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艾滋病病毒耐药现状 被引量:45
1
作者 吴亚松 马烨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181-184,共4页
艾滋病病毒(HIV)耐药产生和传播将妨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防控艾滋病的策略的实施。我国从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逐步推进HIV耐药监测和检测活动,形成HIV检测监测相结合耐药防控方案。中国目前主要开展传播性耐药监测、治疗前耐药... 艾滋病病毒(HIV)耐药产生和传播将妨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防控艾滋病的策略的实施。我国从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逐步推进HIV耐药监测和检测活动,形成HIV检测监测相结合耐药防控方案。中国目前主要开展传播性耐药监测、治疗前耐药和治疗后耐药评估等。全国多数地区传播性耐药处于低水平,治疗前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耐药流行率低于10%。病毒学失败患者约半数以上存在耐药突变。目前我国HIV耐药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耐药增加趋势,需进一步规范实施耐药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耐药 监测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HIV耐药评估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亚松 马烨 《传染病信息》 2017年第6期351-354,共4页
HIV耐药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使得艾滋病流行结束于2030年的目标难以实现。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策略来预防和评估HIV耐药的产生和传播。目前,高收入国家对HIV感染者进行个体耐药检测。多数中低收入国家采用WHO提出的群体监测策略,... HIV耐药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使得艾滋病流行结束于2030年的目标难以实现。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策略来预防和评估HIV耐药的产生和传播。目前,高收入国家对HIV感染者进行个体耐药检测。多数中低收入国家采用WHO提出的群体监测策略,监测耐药早期预警指标,评估治疗人群获得性耐药,监测治疗前耐药、传播性耐药及18月龄以下儿童耐药等措施。我国采用HIV耐药个体检测和群体监测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评估
下载PDF
中国六省儿童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燕 郭万申 +8 位作者 贾曼红 乔晓春 刘伟 姚旋 李传涛 豆智慧 李在村 汪宁 张福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5-657,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六省儿童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对6个艾滋病高发省份的儿童感染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患者人口学、感染途径、诊断时间、临床分期、实验室检测等数据。结果共650例患儿入选,男405例,女245例,平均年龄(7.9±3.2)... 目的了解中国六省儿童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对6个艾滋病高发省份的儿童感染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患者人口学、感染途径、诊断时间、临床分期、实验室检测等数据。结果共650例患儿入选,男405例,女245例,平均年龄(7.9±3.2)岁,可能感染到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1±3.2)年。依次分布于河南570例(87.7%),广西23例(3.5%),云南21例(3.2%),湖北19例(2.9%),安徽10例(1.5%),山西7例(1.1%)。其中母婴传播488例(75.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102例(15.7%),静脉吸毒传播3例(0.5%)。以采供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省份(包括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和以静脉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省份(包括广西、云南)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8.1±3.2)和(5.4±2.2)岁,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8例(39.3%,178/453)符合接受抗病毒治疗标准,其中133例(74.7%,133/178)未接受治疗,45例(25.3%,45/178)采用成人药物治疗。结论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应当加强我国儿童HIV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18-2023年中国HI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前的血脂异常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贾瀚璐 魏来 +3 位作者 耿云霞 甘秀敏 赵德才 赵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了解全国HI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前的血脂异常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ART数据库,以全国2018-2023年启动ART的HIV感染者为研究样本,收集研究对象启动ART的基线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和实验室检查等... 目的了解全国HI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前的血脂异常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ART数据库,以全国2018-2023年启动ART的HIV感染者为研究样本,收集研究对象启动ART的基线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依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小组Ⅲ准则将TG≥1.7 mmol/L或TC≥5.2 mmol/L定义为血脂异常。应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启动ART前的HIV感染者TG和TC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在359952例HIV感染者中,血脂异常率为38.41%(138263/359952)。TG和TC的异常率分别是31.40%(113041/359952)和13.75%(49494/359952)。在25~44岁年龄组之外的其他各年龄组中,女性HIV感染者的TG和TC异常率均高于男性。女性、45~64岁、东北地区、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BMI≥28.0 kg/m^(2)、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µl的HIV感染者基线血脂异常率较高(均P<0.05)。结论2018-2023年我国HIV感染者启动ART前的TG异常率较高,尤其是女性HIV感染者,且随着年龄上升,TG和TC异常率均上升,在临床诊疗及选择ART方案时要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三酰甘油 总胆固醇 血脂异常
原文传递
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PBMC线粒体DNA含量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亚松 陈新月 +4 位作者 石英 张彤 陈德喜 张福杰 吴昊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线粒体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原文传递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美玲 吴亚松 张福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02-704,共3页
