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增龄与胸腺微环境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岚 徐玉东 张宏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17-2019,共3页
目的观察增龄过程中小鼠胸腺微环境中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微环境中与胸腺衰老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IL)-6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胸腺微环境的变化与鼠龄的关系。方法运用HE和电镜方法对1、6、12和16月龄小鼠胸腺形态... 目的观察增龄过程中小鼠胸腺微环境中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微环境中与胸腺衰老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IL)-6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胸腺微环境的变化与鼠龄的关系。方法运用HE和电镜方法对1、6、12和16月龄小鼠胸腺形态进行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四种不同月龄小鼠胸腺微环境中IL-6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小鼠的增龄,胸腺微环境主要表现为胸腺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巨噬细胞的增多。不同月龄小鼠胸腺微环境中IL-6的分泌强度不同。结论小鼠胸腺微环境随鼠龄增长变化明显。胸腺微环境中IL-6表达强弱与小鼠鼠龄增长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增龄 IL-6 小鼠
下载PDF
化妆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概况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宏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7-927,共1页
各个国家在化妆品安全性管理方面都制定各自的法规,其中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拟就我国在化妆品的安全性相关因素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面采用的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化妆品 安全性 评价
下载PDF
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治洪 赵康峰 +2 位作者 孔建 张少平 郭宝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711-712,720,共3页
目的:对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进行毒理学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LD50;采用家兔眼刺激试验评价该卫生产品是否具有急性眼刺激性损伤效应;利用小鼠微核试验和大鼠致畸试验分别检验该产品的... 目的:对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进行毒理学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LD50;采用家兔眼刺激试验评价该卫生产品是否具有急性眼刺激性损伤效应;利用小鼠微核试验和大鼠致畸试验分别检验该产品的致基因突变性和致畸性;155例人群穿着试验进行穿着效果评价。结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显示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经口LD50为3.16 g/kg;家兔眼刺激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大鼠致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人群穿着试验显示该产品具有很好的皮肤刺激安全性。结论:WS-8810抗菌卫生整理剂是一种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的卫生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卫生整理剂 安全性
下载PDF
染发剂的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清 郭宝岚 +3 位作者 李立 李毅民 治洪 张月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234,共2页
目的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检测染发剂致染色体畸变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株,以多氯联苯(PCB)诱导的大鼠肝匀浆(S9)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要求,对2001—2004年送检、受理审报的346件染... 目的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检测染发剂致染色体畸变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株,以多氯联苯(PCB)诱导的大鼠肝匀浆(S9)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要求,对2001—2004年送检、受理审报的346件染发剂进行CHO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346份染发剂的染色体畸变阳性率为12.72%;其中进口染发剂的阳性率(14.15%),略高于国产染色剂(10.64%),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型染发剂阳性率(14.06%)明显高于非氧化型染发剂(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73%的阳性样品在不加入S9条件下致染色体畸变。结论染发剂可能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应加强对染发剂,尤其是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染发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 染色体畸变实验
下载PDF
五氯酚钠致突变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瑞霞 阮鸿洁 刘征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7-339,共3页
