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岳一轮 秦晓威 +4 位作者 李付鹏 钟壹鸣 贺书珍 白亭玉 初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4-575,共12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基因型 发酵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闫林 黄丽芳 +4 位作者 王晓阳 孙燕 林兴军 董云萍 龙宇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1-499,共9页
【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 【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其对72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对电泳图谱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根据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9条引物共扩增出15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28条,占总条带数的83.7%;72份咖啡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531~0.9609,平均为0.6567;遗传距离为0.0351~1.0951,平均为0.4081。其中,大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297~0.9531),遗传距离最小(0.0445~0.0669);中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5781~0.8750),遗传距离最大(0.1210~0.5363)。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72份咖啡种质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其中3份大粒种、3份查理种及1份中粒种巴布亚新几内亚-2聚为Ⅰ类群;32份小粒种聚为聚为Ⅱ类群;除巴布亚新几内亚-2外的其他31份中粒种及1份中小粒杂交种Arabusta和1份福建咖啡共33份聚为Ⅲ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咖啡种质资源各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以中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大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准确分析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坐标分析
下载PDF
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闫林 陈婷 +6 位作者 黄丽芳 李锦红 马关润 王晓阳 董云萍 龙宇宙 李学俊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9-1387,共9页
【目的】分析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为小粒种咖啡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多样... 【目的】分析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为小粒种咖啡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在8个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以鲜干比最高(25.15%),其次为鲜果重(19.85%),以出米率最低(1.9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种子长为最高(2.04)。在5个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以绿原酸最高(22.68%),其次为脂肪(12.40%),蛋白质为最低(5.20%);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绿原酸最高(2.07),其次为脂肪(2.06)和蛋白质(2.05)。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豆重与出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与百粒重、出米率、蛋白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出米率、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米率与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咖啡因与蔗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PC1、PC2、PC3、PC4)包含了12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达69.17%,表明这些性状是造成小粒种咖啡种质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可分为两个大类群,第I类群有53份资源,第II类群有7份资源。第II类群的鲜果重大,尤其是II-2类群的鲜果重和干豆重。【结论】60份咖啡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引种驯化、杂交、嫁接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将其优异基因延续下去。第II-2类种质的鲜果重和干豆重大,可作为选育和改良品种的基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种咖啡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槟榔/香草兰间作促进植株氮养分转化与利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庄辉发 杨交 +3 位作者 赵青云 王辉 朱自慧 邢诒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04-2908,共5页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对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全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模式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61.3%、34.9%、43.1%和47.2%、62.7%、33.8%;间作模式的植株全氮含量比单作植株的高0.43~2.63 mg/g;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44、47.79和53.92 kg/hm^(2);间作模式还显著增加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物量 吸氮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ISSR标记的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闫林 黄丽芳 +5 位作者 王晓阳 周华 程金焕 李锦红 龙宇宙 董云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0-307,共8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了3份大粒种(CoffealibericaBullexHiern);第Ⅱ类群为中粒种咖啡(C.canephora Pierre);第Ⅲ类群包括了全部小粒种资源(C. arabica Linne),共83份。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而小粒种咖啡种内遗传多样性较窄。该研究结果将为咖啡种质鉴定、分类及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表明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可可新品系‘香可1号’的选育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付鹏 伍宝朵 +3 位作者 秦晓威 朱自慧 刘爱勤 赖剑雄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2期34-36,共3页
