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和双眼三焦点IOL植入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蓓 周栋 +1 位作者 江一 邓国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双眼三焦点IOL(AT LISA tri 839MP IOL)植入与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患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05/2019-08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AT LISA ... 目的:对比分析双眼三焦点IOL(AT LISA tri 839MP IOL)植入与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患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05/2019-08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AT LISA tri 839MP IOL植入的患者45例,按是否双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分为两组,双眼植入者24例纳入双眼三焦点组;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者21例纳入单眼三焦点组。术后3mo,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并通过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CN)评价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估日常生活脱镜率及满意度。结果:术后3mo,双眼三焦点组和单眼三焦点组患者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VF-14-CN问卷得分(96.2±0.50、92.43±1.32分)、日常生活脱镜率(96%、90%)及患者主观满意度(96%、95%)均无差异(P>0.05)。结论:双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和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的患者术后均具有良好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脱镜率、满意度无明显差异。对一眼不适合植入三焦点IOL或既往一眼已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的患者,可考虑另一眼行三焦点IOL植入以满足患者双眼全程视力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白内障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下载PDF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谢秀雯 周建强 崔红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82-285,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体内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近年来在DR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中广受关注。我们旨在阐述VEGF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严桢桢 许祎 刘志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索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及对视力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02/2020-06我院收治的PCV患者120例12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珠单抗联合PD... 目的:探索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及对视力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02/2020-06我院收治的PCV患者120例12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61例61眼,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59例59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血液流动学,以及随访3mo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mo的眼压、CRT、BCV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治疗后1、3mo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均P<0.05)。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随访3mo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3.3%vs 16.9%,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更利于血液流变学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康柏西普 光动力疗法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力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bFGF滴眼液与羟糖甘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滴眼液与羟糖甘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115例115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分为b FGF组、羟糖甘组及空白对照组,空白... 目的:比较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滴眼液与羟糖甘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115例115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分为b FGF组、羟糖甘组及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炎治疗,b FGF组、羟糖甘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以b FGF滴眼液、羟糖甘滴眼液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b FGF组治疗总显效率89.5%比羟糖甘组的70.3%、空白对照组的47.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2、5wk干眼症状评分、CFS评分、SⅠt、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 FGF组术后2、5wk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羟糖甘组及空白对照组,羟糖甘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早期泪膜不稳定,出现干眼症状,b FGF滴眼液、羟糖甘滴眼液干预均能有效恢复患者泪膜稳定性,显著改善干眼症状,其中b FGF滴眼液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羟糖甘滴眼液 泪膜稳定性 干眼症状
下载PD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国华 周栋 徐淑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6/2014-07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38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24眼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18... 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6/2014-07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38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24眼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18例2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2.573,2.78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的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1、3.287、2.167,P均<0.05)。远视力研究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有75%的患者不需要配戴眼镜。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作用,且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视觉治疗,有良好的预测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IC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 角膜散光
下载PDF
Peters综合征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丽琴 卢国华 +3 位作者 谢阳 毛平安 孙新成 孟永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237-2240,共4页
目的:分析国人Pet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并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发病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10例先天性角膜混浊的患者,并收集详细的相关临床资料。征得患者及其家系成... 目的:分析国人Pet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并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发病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10例先天性角膜混浊的患者,并收集详细的相关临床资料。征得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同意后抽血制备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致病基因PITX2的编码区及其临接内含子进行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该基因。同时检测100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标本进行对照验证。结果:患者1例的临床特点包括先天性角膜中央部混浊白斑,伴有相应区域的角膜后部基质变薄和后弹力层缺损,且患者伴有全身系统如心脏和听力损害等改变,符合Pet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该患者PITX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发现了1种新突变,c.788G>A,导致该基因的功能异常,而家属中表型正常者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该基因突变。结论:先天性角膜混浊患者10例中检测到1个新PITX2基因突变,符合Pet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这是中国首次报道Peters综合征的PITX2基因突变,结果丰富了PITX2基因突变频谱,并进一步明确了Pet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发病原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ers综合征 先天性角膜混浊 PITX2基因 突变
下载PDF
LSS和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邹茜 邓国华 +5 位作者 张骏 顾珊珊 戎晗 康丽华 王勇 管怀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6-780,共5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风险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流调人群以及临床病例。用TaqMan RT-PCR法检...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风险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流调人群以及临床病例。用TaqMan RT-PCR法检测基因的SNPs;用q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LSS mRNA水平;用卡方检验比较ARC组与对照组SNPs的差异,并计算比值比。结果:发现LSS-rs2968在ARC组与对照组人群存在差异(P=0.018),但是Bonferroni校正后该差异消失(P=0.072)。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LSS-rs2968 A等位基因与江苏人群的核型ARC危险相关(P=0.003),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依然存在(P=0.012)。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各型ARC组LECs中LSS的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SS-rs2968 A等位基因可能参与了江苏人群在核型ARC的发生发展,其中A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羊毛甾醇 羊毛甾醇合成酶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