HAART能显著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治疗效果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抗病毒治疗后女性患者的生存、治疗保持情况好于男性。现从国内外男、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病毒抑制率、病死率及依从性等几个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以... HAART能显著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治疗效果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抗病毒治疗后女性患者的生存、治疗保持情况好于男性。现从国内外男、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病毒抑制率、病死率及依从性等几个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以阐明目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治疗效果 性别差异 影响因素 艾滋病 女性患者 HAART 病死率
原文传递
应用特尔菲法确定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监管评价指标 被引量:7
7
作者 马烨 赵德才 +4 位作者 臧春鹏 于兰 赵燕 文毅 张福杰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年第11期664-668,共5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作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管理及患者管理指标,用于指导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方法采用改良特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卫生管理、疾病控制、临床医生以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两轮电子邮件咨询。结...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作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管理及患者管理指标,用于指导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方法采用改良特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卫生管理、疾病控制、临床医生以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两轮电子邮件咨询。结果通过两轮咨询,历时1个月,共筛选出32个指标。其中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指标17个,治疗管理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注的指标26个,临床患者管理人员关注的指标19个。结论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管理和患者管理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技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治疗 抗病毒药 病例管理
原文传递
某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高血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程伟 吴亚松 +5 位作者 豆智慧 马烨 孙丽君 李在村 吴昊 张福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高血糖的患病率及其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在某医院随访的艾滋病患者高血糖的患病率,对其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参与调查的504例患者中,抗病...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高血糖的患病率及其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在某医院随访的艾滋病患者高血糖的患病率,对其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参与调查的504例患者中,抗病毒治疗至少3个月之后高血糖的患病率为1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 1.00 ~ 1.05),有糖尿病家族史(OR =2.70,95%CI 1.55~4.69),超重(OR=2.13,95% CI 1.24~3.67),以及最低CD4T细胞数50~ 199个/μl(OR=1.95,95%CI 1.08 ~3.51)和最低CD4T细胞数低于50个/μl(OR=2.95,95% CI1.47~5.91)是高血糖的关联因素.结论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其血糖的变化,尤其是具有高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超重以及曾经CD4T细胞最低值小于200个/μl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糖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死亡评价指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曾亮 马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5-748,共4页
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出现以来,艾滋病已从致命性疾病转变为可控的慢性传染病。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行针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免费抗病毒治疗,为进一步评价抗病毒治疗的公共卫生效果,需要采用死亡评价指标。常用的死亡评价指标... 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出现以来,艾滋病已从致命性疾病转变为可控的慢性传染病。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行针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免费抗病毒治疗,为进一步评价抗病毒治疗的公共卫生效果,需要采用死亡评价指标。常用的死亡评价指标包括死亡率、病死率、超额死亡率、标化死亡比、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和期望寿命。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价时所使用的各种死亡指标,并分别阐述这些指标的应用范围和意义,提出我国今后应在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价中增加期望寿命和疾病负担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死亡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中国≤2岁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后血脂变化
10
