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海洋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向与体系探索
1
作者 殷晓斌 李炎 +1 位作者 管磊 徐青 《高教学刊》 2025年第12期52-55,共4页
设立未来海洋技术学院是为响应教育部聚焦国家战略、锚定未来技术关键领域的需求,目标培养面向未来海洋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未来海洋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和海洋交叉应用技... 设立未来海洋技术学院是为响应教育部聚焦国家战略、锚定未来技术关键领域的需求,目标培养面向未来海洋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未来海洋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和海洋交叉应用技术这四个前沿领域,实现深度交叉、面向未来、解决国家“卡脖子”的科学技术问题。未来海洋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思政教育、科教融合创新、研学产协同育人、学科交叉驱动、书院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及国际化六大机制。未来海洋技术学院将统筹优化海洋技术及其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本博贯通式、课程结合实践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技术学院 海洋技术 人才培养 实践教育 课程体系
下载PDF
蓝绿光双波长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与海上测试 被引量:1
2
作者 纪鲁峰 刘秉义 +4 位作者 朱培志 刘金涛 张凯临 吴松华 唐军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3,共11页
海洋水体的光学特性参数是海洋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大部分光学特性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征,而海洋激光雷达是有效探测水体剖面信息的技术手段之一。基于水体光学特性参数剖面探测的需求,研制了蓝绿光双波长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光源采用... 海洋水体的光学特性参数是海洋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大部分光学特性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征,而海洋激光雷达是有效探测水体剖面信息的技术手段之一。基于水体光学特性参数剖面探测的需求,研制了蓝绿光双波长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光源采用在水体中衰减系数较小的蓝绿波长以获取更大的探测深度。该系统具备双波长和偏振探测通道,用于同步获取水体后向散射回波信号和偏振信号,可实现近岸和大洋水体的连续探测。文中首先介绍了激光雷达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发射、接收、采集及控制子系统以及辅助设施,随后对数据预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包括质量控制、峰值位置对齐、去除背景噪声及退卷积等。系统于近海进行探测实验,验证了激光雷达系统的可靠性。结果显示:在清洁大洋水域,486 nm的激光雷达衰减系数小于532 nm,意味着在开阔水域486 nm具有更好的探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激光雷达 水体光学特性参数 剖面探测 激光雷达衰减系数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时代海洋环境风险传播中的科学知识沟探析
3
作者 赵杨 陈戈 王水宁 《新闻知识》 2022年第6期44-48,共5页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重构为科学知识沟理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本研究纳入媒介转型因素,结合个体化变量对海洋环境风险传播中的科学知识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扩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间的科学知识沟;具有不同社...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重构为科学知识沟理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本研究纳入媒介转型因素,结合个体化变量对海洋环境风险传播中的科学知识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扩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间的科学知识沟;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获取科学知识的自我效能感知存在结构性悖论;个体获取科学知识的感知和评估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知识沟 科学知识沟 海洋环境风险传播 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相互关系研究
4
作者 贺杰 孙康闻 +2 位作者 任超 戴光耀 吴松华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98-716,共19页
基于CALIPSO卫星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选取经度范围108°E~124°E、纬度范围18°N~41°N区域内的海洋区域(即中国近海海域),对其在2007―2016年内对流层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基于CALIPSO卫星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选取经度范围108°E~124°E、纬度范围18°N~41°N区域内的海洋区域(即中国近海海域),对其在2007―2016年内对流层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气溶胶的532 nm后向散射系数和532 nm消光系数都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气溶胶的退偏振比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由于相对湿度增大导致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和整体形态发生变化。