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20年中国不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1
作者 常诗琳 王静雷 +3 位作者 刘拓 赵玉明 司向 石文惠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641,共6页
目的了解2010—2020年中国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趋势。方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获取2010—2020年中国各省、地(市)、县(区)疾控中心自报信息,包括在职人员数量、在编人员数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人... 目的了解2010—2020年中国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趋势。方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获取2010—2020年中国各省、地(市)、县(区)疾控中心自报信息,包括在职人员数量、在编人员数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等,由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各地区年末人口。描述疾控中心人员数量和结构,计算平均速度、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人力资源集聚度(HRAD)及其与人口集聚度(PAD)的差值;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10—2020年疾控中心在职人数和在编人数增长量分别为1.73万和1.83万名,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94%和1.14%,高于我国年末人口平均增长速度(0.52%),在职和在编人数的AAPC分别为0.93%和1.03%,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均P<0.01);2010—2020年中国每万人口疾控在编人数由1.14名逐年增长至1.21名;每万人口疾控在职人数2010—2017年由1.31名降至1.27名,2018—2020年由1.28名升至1.37名,APC分别为-0.40%和3.73%,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均P<0.05)。2019年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分别为86.01%(49145/57140)、83.75%(48813/58286)和79.54%(40735/51213)。2010—2020年中国疾控中心人员学历均值由1.91分增至2.43分,职称均值由1.39分增至1.53分。2010—2020年东部和西部地区疾控中心人员平均工作年限分别由19.37和20.13年降至19.04和18.24年,中部地区平均工作年限由20.28年增至21.15年。东部和中部地区HRAD均>1,西部地区<1;东部地区HRAD-PAD<0,中部和西部地区接近0。结论2010—2020年我国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数量提升、结构优化,但集聚度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力资源 变化趋势 集聚度
原文传递
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水质检测能力调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灿 高圣华 +1 位作者 邢方潇 张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836-843,共8页
目的了解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为促进疾控机构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度全国各级疾控中心(CDC)水质检测能力数据,分析不同级别、不同地区CDC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目的了解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为促进疾控机构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度全国各级疾控中心(CDC)水质检测能力数据,分析不同级别、不同地区CDC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的全项指标(106项)和常规指标(42项)的检测能力。不同级别、不同地区CDC检测能力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省级、省会城市、地级和县(区)级CDC,全项指标的检测能力M(P_(25),P_(75))分别为106(104,106)、106(104,106)、94(60,104)、37(33,42),各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32.56,P<0.001);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分别为42(42,42)、42(42,42)、40(40,42)、36(32,40),各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396.76,P<0.001)。两两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县(区)级CDC全项指标、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均低于省级、省会城市、地级C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的P<0.001)。不同地区省级、省会城市CDC全项指标和常规指标检测能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7和4.04、8.69和5.42,P>0.05),不同地区地级、县(区)级全项指标和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0.16和36.16、177.36和154.56,P<0.001),两两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华东地区检测能力最高,西北地区CDC显著低于其它地区(校正后的P<0.001)。常规指标中,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指标检测能力最低;非常规指标中,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微囊藻毒素和草甘膦等指标的检测能力最弱。结论经过十多年的检测能力建设,疾控系统水质检测能力较2008年有一定提升,但是检测能力水平与能力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县(区)级CDC和西北地区CDC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今后应该重点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 饮用水 水质 检测能力
下载PDF
中国城市卫生健康系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评价
3