作者 魏来 赵燕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2岁母婴传播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ART后血脂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8年全国初始ART的经母婴传播感染的≤2岁HIV感染婴幼儿启动ART的基线和随访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C、TG水平变化并用Logistic回归... 目的了解中国≤2岁母婴传播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ART后血脂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8年全国初始ART的经母婴传播感染的≤2岁HIV感染婴幼儿启动ART的基线和随访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C、TG水平变化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符合条件的147例HIV感染婴幼儿中,未启动ART时的基线显示TC、TG的异常率分别为9.52%(14/147)和46.94%(69/147),ART 12个月后异常率分别为53.06%(78/147)和48.30%(71/147)。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含LPV/r的一线方案(P=0.001)是TC异常升高的危险因素;TG异常升高与含LPV/r方案的使用(P<0.001)和基线年龄别身长(HAZ)<-2(P=0.003)有关。结论≤2岁HIV感染婴幼儿启动ART后,使用含LPV/r的一线ART方案及基线HAZ<-2者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应予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婴幼儿 血脂
原文传递
2012—2017年经性传播感染HIV青少年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梦娇 赵燕 +1 位作者 赵德才 马烨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6-349,409,共5页
目的了解经性传播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ART)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2—2017年全国9 862例经性传播感染HIV青少年ART启动时的基线资料,确证阳性后30天内启动ART定义为及时ART,分析及时启动ART... 目的了解经性传播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ART)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2—2017年全国9 862例经性传播感染HIV青少年ART启动时的基线资料,确证阳性后30天内启动ART定义为及时ART,分析及时启动AR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9 862例青少年感染者中,44.07%及时启动ART,中位启动时间14天(7~21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较小者(15~17岁)[比值比(OR)=1.452,95%可信区间(CI):1.321~1.596]、CD4^+ 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200个/μL者(OR=1.607,95%CI:1.414~1.825)和2016—2017年期间(OR=2.310,95%CI:2.017~2.645)更可能及时启动ART,男男性行为者(MSM)(OR=0.800,95%CI:0.718~0.891)更可能延迟启动ART。结论重点推动MSM、CD4细胞计数较高和较大年龄青少年感染者及时启动ART,可提高HIV感染青少年人群的治疗及时性,以降低其发病死亡风险和传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青少年 抗病毒治疗 及时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冉 穆薇薇 +7 位作者 孙鑫 李惠琴 张伟伟 赵清霞 吴亚松 马烨 赵德才 张福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0~15岁 HIV 感染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探讨分析该人群发生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的儿童治疗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对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0~15岁 HIV 感染儿童,通... 目的:了解中国0~15岁 HIV 感染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探讨分析该人群发生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的儿童治疗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对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0~15岁 HIV 感染儿童,通过 WHO Anthro (plus)软件计算身高及体质量 Z 值(Z‐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项 Logistic 模型进行儿童急性、慢性、混合型营养不良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3138例 HIV 感染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基线数据显示,1645例(52.42%)存在营养不良。按照营养不良的分型,其中慢性营养不良者1248例(39.77%),急性营养不良者275例(8.76%),混合型营养不良者122例(3.89%)。多因素分析显示,CD4+ T 淋巴细胞基线水平<200个/μL 为发生急性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校正比值比(aOR)=2.27,95% CI :1.68~3.06];居住地为农村(aOR =1.30,95% CI :1.11~1.53)、CD4+ T 淋巴细胞基线水平<200个/μL(aOR =1.98,95% CI :1.65~2.38)、CD4+ T 淋巴细胞基线水平200~350/μL(aOR =1.38,95% CI :1.13~1.69)、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aOR =1.34,95% CI :1.13~1.59)均为发生慢性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11~15岁(aOR =2.38,95% CI :1.46~3.88)、基线 CD4+ T 淋巴细胞基线水平<200/μL (aOR =4.99,95% CI :3.04~8.21)、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aOR =2.45,95% CI :1.65~3.66)为发生混合型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有很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不同类型的营养不良均与免疫状态低下相关。应加强对 HIV 感染儿童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尽可能降低 HIV 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同时加强对该人群营养状况的监测及营养补充,进一步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营养不良 儿童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经性传播HIV感染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生存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梦娇 赵燕 +1 位作者 赵德才 马烨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了解经性传播HIV感染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全国2765例经性传播的HIV感染青少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两年内病毒抑制效果和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 目的了解经性传播HIV感染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全国2765例经性传播的HIV感染青少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两年内病毒抑制效果和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765例青少年感染者中有检测结果的2451例病毒抑制率达到90.06%;死亡47例,死亡者中位治疗生存时间6.8个月(3.4~14.5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毒抑制失败与初治年龄偏低(15岁,OR=2.218, 95%CI:1.229~4.004)、异性性传播女性(OR=1.557, 95%CI: 1.093~2.219)、基线 CD4^+T细胞<200个/μL(OR=2.413, 95%CI:1.569~3.709)、非替诺福韦的初始治疗方案(OR=1.460,95%CI/:1.066~1.998)有关。Cox回归分析显示,异性性传播女性(调整HR=2.259, 95%CI:1.181~4.319)、基线 WHO 临床IV期(调整HR=2.933, 95%CI:1.446~5.950)、基线 CD4^+T 细胞<200 个/μL(调整HR=9.865, 95%CI:3.694~26.348)是经性传播HIV感染青少年死亡的风险因素。结论尽早检测发现并治疗青少年HIV感染者,并通过关注低龄、异性性传播女性,优化治疗方案等措施,以达到降低死亡风险及传播风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病毒抑制 CD4^+T细胞
