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均匀度同时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唐承翰 陈惠哲 +4 位作者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王亚梁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1,共8页
水稻群体均匀度是用来衡量水稻植株个体间生长发育差异对群体生长影响的指标,反映植株分蘖发生、穗粒形成和籽粒灌浆等方面的一致性。水稻产量和品质能否同时提升与群体生长密切相关,提高种植均匀度能够有效提高群体均衡性,进而实现产... 水稻群体均匀度是用来衡量水稻植株个体间生长发育差异对群体生长影响的指标,反映植株分蘖发生、穗粒形成和籽粒灌浆等方面的一致性。水稻产量和品质能否同时提升与群体生长密切相关,提高种植均匀度能够有效提高群体均衡性,进而实现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与氮素利用密切相关,增加氮肥施用量虽然能提高水稻产量,但也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而导致米饭食味变差。减少氮素穗肥施用是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措施,在减少氮素穗肥施用条件下,高种植均匀度群体的个体发育优势明显,群体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达到少施氮肥也能形成大穗、多穗的高产群体的目的。围绕提高群体均匀度的目标,生产上可以采取培育健壮秧苗,合理分布种植空间,定量施用氮肥,培育花后高光效群体等方面的栽培措施更有效地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时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均匀度 产量 品质 栽培措施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在水稻基因工程及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爽 何勇 +3 位作者 童晓红 应杰政 田志宏 王以锋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6期1-6,共6页
合成生物学是融合了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水稻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将水稻改造成高价值的天然产物生产工厂,还可以对水稻的产量、营养品质进行改良和优化。概述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在水稻... 合成生物学是融合了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水稻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将水稻改造成高价值的天然产物生产工厂,还可以对水稻的产量、营养品质进行改良和优化。概述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在水稻中合成药用蛋白、疫苗和天然代谢产物,以及改良农艺性状、提高水稻产量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药用蛋白 疫苗 天然代谢产物 水稻 作物改良
下载PDF
现阶段中国水稻种质创新的研究策略和应用思考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兴明 钱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水稻种质研究和合理利用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稻米生产存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概述了当前国内外种质研究的现状 ,讨论了我国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中国 水稻 种质资源 创新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海涛 郭龙彪 《中国稻米》 2019年第5期12-18,共7页
在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解析了水稻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及机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水稻感知和耐受冷害热害机制、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分子机理、自私基因维持植物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和大规模种质资源... 在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解析了水稻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及机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水稻感知和耐受冷害热害机制、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分子机理、自私基因维持植物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和大规模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变异,并提出我国水稻科技发展趋势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硅酸盐菌剂对水稻生物学性状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庄钟娟 杜迎辉 +2 位作者 朱瑞艳 肖艳 张均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0,93,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酸盐菌剂对水稻成熟期生物性状及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处理的水稻根系及穗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3%、10.1%;硅酸盐菌剂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水稻植株...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酸盐菌剂对水稻成熟期生物性状及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处理的水稻根系及穗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3%、10.1%;硅酸盐菌剂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水稻植株全氮增加7.4%~31.7%,全磷增加7.4%~14.3%,全钾增加3.7%~18.3%,全硅增加5.9%~7.9%。硅酸盐菌剂处理后土壤有效硅含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效硅含量增加2.8%。因此,硅酸盐菌剂介入土壤环境后,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及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积累,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菌剂 水稻 生物学性状 养分累积
下载PDF
水稻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国辉 陈惠哲 +4 位作者 向镜 张义凯 王亚梁 王军可 张玉屏 《中国稻米》 2020年第5期66-69,共4页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技术是将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水稻机插技术相结合,实现覆膜和插秧一体化作业的技术。覆膜机插种植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从生态效益上看,覆膜机插种植...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技术是将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水稻机插技术相结合,实现覆膜和插秧一体化作业的技术。覆膜机插种植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从生态效益上看,覆膜机插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抑制稻田杂草的生长,显著减少杂草群落的种类和密度;从生产效益上看,覆膜机插种植能够减少水稻生长耗水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利用生物可降解膜替代塑料薄膜还降低了水稻覆膜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为水稻绿色提质增效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膜 机插 水稻生长 节本增效 产量