同时,气溶胶各光学特性整体在夏季最低,在春季、秋季、冬季会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于某处交替变化,这可能与不同季节内各种类气溶胶所占比例不同有关;气溶胶各光学特性在2014―2016年的值显著低于2007―2013年,这可能是中国的环保政策执行有力的结果。进一步划分中国近海海域之后进行分析,10年内,因海洋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按黄渤海、东海、南海依次增大,气溶胶各个光学特性的整体值按黄渤海、东海、南海依次减小;进一步对海域内划分高度层进行分析可知,在0~7 km范围内,高度越高,海洋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越小而陆地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越大,同时气溶胶退偏振比整体值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特性 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与红外探路者卫星观测 ERA5 中国近海
下载PDF
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海涛 刘建国 +35 位作者 罗涛 程雪玲 陶邦一 刘诚 黄侃 宋小全 邵士勇 曹念文 项衍 张天舒 陈兵 刘娜娜 靳翔 龙文睿 刘佳鑫 李奇龙 马钰斌 吴琳 靳江波 许满满 徐自强 吴晓庆 毕翠翠 刘庆 李骏旻 韩承慧 韩永 秦福强 张成歆 谈伟 汪冰冰 王缅 程寅 李皓 王光 云龙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6,共16页
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发展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探测技术、获取海洋大气边界层内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的高精度垂直探测信息,对于提高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污染来源、化学机制和传输过程认识、提... 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发展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探测技术、获取海洋大气边界层内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的高精度垂直探测信息,对于提高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污染来源、化学机制和传输过程认识、提高沿海地区大气环境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总结了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我国在近海海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发展和近海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当前我国已发展了包括海洋大气廓线激光雷达、湍流交换测量、海气通量观测、海洋气溶胶探测设备等一系列近海海洋边界层探测技术,解决了沿海海洋地区恶劣环境条件造成的技术瓶颈,并基于这些探测设备与技术开展了大量近海海洋大气污染研究。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地区边界层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与能力,对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有积极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近海海洋 大气探测 环境设备
原文传递
基于地基与星载激光雷达技术的武夷山山谷风环流研究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任雍 张雪芬 +2 位作者 吴松华 吴雪菲 任斯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03-1214,共12页
山谷风是一种热力驱动产生的局地环流,武夷山市三面环山,中部为丘陵地带,使得该地常年盛行山谷风。基于地面气象观测站、边界层测风激光雷达及激光雷达卫星Aeolus数据研究了武夷山山谷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出现山谷风日天数最多,... 山谷风是一种热力驱动产生的局地环流,武夷山市三面环山,中部为丘陵地带,使得该地常年盛行山谷风。基于地面气象观测站、边界层测风激光雷达及激光雷达卫星Aeolus数据研究了武夷山山谷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出现山谷风日天数最多,山谷风日出现时大气日变化特征显著,表现为山风出现的时间段,以偏北风为主,风速较小,低空激光雷达回波信号较强,气流运动以下沉为主,垂直方向上形成环流圈;谷风阶段,以偏南风为主,较山风阶段风速有所增强,低空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减弱,以上升气流为主;激光雷达数据融合的风廓线可见,武夷山非山谷风日常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盛行偏南风的天气形势下,偏南风将水汽输送至当地,使得当地低空被较厚云层覆盖或出现降水过程,从而削弱了山地与谷地的热力差异,局地环流被打破,山谷风环流无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Aeolus卫星 山谷风 资料融合
下载PDF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COCTS2热红外波段在轨定标
7
