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用机动车基于台架试验CO_(2)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谦 曹芳 +5 位作者 付明亮 苏盛 王明伟 赵祝钰 林煜棋 章炎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受到排量、冷热启动、燃料和驾驶路段的影响;机动车在城市路段冷启动条件下油耗最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更高,比全工况冷启动和城市路段热启动条件下分别高出了26.6%~199.7%和8.3%~35.5%;高排量重型柴油货车在市区油耗更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大幅增加,因此禁止大排量重型柴油货车进入市区能有效控制CO_(2)排放;使用液化石油气替代燃油会降低机动车CO_(2)的排放,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和出租车在城市路段的CO_(2)排放分别降低37.2%和12.1%,而高速路段则分别降低51.8%和20.3%;当前更为符合道路实际的WLTC工况依旧会对中国实际道路轻型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和油耗分别产生31%~46%和17.7%~26.8%的低估.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我国须加快工况的本土化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CO_(2) 排放因子 台架试验 温室气体 油耗
下载PDF
机动车尾气碳质气溶胶排放因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于鸣媛 王谦 +4 位作者 付明亮 戈畅 谢锋 曹芳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71-3778,共8页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碳质气溶胶的重要人为来源,其排放因子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是重要的基础数据.选取多辆不同类型在用机动车,进行多种工况、冷/热条件下启动的台架试验,收集各测试阶段尾气分析其碳质组分含量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并探讨其...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碳质气溶胶的重要人为来源,其排放因子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是重要的基础数据.选取多辆不同类型在用机动车,进行多种工况、冷/热条件下启动的台架试验,收集各测试阶段尾气分析其碳质组分含量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碳排放因子大小为:重型柴油车>轻型柴油车>轻型汽油车,轻型天然气车虽然在低速与中速阶段排放因子极低,但高速行驶阶段可达到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水平.各型车冷启动的排放因子均高于热启动,NEDC工况的排放因子整体低于WLTC工况,应与其测试车速有关.汽油车和天然气车各测试阶段排放有机碳(OC)均远高于元素碳(EC),柴油车OC与EC排放因子相近,各类车辆OC/EC都随测试车速的提高而上升.稳定碳同位素EC重于OC,同位素比值大小关系均呈现:汽油车<天然气车<轻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现有源解析的稳定碳同位素源谱较难反映汽油车与天然气车特征.在排放治理与源解析工作中,应注意替代燃料的使用与机动车老化过程所造成的排放因子与同位素特征值的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 排放因子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稳定碳同位素 底盘测功机
原文传递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晔 宋国华 +2 位作者 尹航 徐双亿 张泽禹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3年第1期64-79,共16页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是全社会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碳排放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本文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划分为道路运输、轨道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将运输量、运输结构、运输工具的能耗和燃料的碳排放系数...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是全社会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碳排放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本文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划分为道路运输、轨道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将运输量、运输结构、运输工具的能耗和燃料的碳排放系数作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采用基于活动水平的方法测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提出单位因素变化的碳排放变化率为敏感性系数,分析运输量、运输结构等不确定因素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设置不同减排情景,采用蒙特卡罗模拟预测在不同减排政策下碳排放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能源私家车、货车的运输量或能耗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较大,敏感性系数达到0.46和0.23。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既有政策设定情景和面向碳达峰情境下,交通碳排放有望在2033和2031年实现达峰,峰值分别约为11.4亿t与11.3亿t,不确定范围约为10~12亿t,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的不确定范围呈扩大趋势。总体上看,交通运输系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大。近中期,传统燃油车的能效提升对碳减排非常重要;中远期,推广新能源车辆措施会发挥更加重要的减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碳排放预测 自下而上 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