下载PDF
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元江 郭龙彪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2,共6页
水稻是最重要的主粮之一,也是禾谷类作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作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就,特别是在水稻理想株型、育性、广谱抗病、耐冷耐热、耐盐和养分高效利用方面的分... 水稻是最重要的主粮之一,也是禾谷类作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作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就,特别是在水稻理想株型、育性、广谱抗病、耐冷耐热、耐盐和养分高效利用方面的分子遗传机理解析,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理论方面,开创了以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复杂性状基因调控网络的新领域。展望了我国未来水稻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生物学 遗传调控 分子设计育种 高光效水稻 无融合生殖
下载PDF
对中国水稻骨干亲本评定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24
8
作者 孙宗修 鄂志国 +5 位作者 王磊 朱德峰 张玉屏 胡国成 刘文真 付亚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3-983,共11页
亲本是作物育种的基础,骨干亲本指同一时期用于育种的亲本中在同样的世代内衍生的品种(系)数量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育种材料。确定骨干亲本不但能够了解育种历史和亲本的贡献,而且对育种也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以往确定骨干亲本... 亲本是作物育种的基础,骨干亲本指同一时期用于育种的亲本中在同样的世代内衍生的品种(系)数量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育种材料。确定骨干亲本不但能够了解育种历史和亲本的贡献,而且对育种也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以往确定骨干亲本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评定骨干亲本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即对同时代育成品种(系)和同衍生世代量化比较。以水稻数据库中我国育成的2398份水稻品种(系)为依据,按亚种分类,育成年代分组,以连续3代衍生的品种(系)数量及其种植面积为参数,分析育成品种在后续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量化评选的方法,评选出我国20世纪下半叶用于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其中籼稻26个,粳稻23个。本文以水稻为例提出了评选骨干亲本的原则和方法,并对今后选择育种亲本和提高育种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干亲本 育成年代 衍生世代 种植面积 量化评选 水稻
下载PDF
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研究——水稻的生育与生理特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熹 陶龙兴 +2 位作者 黄效林 闵绍楷 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74-1281,共8页
以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两系)及协优9308(三系)为材料,比较研究灌溉稻田旱作法与常规灌溉法水稻的生育与生理持性。结果表明,两杂交组合不因旱作改变全生育总叶片数,但播种至齐穗期因旱作缩短4~8 d,幼穗发育(拔节期)未见明显差别,说... 以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两系)及协优9308(三系)为材料,比较研究灌溉稻田旱作法与常规灌溉法水稻的生育与生理持性。结果表明,两杂交组合不因旱作改变全生育总叶片数,但播种至齐穗期因旱作缩短4~8 d,幼穗发育(拔节期)未见明显差别,说明旱作水稻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旱作法水稻单丛叶面积大于常规灌溉稻,叶面积指数小于常规灌溉稻。水稻根系单丛干重因旱作比常规灌溉法水稻有明显增加,并营造了比常规灌溉法水稻根重根深的土壤环境。结果还表明,水稻旱作法有益于构建由大个体构成的高生物产量的群体,抽穗后生物产量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近40%;但是,旱作法对水稻也有诸多不利的生理影响,其一是比常规灌溉法水稻根系生理活性下降,表现在单茎根系伤流量、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含量、根系呼吸强度均较低;其二是灌浆—成熟期稻株剑叶光合速率低于常规灌溉法水稻,叶片气孔阻抗高于常规灌溉法水稻。因此,进一步提高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的产量水平,其技术的主攻方向似应为提高稻株籽粒灌浆期间的生理素质,以提高成熟期的光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稻田 水稻 旱作法 生育特性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八省(自治区)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玲 左示敏 +3 位作者 张亚芳 陈宗祥 黄世文 潘学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538-2548,共11页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研究该病害的流行规律提供信息。【方法】采用8个SSR荧光标记对收集自中国南方8省(自治区)的188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研究该病害的流行规律提供信息。【方法】采用8个SSR荧光标记对收集自中国南方8省(自治区)的188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近交系数由FSTAT 2.9.3软件估算。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采用GENEPOP 4.2软件以卡方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应用Arlequin 3.1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变异分析,并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基因流。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构建UPGMA树状图。使用STRUCTURE 2.3.3软件的贝叶斯聚类法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估计群体间遗传混杂程度。采用Mantel test检测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8个地理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25和2.07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59—1.088,平均为0.859。等位基因丰富度为2.500—5.152,平均为3.858。观测杂合度为0.425—0.619,平均为0.506。期望杂合度为0.399—0.546,平均为0.472。总群体水平的近交系数(FIS=-0.069)为负值,表明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纯合子缺失)。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表明,在6个群体中存在因杂合子的缺失或过剩引起的平衡偏离,暗示了水稻纹枯病菌同时具有克隆生长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间的平衡因群体而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1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Mantel检测发现,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25)。