目的研究五氯酚钠的致突变性,为五氯酚钠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和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研究五氯酚钠的致突变性。结果五氯酚钠对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TA1024株菌株无论直接作用或代谢... 目的研究五氯酚钠的致突变性,为五氯酚钠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和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研究五氯酚钠的致突变性。结果五氯酚钠对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TA1024株菌株无论直接作用或代谢活化后作用,均未呈现致突变性;随染毒浓度增大,L5178Y细胞tk位点的突变频率有升高的趋势,其中150μg/ml剂量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否加入代谢活化剂,受试物均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明显增加。结论五氯酚钠能诱发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染色体畸变,是非基因致突变物或弱基因致突变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钠 致突变性 AMES试验 小鼠淋巴细胞试验 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
下载PDF
小鼠胸腺结构的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岚 刘丽 +1 位作者 徐玉东 张宏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2-835,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增龄过程中胸腺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胸腺中CD3+、CD4+、CD8+细胞数目的变化。方法运用HE染色和电镜方法对1、6、12和16月龄小鼠胸腺形态进行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月龄小鼠CD3+、CD4+、CD8+胸腺细胞进行抗体标记,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增龄过程中胸腺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胸腺中CD3+、CD4+、CD8+细胞数目的变化。方法运用HE染色和电镜方法对1、6、12和16月龄小鼠胸腺形态进行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月龄小鼠CD3+、CD4+、CD8+胸腺细胞进行抗体标记,观察其随增龄的变化情况。结果增龄过程中,小鼠胸腺内胸腺细胞逐渐减少,基质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生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胸腺大小、胸腺重量指数逐渐减小,胸腺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的不同程度破坏,而胸腺中巨噬细胞随鼠龄增加而增多。随着鼠龄增加,胸腺成熟T细胞总数减少,CD4+细胞变化始终不明显,CD+细胞从12个月开始逐渐减少,16个月时CD+/CD+比值已上升。结论随着鼠龄增加,小鼠胸腺结构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增龄 小鼠
下载PDF
不同类别化妆品的急性皮肤刺激性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康峰 郭宝岚 +2 位作者 魏岚 孔建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97-698,共2页
目的研究芳香类等化妆品的急性皮肤刺激性损害特点,了解其卫生安全状况。方法于2005—2007年采用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对洁蕊类、面膜类、芳香类、发用类、浴液类、卸妆类、按摩类、磨沙祛角质类共计917种化妆品样品进行测试。结果各类受... 目的研究芳香类等化妆品的急性皮肤刺激性损害特点,了解其卫生安全状况。方法于2005—2007年采用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对洁蕊类、面膜类、芳香类、发用类、浴液类、卸妆类、按摩类、磨沙祛角质类共计917种化妆品样品进行测试。结果各类受试化妆品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急性皮肤刺激性损害效应。洁面类、发用类、浴液类、按摩类和磨砂祛角质类在试验中出现较高的皮肤刺激性样品检出率(轻刺激性为58.8%~69.3%,中刺激性为0%~5.9%)和引发皮肤红斑损伤(明显红斑占5.7%~9.8%,中度及以上红斑占0%~4.3%);面膜和芳香类化妆品样品试验中引发皮肤刺激性损伤主要在72 h 内恢复者为主(>90%),洁面类(0.8%)、发用类(0.7%)和浴液类(5.9%)样品中各有不同比例样品引发皮肤刺激性损伤可延续至14 d 以上。结论该次调查的具有急性皮肤刺激性损害的化妆品较为常见,需加强对化妆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化妆品卫生安全水平,保障化妆品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急性皮肤刺激性 观察时间
下载PDF
不同类型化妆品的急性眼刺激损害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康峰 郭宝岚 +2 位作者 王翀 李毅民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9-600,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发用类等5类化妆品的急性眼刺激卫生安全状况。方法于2005—2007年采用急性眼刺激性试验对发用类、眼霜类、面膜类、肤用清洁类、彩妆类共计846种化妆品样品进行测试。结果受试各类化妆品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眼刺激性。发用类(... 目的研究分析发用类等5类化妆品的急性眼刺激卫生安全状况。方法于2005—2007年采用急性眼刺激性试验对发用类、眼霜类、面膜类、肤用清洁类、彩妆类共计846种化妆品样品进行测试。结果受试各类化妆品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眼刺激性。发用类(47.5%)、肤用清洁类(20%)中检出一定比例具有轻刺激性及以上刺激性的样品;除发用类中有20种样品(均为染发剂)眼损伤持续21d以上外,其余化妆品引起的眼损伤能够在观察期限内恢复。结论本次测试的5类化妆品眼刺激性损害特点不尽相同,发用类、肤用清洁类急性眼刺激作用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急性眼刺激 眼损伤
下载PDF
小鼠ScFv基因片段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宏伟 徐永俊 +2 位作者 张丽霞 丁鹏 陈嵘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7-568,共2页