可可新品系‘香可1号’是用特立尼达可可‘IT16’作母本、弗拉斯特洛可可‘IF5’作父本杂交育成。果实椭圆形,表面光滑,幼果颜色为紫红色,成熟果颜色为中等红色;平均单果重545.7g,果壳平均厚1.3cm,成熟果实平均籽粒数42粒,平均籽粒干重1... 可可新品系‘香可1号’是用特立尼达可可‘IT16’作母本、弗拉斯特洛可可‘IF5’作父本杂交育成。果实椭圆形,表面光滑,幼果颜色为紫红色,成熟果颜色为中等红色;平均单果重545.7g,果壳平均厚1.3cm,成熟果实平均籽粒数42粒,平均籽粒干重1.4g;果肉厚,可食率13.5%,乳白色,气味清香,酸甜多汁。在海南省万宁市,果实2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60d,稳产,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新品系 ‘香可1号’
下载PDF
槟榔/香草兰间作土壤碱解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庄辉发 梁伦涛 +4 位作者 杨交 赵青云 王辉 朱自慧 邢诒彰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6期50-54,37,共6页
槟榔/香草兰间作根系互作能够固定土壤氮元素,且能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但其分布特征与吸收利用机理尚不明晰。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并设置4个氮肥处理,研究间作对土壤碱解氮累积、分布和微生物数量... 槟榔/香草兰间作根系互作能够固定土壤氮元素,且能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但其分布特征与吸收利用机理尚不明晰。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并设置4个氮肥处理,研究间作对土壤碱解氮累积、分布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土壤氮素养分和微生物累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30cm土层内,间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碱解氮累积量最低为1.119~1.641kg·hm^(-2),且有明显表聚现象,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不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槟榔/香草兰间作模式不仅改善土壤生长环境,还能促进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与利用。本研究揭示了间作系统土壤氮素养分和微生物累积与分布规律,为发展间作模式促进氮素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碱解氮 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施氮条件下咖啡果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被引量:4
8
作者 孙燕 董云萍 +3 位作者 林兴军 闫林 黄丽芳 王晓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01-1905,共5页
为探明咖啡适宜施氮量,以中粒种咖啡主栽品种24-2为试材,研究施氮量对咖啡果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咖啡果干物质积累,特别是在果实干物质积累贡献较大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中氮(N560)和高氮(N760)... 为探明咖啡适宜施氮量,以中粒种咖啡主栽品种24-2为试材,研究施氮量对咖啡果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咖啡果干物质积累,特别是在果实干物质积累贡献较大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中氮(N560)和高氮(N760)处理果实干物质积累量较未施氮(CK)处理在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分别增加30.60%和35.91%、45.25%和49.37%、49.13%和56.64%,随施氮量增加各处理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氮肥用量过高不利于提高咖啡氮肥利用率,各处理以N560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较N760处理分别高9.76%、18.18%和7.34%。因此,N560处理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较优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啡种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施氮量 果实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外源赤霉素调控胡椒花穗形成及增产机理 被引量:3
9
作者 祖超 李蓉蓉 +4 位作者 李志刚 王灿 鱼欢 郑维全 杨建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392,共9页
花穗数目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胡椒花穗数目,但是增穗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揭示赤霉素调控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机理,选用幼龄胡椒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赤霉素(20、40、60、100 mg/L)和... 花穗数目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胡椒花穗数目,但是增穗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揭示赤霉素调控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机理,选用幼龄胡椒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赤霉素(20、40、60、100 mg/L)和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1500 mg/L),以清水为对照,进行喷施试验。研究测定胡椒的产量、花量,叶片的形态、光合生理、糖类物质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浓度为60 mg/L时,胡椒产量相对于对照显著提高了1.46倍,花穗数目增加了1.26倍。分析花穗数目增加的原因,发现喷施60 mg/L赤霉素提高了胡椒叶面积、促进了胡椒叶片光合作用,这有利于源器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该处理还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源叶中的淀粉分配,降低叶片蔗糖淀粉比。海藻糖代谢的反馈调控可能是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淀粉分配的原因之一,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能是促使淀粉累积的又一原因,所以,喷施赤霉素可以适度降低胡椒叶片海藻糖含量,提升淀粉合成酶活性,使淀粉累积实现促花。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促进成穗,获取高产胡椒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赤霉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穗数目 光合作用 淀粉 蔗糖 海藻糖
