评估模型。广东省沿海地区是TC降水和大风影响频繁地区,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广东西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较大。TC经济灾损率与TC降水和大风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关系。由此得到不同等级经济灾损率对应的气象因素致灾阈值。利用此气象因素致灾阈值可以对县域单元的TC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对2004—2014年广东省TC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估广东的县域单元TC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灾害评估 县域单元 经济灾损率
下载PDF
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初步研究与实践——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勇洪 轩春怡 +3 位作者 李梓铭 栾庆祖 刘海涛 熊亚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0-561,共12页
气象条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质量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不一样的气候特征,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关城市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方法。基于生态气... 气象条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质量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不一样的气候特征,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关城市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方法。基于生态气象学理论,分别从城市气候环境、与气候相关的陆表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城市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5个方面选择不同的要素和指标开展了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初步研究,并以北京为例,利用2018年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2002—2018年MODIS卫星资料、Landsat及环境一号卫星资料,开展了2018年北京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监测评估显示,(1)2018年北京城市“热岛”和“干岛”气候特征明显,并在北京二环与五环之间存在一个“冂”形风速低值区。(2)2018年北京陆表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其中植被覆盖度达61.6%,创2002年以来新高,气象条件贡献率达50%,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的面积比例达93.2%;中心城区陆表温度为2011年以来最低值;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气溶胶光学厚度、霾日数、大气静稳指数分别较过去4年平均值下降14%、31%和8%,大气扩散条件偏好,对霾日减少贡献率达21%,外地污染传输对PM2.5贡献达到53%;城市生态冷源较2013年明显增加,城市“热岛”得到缓解。(3)历史罕见的夏季高温闷热、冬季阶段低温、极端强降水以及持续无降水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给城市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综合评估表明2018年北京气象条件总体利于陆表生态环境改善,有利的气候条件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城市生态质量仍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城市热岛、低风速以及外来大气污染输送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气象 陆表生态环境 大气环境 人居环境 城市安全运行 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
下载PDF
多尺度地形背景下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与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时空特征
4
作者 徐祥德 齐冬梅 +2 位作者 李跃清 董娜 蔡雯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地质灾害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诊断,研究了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与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过程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西向北推进,偏南风水汽输...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地质灾害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诊断,研究了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与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过程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西向北推进,偏南风水汽输送也逐渐增强并向北向西扩展,季风携带大量的暖湿水汽北上,对不同区域的降水有重要影响,我国雨带位置也随之西进北扩。并且,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不同地形背景下季风雨带位置及东亚夏季风的推进过程密切相关,伴随夏季风的西进北扩,雨带位置的变化和降水强度和频率的增加,显著影响了复杂地形下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区域和概率。由此揭示了东亚季风区季风演变与不同地形下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大尺度时空关系,加深了对于气象与地质灾害多尺度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水汽输送 降水雨带 洪涝 滑坡泥石流
下载PDF
GRAPES中尺度模式地形有效尺度影响的理想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一 陈德辉 +2 位作者 胡江林 沈学顺 王光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62,共10页
针对区域GRAPES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不同属性气流条件下的二维与三维理想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尺度地形的模拟试验表明,模式地形尺度的选择对模式预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指出6倍格距的地形尺度可以认为是区域GRA... 针对区域GRAPES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不同属性气流条件下的二维与三维理想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尺度地形的模拟试验表明,模式地形尺度的选择对模式预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指出6倍格距的地形尺度可以认为是区域GRAPES模式的最高有效分辨地形尺度,6倍以下尺度的地形对该模式的预报能力是有害的,应该滤除,或通过次网格尺度地形参数化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模式有效地形 滤波 平滑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FORCCHN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NPP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28
6
