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昱 廉新颖 +4 位作者 马志飞 安达 姜永海 袁志业 席北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06-1813,共8页
再生水回灌是水资源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当再生水以农灌、土壤含水层处理(SAT)、河湖入渗和井灌等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回补地下水的过程中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针... 再生水回灌是水资源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当再生水以农灌、土壤含水层处理(SAT)、河湖入渗和井灌等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回补地下水的过程中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针对不同回灌方式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体系至关重要。借鉴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再生水回灌对地下水产生风险的关键环节,采用层析分析法,从回灌水特征污染物特性、回灌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以及回灌工程布设方式3个方面,针对地表灌溉、河湖入渗和井灌3种回灌方式,建立了包含污染物浓度水平、分配系数、溶解度、半衰期、半致死剂量、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量、地形坡度、土壤介质、包气带介质、含水层介质、含水层厚度、回灌强度、回灌周期、回灌水停留时间以及取水点与回灌点水平距离16个指标在内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下水使用功能,以20个典型再生水回灌场地调研结果和160种再生水回灌地下水污染风险因子物化特性为数据基础,对各指标进行了风险水平的划分,基于聚类分析法,采用各指标风险指数相乘的风险表征方法计算总风险指数,构建了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方法。该方法有效的避免了指标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并且能够直观的找出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可将我国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划分为3级,风险值〈5为一级,风险值在5-15之间为二级,风险值〉15为三级。在某再生水回灌场地的应用表明,该回灌区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为二级,同时得出回灌水特征污染物特性指标是造成该回灌区地下水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回灌 地下水 指标体系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鸡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特征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李鸣晓 何小松 +6 位作者 刘骏 席北斗 赵越 魏自民 姜永海 苏婧 胡春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81-3085,共5页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不同堆肥时期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特征吸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堆肥进行时样品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不断转化为腐殖质类物质,并且腐殖质物质的芳构化及分子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大,同时苯环结构上的...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不同堆肥时期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特征吸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堆肥进行时样品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不断转化为腐殖质类物质,并且腐殖质物质的芳构化及分子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大,同时苯环结构上的脂肪链降解成羰基、羧基等官能团。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同DOM浓度(DOC)样品在254与280nm的吸收值SUVA254,SUVA280,226~400nm吸光度的积分A226~400两两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DOC均显著负相关,但以A226~400与DOC相关性最高;253和203nm吸光度比值E253/E203与SUVA254,SUVA280及A226~400均达到显著相关,但与DOC的相关性不如后三者;250和365nm吸光度比值E250/E365及465和665nm吸光度比值E465/E665与其他参数均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稳定度增加,对重金属配位能力增强;在所研究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参数中,A226~400最能反映堆肥腐熟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过程模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增超 董军 +4 位作者 何连生 席北斗 孟睿 李一葳 严刚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0-1126,共7页
通过对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过程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抽水井作为保护目标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因子,建立了基于过程模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以特征污染物Cl-的污染范围和程度划分了风险等级... 通过对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过程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抽水井作为保护目标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因子,建立了基于过程模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以特征污染物Cl-的污染范围和程度划分了风险等级.利用构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以我国北方某简易垃圾填埋场作为案例进行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染源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和风险等级.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的建立为开展简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有效监管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 风险评价 过程模拟 VISUAL MODFLOW
下载PDF
填埋垃圾渗滤液中水溶性有机物去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何小松 于静 +5 位作者 席北斗 姜永海 张进保 李丹 潘红卫 刘鸿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528-2533,共6页