作者 徐月海 管磊 +3 位作者 曲利芹 李岩 杨亭 陈睿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5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第二代中国水色水温扫描仪(2nd Chinese Ocean Color and Temperature Scanner,COCTS2)是搭载在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上的关键载荷。COCTS2具有三个热红外波段,为了确保其定标的精度和稳定性,使用星上高低温黑体、深冷空对热红外波段在轨... 第二代中国水色水温扫描仪(2nd Chinese Ocean Color and Temperature Scanner,COCTS2)是搭载在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上的关键载荷。COCTS2具有三个热红外波段,为了确保其定标的精度和稳定性,使用星上高低温黑体、深冷空对热红外波段在轨定标。文章首先给出了COCTS2在轨定标方法,包括使用红外大气干涉仪(Infrared Atmosphere Sounding Interferometer,IASI)数据修正了COCTS2在轨期间半角镜反射率随角度变化对热红外波段定标造成的影响。其次,评估了COCTS2的在轨稳定性。其结果表明:B16波段定标后亮温与IASI偏差为0.14 K,标准差为0.33 K,B17波段和B18波段与IASI的偏差小于0.1 K,标准差约0.5 K;B16、B17、B18等效噪声温差(Noise Equivalent Difference Temperature,NEDT)小于0.1 K;同时,COCTS2两个黑体温度、探元响应值及NEDT在轨期间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水温扫描仪 红外大气干涉仪 热红外 定标
下载PDF
激光雷达创新与应用专题导读
8
作者 刘博 赵彬 +2 位作者 蒋赟 吴松华 吴光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发展迅猛,在科研与产业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赋予遥感、成像、环境感知等领域新的生命力。《光电工程》组织了“激光雷达创新与应用”专题,围绕单光子激光雷达、合成孔径激光雷达、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环境... 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发展迅猛,在科研与产业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赋予遥感、成像、环境感知等领域新的生命力。《光电工程》组织了“激光雷达创新与应用”专题,围绕单光子激光雷达、合成孔径激光雷达、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环境要素激光雷达、成像激光雷达,以及应用于激光雷达的新型精密测量技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近期的主要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提供技术研究的参考及合作交流的平台,积极推动我国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单光子 精密测量 专题出版
下载PDF
全球中尺度涡旋分裂合并现象的特征统计研究
9
作者 田丰林 相红竹 +1 位作者 龙霜 陈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10,共12页
中尺度涡旋分裂与合并过程等涡旋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Eddy Graph方法为基础,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利用高效率并行计算方法,构建全球中尺度涡旋分裂与合并追踪数据集(Global Eddy Graphs, DOI:10.12237/case... 中尺度涡旋分裂与合并过程等涡旋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Eddy Graph方法为基础,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利用高效率并行计算方法,构建全球中尺度涡旋分裂与合并追踪数据集(Global Eddy Graphs, DOI:10.12237/casearth.63369940819aec34df2674d8)。基于此数据集,本文开展了对全球涡旋分裂合并统计特征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涡旋的生命周期中,分裂与合并现象普遍存在。将分裂与合并纳入涡旋追踪过程,能够将几条简单线性的涡旋轨迹连接在一起,找出涡旋真正的起止点与生命周期,具体表现为起点聚集在大洋海盆东岸,终点聚集在大洋海盆西岸;长寿命涡旋占比与平均寿命均有提高。此外,本文还对涡旋分裂合并典型事件进行筛选与统计,对分裂合并过程中涡旋内部的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盐度进行归一化与复合平均,探究了涡旋分裂与合并现象对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盐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分裂 合并 并行计算 统计特征 海表温度 海表盐度
下载PDF
基于SNPP/VIIRS卫星数据的海温锋检测算法研究
10
作者 于杰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9,共9页
本文采用S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卫星海表温度数据对锋面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obel算法、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直方图分析法和熵算法。通过分析上... 本文采用S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卫星海表温度数据对锋面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obel算法、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直方图分析法和熵算法。通过分析上述算法中间结果、单日海温锋检测结果以及月度锋面概率分布的差别与特征,再结合各算法特点发现,在锋面识别中由于各算法的底层逻辑不同,造成了对海温锋定义难以统一的问题,因此各算法检测出的海温锋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需求,实际应用时要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各算法的特点为:Canny算法、引力模型法、Sobel算法、熵算法对强锋面的检测能力依次递减,对弱锋面的检测能力依次递增,抗噪性递减,直方图分析法检测出的锋面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锋面光滑、清晰且连贯,抗噪性较好;各算法适用场合为:以梯度计算为基础的Sobel算法或者其他梯度类算法适用于精确计算温度变化程度的应用场景,Canny算法适用于强锋面的研究,引力模型法适用于应用噪声较大的数据检测锋面或者强锋面的检测,熵算法适用于弱锋面的检测,直方图分析法比较适合分析连续的长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海表温度 海温锋 锋面检测算法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雨滴谱仪方案研究与实现
11
作者 赵鹏 张洪玮 吴松华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11-623,共13页
