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
作者 全苗苗 马青云 +4 位作者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郝玉娥 赵友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对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及红... 对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及红外和紫外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4-epi-lignicol(1)、lignicol(2)、6-demethylkigelin(3)、6,8-dihydroxy-3,4,7-trimethylisocoumarin(4)、6,7-dimethoxymellein(5)、musaone A(6)、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7)、3-吲哚甲醛(8)、吲哚-3-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其中化合物1为未发表的化合物,文章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static circular dichroism, ECD)计算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对这些化合物分别进行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0有弱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Phaeosphaeriopsis sp.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晓鹏 李冉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赵友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6-1254,共9页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海南斑褐孔菌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从斑褐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inoscavin A(1)、inoscavin C(2)、phellibaumin A(3)、phellibaumin D(4)、inonotusin B(5)、phellifuropyranone A(6)、phelligridin D(7)、原儿茶醛(8)、儿茶酚(9)、没食子酚(10)、对羟基苯甲酸(11)和对羟基苄叉丙酮(12),其中化合物1~7为聚酮类成分,化合物4、5、7抑制PTP1B的IC50值分别为(60.83±2.01)、(56.33±1.57)、(66.89±0.96)μmol/L,化合物2、7抑制α-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27.77±0.56)、(122.99±1.39)μmol/L,化合物4、7、2、6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6.71±0.69)、(25.79±1.59)、(30.45±1.67)、(32.90±1.59)μmol/L。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大部分的聚酮类成分具有PTP1B抑制活性、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研究结果为海南斑褐孔菌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褐孔菌 子实体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
作者 阮武 郭教岑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吴友根 赵友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46,共6页
为挖掘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从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ogataearin(1)、phenylalaninol(2)、对羟基苯乙酮(3)、bis... 为挖掘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从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ogataearin(1)、phenylalaninol(2)、对羟基苯乙酮(3)、bis(dethio)bis(methylsulfanyl)gliotoxin(4)、N-苯乙基乙酰胺(5)、lumichrome(6)和dehydroxypaxilline(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9.3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子鹏 李芬发 +5 位作者 谢晴宜 马青云 杨理 戴好富 罗都强 赵友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4,共7页
对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 对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了抗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评价。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为(E)-prop-1-enyl-2-hydroxypropanoate(1)、cyclo-(R-Pro-R-Phe)(2)、cyclo-(L-Val-L-Leu)(3)、cyclo-(L-Phe-L-Val)(4)、cyclo-(L-Leu-L-Phe)(5)、lumichrome(6)、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7)、4-hydroxysattabacin(8)、3-hydroxybutan-2-yl 2-phenylacetate(9),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6、8、9对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4、6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弱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游动放线菌属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
下载PDF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HNMF114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府润 张圣良 +5 位作者 孔凡栋 马青云 谢晴宜 戴好富 陈萍 赵友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71-976,共6页
本文对一株来自中华紫蛤的附生真菌HNMF114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avatone(1)、cyclo(L-Trp-L-Trp)(2)、2,4(1 H,3 H)-quinazolinedione(3)、clavatol(4)、kotanin(5)、orland... 本文对一株来自中华紫蛤的附生真菌HNMF114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avatone(1)、cyclo(L-Trp-L-Trp)(2)、2,4(1 H,3 H)-quinazolinedione(3)、clavatol(4)、kotanin(5)、orlandin(6)、desmethylkotanin(7)、(S)-2-(1-Hydroxy-2,2-dimethylpropyl)quinazolin-4(3 H)-one(8)、(S)-2-methyl-1-(4-oxo-3,4-dihydroquinazolin-2-yl)propyl acetate(9)。新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μg/mL。化合物4、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1μg/mL和4μg/mL。化合物5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8μg/mL。化合物4、5和9对李斯特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4和8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次生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晏骄阳 孔凡栋 +6 位作者 马青云 谢晴宜 张菲 郭教岑 戴好富 黄小龙 赵友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790-3797,共8页
目的研究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评价化合物的... 目的研究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3,5-二甲基-6-(2-甲基丁酰基)-2氢-2-吡喃酮(1)、吡啶并戊二烯(2)、1-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3)、7-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4)、大黄素-8-甲醚(5)、8-羟基-1,3-二甲氧基-6-甲基蒽醌(6)、cytoglobosins D(7)、isochaetoglobosin D(8)、球毛壳菌素E(9)、球毛壳菌素Vb(10)、monohydroxyisoaflavinine(11)、aflavazole(12)、烟曲酶毒素C(13)、chaetoviridin B(14)、杀锥曲菌素(15)、oxidized-nodulisporic acid B(16)。结论化合物1是吡喃酮类新化合物;化合物7~13为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化合物1、11、12为首次从球毛壳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5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真菌 球毛壳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肿瘤活性 4-甲氧基-3 5-二甲基-6-(2-甲基丁酰基)-2氢-2-吡喃酮 吡啶并戊二烯 杀锥曲菌素
