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人工草地植被产量的时空结构建模研究
1
作者 白昌军 严琳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6-660,共5页
在建成4年的热带人工草地上研究放牧与不放牧对热带栽培草地的影响,使用BP神经网络,对植被生物量时空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并对7,9,11,1月份在15-175 cm处的植被生物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栽培草地群落植被在垂直空间上层状分布,牧草产量... 在建成4年的热带人工草地上研究放牧与不放牧对热带栽培草地的影响,使用BP神经网络,对植被生物量时空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并对7,9,11,1月份在15-175 cm处的植被生物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栽培草地群落植被在垂直空间上层状分布,牧草产量多集中在11-60 cm草层,尤其是在10月份左右,50 cm处,植被生物量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人工草地 BP神经网络 建模
下载PDF
苦瓜叶片结构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田丽波 商桑 +2 位作者 杨衍 司龙亭 李丹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10-2015,共6页
以不同抗白粉病的苦瓜品系幼苗为材料,对它们的叶片及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及疏松度、蜡质含量、比叶重、气孔及茸毛密度等叶片结构进行观察比较,探讨苦瓜白粉病抗性与其主要叶片结构指标的关系。结果... 以不同抗白粉病的苦瓜品系幼苗为材料,对它们的叶片及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及疏松度、蜡质含量、比叶重、气孔及茸毛密度等叶片结构进行观察比较,探讨苦瓜白粉病抗性与其主要叶片结构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1)抗病苦瓜品系叶片的蜡质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系,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蜡质层是其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一个有力结构屏障。(2)感病品系叶片的气孔和叶背面茸毛数量显著多于抗病品系,且叶背面的气孔及茸毛密度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气孔和茸毛越少越抗病。(3)抗病苦瓜品系的叶片栅栏组织以及海绵组织排列整齐、紧密,而高感品系的叶片组织出现大量孔隙,较难观察到完整细胞。(4)抗病品系叶片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系,而感病品系的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疏松度明显高于抗病品系;且苦瓜比叶重与其白粉病抗性关系不大。研究认为,苦瓜叶片蜡质含量、叶背面气孔及茸毛密度可以作为苦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叶片结构 白粉病 抗性
下载PDF
不同苦瓜品系的抗白粉病能力及其与防御酶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3
作者 田丽波 杨衍 +1 位作者 商桑 司龙亭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4-291,共8页
为筛选抗白粉病的苦瓜种质开展抗病育种,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21份来源不同的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鉴定白粉病抗病性,并从中选出4份抗性不同的材料,分别测定接种白粉病菌前及接种后不同时期的5种防御酶活性,结合病... 为筛选抗白粉病的苦瓜种质开展抗病育种,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21份来源不同的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鉴定白粉病抗病性,并从中选出4份抗性不同的材料,分别测定接种白粉病菌前及接种后不同时期的5种防御酶活性,结合病情指数做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防御酶的动态变化与白粉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苦瓜品系之间白粉病发病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28.57%的苦瓜种质资源表现为抗病,28.57%表现为中抗,33.33%表现为感病,9.53%表现为高感;健康植株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活性差异不大,接种白粉病菌后,抗感品系植株体内除CAT外,各种酶的活性均升高,抗病品系的酶活及酶活增幅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抗病品系在接种白粉病菌后的第10天POD和PAL活性最高,PPO在接种后第5天活性最高,感病和高感品系则一直保持较低的酶活性,因此POD、PAL和PPO可以作为衡量苦瓜抗白粉病的指标;相关分析表明,5种酶的酶活和酶活增幅均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酶活或酶活增幅越高,抗病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 抗性鉴定 防御酶
下载PDF
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田丽波 商桑 +1 位作者 杨衍 司龙亭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173,共8页
为探讨苦瓜抗自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4个苦瓜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白粉病菌后,苦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下降... 为探讨苦瓜抗自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4个苦瓜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白粉病菌后,苦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下降一上升下降一上升的趋势;抗病品系的可溶性糖、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抗病品系的抗坏血酸(AsA)质量分数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接种后10~20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系〉感病品系〉高感品系。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说明,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后,抗病品系可通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sA质量分数及增强POD、PPO、APX活性来提高抗病性。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均可作为苦瓜对白粉病抗性早期鉴定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白粉病 叶绿素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ASA 抗氧化酶
下载PDF
