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志斐 王广军 +2 位作者 陈鹏飞 李小艳 谢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108,114,共4页
生物浮床技术作为生物操纵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它是利用浮床植物根系或者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对植物的收割(收获)以实现降低或者消除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修复环境的目的。... 生物浮床技术作为生物操纵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它是利用浮床植物根系或者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对植物的收割(收获)以实现降低或者消除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修复环境的目的。综述了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及生物浮床的应用效果,并结合生物浮床的技术特点探讨其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浮床 水产养殖 鱼菜共生
下载PDF
马波沙星在罗非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单奇 白野 +4 位作者 范晶晶 刘书贵 尹伊 李丽春 郑光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马波沙星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罗非鱼随机分成2组,水温维持在30℃,以10 mg·kg-1分别单剂量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高效液相色谱(HPLC)... 【目的】研究马波沙星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罗非鱼随机分成2组,水温维持在30℃,以10 mg·kg-1分别单剂量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马波沙星的质量浓度,用Win Nonlin 6.1药动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肌内注射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口服快,体内分布广泛。达峰时间(tmax)为0.25 h,峰质量浓度(ρmax)为4.31μg·mL^(-1),消除半衰期(t1/2λz)为19.21 h,表观分布容积为3.94L·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70.36μg·mL^(-1)·h-1。口服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慢,体内分布广泛。tmax为4.00 h,ρmax为2.45μg·mL^(-1),t1/2λz为22.67 h,表观分布容积为4.27 L·kg-1,AUC为76.66μg·mL^(-1)·h-1。【结论】10 mg·kg-1马波沙星能够有效治疗大多数敏感菌引起的罗非鱼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波沙星 罗非鱼 药物代谢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水葫芦对加州鲈池塘水质及底泥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姣 梁旭方 +5 位作者 方刘 孙龙芳 程小燕 余德光 谢骏 白俊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128-133,共6页
水葫芦具有良好的净水能力,但并未作为水质改良的途径进行推广。在模拟加州鲈养殖生态的池塘中施放密度为10株/m2的水葫芦,与不作处理的池塘作对比,处理8…d后,通过测定模拟池塘水体pH、氨氮、亚硝酸盐、总氮及总磷浓度等水质指标,底泥... 水葫芦具有良好的净水能力,但并未作为水质改良的途径进行推广。在模拟加州鲈养殖生态的池塘中施放密度为10株/m2的水葫芦,与不作处理的池塘作对比,处理8…d后,通过测定模拟池塘水体pH、氨氮、亚硝酸盐、总氮及总磷浓度等水质指标,底泥有机物及全磷含量等指标及池塘浮游生物量,评价水葫芦对加州鲈高密度精养池塘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水葫芦对水体pH无明显影响,水体中氨氮最大去除率达60.9%,总氮最大去除率达59%。水葫芦处理后,底泥有机物的最大去除率达65.6%,全磷的最大去除率达46.9%。水葫芦对浮游生物总量影响不明显,但显著降低了绿藻、蓝藻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 加州鲈 水质 底泥 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池塘净化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观斌 王淼 +5 位作者 卢迈新 可小丽 刘志刚 朱华平 高风英 曹建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23-129,共7页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泼洒对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病的影响,为枯草芽孢杆菌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池塘水体中泼洒不同浓度(对照组:0;试验组1:1.0×1...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泼洒对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病的影响,为枯草芽孢杆菌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池塘水体中泼洒不同浓度(对照组:0;试验组1:1.0×104CFU/m L;试验组2:1.0×105CFU/m L)的枯草芽孢杆菌,监测水质指标、鱼体免疫及抗氧化指标,并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攻毒。结果发现,试验组1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2水体在养殖后14 d和21 d的总磷含量及养殖后28 d的氨氮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后21 d及35 d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罗非鱼血清的溶菌酶(LZM)、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组1及试验组2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2.22%、24.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90%。在养殖水体中泼洒适当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改善水质,提高罗非鱼机体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罗非鱼 水质 免疫力 抗氧化能力 抗病力
下载PDF
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龚望宝 余德光 +5 位作者 谢骏 范仕贤 王广军 陈波 王海英 郁二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0-163,共4页
设施渔业集成了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可实现渔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广州市渔业发展的加速,设施渔业正受到越来越多渔业养殖单位的关注。为加快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在全面客观分析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 设施渔业集成了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可实现渔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广州市渔业发展的加速,设施渔业正受到越来越多渔业养殖单位的关注。为加快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在全面客观分析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广州市设施渔业发展的对策,为广州设施渔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渔业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转基因鱼类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晗 姜鹏 白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1期39-43,共5页