下载PDF
斑兰叶在海南种植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7
10
作者 宗迎 吉训志 +5 位作者 秦晓威 鱼欢 郝朝运 贺书珍 初众 胡荣锁 《中国热带农业》 2019年第6期15-19,7,共6页
斑兰叶为典型热带特色香料作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广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我国斑兰叶为境外引进作物,在海南、广东等地试种成功,并推广利用.本文就斑兰叶的起源、分布与传播,以及海南发展斑兰叶产... 斑兰叶为典型热带特色香料作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广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我国斑兰叶为境外引进作物,在海南、广东等地试种成功,并推广利用.本文就斑兰叶的起源、分布与传播,以及海南发展斑兰叶产业的主要环境资源优势和现有种植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剖析了斑兰叶在海南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香料 种植模式 科技产品
下载PDF
种间嫁接对中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云萍 宗吉勇 +5 位作者 林兴军 孙燕 黄丽芳 闫林 王晓阳 龙宇宙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61-66,共6页
为探明种间嫁接对中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粒种(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热研3号为接穗进行种间嫁接大田试验,以未嫁接中粒种为对照。对嫁接与未嫁接的咖啡豆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组分含量和杯品品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嫁接... 为探明种间嫁接对中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粒种(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热研3号为接穗进行种间嫁接大田试验,以未嫁接中粒种为对照。对嫁接与未嫁接的咖啡豆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组分含量和杯品品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嫁接后大部分咖啡米粒径分布在>7.0 mm和>6.5 mm范围内,而未嫁接大部分咖啡米粒径分布在>6.0 mm和>5.0 mm范围内,嫁接显著增大了咖啡米粒度;咖啡豆百粒重和百粒密度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嫁接咖啡豆蛋白质、脂肪、咖啡因、绿原酸、葫芦巴碱含量分别为13.36%、5.40%、1.62%、5.12%、0.79%稍小于未嫁接,蔗糖含量8.19%,稍高于未嫁接,两者间差异未达显著;嫁接杯品为81.00分,未嫁接为82.25分,两者间差异不大,均达到≥80分的精品级别。可见,种间嫁接未对咖啡豆的饱满度、化学组分含量产生影响,咖啡杯品品质较好,该种间嫁接组合可推广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粒种咖啡 中粒种咖啡 种间嫁接 咖啡豆品质性状
下载PDF
间作槟榔对胡椒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丽霞 李志刚 +6 位作者 曹俊伟 赵正杰 祖超 王灿 鱼欢 郑维全 杨建峰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6期88-93,共6页
胡椒/槟榔间作优势明显,综合经济效益高,已成为海南胡椒主要复合种植模式,但间作优势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间作槟榔对胡椒地下部根系分布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根钻法对单作、间作胡椒进行网格化取样,探讨间作槟榔对胡椒... 胡椒/槟榔间作优势明显,综合经济效益高,已成为海南胡椒主要复合种植模式,但间作优势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间作槟榔对胡椒地下部根系分布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根钻法对单作、间作胡椒进行网格化取样,探讨间作槟榔对胡椒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胡椒根系总表面积、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和细根表面积等指标均增加了9%~15%;间作槟榔导致胡椒根系表现出在水平、垂直方向上都向距离植株更远处生长的趋势;胡椒/槟榔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1.32,具有明显产量优势。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地下部互作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为间作优势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槟榔 间作 根系分布
下载PDF
可可豆罐装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美玉 秦晓威 +5 位作者 贺书珍 李付鹏 谢薇 白亭玉 初众 赖剑雄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4期57-65,共9页
以BGL46-35可可为试验材料进行控温罐装发酵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揭示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为可可豆发酵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50... 以BGL46-35可可为试验材料进行控温罐装发酵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揭示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为可可豆发酵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50℃恒温条件下,可可豆发酵7d过程中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由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内酯类、烯烃类、吡喃类、呋喃类、醚类、亚砜类组成。在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醇类和酸类的数量和含量占比最多,含量呈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PCA分析表明,BGL46-35可可发酵过程中特征挥发性物质种类为醇类和酮类,未发酵豆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以(S)-2-戊醇为主,发酵完成的可可豆特征挥发性物质主要以乙酸、异戊醇、2-庚醇、2,3-丁二醇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时间与烯烃类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吡喃类和呋喃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醇类与酸类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种质资源 发酵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不同健康状态咖啡根际环境特征比较研究