原文传递
18岁及以上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小茜 马烨 +5 位作者 豆智慧 吴亚松 赵德才 蔡卫平 李勇 董兴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0-745,共6页
目的 观察并比较≥18岁HIV感染者(感染者)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36个月内,不同年龄组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水平,探讨年龄因素对参加ART的感染者CD4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 目的 观察并比较≥18岁HIV感染者(感染者)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36个月内,不同年龄组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水平,探讨年龄因素对参加ART的感染者CD4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柳州市和昆明市3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初次接受ART年龄≥18岁感染者,观察时间为初次接受ART之日(基线)起满36个月。研究对象基线和随访数据通过国家ART信息系统收集。按照基线年龄分组为18~49岁组、50~59岁组和≥60岁组。CD4计数按照基线水平分为〈200个/μl和200~350个/μl两层。以基线和治疗36个月内不同时间CD4计数水平为因变量,应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基线年龄、病毒抑制情况、性别、基线CD4/CD8比值以及开始ART方案等因素对CD4计数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5 331例感染者数据。基线CD4〈200个/μl和200~350个/μl两层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 P=0.938)。在基线CD4〈200个/μl层,50~59岁组和≥60岁组在ART 36个月内的CD4计数水平均低于18~49岁组;在基线CD4为200~350个/μl层,50~59岁组与18~49岁组的CD4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组的CD4计数水平低于18~49岁组。结论 年龄是ART后CD4计数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50岁感染者应该更早启动ART,有助于其免疫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年龄 CD4+T淋巴细胞计数 混合效应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两州市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确诊后即治疗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静 罗云学 +2 位作者 陈勇志 董兴齐 赵燕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2016-2018年新报告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确诊后即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间云南省两州市新检测发现的年龄≥18岁、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分别描述... 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2016-2018年新报告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确诊后即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间云南省两州市新检测发现的年龄≥18岁、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分别描述在确证后7天内、30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并用COX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18年新发现的4 409例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7天内治疗率分别为38.82%(599/1 543)、41.46%(631/1 522)、47.99%(645/1 344),30天内治疗率分别为69.35%(1 070/1 543)、71.88%(1 094/1 522)、80.95%(1 088/1 344)。多因素分析显示已婚有配偶、性伴数量≥3个、报告地居民、样本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更可能及早启动治疗,缺少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者更不易启动治疗。结论两州市2016-2018年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率逐年上升,未婚、离异或丧偶、非报告地居民、低文化水平、检测来源非自愿咨询检测、无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是确诊后即治疗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诊断即治疗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CD4^(+)T淋巴细胞及身体成分与重庆市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的关联分析
16
作者 陈晨 徐杰 +4 位作者 江震 吴国辉 张裕强 赵燕 吴尊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索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水平与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患病的关联关系及体成分指标对二者的修饰作用。方法2022年5—10月于重庆市江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内7家抗病毒治疗点招募485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老年... 目的探索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水平与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患病的关联关系及体成分指标对二者的修饰作用。方法2022年5—10月于重庆市江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内7家抗病毒治疗点招募485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老年HIV感染者。采用自制问卷通过面对面调查收集对象基本特征(年龄和性别)、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情况)和疾病史情况(包括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资料。采用Fried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生理衰弱情况。进行体质(步速、握力、身高和体重)和体成分(骨骼肌量、体脂肪量和基础代谢率)测量。由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对象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资料。