作者 赵俊芳 曹云 +1 位作者 马建勇 姜月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85-1592,共8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定量评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生态服务功能,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演变规律以及正确评价森林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中... 气候变化背景下定量评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生态服务功能,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演变规律以及正确评价森林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数据和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1981—2017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其固碳释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1981—2017年期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NPP量和NPP总量年际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NPP总量在2.02~2.53 Pg·a^(-1)之间波动,平均为2.36 Pg·a^(-1),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2)NPP年代际增长十分明显,其中,21世纪0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之间的增加幅度最大。(3)NPP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高北低,且近36年各地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NPP增加量差异显著,其中,西南林区单位面积NPP量增幅最为明显,最大增幅超过666.7 g·m^(-2)·a^(-1);东南林区单位面积NPP量增幅也很明显,最大增幅超过444.4 g·m^(-2)·a^(-1)。(4)近36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价值和释放氧气价值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固碳释氧总价值140 883.3×10~9 yuan,且释放氧气价值为固碳价值的2.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FORCCHN模型 NPP 生态服务功能 固碳释氧
下载PDF
精细化下垫面对海南地区气象场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晨炜 何建军 +5 位作者 赖欣 梁甜 刘奕麟 杨薇 车慧正 龚山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5-789,共15页
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13年海南地区气象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精度的陆面资料[WRF默认的陆面资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和土壤类型),2013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 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13年海南地区气象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精度的陆面资料[WRF默认的陆面资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和土壤类型),2013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资料,SRTM3(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地形资料,HWSD(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土壤类型资料]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WRF模式默认或高精度的陆面资料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当地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高精度且时效性更好的陆面资料可显著地改进WRF模式对2 m温度和2 m相对湿度的模拟,冬(夏)季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7.2%(6.5%)和6.1%(7.7%),准确率(HR)分别提高了3.7%(2.8%)和3.2%(2.9%);陆面资料的分辨率及时效性对风场模拟的影响较不敏感,总体上WRF模式仍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研究区域内风场的特征,更新陆面资料后WRF模拟冬(夏)季的风速的RMSE降低了3.8%(4.5%),HR提升了2.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精细化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模式评估
下载PDF
华南一次暖区暴雨的演变及云微物理机制模拟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文昊 陆春松 +1 位作者 高文华 邓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5-820,共16页
利用WRF v4.0中尺度模式及0.25°×0.25°高分辨率的GDAS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15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典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Thompson aerosol aware云微物理方案与YSU边界层方案组合合理... 利用WRF v4.0中尺度模式及0.25°×0.25°高分辨率的GDAS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15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典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Thompson aerosol aware云微物理方案与YSU边界层方案组合合理再现了此次暴雨的演变过程。观测与模拟的强风速下传、低层风场切变及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强的雷达反射率与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一致。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和成熟阶段,冷池的出流抬升是新生对流的重要触发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并非主导。云微物理分析指出,由于华南上空充沛的水汽及过冷雨水,雪的最大来源项表现为水汽凝华成雪,而霰的最大来源项为过冷雨滴碰并冰晶、雪并冻结成霰。在零度层之下的1.5 km区域,冰相粒子的融化率可达暖雨过程(1×10^(-4)g/(kg·s))的2倍,暗示其在融化层对雨水形成的支配作用,而雪霰的重力沉降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相变过程显著影响着大气的温度变化,当对流云底较低时,低层的水汽凝结将抵消雨水蒸发导致的冷却作用,减弱地面冷池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暖区暴雨 演变特征 云微物理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南地区经济林果寒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平晓燕 周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果的寒害敏感性和寒害风险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我国华南地区经济林果寒害方面的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近10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寒害的定义和气象学类型、寒害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寒...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果的寒害敏感性和寒害风险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我国华南地区经济林果寒害方面的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近10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寒害的定义和气象学类型、寒害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寒害的辨识与分级、寒害风险评估、寒害监测预警及防寒减灾措施等6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目前华南地区经济林果的寒害研究进展,概括了目前寒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华南地区经济林果种植布局的合理规划、寒害的精确预报预警和经济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寒害研究要重点关注综合寒害指数的准确构建、抗寒基因的转入和定量表达、区域尺度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寒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借助于寒害的机理性研究和野外调查结果,综合考虑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地形差异,实现寒害的准确和定量化分级、寒害的精确预警和风险区划也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经济林果 寒害 作用机理 寒害指数 寒害监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司东 温敏 +1 位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暴雨 垂直运动 凝结潜热释放
下载PDF
城市化对广西夏季海陆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文伟俊 沈桐立 +1 位作者 丁治英 宋洁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6,共7页