采集垃圾渗滤液四个不同处理阶段水样,提取制备水溶性有机物(DOM),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了不同阶段渗滤液DOM含量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整个处理过程渗滤液DOM浓度降低了377.6mg·L-1,总去除率为78.34%,厌氧处理... 采集垃圾渗滤液四个不同处理阶段水样,提取制备水溶性有机物(DOM),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了不同阶段渗滤液DOM含量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整个处理过程渗滤液DOM浓度降低了377.6mg·L-1,总去除率为78.34%,厌氧处理氧化沟和MBR过程分别去除了不同处理阶段出水中的水溶性有机物碳(DOC);厌氧处理增加了渗滤液DOM中不饱和化合物和多糖类物质含量,提高了渗滤液的可生化性;氧化沟处理有效降解了不饱和化合物和糖类。调节池和和厌氧处理过程DOM出现了类蛋白荧光峰和类腐殖质荧光峰,而氧化沟和MBR出水只有类腐殖质荧光峰,类蛋白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主要在厌氧区和氧化沟中去除,而类胡敏酸物质主要在MBR过程中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渗滤液 水溶性有机物 光谱
下载PDF
膜技术在饮用水除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晓伟 席北斗 +3 位作者 霍守亮 杨天学 夏训峰 刘鸿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8,26,共5页
以低压驱动膜的微滤膜(MF)与超滤膜(UF),和高压驱动膜的反渗透膜(RO)与纳滤膜(NF)为主,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膜技术在饮用水除砷方面的效果、影响因素、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进展情况,同时对膜技术优缺点及其在除砷... 以低压驱动膜的微滤膜(MF)与超滤膜(UF),和高压驱动膜的反渗透膜(RO)与纳滤膜(NF)为主,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膜技术在饮用水除砷方面的效果、影响因素、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进展情况,同时对膜技术优缺点及其在除砷中的应用研究方向与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滤膜 超滤膜 反渗透膜 纳滤膜 除砷
原文传递
三维荧光光谱研究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与汞相互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小松 席北斗 +4 位作者 魏自民 李鸣晓 耿春茂 余红 刘鸿亮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17-1422,共6页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过程中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DOM)对重金属配位能力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荧光猝灭滴定技术及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渗滤液DOM与Hg(Ⅱ)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Hg(Ⅱ)与DOM中不同荧...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过程中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DOM)对重金属配位能力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荧光猝灭滴定技术及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渗滤液DOM与Hg(Ⅱ)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Hg(Ⅱ)与DOM中不同荧光基团配位比接近1∶1,配位过程中没有生成沉淀;不同填埋年限渗滤液DOM中类蛋白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与Hg(Ⅱ)配位的条件稳定常数分别为4.30~5.70和4.35~4.98;参与配位的荧光基团分别为54.1%~92.3%和35.8%~60.1%。随着填埋年限的增加,类富里酸物质对Hg(Ⅱ)的配位能力降低,但参与配位的荧光基团的比例增加。渗滤液DOM-Hg(Ⅱ)配位过程受介质pH值的影响,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渗滤液 水溶性有机物 配位作用
下载PDF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昱 姜永海 +3 位作者 席北斗 何小松 安达 张进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04-1709,共6页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风险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方法。该方法利用由美国环保局(USEPA)开发的多介质、多路径、多受体风险评价模型(3MRA)中用于描述污染物在地下水迁移的EPAC...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风险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方法。该方法利用由美国环保局(USEPA)开发的多介质、多路径、多受体风险评价模型(3MRA)中用于描述污染物在地下水迁移的EPACMTP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计算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I,利用地下水含水层脆弱性模型(DRASTIC模型)计算地下水含水层脆弱性指数DRASTIC。并以I和DRASTIC为风险分级指标,以MATLAB聚类分析为方法,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分级。以北京市2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利用建立的风险分级方法,可将这22个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从高到低分为4级,并且大部分填埋场属于风险级别较低的3、4级。表明该风险分级方法可行、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指数 含水层脆弱性指数 聚类分析 风险分级
下载PDF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迁移转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韦尚正 席北斗 +3 位作者 张化永 姜永海 于会彬 赵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1-75,共5页
吸附和生物降解是受污染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归宿的主要途径。论述了PAHs在含水层中吸附过程的特征、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并比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PAHs在含水层中生物降解过程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介绍了PAHs在地下水中迁移... 吸附和生物降解是受污染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归宿的主要途径。论述了PAHs在含水层中吸附过程的特征、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并比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PAHs在含水层中生物降解过程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介绍了PAHs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发状况;指出了PAHs与固相介质的吸附机制和竞争吸附行为、高分子量PAHs的生物降解途径和机制及共存PAHs或与其他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归宿与修复技术是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地下水 迁移 转化 机制 数学模型