14
作者 谭军 孙证 +4 位作者 张昂 林兴军 曲鹏 龙宇宙 董云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6-613,共8页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咖啡产业已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优势产业之一。咖啡是多年生经济作物,随着其种植年限的增加,老咖啡园更新换代的时候,咖啡产生了严重的再植病,已成为影响咖农增收,制...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咖啡产业已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优势产业之一。咖啡是多年生经济作物,随着其种植年限的增加,老咖啡园更新换代的时候,咖啡产生了严重的再植病,已成为影响咖农增收,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为揭示咖啡再植病产生机理,本研究分别在澄迈、琼海和万宁选择代表性咖啡园采集健康和发病咖啡根际土壤,并在毗邻区域采集对照土壤(CK),测定其主要理化指标、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代谢特征。研究表明:3个地区的健康和发病植株根际土壤pH均极显著低于CK(P<0.01),万宁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健康植株,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澄迈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P<0.05),3个地区的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P<0.05),琼海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P<0.05);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的CAT、POD、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健康植株,脲酶活性则反之;发病植株根际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代谢活力均低于健康咖啡植株,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万宁地区土壤脲酶活性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澄迈、琼海地区土壤POD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3个地区的土壤纤维素酶与真菌均达显著正相关。综上可知,发病咖啡植株根际土壤出现了酸化、养分失衡、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问题,咖啡再植病的发生与其根际环境灾变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为克服咖啡再植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再植障碍 根际环境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咖啡脂肪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15
作者 崔静凇 闫林 +2 位作者 黄丽芳 王晓阳 陈婷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3期76-79,69,共5页
以中粒种咖啡为试验对象,优化超声提取法提取咖啡豆中脂肪的工艺条件,与传统索氏提取法对比所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更为方便有效,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g/mL)1∶6,超声时间为5min,超声温度为35℃,烘干温度为75℃。
关键词 咖啡 脂肪 超声提取法
下载PDF
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6
作者 丁雅雯 孙权 +1 位作者 张玲艳 王晓阳 《中国热带农业》 2023年第2期49-56,共8页
为解决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增殖效率较低、悬浮增殖培养获得的胚性细胞在后续体胚转化率低的问题,以中粒种咖啡叶片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了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起始胚性愈伤培养时间、继代起始... 为解决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增殖效率较低、悬浮增殖培养获得的胚性细胞在后续体胚转化率低的问题,以中粒种咖啡叶片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了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起始胚性愈伤培养时间、继代起始浓度以及培养基中不同激素水平等条件对悬浮培养及后续体胚转化率(胚性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胚性愈伤培养时间为3周,继代起始浓度为0.03mL胚性细胞/1mL培养液,细胞生长素2,4-D与细胞分裂素KT比例为1∶1时,净增殖率最高且胚性愈伤组织后续的体胚诱导率相对较高。探讨了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对构建咖啡胚性愈伤悬浮培养系,提高组织培养种苗繁育效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悬浮培养 条件优化
下载PDF
基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3种咖啡耐低温胁迫的综合评判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丽芳 李金芹 +5 位作者 王晓阳 董云萍 龙宇宙 段志强 陈婷 闫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63-1070,共8页