为了转基因鱼类在商业化进程中进行生态安全的评估。本研究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并以两类进入到生态安全评估阶段的转基因鱼为例,从转基因鱼在模拟环境下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遗传改良后自身适合度的变化两方面探讨其对生态... 为了转基因鱼类在商业化进程中进行生态安全的评估。本研究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并以两类进入到生态安全评估阶段的转基因鱼为例,从转基因鱼在模拟环境下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遗传改良后自身适合度的变化两方面探讨其对生态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阐述了为防止转基因鱼逃逸所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鱼 生态风险 生物多样性 适合度
下载PDF
珍珠魟人工繁殖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超 刘奕 +3 位作者 赖明信 邱宝军 罗建仁 胡隐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138,共4页
以60尾珍珠魟(Potamotrygon motoro)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繁育和生长试验。在2011—2013年间成功繁育珍珠魟500尾,成活率达90%。同时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魟的体重(W)与日龄(t)呈线性关系:W=3.7641t-75.... 以60尾珍珠魟(Potamotrygon motoro)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繁育和生长试验。在2011—2013年间成功繁育珍珠魟500尾,成活率达90%。同时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魟的体重(W)与日龄(t)呈线性关系:W=3.7641t-75.704,R2=0.9623;体盘长(L)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0536t+10.952,R2=0.9834;体重与体盘长呈幂函数关系:W=0.0411L3.094,R2=0.9924,指数b为3.094,说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属于等比生长类型,体重与体盘长生长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魟 人工繁殖 人工养殖 生长特性
下载PDF
眼斑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的生物学与核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学杰 赖明信 +6 位作者 牟希东 宋红梅 杨叶欣 罗渡 顾党恩 罗建仁 胡隐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28,F0003,共4页
对眼斑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特性、繁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其核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眼斑星丽鱼对温度适应性广,最低耐受温度为11.4℃;耐盐性试验中,幼鱼组和成鱼组达到盐度32的死亡率分别为23... 对眼斑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特性、繁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其核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眼斑星丽鱼对温度适应性广,最低耐受温度为11.4℃;耐盐性试验中,幼鱼组和成鱼组达到盐度32的死亡率分别为23.7%和15.4%。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0.0911L2.7233(r=0.9612);生长速度快,性成熟年龄为1龄,分批产卵,卵粘性;胚胎发育阶段所需积温为1 466.4℃.h;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4m+20sm+18st+6t,NF=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星丽鱼 生物学习性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罗氏沼虾白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之航 董浚键 叶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7期124-129,共6页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其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仅中国罗氏沼虾的养殖年产量就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虽然罗氏沼虾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能力,但近年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罗氏...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其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仅中国罗氏沼虾的养殖年产量就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虽然罗氏沼虾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能力,但近年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罗氏沼虾养殖过程病害问题时有发生,其中白尾病对罗氏沼虾幼苗期造成的危害较大。综述了罗氏沼虾白尾病的病原及传播、检测技术和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白尾病 病毒 MrNV XSV
下载PDF
鱼类食性的基因调控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浩 李胜杰 白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1期78-82,共5页
鱼类食性受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以及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的影响,是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功能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笔者概述了鱼类食欲调控相关... 鱼类食性受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以及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的影响,是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功能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笔者概述了鱼类食欲调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对鱼类食性改良和人工饲料蛋白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培育食性改良品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遗传改良 食欲 遗传调控 多态性
下载PDF
鱼类食性的基因调控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浩 李胜杰 白俊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0期2277-2282,共6页