作者 江超 王裕 +6 位作者 潘力军 杨文静 董家华 闫旭 张明雪 梁津峰 王姣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5年第4期270-276,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带的城市卫生健康系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为健康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建立中国区域卫生健康系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建立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带的城市卫生健康系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为健康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建立中国区域卫生健康系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建立评价模型,分析2017至2021年间哈尔滨市、海口市、石家庄市、西宁市、盐城市和宜昌市等六个城市的卫生健康系统健康适应能力及变化趋势,根据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将城市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划分为Ⅰ级低水平、Ⅱ级中等水平、Ⅲ级高水平。结果2017—2021年,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所有城市健康适应能力均达到Ⅱ级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间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存在地区差异,其中西宁市评分最高,为0.6675,其次为石家庄市,为0.6172,评分最低的地区为宜昌市,仅为0.3717。结论2017至2021年,城市卫生健康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不同城市间的健康适应能力仍存在差异。因此,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以提升卫生健康系统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健康适应 指标体系 能力评价
下载PDF
中国4个城市大气臭氧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4
作者 李安琪 李娜 +4 位作者 李韵谱 韩京秀 王秦 刘喆 徐春雨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514-525,共12页
臭氧已成为影响中国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为探究其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收集保定、盐城、自贡和广州4个城市2019—2022年逐日因呼吸疾病住院人数、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h)和气象因素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 臭氧已成为影响中国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为探究其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收集保定、盐城、自贡和广州4个城市2019—2022年逐日因呼吸疾病住院人数、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h)和气象因素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城市水平分析大气O_(3)-8h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数的关联性,并采用随机效应Meta分析整合城市水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数,并存在滞后效应;城市合并分析结果显示,O_(3)-8h每升高10μg·m^(-3),总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炎日住院人数分别增加0.49%(95%置信区间(CI):0.30%—0.68%,滞后3 d)、0.86%(95%CI:0.54%—1.18%,滞后2 d)和0.74%(95%CI:0.31%—1.17%,滞后4 d)。不同城市的效应强度以及最佳滞后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儿童和≥60岁老年人群对臭氧的呼吸系统效应更为敏感,不同性别间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臭氧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序列分析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农村环境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查玉娥 夏云婷 +1 位作者 陈国良 姚伟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4-58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农村环境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措施的效果,比较干预前后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及居民个人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改变,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河南和四川省各选择1个乡镇,于2016—2... 目的通过分析农村环境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措施的效果,比较干预前后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及居民个人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改变,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河南和四川省各选择1个乡镇,于2016—2018年在所选乡镇所有村开展环境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前后分别调查每村环境卫生状况并每村随机调查10名居民及家庭环境卫生状况。结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后37个村有健康教育资源的村增多,有管理制度及规划的村增多,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村减少。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 369户、373户家庭,干预后使用自来水的家庭由69.11%增加到85.79%,使用卫生厕所家庭由40.11%增加到54.16%,家庭室内卫生、庭院卫生、厕所卫生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居民个人卫生知识总知晓率由58.81%提高到70.38%,卫生行为总形成率由45.29%提高到6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并建立健康教育宣传长效机制,能改善村容村貌并提高农村居民环境卫生相关的卫生知识,促进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自身卫生素养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环境卫生 居民 知识及行为
下载PDF
识别公共场所危害因素 促进人群健康风险控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莉 王先良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2期77-78,91,共3页
公共场所存在多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可产生人体健康风险,导致传染性疾病暴发和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全面了解我国重点公共场所内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公共场所疾病防控工作和健康防护,为有效降低脆弱人群健... 公共场所存在多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可产生人体健康风险,导致传染性疾病暴发和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全面了解我国重点公共场所内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公共场所疾病防控工作和健康防护,为有效降低脆弱人群健康风险提供基础证据。本期专栏针对宾馆、候车室、商场超市、理发美容店等重点公共场所,从场所环境卫生问题现况、健康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效果等多个角度,展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近年来的工作进展,以期为加强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危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公共场所 健康危害因素 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的健康效益预估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情 朱欢欢 +2 位作者 杜鹏 赵靓 李湉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0-228,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病负担,并对该地区在“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下的未来PM2.5疾病负担进行了预估研究,分析了PM2.5污染控制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为15.11×10^4例.