热研18号柱花草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昌军 刘国道 +2 位作者 严琳玲 陈志权 虞道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1996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Sw.GC 1581),并于1996-1997年进行原始材料的生态适应性鉴定评价,1998-2000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2-2005年在海南和云南进行区域性试验,2003-2007年在海... 1996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Sw.GC 1581),并于1996-1997年进行原始材料的生态适应性鉴定评价,1998-2000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2-2005年在海南和云南进行区域性试验,2003-2007年在海南进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热研18号柱花草牧草产量达11420.0 kg.hm^-2.a^-1,比热研5号柱花草高16.16%(P〈0.05);热研18号柱花草抗柱花草炭疽病,可耐4-5个月的连续干旱,在年降水600 mm以上的热带地区表现良好,尤耐低肥力土壤、酸性土壤(pH 4.0-4.5)和低磷土壤,可耐受一定程度遮荫,在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和胶园作为覆盖作物表现出良好的持久性,具有较好的放牧与刈割性能,适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尤其适于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研18号柱花草 选育 利用
下载PDF
槟榔果及其制品中总酚和单宁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春江 吕飞杰 +2 位作者 台建祥 王祝年 付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121,共3页
以分光光度法对槟榔果果实及其加工后制品中的总酚、缩合单宁和原花青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槟榔青果间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榔玉的酚类物质含量远高于槟榔青果和槟榔外壳。经加工后的槟榔制品中,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减少。
关键词 槟榔 鞣质 酚类
下载PDF
牛角瓜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克烈 罗联忠 +4 位作者 陈伟 徐立 李志英 马千全 黄碧兰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247-249,共3页
以牛角瓜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牛角瓜的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MS+2,4-D 2 mg/L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生根壮苗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其生根率100%;试管苗生根培养3... 以牛角瓜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牛角瓜的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MS+2,4-D 2 mg/L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生根壮苗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其生根率100%;试管苗生根培养30 d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角瓜 叶片 组织培养
下载PDF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苦瓜幼苗生长和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杜卓涛 商桑 +2 位作者 朱白婢 田丽波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2-487,共6页
为探讨外源NO提高苦瓜抗冷性的内在机制,以碧绿苦瓜幼苗为试材,对其施加不同浓度(0.00、0.10、0.50、1.00、1.50、2.00 mmol/L)的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并进行低温(8℃)处理,研究SNP对低温胁迫下苦瓜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 为探讨外源NO提高苦瓜抗冷性的内在机制,以碧绿苦瓜幼苗为试材,对其施加不同浓度(0.00、0.10、0.50、1.00、1.50、2.00 mmol/L)的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并进行低温(8℃)处理,研究SNP对低温胁迫下苦瓜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SNP处理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总叶绿素、叶绿素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根体积均有增加。低浓度的SNP处理的苦瓜幼苗抗冷效果好于高浓度的,尤其以0.50 mmol/L SNP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NO能够提高幼苗的持水能力,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缓解低温导致的叶绿素降解,提高低温胁迫下植株的生物量,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外源NO 低温胁迫 抗冷性
下载PDF
苦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田丽波 谷幸幸 +1 位作者 商桑 杨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 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Taq酶、模板DNA以及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从苦瓜顶端嫩叶中提取的基因组DNAOD260/OD280值在1.8~1.9之间,OD260/OD230值为2.0左右,对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主带清晰,降解较少,产量和纯度均较高,效果较好。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10×PCRbuffer,2.5mmol/LMgCl2,250μmol/LdNTPs,10ng模板DNA,0.75UTaq酶,引物浓度0.7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μL,引物UBC826最佳退火温度为53℃。该体系在多次重复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最适合的部位为顶端嫩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ISSR 优化体系
下载PDF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田丽波 商桑 +2 位作者 李丹丹 司龙亭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0-1645,共6页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2.00;2对主基因分别具有正向部分显性和正向超显性作用,加性效应值均大于其显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值(i+jab+jba+l)为负值。从遗传率上看,回交世代和F2的主基因的值分别为55.14%、43.56%和95.22%,多基因的值分别为16.10%、26.57%和0,环境变异在4.78%~29.87%间。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决定了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部分影响。在白粉病抗性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加性效应,选用白粉病抗性基因较多的材料作为亲本,并在早代进行选择,尤其是F2代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干椰纤果制备工艺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坤 龙映均 +3 位作者 刘四新 余敏华 陈桃 李从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1-136,共6页