雨滴谱是描述降水微物理特征的重要参数,对于改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研究降水微物理性质及认识降水演变过程具有关键作用。为实现雨滴的尺度和尾速的同步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光学雨滴测量方法,设计了以双远心镜头、... 雨滴谱是描述降水微物理特征的重要参数,对于改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研究降水微物理性质及认识降水演变过程具有关键作用。为实现雨滴的尺度和尾速的同步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光学雨滴测量方法,设计了以双远心镜头、远心光源和线阵相机为核心的系统方案,并搭建了光学雨滴谱仪样机。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以微软基础类库(MFC)为框架,调用相机软件开发包(SDK),联合Halcon软件开发了一款雨滴实时自动化测量软件。利用Canny算法对所得图像进行亚像素边缘检测,使用插值算法修复雨滴轮廓,最后根据还原后的雨滴图像计算出雨滴的尺度和尾速,从而实现雨滴的自动化测量。利用钢球和水滴进行了定标检验,使用标准量棒实验对仪器测量范围进行了标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雨滴谱仪对0.6~5.0 mm之间的钢球直径测量误差小于21μm,速度反演误差小于4.5%;而对水滴的测量标准差为26μm,证明该仪器可以同时测量粒子的尺度和尾速,并在测量运动粒子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仪 机器视觉 边缘检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12
作者 刘继承 张亭禄 +3 位作者 李聪 胡连波 薛毅 钱晋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125,共10页
本文利用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发布的二级云分类产品和云光学厚度产品,对西北太平洋上空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云分类产品数据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8类云的云量时空分布,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云量... 本文利用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发布的二级云分类产品和云光学厚度产品,对西北太平洋上空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云分类产品数据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8类云的云量时空分布,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云量较高的5类主要云。将二级云光学厚度产品中的数据与5类主要云类型进行匹配,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主要云类型的平均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上主要云类型的平均光学厚度分别为,高云约3~9,高层云约13~25,高积云约5~25,层积云约5~40,积云约5~30。各类云的光学厚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海域以及大洋西北尤其中国东部沿海海域,光学厚度低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域及信风带附近。此外,各类云的光学厚度在低纬度海域上季节变化幅度小,高纬度海域变化幅度大。以上结果可用于分析该区域不同地点及季节跨介质海洋激光通信系统的可通率,也可用于评估该区域可见光对海观测系统的探测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光学厚度 云类型 西北太平洋 时空分布 云卫星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CALIOP透明云下海面风速反演
13
作者 罗敦艺 吴东 +1 位作者 张馨毅 贺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139,共10页
构建了一种适用于CALIOP透明云下数据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反演海面风速。通过使用2017年1、4、7、10月的CALIOP夜间数据和准同步的AMSR-2风速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然后将该模型应用于2018年1—9月的夜间云下数据,实现海面风速的反演... 构建了一种适用于CALIOP透明云下数据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反演海面风速。通过使用2017年1、4、7、10月的CALIOP夜间数据和准同步的AMSR-2风速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然后将该模型应用于2018年1—9月的夜间云下数据,实现海面风速的反演。与无云数据对比,所得反演结果表明精度接近,标准偏差最大为0.89 m/s,最低相关系数为0.94。在引入ERA5有效波高数据后,反演精度进一步提升,标准偏差最大为0.68 m/s,相关系数达到0.9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透明云下数据同样可用于风速反演,深度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从CALIOP数据中提取风速信息,并结合有效波高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星载激光雷达 海面后向散射 海面风速 有效波高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SMRT模型的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反演
14
作者 范艳菲 李乐乐 +1 位作者 庞春雨 石立坚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6期15-34,共20页