利用2003—2006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区夏季海陆风地面特征,并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8月1—2日海陆风的结构,结果表明:使用修正后的城市下垫面试验模拟的海陆风强度和分布更接近实测,白天沿海城区为海风辐合带,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夜间... 利用2003—2006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区夏季海陆风地面特征,并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8月1—2日海陆风的结构,结果表明:使用修正后的城市下垫面试验模拟的海陆风强度和分布更接近实测,白天沿海城区为海风辐合带,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夜间北部湾海面为陆风的汇合区,易产生对流云团。城市化试验结果表明热岛效应加强了海风的发展,但削弱了陆风;同时热岛效应减缓了夜间城市上空大气的辐射冷却,使下沉运动相应减弱,从而抑制了逆温稳定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逆温强度大幅度降低,但对逆温层高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数值试验 海陆风
下载PDF
我国地闪活动和降水关系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郑栋 但建茹 +2 位作者 张义军 吴超 曾昌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增强。闪电活动与有闪电降水(即对应闪电的降水)日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在由南向北的区域分别为0.56、0.46、0.56、0.80,旬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6、0.89、0.92,月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8、0.965、0.99;较干旱的区域3和区域4的地闪活动与所有降水的时间序列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日变化分别为0.31、0.41,旬变化分别为0.84,0.52,月变化分别为0.93、0.80;地闪与降水的空间线性关系相对复杂,但也表现出由南向北和气候趋于干旱对应关系增强的特征,区域4的闪电和降水相关性达到0.54。分析区域中较干旱地区的雷暴活动产生机制(主要受热力抬升作用)相比潮湿地区(既受热力抬升作用,又受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更为单一,这可能是干旱地区的闪电活动与降水有较好相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统计特征 相关分析 地闪活动 降水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祝丽娟 王亚非 尹志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48,共12页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间尺度相对于南海小尺度海域太大,且不能很好判明南海地区气旋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两类,这从反面证明了纬向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3)利用纬向风指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了8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6位相)时,气旋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在活跃期(第7~3位相)时情况相反;(4)合成分析表明,热带ISO东传时,伴随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气旋活动表现也不同,其活跃期以第2位相特征最明显,此时南海地区对应强对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这些均有利于南海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5)迸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发现,南海地区的水汽凝结加热中心、强对流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时整层热源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运动和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ISO东传也会影响南海上空加热配置,从而影响热带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南海 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下载PDF
2008年5—6月华南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婷 魏凤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40,共8页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多有阻高出现,形成一脊两槽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分裂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2)4次强降水期间索马里急流的水汽输送均异常偏强,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输送亦偏强;4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又有所差异。(3)4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与越赤道气流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的加强密切相关,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特别强劲是华南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以及索马里、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异常活动,对于华南强降水过程具有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马斯克林高压
下载PDF
“6.12”华南局地暴雨中β和γ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反演试验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海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5,共9页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5年6月12~13日广东省梅州和汕头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华南局地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暴雨系统的中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此次暴雨主要是由中低层的中β和中γ尺度辐合线造成的...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5年6月12~13日广东省梅州和汕头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华南局地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暴雨系统的中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此次暴雨主要是由中低层的中β和中γ尺度辐合线造成的,强回波带与速度辐合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线对暴雨的触发、维持、持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辐合线的减弱消散,强回波带也逐渐减弱,地面降水也随之减弱。最后,给出了此次暴雨的三维动力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三维风场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中尺度结构
下载PDF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俊芳 孔祥娜 +1 位作者 姜月清 钱永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定量评估不仅可以反映出该地气候生产潜力水平与光、温、水资源配合协调的程度及地区差异,而且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指导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主要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全球... 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定量评估不仅可以反映出该地气候生产潜力水平与光、温、水资源配合协调的程度及地区差异,而且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指导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主要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全球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格点资料和气候生产潜力模型,评估了1981-2015年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在7.68-8.28t·hm^(-2)之间变化,平均为7.97 t·hm^(-2),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最小值出现在1987年。