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真空渗透条件和热风干燥条件对椰纤果的复水性、复水后的质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MC真空渗透处理可以改善干椰纤果的复水比、复水后的硬度和弹性。影响干椰纤果复水性质的因素主要是... 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真空渗透条件和热风干燥条件对椰纤果的复水性、复水后的质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MC真空渗透处理可以改善干椰纤果的复水比、复水后的硬度和弹性。影响干椰纤果复水性质的因素主要是CMC质量分数、固液比、干燥温度、真空渗透时间,干椰纤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MC质量分数0.90%、固液比1:2、真空渗透时间4.5h、干燥温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纤果 复水比 羧甲基纤维素钠 热风干燥 响应面
下载PDF
蔓生百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克烈 林乙明 +5 位作者 徐立 李志英 马千全 罗联忠 黄碧兰 陈伟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5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对蔓生百部的茎段上侧芽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在M S+6 BA 2m g/L+kT 1m g/L+NAA0.2m g/L培养基上,约10d茎段上侧芽开始萌发;继代繁殖在M S+6 BA 2m g/L+NAA 0.2m g/L培养基上,约30d几乎全部诱导形成多芽体,多芽体的芽数平均为... 对蔓生百部的茎段上侧芽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在M S+6 BA 2m g/L+kT 1m g/L+NAA0.2m g/L培养基上,约10d茎段上侧芽开始萌发;继代繁殖在M S+6 BA 2m g/L+NAA 0.2m g/L培养基上,约30d几乎全部诱导形成多芽体,多芽体的芽数平均为3个左右;生根壮苗一般采用1/2M S+IBA 0.2m g/L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生百部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下载PDF
空间诱变柱花草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白昌军 严琳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9-305,共7页
采用改良CTAB法从空间诱变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嫩叶中提取得到高质量的DNA,并对柱花草ISSR反应体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建立柱花草ISSR反应的最佳体系。在此基础上,用12条引物对86份柱花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 采用改良CTAB法从空间诱变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嫩叶中提取得到高质量的DNA,并对柱花草ISSR反应体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建立柱花草ISSR反应的最佳体系。在此基础上,用12条引物对86份柱花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3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09条,占总条带数的81.95%,品种中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5~0.98,表明其遗传关系比较近。当相似系数在0.81水平时,可将供试86份材料分为5大类,其中只有品系85号与原对照品种(热研2号)聚在一起,说明大部分空间诱变柱花草株系在DNA水平上与原对照品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空间诱变 ISSR-PCR
下载PDF
杧果Fe-S簇装配基因MiISU1的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吉洁 蔡文波 +4 位作者 庄庆辉 高爱平 黄建峰 陈亚辉 宋志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6,共8页
Fe-S簇装配机制相关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克隆参与杧果线粒体Fe-S簇装配机制的ISU1,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研究热带果树Fe-S簇装配的分子机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杧果MiISU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 Fe-S簇装配机制相关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克隆参与杧果线粒体Fe-S簇装配机制的ISU1,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研究热带果树Fe-S簇装配的分子机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杧果MiISU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其在转录水平对不同铁素处理的响应情况,创制MiISU1超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并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从二倍体杧果‘桂热82’中克隆获得MiISU1,在幼果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在成熟果实、盛开期花朵和新生叶片中,而在新生根和新生韧皮部中的表达量较低;缺铁处理显著抑制了MiISU1在一年生杧果嫁接幼苗根中的表达量,而高铁毒害显著增强了MiISU1在整株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此外,超表达MiISU1显著促进了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铁素富集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乌头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酶活力,通过增强转基因植株的根系发育进而提升对缺铁胁迫的耐受能力。MiISU1在杧果铁素营养和代谢中发挥作用,其活性受铁素供应水平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铁代谢 Fe-S簇装配机制 ISU1 缺铁胁迫 转基因拟南芥
下载PDF
杧果钾通道基因MiSPIK的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蕾 李俊林 +3 位作者 高爱平 黄建峰 李建召 宋志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4-172,共9页