UPGMA聚类表明,所有群体可被划分为遗传分化明显的两个亚群(FST=0.209—0.624),其中位于珠江沿岸的广宁和长塘群体为一个组群,而位于长江沿岸的6个群体为另一组群,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位于长江沿岸的群体遗传混杂明显,基因交流水平高(Nm=2.525—8.447),群体分化程度较低(FST=0.029—0.094)。【结论】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分布范围广泛、可能的混合繁殖模式以及菌核或菌丝具有远距离传播特性,是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原因。长江亚群内部个体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迁移所形成的基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而长江亚群和珠江亚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推测病原菌有限的长距离迁移可能是群体遗传变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徐静 王莉 +1 位作者 钱前 张光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7-774,共8页
叶片形态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育种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形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形态(叶片卷曲度、倾角、披散程度以及叶片宽度)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认为,水稻... 叶片形态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育种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形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形态(叶片卷曲度、倾角、披散程度以及叶片宽度)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认为,水稻叶片的卷曲主要是通过卷叶基因调控叶片近轴/远轴间的发育、泡状细胞的发育及其膨胀和渗透压、厚壁组织的形成以及叶片角质层的发育等来实现。影响植株空间伸展姿态的叶倾角主要通过叶角基因调控油菜素内酯的信号传导来影响叶枕细胞的生长发育;唯一被克隆的影响叶片披垂度的披叶基因DL1是通过控制叶片中脉发育而改变叶片形态的;而窄叶基因则主要通过调控生长素的合成与极性运输、维管组织的发育和分布,影响叶片维管束数目及宽度。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克隆的叶形调控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整清晰地勾勒水稻叶形建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因此,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进一步构建相关的调控网络,塑造水稻理想株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形态 基因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我国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2
作者 林育炯 张均华 +3 位作者 胡志华 朱练峰 禹盛苗 金千瑜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3,共7页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稻育秧基质研究。合理利用水稻育秧基质,培育健壮秧苗,提高机插质量,是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关键,对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水稻育秧基质发展历程、主要基质类型及特征,...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稻育秧基质研究。合理利用水稻育秧基质,培育健壮秧苗,提高机插质量,是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关键,对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水稻育秧基质发展历程、主要基质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基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和推广水稻育秧基质,提升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育秧基质 类型 性质
下载PDF
关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9
13
作者 付亚萍 刘文真 +2 位作者 胡国成 斯华敏 孙宗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59-2666,共8页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水稻终将进入商品化生产,为此需要在理论、技术和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认为:确认常规育种的主体地位,制定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整合载体构建、花药培养、分子标记新技术的技术路线对...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水稻终将进入商品化生产,为此需要在理论、技术和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认为:确认常规育种的主体地位,制定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整合载体构建、花药培养、分子标记新技术的技术路线对提高育种效率至关重要;在实验室层面,需要根据育种目标精心选择目的基因,构建高效、安全的表达载体,优化转基因体系,努力提高籼稻转化频率,减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探索叶绿体转化技术;在田间试验阶段,需要确定合适的参试株系数,建议每个载体以100~200个株系为宜;区试阶段是对参试品种(系)进行转基因监控的最有效时机;提出水稻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技术修复污染环境的一些原则;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转基因水稻走向市场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育种 安全 植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修复
下载PDF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晓果 王丹英 +3 位作者 计成林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9,共7页
氮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水稻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氮在水稻体内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氮肥在水稻体内的重要作用,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氮肥吸收和转运规律进行了整理,具体分析了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水稻... 氮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水稻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氮在水稻体内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氮肥在水稻体内的重要作用,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氮肥吸收和转运规律进行了整理,具体分析了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水稻体内的同化和转运过程,也对氮肥吸收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提出展望,以期为氮肥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依据,也为水稻氮素营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和利用 氮肥利用效率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文娟 王建 +4 位作者 钟雪莲 李红松 姬红丽 周雪平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05-2710,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杂交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在广西兴安县病圃,调查了25%吡虫啉拌种、播种后40目防虫网覆盖、出苗后15 d 25%噻嗪酮喷雾以及移栽前2 d 25%吡蚜酮喷雾带药移栽等单项措施及其各措施不同组合,对中... 