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模拟微波辐射信号在北极冰雪内的物理传播过程,是北极冰面雪厚反演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可用于北极海冰积雪上L波段亮温模拟的模型非常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基于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雪厚反演算法的发展。201... 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模拟微波辐射信号在北极冰雪内的物理传播过程,是北极冰面雪厚反演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可用于北极海冰积雪上L波段亮温模拟的模型非常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基于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雪厚反演算法的发展。2018年由欧空局赞助开发的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Snow Microwave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SMRT)已被证实可以用于北极海冰积雪上的L波段亮温模拟,但还未有研究利用该模型进行北极雪厚反演。为此,文章利用2018年开发的新一代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SMRT,开展了基于L波段辐射传输模型的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研究。文章首先在SMRT模型基础上改进了积雪隔热效应计算这一前向模拟关键过程,简化计算的同时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然后选取L波段模型结合雷达高度计的雪厚反演算法展开研究,利用该算法对改进模拟过程的SMRT模型进行了雪厚敏感性分析,验证了SMRT改进模型应用于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的可行性。最后对2012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每年1—3月的月平均雪厚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与雪厚数据集的对比分析表明,反演结果能较好地得到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分布。并利用2013—2015年OIB(Operation Ice Bridge)实测雪厚进行了准确性印证,反演结果与OIB实测雪厚的一致性较好,二者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m,说明了基于SMRT模型的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雪厚反演 微波辐射传输模型 L波段亮温
下载PDF
基于CALIOP双波长数据的海面测风信号筛选方法研究
15
作者 罗敦艺 吴东 贺岩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1-380,共10页
基于海面后向散射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CALIOP双波长海面信号进行数据质量控制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筛选方法。选取CALIOP 2018年1―9月Version 4.1.0 level 1数据进行全球海面风速反演,为提高数据可利用率,在无云海域探测海面风速的条件... 基于海面后向散射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CALIOP双波长海面信号进行数据质量控制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筛选方法。选取CALIOP 2018年1―9月Version 4.1.0 level 1数据进行全球海面风速反演,为提高数据可利用率,在无云海域探测海面风速的条件下增加了可穿透云CALIOP数据,经过大气校正和双波长信号质量控制后进行风速反演,以准同步AMSR-2风速数据作为参考值进行检验。分别采用Cox-Munk和Hu模型的经验关系反演风速,对于1―3月数据,前者标准偏差分别为1.14、1.18、1.16 m/s,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1、0.91;后者标准偏差分别为1.17、1.19、1.17 m/s,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1、0.91。而相较于无云海域的反演研究,可利用数据量提高约45.5%,表明利用该方法既能保证反演精度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数据可利用率,可为海面风场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星载激光雷达 海面后向散射 海面风速 信号提取
下载PDF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海洋微尺度湍流测量中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洪玮 吴松华 +4 位作者 刘金涛 陈相成 李子旺 贺岩 陈卫标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0-111,共12页
介绍了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的原理,分析影响LDV测量精度的因素,研究了激光多普勒海流计(LDCP)在海流和海洋微尺度湍流测量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系统参数及校正系数。LDCP系统的探测性能经过野外实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激光... 介绍了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的原理,分析影响LDV测量精度的因素,研究了激光多普勒海流计(LDCP)在海流和海洋微尺度湍流测量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系统参数及校正系数。LDCP系统的探测性能经过野外实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海洋微尺度湍流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海流计 海洋微尺度湍流
原文传递
测风激光雷达与超声风速计风场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17
作者 张琪 孙灿 +2 位作者 谢波涛 刘晓英 王琪超 《生态与资源》 2024年第11期0017-0019,共3页