原文传递
‘热科1号’白木香内生真菌Diaporthe sp.BMX12次生代谢产物
7
作者 王启 杨理 +4 位作者 马青云 谢晴宜 戴好富 吴友根 赵友兴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403-6410,共8页
对‘热科1号’白木香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组织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真菌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进行鉴定。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对‘热科1号’白木香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组织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真菌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进行鉴定。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OD值法测定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从‘热科1号’白木香中分离鉴定了内生真菌Diaporthe sp.BMX12,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diaporthone H(1)、diaporthone B(2)、diaporthone D(3)、cis-hydroxyscytalone(4)、内黄素(5)、4,6-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6)、monodictyphenone(7)、diaporphasine A(8)、citreorosein(9)、4,6-dihydroxy-1H-isoindole-1,3(2H)-dione(10)、1,3,8-trihydroxyanthraquinone(11)、dicerandrol B(12)、dicerandrol A(13)、12-O-deacetyl-phomoxanthone A(14)。化合物1为聚酮类新化合物,化合物12~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和枯草芽孢杆菌ATCC 6533的抑制率大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科1号’白木香 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聚酮类成分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拟鹿角灵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董观海 马青云 +4 位作者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吴友根 赵友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341,共8页
目的为研究拟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UV、IR、HR-ESI-MS及1D、2D-NMR)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 目的为研究拟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UV、IR、HR-ESI-MS及1D、2D-NMR)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及4-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4-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拟鹿角灵芝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methoxy-25,26-dihydroxy (1)、赤芝萜醇B (2)、灵芝萜酮二醇(3)、11-oxo-赤芝二醇(4)、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6-dihydroxy-25-methoxy(5)、灵芝醇B (6)、灵芝醇A (7)、3α-acetyloxy-15α-hydroxylanosta-7,9 (11),24E-trien-26-oic acid (8)、(24S,25R)-25-methoxylanosta-7,9 (11)-dien-3β,24,26-triol(9)、灵芝醇F(10)。化合物1~5对α-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6.0%、50.8%、52.8%、76.9%和88.0%;化合物7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7.9%,化合物5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抑制率为67.2%。结论所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均为灵芝三萜类结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鹿角灵芝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鹿角灵芝醇A。化合物1~5对α-糖苷酶有一定抑制活性,化合物7和5有较弱的肿瘤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鹿角灵芝 三萜 抗肿瘤活性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赤芝萜醇B 灵芝醇A 拟鹿角灵芝醇A
原文传递
喜热灵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婷婷 郭教岑 +6 位作者 马青云 孔凡栋 周丽曼 谢晴宜 戴好富 郁志芳 赵友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83-1789,共7页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方法对喜热灵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检测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E)-lanosta-8,24-dien-3, 11-dione-26-al(1)、ganoderone A(2)、3-oxo...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方法对喜热灵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检测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E)-lanosta-8,24-dien-3, 11-dione-26-al(1)、ganoderone A(2)、3-oxo-15α-乙酰氧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6-油酸(3)、(23E)-27-nor-羊毛甾-8,23-二烯-3,7,25-三酮(4)、ganodecalone B(5)、ganoderic aldehyde A(6)、11β-hydroxy-lucidadiol(7)、3,4-二羟基苯乙酮(8)、龙胆酸甲酯(9)、ganoleucin C(10)和ganot-heaecolumol H(11),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4和6对肝癌BEL-7402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26.55, 11.35, 23.23, 18.66μmol·L^(-1);化合物1和3~6对白血病K562具有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5.79, 22.16, 12.16, 35.32和5.59μmol·L^(-1);化合物4对肺癌A549具有细胞毒活性,其IC_(50)为42.50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热灵芝 化学成分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广藿香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阮武 郭教岑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吴友根 赵友兴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406-4413,共8页
为了挖掘广藿香内生真菌潜在应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发天然活性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优势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ITS的系统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对广藿香... 为了挖掘广藿香内生真菌潜在应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发天然活性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优势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ITS的系统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sp.RW-R1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R)-3β,5α-dihydroxyergosta-23-methyl-7,22-dien-6-one(1)、fusolanone A(2)、neo-N-methylsansalvamide(3)、fumitremorgin B(4)、mayolene-18(5)、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6)、javanicin(7)、(+)-solaninol(8)、L-meVal-ox-[D-mecys-L-mecys]-L-pha-Oac(9)、2,3-dihydro-5-hydroxy8-methoxy-2,4-dimethylnaphtho[1,2-b]furan-6,9-dione(10)、questin(11)。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8个化合物对农业病原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6个化合物对人体病原菌具有一定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制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