(2)同年际变化相似,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增长也十分明显,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间的增长最显著。(3)35年间,全球主要农业区平均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高北低,区域差异显著。全球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南欧、大洋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和北美洲南部等地,最高值出现在亚洲东南部,为28.9 t·hm^(-2),北美洲南部、大洋洲南部、亚洲中部、非洲中部等地气候生产潜力较低,大部分地区在5.1t·hm^(-2)以下。(4)35年间,亚洲西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及北美洲中部和东南部等地的农业区气候生产潜力显著提高,大部分地区提高了0.00-6.00 t·hm^(-2);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北部和东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洲大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明显减少,变化幅度在-7.99-0.00 t·hm^(-2)之间。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亚洲和北美洲农业区农业生产有利,而对欧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农业生产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时空分辨率 全球主要农区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下载PDF
1958-2019年漠河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硕 邓博文 +5 位作者 许瑶瑶 赵俊芳 侯美亭 郭跃东 靳少非 郑德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676,共10页
采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基于漠河市1958~2019年逐日气温及降水数据,对其进行了趋势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漠河市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整体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43&... 采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基于漠河市1958~2019年逐日气温及降水数据,对其进行了趋势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漠河市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整体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43°C(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年均温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日最高温度年平均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61°C(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日最高温年平均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日最低温年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整体呈增温趋势,EEMD非线性增温速率为0.21°C(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日最低温年平均突变时间点为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漠河市年降雨量、夜间年降雨量和白天年降雨量均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且增加幅度远高于减小幅度,整体呈增加趋势,EEMD非线性降雨量增加速率分别为14.05 mm(10 a)^-1、7.71 mm(10 a)^-1和5.12 mm(10 a)^-1,滑动t检验显示漠河市近60年来年降雨量、夜间年降雨量和白天年降雨量均不存在时间突变点;EEMD和线性趋势分析均表明漠河市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都均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增加速率远高于后者,说明传统的线性趋势分析可能会低估漠河市的气温及降水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漠河市 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 滑动t检验
下载PDF
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差异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霏 吴立广 +1 位作者 任福民 谢惠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9-406,共8页
针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TC)研究中存在的TC资料对比不足和TC活动双峰型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分析不足的现状,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TC资料和印度气象局(IMD)TC资料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IMD资料的时段(1990-2012年)较短、且资... 针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TC)研究中存在的TC资料对比不足和TC活动双峰型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分析不足的现状,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TC资料和印度气象局(IMD)TC资料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IMD资料的时段(1990-2012年)较短、且资料记录时刻规律性差;而JTWC资料自1977年突变之后时段仍明显长于IMD资料、且资料记录时刻稳定;故采用1977-2012年JTWC资料进行TC气候特征分析。1977-2012年,孟加拉湾TC频数呈下降趋势,而阿拉伯海TC频数呈显著增多趋势;两者多年平均TC频数分别为3.6个和1.5个;两海区TC频数的季节变化都表现为双峰型,但在双峰型的峰值时间、强度以及双峰的强弱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纬向风垂直切变和相对涡度的季节变化可能分别是影响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TC活动双峰型的关键因子;就整个北印度洋而言,南亚夏季风开始前和结束后,风垂直切变维持在10 m/s及以下、正的相对涡度、较高的海表温度、较大的相对湿度都是TC生成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 热带气旋 资料对比 双峰型 成因
下载PDF
面向同化应用的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局地综合通道选择方案及在FY-3D/HIRAS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樊浩 王伟 +1 位作者 王金成 韩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5-730,共16页
通道选择是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同化的关键技术。为了最大限度提取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观测信息,减少模式在青藏高原等常规观测稀少地区的初始场的误差,不同区域需要选取不同通道进行同化。基于信号自由度的通道选择方法提出一种面向资料... 通道选择是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同化的关键技术。为了最大限度提取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观测信息,减少模式在青藏高原等常规观测稀少地区的初始场的误差,不同区域需要选取不同通道进行同化。基于信号自由度的通道选择方法提出一种面向资料同化的红外高光谱资料的局地综合通道选择方案,该方案综合考虑了局地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征、背景误差协方差、仪器通道的雅克比函数、权重函数和其他影响红外高光谱模拟和同化的因素。针对CMA_GFS(原GRAPES_GFS)全球背景误差协方差,在高原和海洋两个典型区域对FY-3D/HIRAS红外高光谱资料的温度通道进行局地综合通道选择,并通过一维变分同化评估了局地综合通道选择方案对分析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和海洋两个典型区域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征、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式垂直分层以及各通道的雅克比函数和权重函数均有明显的差异,选出的敏感通道也明显不同,相比较在其他区域选择出的通道,在对应地区选择的通道能够显著提高红外高光谱资料的同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选择 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 FY3D/HIRAS 卫星资料同化 CMA_GF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