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和糖尿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包基层应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颜流霞 张新卫 +4 位作者 陈晓荣 王浩 陈波 李剑虹 赵文华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肥胖和糖尿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包基层应用情况,为肥胖和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进行慢性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干预应用。利用"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将514名调查对象划分为肥胖或糖... 目的分析肥胖和糖尿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包基层应用情况,为肥胖和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进行慢性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干预应用。利用"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将514名调查对象划分为肥胖或糖尿病高危组(306例)、肥胖组(132例)、糖尿病组(76例),并给予相应的适宜技术工具包。3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适宜技术工具应用情况。应用SAS 9.2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4.0%的调查对象认为肥胖和糖尿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包的要点容易掌握,91.4%的居民认为使用适宜技术工具包对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帮助,88.1%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这些适宜技术工具,71.6%的居民表示会推荐他人使用适宜技术工具,如果适宜技术工具为有偿使用,67.1%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购买。多元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人群分组是影响适宜技术工具包可掌握性和有益性评价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较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了这些适宜技术工具(OR=2.22,95%CI:1.12~4.39),也更愿意推荐他人使用(OR=1.76,95%CI:1.11~2.78)。职业是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对被调查者对适宜技术的可掌握性、使用性、推荐他人使用、购买意愿和有益性评价均有影响。结论社区居民对肥胖和糖尿病防控适宜技术工具包较为认可,可进一步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糖尿病 适宜技术 应用
原文传递
2013年中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夏云婷 闫慧敏 +9 位作者 王丽敏 刘少 徐婷玲 申涛 张梅 张笑 李纯 黄正京 赵振平 李剑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1-626,共6页
目的了解2013年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采取体重控... 目的了解2013年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等信息;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个体的BMI、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FPG、餐后2 h血糖、TC、TG、LDL-C和HDL-C。剔除关键信息缺失者152人,最终对87 545名调查对象资料进行分析。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6.3%(95%CI:14.9%~17.7%)。在所有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12 133名患者中,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40.9%,95%CI:38.4%~43.3%)、饮食运动组合(31.5%,95%CI:28.9%~34.0%)、运动(22.8%,95%CI:21.0%~24.6%)和药物(1.3%,95%CI:1.0%~1.7%)。有利于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因素有女性(OR=1.26,95%CI:1.15~1.38)、低年龄(18~44岁,OR=1.51,95%CI:1.31~1.74)、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4.52,95%CI:3.76~5.43)、高年收入(2.4~万元,OR=1.94,95%CI:1.63~2.30)等;不利因素有农村(OR=0.63,95%CI:0.55~0.72)等。结论我国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且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成年人 体重控制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鑫 王文绢 +2 位作者 张润 由晓庆 李剑虹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50-755,789,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关系。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抽取11个省(市),再从中选择60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27604人,...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关系。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抽取11个省(市),再从中选择60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27604人,数据清理后共26794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腹型肥胖与AMI发病的关系。结果26794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6.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56例AMI事件。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正常、BMI<24 kg/m^(2)组相比,腹型肥胖、BMI<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85%(HR=1.85,95%CI:1.14~3.01),腹型肥胖、BMI≥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56%(HR=1.56,95%CI:1.11~2.18),而WC正常、BMI≥24 kg/m^(2)组与AMI的发病风险无相关(HR=0.85,95%CI:0.49~1.47)。结论无论BMI值为多少,腹型肥胖都是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 腹型肥胖 急性心肌梗死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