下载PDF
ZPF用于修复地下水中2,4-DNT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进保 姜永海 +3 位作者 安达 杨昱 马志飞 王燕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86-389,共4页
为考察催化材料α-FeOOH柱撑人造沸石(zeotileartificial pillared by α-FeOOH,ZPF)作为可渗透反应墙(PRB)活性介质的适应性,采用批试验测定反应体系中Fe离子浓度及循环试验中2,4-DNT的降解效果,并通过FTIR表征循环使用后ZPF的结构变... 为考察催化材料α-FeOOH柱撑人造沸石(zeotileartificial pillared by α-FeOOH,ZPF)作为可渗透反应墙(PRB)活性介质的适应性,采用批试验测定反应体系中Fe离子浓度及循环试验中2,4-DNT的降解效果,并通过FTIR表征循环使用后ZPF的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ZPF介质材料催化H2O2氧化降解2,4-DNT效果稳定;三次循环试验的降解率分别为48.2%、43.3%和44.6%;Fe离子的溶出水平较低,在中性及偏碱性条件下Fe离子的溶出浓度小于0.3mg/L。ZPF结构稳定,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ZPF介质材料可用于催化氧化修复地下水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PF 2 4-DNT 地下水修复 适应性
下载PDF
多阶段生活垃圾接种堆肥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表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晔 魏自民 +6 位作者 席北斗 刘骏 杨天学 李鸣晓 李晓光 陈凤仙 童英伟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年第1期79-85,88,共8页
为提高堆肥效率,采取多阶段接种技术(MSIC)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实验,并运用荧光分析技术,对不同堆肥阶段样品提取出的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跟踪分析。荧光同步光谱分析显示:堆肥过程中类蛋白峰发生红移,且在堆肥后期... 为提高堆肥效率,采取多阶段接种技术(MSIC)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实验,并运用荧光分析技术,对不同堆肥阶段样品提取出的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跟踪分析。荧光同步光谱分析显示:堆肥过程中类蛋白峰发生红移,且在堆肥后期出现了类腐殖质峰,且类腐殖质荧光峰与类蛋白荧光峰荧光强度的比值‰‰不断增大,T2处理增长幅度最大。发射光谱分析显示:254nm激发波长下发射光谱中后1/4波段与前1/4波段的荧光强度积分面积之比A435-450/A300-345、465nm激发波长下发射光谱中470~640nm范围内荧光积分面积A协枷均不断增大,表明堆肥腐殖化程度不断增强,且T2处理在堆肥各阶段腐殖化程度均高于其他处理,T2处理物质结构最为复杂,腐殖化程度达到最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随着堆肥的进行,与蛋白质类物质有关的类蛋白峰荧光强度持续降低,而与腐殖质类物质产生的类富里酸荧光峰强度却不断增强;紫外区与可见区类富里酸峰荧光强度的比值r(A,C)随着堆肥的进行总体呈下降趋势;T2处理DOM中有机成分发生最为显著的变化,各阶段类蛋白荧光峰的发射波长明显发生红移,并且紫外、可见区域内类富里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促进堆肥DOM中类富里酸物质数量的积累。结果表明:MSIC能够有效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堆肥效率,是一种更加优良的堆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接种技术 生活垃圾 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荧光光谱分析
下载PDF
镜泊湖水体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曼霖 席北斗 +4 位作者 许其功 赵越 魏自民 张斌 白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77-2481,共5页
通过黑龙江省区域镜泊湖水体6个点位样品采集(样品号J1-J6),利用荧光检测技术,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区域积分(FIR),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传统荧光光谱显示J4和J5DOM分子缩合度较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J6点位DOM中类蛋白特征峰... 通过黑龙江省区域镜泊湖水体6个点位样品采集(样品号J1-J6),利用荧光检测技术,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区域积分(FIR),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传统荧光光谱显示J4和J5DOM分子缩合度较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J6点位DOM中类蛋白特征峰最为显著;对所有点位DOM的三维荧光光谱5个区域积分(AⅠ,AⅡ,AⅣ:类蛋白区域;AⅢ:类富里酸区域:AⅤ:类胡敏酸区域)显示:所有点位DOM区域积分中AⅤ区域占有比例最大,并且以J4和J5点位最高,J6点位最低。通过对腐殖酸区域(AⅢ和AⅤ积分比例之和)与类蛋白区域(AⅠ,AⅡ,AⅣ积分比例之和)积分比值表明,J4(4.94)和J5(5.18)点位比值相近;J1(3.52)和J2(3.66)点位比值接近;最小值为J6点位(2.11)。综合以上分析证实,镜泊湖水体各点位DOM腐殖化程度为:J4,J5>J1,J2>J3>J6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泊湖 水溶性有机物 荧光光谱 区域积分
下载PDF
兴凯湖水体中微生物菌群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矫洪涛 白雪 +1 位作者 李鸣晓 赵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154,共5页
运用实验室培养方法,于2010年1~10月调查了东北典型湖库兴凯湖水体中4种功能菌群:氨化细菌(AB)、反硝化细菌(DNB)、有机磷分解菌(OPB)和无机磷溶解菌(IP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细菌生理类群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运用实验室培养方法,于2010年1~10月调查了东北典型湖库兴凯湖水体中4种功能菌群:氨化细菌(AB)、反硝化细菌(DNB)、有机磷分解菌(OPB)和无机磷溶解菌(IP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细菌生理类群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冬季和秋季水体中AB、OPB和IPB的数量低于春季和夏季,而DNB则是在8月份和10月份菌体数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3.2×104、1.1×105MPN.mL-1。此外,不同采样点间细菌生理类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微生物菌群 生态分布
下载PDF
抗生素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及去除 被引量:54
13
作者 邵一如 席北斗 +4 位作者 曹金玲 高如泰 许其功 张慧 刘树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92,182,共9页