计算老年感染者生理衰弱现患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不同CD4水平对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的影响,并对体成分指标进行亚组分析探索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485例对象年龄为(72±5)岁,其中>70岁者占48.2%(234例),男性占70.9%(344例),且已全部启动抗病毒治疗。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率为7.4%(36/4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成分指标、ART时长、病毒载量和合并症数量等因素后,CD4细胞水平增加与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患病风险下降相关;CD4细胞每增加5.0×10^(7)个/L,老年感染者生理衰弱患病风险下降12%[OR(95%CI):0.88(0.76~1.01)];与CD4细胞低水平组相比,CD4细胞正常水平组生理衰弱风险下降69%[OR(95%CI):0.31(0.10~0.92)]。体成分指标亚组分析显示:CD4细胞水平与生理衰弱的关联在高骨骼肌量和高基础代谢率感染者中更强(P交互值<0.05)。结论重庆市老年HIV感染者生理衰弱率相对较低;CD4细胞水平、骨骼肌量和基础代谢率与生理衰弱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老年人 CD4^(+)T淋巴细胞 身体成分 生理衰弱
原文传递
HIV/AIDS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及方法探讨 被引量:21
17
作者 于兰 王黎明 +6 位作者 唐志荣 黄少彪 蒙志好 周平 刘伟 赵燕 张福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7-382,共6页
目的在HIV/AIDS患者中筛查活动性结核(TB),并对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活动性TB诊断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调查南宁市和柳州市4家AIDS定点诊疗机构的660例HIV/AIDS患者,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或至少... 目的在HIV/AIDS患者中筛查活动性结核(TB),并对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活动性TB诊断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调查南宁市和柳州市4家AIDS定点诊疗机构的660例HIV/AIDS患者,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或至少有TB可疑症状之一的HIV/AIDS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痰抗酸染色涂片和液体快速培养检查。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4200个/mm^3的患者占76.1%(502/660)。HIV/AIDS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为22.9%(151/660),其中肺结核占74.8%(113/151),1/3的患者有肺外累及,肺外TB以淋巴TB为主,占68.1%。在痰涂片和胸部x线平片均不支持活动性TB的患者中培养阳性的占20.1%(53/264)。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38.5%(35/91)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论本研究HIV/AIDS患者中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为22.8%。痰的快速培养在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HIV/AIDS患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以及肺外TB比例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诊断
原文传递
47例汉族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高变1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亚松 陈德喜 +4 位作者 陈新月 石英 柳雅立 张洪海 吴昊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6-448,共3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HIV-1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的非编码区的高变1区(HR1)突变情况,探讨HIV对线粒体影响。方法分离47例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无机会性感染的HIV/AIDS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DNA...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HIV-1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的非编码区的高变1区(HR1)突变情况,探讨HIV对线粒体影响。方法分离47例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无机会性感染的HIV/AIDS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DNA非编码区HR1的大约600bp的DNA片段,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和剑桥序列比对,分析突变位点以及各位点的突变频率。结果HIV/AIDS患者在非编码HR1区(核苷酸位点16024-16383之间)有124个位点存在多态性,碱基变化率为0-20.47%(中位数为5.33%)。大多数突变方式是C→T或T→C的变化。在第16223核苷酸位点,共出现了36个C→T改变,发生率为70.97%(36/47);在第16362核苷酸位点,共出现了26个T→C变化,发生率为55.32%(26/47),3个T→C改变,发生率为6.38%(3/47);与以往报道数据类似。结论HIV-1可能导致线粒体非编码区突变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线粒体 DNA 突变
原文传递
替诺福韦肾脏毒性及其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亚松 张福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7期539-540,543,共3页
替诺福韦酯(TDF)是单磷酸腺苷的类似物,具有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反转录酶的活性。用TDF治疗HIV感染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其与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肾功能下降和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已经有一些关于... 替诺福韦酯(TDF)是单磷酸腺苷的类似物,具有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反转录酶的活性。用TDF治疗HIV感染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其与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肾功能下降和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已经有一些关于TDF毒性的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一些与肾脏清除TDF的转运蛋白,如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BC转运体)等可能在肾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其有关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TDF相关的肾小管病的风险。本文对TDF的结构和一些与肾脏毒性有关的药理遗传学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 肾毒性 遗传易感性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