鱼类食性受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以及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的影响,是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功能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笔者概述了鱼类食欲调控相关... 鱼类食性受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以及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的影响,是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功能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笔者概述了鱼类食欲调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对鱼类食性改良和人工饲料蛋白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培育食性改良品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遗传改良 食欲 遗传调控 多态性
下载PDF
鱼类糖酵解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小红 樊佳佳 +1 位作者 于凌云 白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期69-75,共7页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并伴有ATP生成,这一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步反应均由特异的酶催化,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糖酵解的能力较低,这可能与鱼类糖酵解关键酶的活性有关。目前,关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不同...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并伴有ATP生成,这一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步反应均由特异的酶催化,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糖酵解的能力较低,这可能与鱼类糖酵解关键酶的活性有关。目前,关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不同是否可以从酶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对鱼类糖酵解关键酶进行有效地调节还存在异议。本研究概述了鱼类糖酵解的3种关键酶: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6-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PFK)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的结构和分布,并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水平和种类的角度阐述了其对GK、PFK和PK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碳水化合物在饲料中的合理添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碳水化合物 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下载PDF
POU1F1基因SNP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13
作者 高风英 佟延南 +6 位作者 曹建萌 刘志刚 王淼 衣萌萌 可小丽 卢迈新 朱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 【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分析尼罗罗非鱼高要亲代群体的这些位点与其体质量及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等6个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并在尼罗罗非鱼高要子代群体和番禺群体中验证,将获得的体质量和形态相关位点进一步在尼罗罗非鱼海南群体中验证。【结果与结论】高要亲代群体和子代群体中,分别有6个位点[S3(A-400G)、S4(A-469T)、S5(I-539D)、S6(A-881G)、S7(A-888G)和S12(C-1365T)]和5个位点[S3、S5、S11(I-1358D)、S13(C-1511T)、S14(A-1539T)]与体质量、形态性状相关。POU1F1基因11个SNP位点中,未发现与番禺群体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相关联的位点。POU1F1基因6个SNP位点与海南雌雄群体关联分析表明,S4位点与海南雌性群体体质量相关,S3和S5位点与雄性群体体质量相关。双倍型与各群体体质量、各形态性状关联分析表明,在高要亲代群体中获得体宽相关双倍型2个;在高要子代群体、番禺群体及海南雄性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双倍型;在海南雌性群体中获得与体质量相关的双倍型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POU1F1 SNPs 双倍型 体质量 形态性状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罗文 王广军 +3 位作者 龚望宝 谢骏 余德光 李志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2,共5页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 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泽鲫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指标 养殖水质 碳氮比(C/N)
下载PDF
大口黑鲈池塘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邓国成 白俊杰 +3 位作者 李胜杰 马冬梅 江小燕 杨小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2-103,137,共3页
大口黑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池塘养殖中大口黑鲈病害不断发生,常见病害主要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对以上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及其特征、流行特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当前大口黑鲈常见病害的有效防治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常见病害 防治技术
下载PDF
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的菌毛岛屿及其血清型分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伟 张德锋 +3 位作者 可小丽 刘志刚 高风英 卢迈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0-494,共5页