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几类主要的抗生素在世界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的残留浓度及抗生素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去除途径和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世界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有明显差... 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几类主要的抗生素在世界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的残留浓度及抗生素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去除途径和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世界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有明显差异:污水中抗生素的浓度与该国抗生素的使用量有关,我国城市污水中四环素类、磺胺类的检出最高浓度达到103~104ng/L,远高于其他国家;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在美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检出浓度较高,达到103ng/L。污泥中抗生素残留主要是通过污泥吸附作用,残留浓度受到抗生素在固-液相的分配系数、亲脂性和离子所带电荷影响。自然条件下,水解、光解和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去除率低,而高级氧化技术和膜过滤技术对抗生素的去除效率高,可以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城市污水处理厂 浓度分布 去除途径
原文传递
PAHs在我国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4
作者 姜永海 韦尚正 +2 位作者 席北斗 张化永 李红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6-1181,共6页
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控制是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开展土壤中PAHs污染分布规律、污染机理、归宿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土壤中PAHs污染水平、分布特点,... 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控制是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开展土壤中PAHs污染分布规律、污染机理、归宿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土壤中PAHs污染水平、分布特点,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1)我国土壤已普遍受PAHs污染,大部分地区PAHs土壤污染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污染水平,污染生态风险较小,但PAHs在我国土壤中呈不断积累的趋势;(2)北京、大连、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土壤中PAHs的污染最严重,污染水平属于严重污染,存在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要恢复其土壤多种用途具有很大困难;(3)在同一区域内,城区、郊区和农村的土壤中的PAHs污染水平具有依次降低的趋势,不同功能区之间土壤中PAHs的污染存在明显的差异,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区域内PAHs的污染所带来的影响;(4)由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南北方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毒性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污染现状
下载PDF
堆肥复合功能菌剂的优化组合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春明 姚波 +3 位作者 席北斗 赵越 魏自民 李鸣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39-1043,共5页
为提高堆肥中难溶性磷的转化及堆料的降解效率,选取课题组前期筛选、驯化的4株耐高温解无机磷菌(X1,X2,X3和X4)和2株纤维素降解菌(X5和X6),采用均匀设计对不同配比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通过对发酵培养后解磷能力的指标分析,优选复合... 为提高堆肥中难溶性磷的转化及堆料的降解效率,选取课题组前期筛选、驯化的4株耐高温解无机磷菌(X1,X2,X3和X4)和2株纤维素降解菌(X5和X6),采用均匀设计对不同配比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通过对发酵培养后解磷能力的指标分析,优选复合菌配比.经均匀设计软件及DPS数据处理系统优化的结果表明,最佳的菌剂配比:φ(X1)=13.66%,φ(X2)=11.36%,φ(X3)=11.41%,φ(X4)=13.61%,φ(X5)=10.62%,φ(X6)=39.34%.回归后的配方所得解磷总量实测平均值(230.12mg/L)与理论值(228.75mg/L)基本一致.将优化的组合菌剂接种到纤维素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68h后CMCase酶活性高达39.76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剂 均匀设计 解磷能力
下载PDF
乌梁素海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性及其与Cu(Ⅱ)的配位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旭晶 席北斗 +2 位作者 何小松 于会彬 马文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1126,共6页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乌梁素海周边4种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性以及与Cu(Ⅱ)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具有两个明显的荧光峰(峰A和峰C),且峰A和峰C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80,P<0.001),表明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乌梁素海周边4种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性以及与Cu(Ⅱ)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具有两个明显的荧光峰(峰A和峰C),且峰A和峰C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80,P<0.001),表明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或相同的来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影响DOM的荧光强度,随着CEC的增加,荧光强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CEC还与有机质的成熟度和结构有关,随着CEC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增强;有机质的荧光指数f450/500值分布在1.55—1.79之间,总体而言,f450/500的值接近于1.6,说明土壤中的腐殖质既有生物源也有陆源,但主要来源为陆源;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两个类富里酸(峰A和峰C)与Cu(Ⅱ)的络合常数依次为lgKA=5.3107—5.8303,lgKC=5.0721—5.7924,配位荧光基团比例fA为44.20%—69.82%,fC为52.25%—81.88%,显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中荧光基因与Cu(Ⅱ)络合能力较大,能与Cu(Ⅱ)配位的配位基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配位