②若不考虑人口变化,未来空气质量按“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改善,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将分别降至11.49×10^4、10.62×10^4和9.85×10^4例,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23.96%、29.72%和34.79%.③分年龄段和分疾病对比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群PM2.5相关超额死亡数的占比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与PM2.5相关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超额死亡数在PM2.5相关超额死亡总数中占比最大,且有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未来空气质量的改善将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但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较重,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以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 “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 健康效益评估
下载PDF
某典型焦化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8
作者 陈嘉禾 李明姣 +3 位作者 王知颖 董小艳 阮鸿洁 王琼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为探究焦化厂不同区域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对某焦化厂生产区域与非生产区域土壤的污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特征比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不同区域污染的来源,并评估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该焦... 为探究焦化厂不同区域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对某焦化厂生产区域与非生产区域土壤的污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特征比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不同区域污染的来源,并评估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该焦化厂土壤的PAHs浓度均低于第二类建设用地标准;生产区域土壤的PAHs浓度高于非生产区域,二者均以中等、低分子量的PAHs为主。生产区域土壤污染主要来自煤炭燃烧源,非生产区域的土壤污染来自煤炭燃烧源、交通源以及液化石油燃烧源。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焦化厂土壤PAHs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厂 土壤污染 多环芳烃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典型物流仓储类退役场地土壤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分析
9
作者 蔡敏琦 李明姣 +2 位作者 陈嘉禾 张丹 杜喜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7,共9页
为探究物流仓储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北方某市郊区物流仓储退役场地为研究区域,检测分析4个样地土壤的污染水平,并进一步评价污染物的累积程度及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浓度水平均未... 为探究物流仓储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北方某市郊区物流仓储退役场地为研究区域,检测分析4个样地土壤的污染水平,并进一步评价污染物的累积程度及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浓度水平均未超过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第二类建设用地标准值,但部分重金属元素特别是Pb和Hg的浓度高于区域背景值,且4个样地的重金属综合累积指数均超过1,说明物流仓储活动对该地区的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显示,4个样地的总致癌风险均高于1×10^(−6),属于不可接受水平,需要进一步关注污染的潜在人群健康损害。研究结果可为物流仓储场地土壤污染防控以及潜在风险识别和管控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仓储 重金属 表层土壤污染 累积性指数 环境健康风险
下载PDF
1990—2019年全球环境危险因素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再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静怡 孟聪申 韩京秀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70-176,共7页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全球归因于环境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报告及全球疾病负担协作网络公布的GBD数据库,获得自1990-2019年全球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归因死亡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全球归因于环境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报告及全球疾病负担协作网络公布的GBD数据库,获得自1990-2019年全球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归因死亡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并通过绘制时间变化趋势图和计算年度变化率,分析近30年全球环境危险因素暴露及归因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环境危险因素中大气臭氧(O_(3))和环境铅的人群暴露风险最高,人群暴露风险比例分别为54.34%和51.26%;归因于环境危险因素的过早死亡数和DALY分别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9.9%和14.3%,其中导致疾病负担最重的环境危险因素是空气污染,其次是不安全的水、卫生设施和洗手,非适宜温度以及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其归因死亡数分别为667、166、196和99万人(分别占全球死亡数的11.8%、2.9%、3.5%和1.7%),其归因DALY分别为21 328、8 754、3 760和2 356万人年(分别占全球DALY的8.4%、3.5%、1.5%和0.9%)。1990-2019年,全球大气颗粒物污染和O_(3)污染的暴露风险和疾病负担均呈增加趋势。此外,住宅氡污染的疾病负担也呈现上升趋势,而室内空气污染,不安全的水、卫生设施和洗手导致的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结论 环境危险因素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大气颗粒物和O_(3)污染、住宅氡污染和环境铅暴露,需控制其污染水平,降低健康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危险因素 暴露评估 全球疾病负担