为了解近年来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方法对2007年~2016年分离纯化得到的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进行菌毛岛屿和血清型分型分析。菌毛岛屿分型结果显示: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菌毛岛屿... 为了解近年来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方法对2007年~2016年分离纯化得到的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进行菌毛岛屿和血清型分型分析。菌毛岛屿分型结果显示: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菌毛岛屿类型:PI-2b型(40株)和PI-1+PI-2b型(218株),其中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主要的流行菌株,占总数的82.9%。其余5株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基因缺失,不含菌毛岛屿。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无乳链球菌分为两种血清型:Ia型258株(98.1%)和Ib型5株(1.9%)。所有Ib型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均有缺失,仅含有2b-AP1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Ia-(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2011年之前主要的流行株型,而Ia-(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为近6年来广泛流行的株型。Ia型是我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最流行的分子血清型,同时PI-2b是最重要的菌毛岛屿(98.1%)。本研究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和疾病防控提供调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菌毛岛屿 分子血清型
下载PDF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志斐 李家磊 +3 位作者 王金林 谢骏 余德光 王广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凡纳滨对虾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下载PDF
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25
18
作者 史丽娜 可小丽 +4 位作者 刘志刚 张健东 姚振锋 柯浩 卢迈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4期64-73,共10页
为探究鱼腥草浮床对罗非鱼池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和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了2013年9—11月鱼腥草浮床(试验塘)和常规养殖(对照塘)2种模式下,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特征。Biolog-Eco结果显... 为探究鱼腥草浮床对罗非鱼池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和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了2013年9—11月鱼腥草浮床(试验塘)和常规养殖(对照塘)2种模式下,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特征。Biolog-Eco结果显示:9月份试验塘沉积物微生物代谢强度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对照塘;但10—11月份则明显高于对照塘,且不同月份丰富度指数与对照塘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鱼腥草浮床在养殖中、后期能有效增加细菌生物量和提高种群丰富度。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试验塘和对照塘不同月份沉积物中菌群对羧酸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差异较大,且不同月份利用碳源的差异程度为10月>11月>9月;DGGE结果显示:试验塘和对照塘沉积物主要的菌群结构组成相似,分属于6个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中变形菌门(54.17%)均为优势菌群,但同一月份试验塘菌群多样性均明显多于对照塘。结果表明,鱼腥草浮床具有增加罗非鱼池塘沉积物菌群功能多样性和优化菌群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鱼腥草浮床 微生态板(Biolog-Eco)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沉积物 菌群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耘 余德光 +3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郁二蒙 谢瑞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7-912,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微生物菌群种类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发展鳙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生物絮团组、施肥组和网箱吊养组3种养殖方式,经过8周的饲养周期后,运用PCR-DGGE对不同养殖方式下鳙肠道定植菌进行比较... 【目的】评价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微生物菌群种类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发展鳙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生物絮团组、施肥组和网箱吊养组3种养殖方式,经过8周的饲养周期后,运用PCR-DGGE对不同养殖方式下鳙肠道定植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鳙肠道细菌多样性排序为生物絮团组>施肥组>网箱吊养组,其中,生物絮团组与施肥组、生物絮团组与网箱吊养组、施肥组与网箱吊养组的DGGE图谱相似性依次为53.8%、39.4%和42.8%。生物絮团组鳙肠道的特异条带代表α-亚群的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绿弯菌(Chloroflexi)和几类不可培养细菌(EU585886.1、FN824844.1、GU498473.1、GU486235.1和JN399992.1);施肥组和网箱吊养组鳙肠道的特异条带代表梭菌属(Clostrid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及不可培养细菌(EU376178.1)。【结论】生物絮团的应用能有效增强养殖鳙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降低气单胞菌在鳙肠道的分布,可作为高蛋白饵料类型被鳙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细菌群落 生物絮团 养殖方式 PCR-DGGE
下载PDF
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郁二蒙 谢骏 +2 位作者 卢炳国 王广军 余德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1-675,共5页
【目的】观察对比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的差异,为脆肉鲩的肉质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背部白肌、背部红肌和腹部白肌,经石蜡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用肌纤维直... 【目的】观察对比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的差异,为脆肉鲩的肉质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背部白肌、背部红肌和腹部白肌,经石蜡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两个指标衡量脆肉鲩与普通草鱼的肌纤维差异。【结果】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背部白肌、腹部白肌及背部红肌的基本结构相同。脆肉鲩背部白肌的肌纤维直径(67.6μm)显著小于普通草鱼(109.4μm)(P<0.05,下同),肌纤维密度(249条/mm2)则显著大于普通草鱼(121条/mm2);在腹部白肌和背部红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方面,脆肉鲩与普通草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脆肉鲩肌肉的肌纤维直径及密度与其肌肉硬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肉鲩 草鱼 肌纤维 密度 直径 肌肉硬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