【目的】探索低温逆境胁迫对咖啡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咖啡抗寒育种、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种咖啡幼苗为材料在8℃下分别持续0、24、48、72 h低温胁迫试验,观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 【目的】探索低温逆境胁迫对咖啡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咖啡抗寒育种、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种咖啡幼苗为材料在8℃下分别持续0、24、48、72 h低温胁迫试验,观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咖啡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大粒种和小粒种咖啡幼苗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中粒种咖啡幼苗总体是下降趋势。(2)3种咖啡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等光合参数在3种咖啡幼苗低温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3)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3种咖啡幼苗的初始荧光总体水平上均有所上升,表明其PSII中心遭到低温胁迫的损伤程度较严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表观量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均下降,大粒种咖啡幼苗的下降幅度较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幼苗大,表明其叶片受低温胁迫损伤程度大。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3种咖啡的抗寒能力,小粒种咖啡幼苗的平均隶属度最高,表明其抗寒能力较强,中粒种和大粒种咖啡幼苗的抗寒性则较弱。【结论】综合不同的光合及荧光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能较全面地评判咖啡幼苗的抗寒性,避免了单一指标评判的片面性,其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低温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抗寒能力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不同咖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耐寒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丽芳 李金芹 +6 位作者 龙宇宙 董云萍 王晓阳 林兴军 孙燕 陈鹏 闫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41-1947,共7页
以咖啡主栽品种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咖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3种咖啡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小粒种咖啡... 以咖啡主栽品种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咖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3种咖啡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小粒种咖啡比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小粒种咖啡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72 h时,较大粒种和中粒种的高。3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变化趋势都是先升后降,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在各处理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小粒种咖啡在胁迫48、72 h时仍表现活跃;咖啡的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咖啡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小粒种>大粒种>中粒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抗寒性 生理生化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间作对咖啡和澳洲坚果根系形态、分布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云萍 朱华康 +4 位作者 赵青云 孙燕 林兴军 张玲艳 龙宇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5-413,共9页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g,22.38、33.19、111.97 g,间作咖啡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叶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生长速率快于澳洲坚果。间作咖啡、间作澳洲坚果与各自单作根、茎、叶、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2)间作澳洲坚果叶氮累积量2135.27 mg显著大于间作咖啡的1957.60 mg,除此之外,间作咖啡根氮、磷、钾,茎氮、磷、钾,叶磷、钾,单株总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表明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养分累积量占优势;间作澳洲坚果根氮、钾累积量742.80、103.22 mg显著大于单作的535.00、37.77 mg,可见,间作根系竞争促进澳洲坚果增加根部氮的分配,提高根钾的吸收累积。(3)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本株侧面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62.63%~65.67%,其次是在株间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16.01%~27.53%,在对应本株近侧和对应本株远侧面2个根系生态位分布较少,可见间作后二者根系主要分布于自身根系生态位,在株间位置根系交叉重叠,未在土壤深度和广度空间形成差异分布,属于间作竞争型根系统。咖啡与澳洲坚果均属于浅根系,侧根直径小,成龄澳洲坚果是高大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咖啡间作将处于地上、地下部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澳洲坚果 间作 根系形态 分布 养分累积
下载PDF
中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林 黄丽芳 +5 位作者 王晓阳 林兴军 孙燕 陈鹏 龙宇宙 董云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6-1281,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海南种植的咖啡新品种,2010—2015年对2个咖啡品种(系)兴1和兴28进行田间比较试验,以热研2号为对照,系统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兴1鲜干比小,百粒重和出米率显著高于热研2号,产量为1.92 ... 为筛选出适宜海南种植的咖啡新品种,2010—2015年对2个咖啡品种(系)兴1和兴28进行田间比较试验,以热研2号为对照,系统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兴1鲜干比小,百粒重和出米率显著高于热研2号,产量为1.92 kg/株,比对照增产24.67%,品质风味好;兴28鲜干比小,百粒重大,出米率高,干豆产量为2.26 kg/株,比对照热研2号增产46.75%,营养成分含量高,品质风味好。因此,兴1、兴28这2个中粒种咖啡品种性状优良,可作为在低海拔地区推广应用的候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粒种咖啡 品种比较 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