下载PDF
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和脆弱人群的筛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佳 王姣 +4 位作者 李永红 王裕 何江 赵程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4-330,337,共8页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系统疾病急诊数的关系,筛选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并进一步探讨对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滞后效应。结果共收集到研究期间宜昌市67492例急诊病例,极端降水对总人群、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日急诊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滞后天数为14 d,累积相对风险度(the 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分别为1.401(95%CI:1.108~2.772)、3.267(95%CI:1.407~7.587)、2.639(95%CI:1.170~5.953)、2.435(95%CI:1.368~4.335)。男性、女性、(18~59)岁和≥60岁年龄组的CRR分别为1.403(95%CI:1.087~1.811)、1.400(95%CI:1.046~1.873)、1.329(95%CI:1.040~1.698)、1.587(95%CI:1.075~2.343)。结论极端降水可显著增加总人群的急诊风险,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敏感性疾病,男性、女性普遍易感,18岁以上成人为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敏感性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中国十省市土壤重金属镉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日 张盈盈 +4 位作者 臧加伟 郑泽华 杜艳君 班婕 王情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9期680-685,695,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十省市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污染情况,评估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与健康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0年全国十省市1200个点位共1730份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监测数据,基于单因素污染指... 目的了解我国十省市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污染情况,评估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与健康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0年全国十省市1200个点位共1730份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监测数据,基于单因素污染指数法、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开展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1730份土壤数据中镉的浓度平均值为0.29 mg/kg,超标点位率为29.6%(355/1200);镉平均浓度最高年份为2016年(0.42 mg/kg),最低年份为2018年(0.21 mg/kg)。单因素污染指数法显示分别有269、72和37份土壤数据提示有轻度、中度、重度的镉污染现象。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镉对儿童产生的致癌风险范围在1.63×10^(-9)~2.09×10^(-5)之间,成人在8.58×10^(-10)~1.10×10^(-5)之间,两者均值均低于US EPA提出的最大可接受致癌风险10^(-6),但有500份土壤数据中镉对儿童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148份土壤数据中镉对成人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中镉浓度及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四川省的土壤镉对儿童群体的致癌风险均值高于10^(-6)。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中各途径风险值均小于阈值1。结论我国十省市监测点位土壤中重金属镉非致癌风险总体较低,预期不会造成明显非致癌危险;局部地区污染较重,已对人体产生了可能的致癌健康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镉 生态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的优先筛选方法及中国优先污染物筛选结果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琳豆 崔倩 +2 位作者 杨波 董小艳 王琼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8期611-619,共9页
目的探索和分析环境污染物筛选常用方法的适用性及我国已筛选出环境污染物的特征。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分析法,了解几类常用的污染物筛选方法及其适用性,重点关注我国已筛选出环境污染物的特征;综合全国... 目的探索和分析环境污染物筛选常用方法的适用性及我国已筛选出环境污染物的特征。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分析法,了解几类常用的污染物筛选方法及其适用性,重点关注我国已筛选出环境污染物的特征;综合全国范围及我国多地区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自然与受污染环境中污染物数量排序前三位的优先污染物类别。结果综合评分法、Hasse图解法、潜在危害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均为我国环境污染物筛选工作的常用方法,其中,综合评分法的使用更为广泛,多项研究报道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重金属类物质被列为优先污染物。结论综合评分法在我国的环境污染物筛选工作中运用较多,相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优势性。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重金属类物质均为我国环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类优先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筛选方法 优先排序 关键词分析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顺顺 陆开来 +4 位作者 马润美 刘欣 班婕 费鲜芸 李湉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国近地面臭氧浓度高精度模拟方法。方法基于2013—2017年的多源数据,建立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全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模型。结果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性能最佳,R^(2)为0.752,RMSE和MAE... 目的探索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国近地面臭氧浓度高精度模拟方法。方法基于2013—2017年的多源数据,建立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全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模型。结果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性能最佳,R^(2)为0.752,RMSE和MAE分别为23.264和16.094μg/m^(3)。地面下沉短波辐射为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的最关键因素。结论基于气象、地理、排放等多元变量的RF模型可实现近地面臭氧高精度模拟。未来可进一步引入空气污染物的自然源排放量数据以提高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模拟 机器学习算法 多源数据