Shaker类型钾通道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其在果树中的生物学功能依然未知。克隆并揭示杧果SPIK钾通道基因的功能,为研究热带果树Shaker类型钾通道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以杧果品种‘桂热82’为材料,利用RACE-PCR... Shaker类型钾通道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其在果树中的生物学功能依然未知。克隆并揭示杧果SPIK钾通道基因的功能,为研究热带果树Shaker类型钾通道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以杧果品种‘桂热82’为材料,利用RACE-PCR技术克隆Shaker类型钾离子通道基因MiSPIK(GenBank ID:OM179914),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该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其在转录水平对缺钾、高钾、低温、NaCl和PEG处理等5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情况,并创制MiSPIK超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结果显示,MiSPIK蛋白的分子量为90006.83 kD,等电点(pI)为7.59,含有6个跨膜结构,属于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杧果MiSPIK与梨PbrSPIK和拟南芥AtSPI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59.46%,三者紧密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最近。在转录水平上,MiSPIK在杧果花粉中特异性表达,并在一年生嫁接苗根部受缺钾或NaCl处理的抑制均显著降低,受高钾、PEG或低温胁迫诱导而显著增强。MiSPIK在拟南芥中表达后增强了转基因株系的钾素富集能力,并促进转基因植株提早抽薹和开花。杧果MiSPIK是花粉中特异表达的Shaker类型钾通道基因,其表达水平易受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调控,可能在杧果钾素营养高效与利用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Shaker类型钾离子通道 SPIK 花粉 异源超表达
下载PDF
基于生理生化性状和病情指数评价苦瓜种质资源的白粉病抗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田丽波 张燕 +1 位作者 商桑 杨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24-2832,共9页
为探讨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21份苦瓜种质的病情指数及15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的材料有6份,6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7份种质表现为感病,2份材料对白... 为探讨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21份苦瓜种质的病情指数及15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的材料有6份,6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7份种质表现为感病,2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感;各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21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病情指数与SOD、CAT活性、叶绿素a、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叶绿素b含量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是评价苦瓜白粉病抗性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将16个指标简化成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91%。对2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对白粉病的抗感表现和苦瓜种质资源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基本一致。在进行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遗传多样性评价时应以病情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为主要因子,结合其他因子,鉴定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抗性 生理生化指标 聚类分析 病情指数
原文传递
苦瓜品质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燕 杨衍 +1 位作者 田丽波 商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01-2010,共10页
为评价51份苦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本研究对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16个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样性分析发现,苦瓜16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2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苦味,为55.79%,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4%... 为评价51份苦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本研究对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16个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样性分析发现,苦瓜16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2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苦味,为55.79%,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4%。相关性分析发现,有8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7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9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6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累计贡献率达到73.35%为前6个因子,说明苦瓜16个品质性状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这6个因子来概括。通过聚类分析将51份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本研究结果为苦瓜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品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多元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鸡蛋花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克烈 李志英 王荣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81-1886,共6页
以鸡蛋花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初代启动培养、增殖及生根培养方案的筛选,建立了鸡蛋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启动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2 mg/L,外植体诱导萌发率达83.33%;培养基为MS+6-BA 3.0 mg/L... 以鸡蛋花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初代启动培养、增殖及生根培养方案的筛选,建立了鸡蛋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启动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2 mg/L,外植体诱导萌发率达83.33%;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5 mg/L,培养基MS+6-BA 2.00 mg/L+NAA 0.05 mg/L适宜继代增殖,30 d的增殖系数为8.73;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IBA 0.2 mg/L+NAA 1.0 mg/L,生根率达98.1%。因此,本研究为鸡蛋花培养育苗与品种改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花 茎段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