【目的】本文研究了杂交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在广西兴安县病圃,调查了25%吡虫啉拌种、播种后40目防虫网覆盖、出苗后15 d 25%噻嗪酮喷雾以及移栽前2 d 25%吡蚜酮喷雾带药移栽等单项措施及其各措施不同组合,对中浙优8号、H两优991和Taichung Native(TN1)等3个水稻品种乳熟后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株率的影响,以出现高位不育分蘖及明显矮化症状为病株标准。【结果】不同品种各处理中发病株率数据表明,中浙优8号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抗性,而H两优991和TN1均为感病品种。在不同防治措施组合中,中浙优8号的平均发病株率为6.97%,各防治措施及其组合的相对防效在26.08%~75.38%,其中以防虫网覆盖+25%吡蚜酮带药移栽的防治效果最高;不同处理间H两优991的发病株率在9.63%~22.05%,在不同防治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本品种的空白对照,其中7个防治处理的平均病株率与中浙优8号空白对照相当(P>0.05);不同处理下的TN1发病株率均为100%。【结论】药剂拌种、防虫网覆盖结合带药移栽可以保护抗、感品种免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侵袭;抗病品种与苗期全程保护技术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抗性 杀虫剂 防虫网覆盖 带药移栽
下载PDF
水稻卷窄叶突变相关基因OsCSLD4的RNAi研究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丽 胡江 +4 位作者 颜美仙 高振宇 刘坚 钱前 郭龙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3-880,共8页
在图位克隆获得目的基因OsCSLD4的基础上,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Gateway系统将500bp的OsCSLD4基因cDNA编码序列以反向互补的方式插入pANDA35HK,构建了水稻卷窄叶突变相关基因OsCSLD4的干涉载体pANDAH05。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干涉载体pANDA... 在图位克隆获得目的基因OsCSLD4的基础上,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Gateway系统将500bp的OsCSLD4基因cDNA编码序列以反向互补的方式插入pANDA35HK,构建了水稻卷窄叶突变相关基因OsCSLD4的干涉载体pANDAH05。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干涉载体pANDAH05及对照空载体pANDA35HK分别转化突变体原始亲本日本晴幼胚。转基因阳性植株表型观察结果显示:干涉载体pANDAH05转化日本晴幼胚后,T0代植株出现了类似于突变体1ah137的表型,叶片明显变窄,卷曲程度增加,株高降低;对照空载体pANDA35HK转化日本晴幼胚后,T0代植株仍保持野生型表型;Real-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日本晴转干涉载体pANDAH05后,目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干涉强度不同目的基因表达量降低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基因OsCSLD4在水稻叶片形态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SLD4基因 RNA干涉 REAL-TIMEPCR 水稻
下载PDF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泽川 占小登 +1 位作者 程式华 曹立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62-1669,共8页
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性。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 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性。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已定位的基因/QTLs与产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形 基因定位 基因功能 产量
下载PDF
水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霞 杜朝云 +3 位作者 徐春梅 杨华伟 吕泽林 章秀福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共8页
近年淹水低氧的稻田环境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探索水稻对低氧环境的响应特征、适应机制以及增氧措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断加深对水稻需氧特性的了解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从稻田低氧环境的形成、水稻在低... 近年淹水低氧的稻田环境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探索水稻对低氧环境的响应特征、适应机制以及增氧措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断加深对水稻需氧特性的了解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从稻田低氧环境的形成、水稻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水稻对增氧措施的响应三个方面综述了1997-2014年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围绕水稻需氧特性提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旨在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氧环境 适应机制 根际溶氧量
原文传递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9
作者 邓飞 倪深 朱旭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29-237,共9页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抗性基因 育种
下载PDF
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裴鹏刚 张均华 +3 位作者 朱练峰 禹盛苗 胡志华 金千瑜 《中国稻米》 2014年第3期6-10,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过28 d恒温培养,秸秆还田处理(SF0和SF1)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矿质氮含量显著降低;SF0和SF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且微生物量氮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更为敏感;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SF0和SF1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SF0处理的土壤DO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SF1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熏蒸预处理后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秸秆腐解程度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可溶性有机碳 矿质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