原文传递
一株耐高温无机磷降解菌解磷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春明 姚波 +3 位作者 席北斗 魏自民 赵越 胡德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试验选择从添加磷矿粉的高温堆肥样品中筛选出1株耐高温无机磷降解菌,以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磷矿粉添加量和菌剂接种量为主要因素,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参数条件下解磷菌的解磷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无机磷降... 试验选择从添加磷矿粉的高温堆肥样品中筛选出1株耐高温无机磷降解菌,以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磷矿粉添加量和菌剂接种量为主要因素,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参数条件下解磷菌的解磷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无机磷降解菌的解磷量及解磷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培养基中磷矿粉添加量、菌剂接种量分别为7.0g·L-1和5mL·L-1,在45℃下培养22d后,发酵液中解磷总量达到最大(327.60μg·mL-1);在培养基中磷矿粉添加量和菌剂接种量分别为4.0g·L-1和11mL·L-1,50℃下培养22d后,接种解磷微生物的解磷率最大(3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解磷菌 磷矿粉 正交设计 解磷能力
下载PDF
农村混合物料干式厌氧发酵物性变化中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少辉 席北斗 +4 位作者 杨天学 朱琨 刘亚茹 常霄静 夏训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5-1010,共6页
为解决分散性及混杂性的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利用干式厌氧发酵技术与装置,将畜禽粪便、果蔬垃圾和秸秆等混合物料进行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并对pH和有机质类TS、VS、CODCr、(DOC)及NH4+-N浓度进行了检测... 为解决分散性及混杂性的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利用干式厌氧发酵技术与装置,将畜禽粪便、果蔬垃圾和秸秆等混合物料进行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并对pH和有机质类TS、VS、CODCr、(DOC)及NH4+-N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农村有机固废混合物料干式厌氧发酵起始阶段的pH为7.2,于第7天逐渐降至最低值(6.3),之后又逐渐上升至系统稳定,最后在7.0~7.6之间波动.厌氧发酵物料TS和VS经厌氧发酵后被消耗,二者去除率分别为58.3%和65.4%.厌氧发酵运行过程中物料w(DOC)由11 000 mg/kg降至6 095 mg/kg,去除率为44.6%,发酵液中ρ(CODCr)由初始的11 700 mg/L降至结束时的2 870 mg/L,CODCr去除率达75.5%.50 d后w(DOC)和ρ(CODCr)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有机固体废物 干式厌氧发酵 产甲烷菌
下载PDF
规模化养猪场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颖 夏训峰 +3 位作者 周素霞 何卓识 孟睿 席北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28-432,共5页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系统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对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找出降低环境影响的方法。研究了四个环境影响类型:能源消耗、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和环境酸化,得出各类型环...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系统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对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找出降低环境影响的方法。研究了四个环境影响类型:能源消耗、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和环境酸化,得出各类型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8.38×10-3,1.91×10-3,9.80×10-3和2.01×10-2;将系统生命周期分成饲料原料生产、生猪饲养和废物处理三个环节,得出各环节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2.52×10-2,1.23×10-2和2.71×10-3。结果表明,饲料原料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最大,因此,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并在生产过程中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是控制规模化养猪场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规模化养猪场 环境影响
下载PDF
青岛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及资源利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友媛 王报英 +2 位作者 魏来 孙萍 夏训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93,共9页
为评价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的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就地坑埋(模式1)、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模式2)和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甲烷回收利用(模式3)3种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与参数来源的敏感性分析。生命周期... 为评价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的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就地坑埋(模式1)、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模式2)和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甲烷回收利用(模式3)3种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与参数来源的敏感性分析。生命周期评价(LCA)结果表明,模式1的环境影响负荷为2.00×10^(-1),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模式2的环境影响负荷为3.97×10^(-2),主要环境影响为全球变暖;模式3的环境影响负荷为2.46×10^(-2),主要环境影响为富营养化。3种模式中,填埋处置单元环境影响最大,压缩中转单元最小。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合3种填埋模式的环保优化建议,为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环境管理提供对策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农村生活垃圾 集中填埋 就地堆肥 环境影响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