测风激光雷达与超声风速计作为重要的风场测量技术,在大范围风场监测、风场结构分析和局地精细风速测量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克服二者各自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测风激光雷达与超声风速计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两种探测手段的技术优势和... 测风激光雷达与超声风速计作为重要的风场测量技术,在大范围风场监测、风场结构分析和局地精细风速测量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克服二者各自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测风激光雷达与超声风速计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两种探测手段的技术优势和两类设备相对位置对待求解区域的风矢量进行加权融合,以实现更加全面、精确、立体的风场监测,特别是为海上油气平台结构安全与防灾减灾提供更可靠的气象保障。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后的风速数据在低高度区域表现出更加平滑和一致的风速分布,有效提高了低空区域风场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风激光雷达 超声风速计 数据融合 海上油气平台
下载PDF
西太平洋黑洞涡旋物质输运能力分析
18
作者 田丰林 杨笑坤 +2 位作者 刘潇 何遒 陈戈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共14页
基于椭圆型拉格朗日拟序结构(elliptic Lagrangian Coherent Structures,eLCSs)可以提取出黑洞涡旋,它具有较强的输运能力并且随流场长时间运动后仍保持连贯,类似于海洋中的"黑洞",故被称为黑洞涡旋。本文基于地转流速度场数... 基于椭圆型拉格朗日拟序结构(elliptic Lagrangian Coherent Structures,eLCSs)可以提取出黑洞涡旋,它具有较强的输运能力并且随流场长时间运动后仍保持连贯,类似于海洋中的"黑洞",故被称为黑洞涡旋。本文基于地转流速度场数据,针对西太平洋中一个典型的黑洞涡旋(Eddy A)使用eLCSs的方法提取涡旋边界,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叶绿素浓度数据分析验证Eddy A水平方向上物质输运的连贯性;使用Argo浮标得到的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数据对Eddy A垂直方向的物质相干性进行分析验证。通过分析证明,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黑洞涡旋边界较欧拉涡旋边界的连贯性更强,能更加客观地描述物质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涡旋 连贯性 物质输运 三维结构
下载PDF
ICESat-2 ATL03数据预处理及校正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俄相颖 戴光耀 吴松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4,共11页
2018年9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发射了ICESat-2卫星,ICESat-2搭载了地形激光测高仪系统(ATLAS),已经广泛应用于极地冰盖高程测量、海冰厚度估算、陆地高程测量、地表植被测量等多个研究领域。不同于GLAS/ICESat,ATLAS在信号探测系统... 2018年9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发射了ICESat-2卫星,ICESat-2搭载了地形激光测高仪系统(ATLAS),已经广泛应用于极地冰盖高程测量、海冰厚度估算、陆地高程测量、地表植被测量等多个研究领域。不同于GLAS/ICESat,ATLAS在信号探测系统中采用更为灵敏的单光子探测器,每秒发射10 000个脉冲(GLAS/ICESat系统每秒发射40个脉冲),可以获取到重复频率更高、光斑更小的高密度光子计数回波数据,进而实现高精度全球观测。由于ATLAS采用的探测器光电倍增管(PMT)after-pulse的影响,在回波信号脉冲输出后常会出现小幅度脉冲干扰,不能准确反映原始信号波形,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对测量信号进行校正。首先基于ATL03产品,对光子计数回波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了海冰、海洋、陆地和沙漠的廓线信息,结果显示在主信号回波之后均存在两个小的脉冲回波(约2.3 m和4.2 m处),此外陆地和沙漠在10~45 m间存在一个更长时间延迟的脉冲回波,证实了不同反射表面均会受到PMT after-pulse影响。然后利用ICESat-2卫星过境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夜间观测数据,计算了不同波束下的脉冲响应函数,6个波束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整体形态相似,在主信号回波后出现三个不同幅度的脉冲回波(约2.3 m、4.2 m和6.5 m处)。最后利用6个波束的脉冲响应函数对同一海洋剖面进行校正,结果显示除ATLAS Beam2外,其余波束均可有效滤除主脉冲之后的小幅度脉冲,校正得到真实的水下回波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雷达 ATLAS/ICESat-2 脉冲响应函数 PMT after-pulse
原文传递
深圳地区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的湍流观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佳鑫 云龙 +2 位作者 邵士勇 程雪玲 宋小全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83-391,共9页
激光雷达可以快速实现对大气风场的非侵入测量,获得精确三维风矢量。为验证测风激光雷达观测湍流的可行性并获得湍流观测特征,利用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深圳杨梅坑进行湍流观测实验。依据Reynolds分解原理,应用小波分解获取湍流脉动并... 激光雷达可以快速实现对大气风场的非侵入测量,获得精确三维风矢量。为验证测风激光雷达观测湍流的可行性并获得湍流观测特征,利用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深圳杨梅坑进行湍流观测实验。依据Reynolds分解原理,应用小波分解获取湍流脉动并分析大气的湍流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地日平均湍流强度呈现“单峰单谷”结构,与实验期间气温的变化呈现较高相关性;湍流动能引起垂直方向上的输送主要集中在日间12:00后,与湍流耗散率的相关系数达0.77;湍流功率谱密度在惯性副区内基本符合Kolmogorov“-5/3”定律。研究结果验证了测风激光雷达可以较为精确地估算湍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大气湍流 小波分解 湍流动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