下载PDF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死亡风险的预估 被引量:9
15
作者 陆开来 班婕 +3 位作者 王情 陈晨 许怀悦 李湉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9-357,共9页
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近期、中期及远期温度热相关人群超额死亡风险,为未来热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网格化日均气温数据集与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日均气温数据、历史人口数据与3种生育率情景下未来人口数据以... 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近期、中期及远期温度热相关人群超额死亡风险,为未来热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网格化日均气温数据集与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日均气温数据、历史人口数据与3种生育率情景下未来人口数据以及死因数据资料计算的热效应暴露-反应关系,计算每日热相关死亡人数。结果表明:(1)未来中国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北方地区升温幅度较大。(2)1986—2005年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约为7.1(95%置信区间:5.7—8.5)万。(3)RCP2.6、RCP4.5情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1世纪末,不同情景下的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均高于基准年代。(4)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在黄淮海地区以及成渝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在RCP2.6、RCP4.5情景下北方地区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在21世纪30年代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死亡风险将上升,而在RCP2.6情景下可以有效抑制其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效应 超额死亡 预估
下载PDF
中国21个地区隔日温差对人群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和佳 黄钰姝 +2 位作者 李永红 程义斌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54-262,共9页
目的探索隔日温差(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21个地区2014-2018年的每日气象因素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和死因统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 目的探索隔日温差(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21个地区2014-2018年的每日气象因素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和死因统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和多元Meta分析,估计不同季节的TCN对每日总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不同季节的TCN对每日总死亡人数均有显著影响,且阈值不同。冷季时,P_(95)TCN(升温)的14天累积相对危险度(CRR)为0.868(_(95)%CI:0.794,0.948),而P_(5)(降温)对每日总死亡人数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暖季时,P_(95)TCN(升温)的7天CRR为1.078(_(95)%CI:1.009,1.152),而P_(5)(降温)的7天CRR为0.929(_(95)%CI:0.889,0.971)。冷季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更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暖季时,循环系统疾病人群、女性和≥65岁人群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南北区域的分析显示,北方城市的人群对P_(95)TCN的影响更加敏感。结论不同季节的极端TCN与人群死亡的风险存在关联,冷季时升温可降低人群死亡风险,而暖季时升温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降温可降低人群死亡风险。健康促进策略应该考虑相邻两天之间的温度变化对人群死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日温差(TCN)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多元Meta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评估
17
作者 何江 张在丽 +9 位作者 吴金伟 王裕 李新和 赵程 郭佳 柳艳香 李永红 李胜国 姚孝元 程义斌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 评估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云南省腾冲市随机选择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选择600名常住社区居民,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气候变化健康调查,期间对干预组开展为... 目的 评估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云南省腾冲市随机选择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选择600名常住社区居民,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气候变化健康调查,期间对干预组开展为期一年的气候变化健康干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健康干预对气候变化健康知识、态度、风险感知及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健康干预,社区居民气候变化态度和适应行为得分分别提高了2.70%(t=3.32,P<0.05)和5.08%(t=5.60,P<0.05),但风险感知得分降低了3.27%(t=-4.70,P<0.05),知识和总得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已婚和离异/丧偶、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水平中等(3~8万元)的人群健康干预服务效果更显著。结论 健康干预能够促进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态度和适应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效果评估 健康干预 气候变化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人群血硒水平与虚弱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俊鑫 魏源 +9 位作者 陈晨 周锦辉 熊家惠 王君 罗宇菲 李晨峰 赵峰 吕跃斌 皮静波 施小明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硒水平与虚弱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项目,以2017—2018年调查的中国9个长寿地区2464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硒水平与虚弱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项目,以2017—2018年调查的中国9个长寿地区2464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使用虚弱指数量表评定调查对象的虚弱程度,收集空腹静脉血,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硒的内暴露水平。根据血硒水平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_(1)~Q_(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硒水平与虚弱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研究血硒水平与虚弱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246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4.55±11.38)岁,其中男性1180名(47.89%),女性1284名(52.11%);非虚弱者1866名(75.73%),虚弱者为598名(24.27%)。男性和女性血硒水平的几何均数分别为109.73和108.33μg/L;(65~79)、(80~89)、(90~99)和≥100岁老年人血硒水平的几何均数分别为119.15、106.54、102.12、98.04μg/L。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硒水平Q_(1)组老年人相比,血硒水平较高者虚弱的患病风险较低,Q_(2),Q_(3),Q_(4)组的OR(95%CI)值分别为0.68(0.49~0.96)、0.65(0.46~0.92)和0.59(0.40~0.87)。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血硒水平与老年人虚弱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P_(非线性)<0.01)。结论我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硒水平与虚弱患病风险存在负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老年人 虚弱
下载PDF
2022年中国重点流域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农药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估
19
作者 陈永艳 吕佳 +3 位作者 张岚 叶必雄 高圣华 金宁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6-733,共8页
目的 分析农药类污染物在我国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分布情况及暴露水平,评价长期摄入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方法 于2022年在中国重点流域及湖库沿线的17个典型城市内选取83家典型水厂采集其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样品,采用在线固相萃取-超... 目的 分析农药类污染物在我国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分布情况及暴露水平,评价长期摄入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方法 于2022年在中国重点流域及湖库沿线的17个典型城市内选取83家典型水厂采集其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样品,采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乙草胺、莠去津、乐果、马拉硫磷、克百威、敌敌畏、毒死蜱、对硫磷、氟乐灵、稻瘟灵、西草净、甲基对硫磷及甲霜灵13种农药及多菌灵、马拉氧磷、3-羟基克百威、脱乙基莠去津、脱异丙基莠去津及羟基莠去津6种环境代谢产物,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样品中19种农药及代谢产物总浓度为0.1~1299.4 ng/L,中位数为64.7 ng/L,其中有5种农药或代谢产物检出率大于80%,分别为乙草胺、莠去津、羟基莠去津、脱乙基莠去津和甲霜灵。498份样品中检出≥6种农药或其代谢产物的样品占77.7%。丰水期样品中农药总浓度为1.1~1299.4 ng/L,中位数为69.2 ng/L,日均暴露剂量中位数2.3 ng/(kg·d);枯水期样品中农药总浓度为0.1~543.5 ng/L,中位数为60.2 ng/L,日均暴露剂量中位数2.0 ng/(kg·d)。498份样品中敌敌畏最大致癌风险值为2.0×10^(-7),氟乐灵最大致癌风险值为1.1×10^(-10)。19种农药及代谢产物非致癌风险危害指数≤6.0×10^(-3),其中南水北调中线、黄河下游、南水北调东线、辽河、松花江流域最大危害指数为2.0×10^(-3)~6.0×10^(-3),其他流域<1.0×10^(-3)。结论 2022年中国重点流域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都检出农药,检出的农药总浓度最高可达1299.4 ng/L。其致癌风险均小于10^(-6),非致癌风险危害指数全部小于1,均低于可接受风险;鉴于饮用水中农药及代谢产物赋存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农药类污染物的健康风险仍应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饮用水 重点流域 分布特征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德尔菲法探索中国老年人群健康长寿实施策略
20
作者 柴鑫 崔佳 +4 位作者 叶丽红 吕跃斌 邵瑞太 张娟 施小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3-890,共8页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探索中国老年人群健康长寿实施策略。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确定实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实施策略框架,初步制定实施策略条目清单。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老年人健康长寿实施策略,于2022年8月至12月邀请25名来自临床医学...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探索中国老年人群健康长寿实施策略。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确定实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实施策略框架,初步制定实施策略条目清单。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老年人健康长寿实施策略,于2022年8月至12月邀请25名来自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基础研究、养老服务产业等领域的专家,通过邮件发放咨询问卷,要求专家对各条实施策略的重要性、可行性、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进行评价,分析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最终确定适合中国老年人群重要且可行的健康长寿实施策略。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6.00%(24/25)和79.17%(19/24),权威程度分别为(0.76±0.19)和(0.77±0.17)分;重要性评分分别为(4.32±0.84)和(4.36±0.82)分,可行性评分分别为(3.72±1.04)和(3.80±0.92)分;重要性评分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69(χ^(2)=594.084,P<0.001)和0.159(χ^(2)=193.624,P<0.001),可行性评分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χ^(2)=452.008,P<0.001)和0.167(χ^(2)=202.878,P<0.001)。两轮咨询结束后,最终确定8条实施策略。结论通过两轮德尔菲咨询,提出了8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且可行的促进健康长寿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长寿 老年人 德尔菲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