目的 利用分子重组技术构建小鼠单链抗体片段 (ScFv)。方法 采用PCR反应从小鼠脾细胞扩增鼠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 ,利用连结引物将重链和轻链DNA组装成单链抗体 (ScFv)片段。结果 克隆出VH,VL 基因 ,用Linker将VH,VL 连接起... 目的 利用分子重组技术构建小鼠单链抗体片段 (ScFv)。方法 采用PCR反应从小鼠脾细胞扩增鼠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 ,利用连结引物将重链和轻链DNA组装成单链抗体 (ScFv)片段。结果 克隆出VH,VL 基因 ,用Linker将VH,VL 连接起来后的ScFv构建成功 ,其分子量为 75 0bp。结论 ScFv分子小 ,异源性低 ,可以结合与噬菌体载体中形成融合蛋白表达 ,该技术是抗体制备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FV PCR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育发剂致突变性2种试验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瑞霞 阮鸿洁 张丽霞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97-500,共4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检测育发剂致突变性的适宜的方法。材料与方法:运用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LA)对3种育发剂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28种育发剂中有85.72%的样品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或杀菌作用,选... 背景与目的:探讨检测育发剂致突变性的适宜的方法。材料与方法:运用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LA)对3种育发剂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28种育发剂中有85.72%的样品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或杀菌作用,选取的3种育发剂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在试验浓度下均未呈现致突变性;MLA试验结果显示,1号样品和3号样品育发剂在测试浓度下未呈现致突变性;2号样品育发剂随浓度增大,L5178Y细胞TK位点的突变频率有升高的趋势,其中8μl/ml、40μl/ml和200μl/ml剂量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LA)可做为毒性较大育发剂的遗传毒性筛检的补充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发剂 致突变性 AMES试验 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
下载PDF
二异氰酸甲苯酯对小鼠淋巴结IL-4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张宏伟 董丽波 张文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71-1471,共1页
关键词 二异氰酸甲苯酯 小鼠 淋巴结 IL-4 表达 过敏反应
下载PDF
一种化妆品原料安全性测试 被引量:3
12
作者 阮鸿洁 赵康峰 张宏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1703-1704,共2页
目的:对一种拟用作化妆品的原料化学品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该原料的LD50;采用家兔眼刺激试验评价其是否具有急性眼刺激性损伤效应;家兔14 d皮肤连续涂抹试验观察该原料物的多次皮肤刺激状况;采用... 目的:对一种拟用作化妆品的原料化学品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该原料的LD50;采用家兔眼刺激试验评价其是否具有急性眼刺激性损伤效应;家兔14 d皮肤连续涂抹试验观察该原料物的多次皮肤刺激状况;采用豚鼠试验观察该原料的皮肤光毒性作用和引发皮肤发生过敏反应的能力;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该原料的致突变性。结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显示该原料经口LD50大于5000 mg/kg;家兔眼刺激试验显示其为可逆性刺激性;多次皮肤刺激试验显示为轻刺激性;豚鼠皮肤光毒试验、皮肤变态试验,以及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上述短期试验测试表明该原料具有一定的使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原料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不同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其功能特点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康峰 王翀 +4 位作者 孔建 董力 蒲小平 张宏伟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0,F000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blood brain barrier model,BBBM)的建立及其屏障功能特点,为构建血脑屏障(BBB)毒性筛检模型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Wistar乳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和星型胶...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blood brain barrier model,BBBM)的建立及其屏障功能特点,为构建血脑屏障(BBB)毒性筛检模型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Wistar乳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和星型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构建BBBM;以渗漏试验、跨内皮细胞阻抗(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测量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通透性试验评判模型的屏障功能。结果建立分别与12孔和24孔板相匹配的各4种BBBM:单细胞模型、接触模型、非接触模型和间接模型。镜下细胞融合完整的模型,渗漏试验结果呈阳性;各模型TEER于细胞融合完整后的2~4 d到达峰值。其中以接触模型和非接触模型的TEER最为突出,12孔、24孔接触模型TEER值分别为(241±4.5)、(297±5.6)Ω/cm2;12孔、24孔非接触模型TEER值分别为(233±5.6)、(273±4.6)Ω/cm2。4种模型中,12孔接触模型和非接触模型具有较低的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其值分别是(0.92±0.07)×10-3cm/min和(1.06±0.05)×10-3cm/min。结论 12孔BBB非接触模型的建立周期短、屏障特征明显,且易于实施通透性测试操作,可作为构建BBB毒性筛检模型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模型 屏障功能 通透系数
原文传递
全氟辛酸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玲 赵康峰 +1 位作者 李毅民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8-48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取材于新生24 h内清洁级Wistar大鼠。传代细胞达到80%融合时进行染毒(PFOA终浓度分别为0、50... 目的探讨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取材于新生24 h内清洁级Wistar大鼠。传代细胞达到80%融合时进行染毒(PFOA终浓度分别为0、50、100、200、500μmol/L)。以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PFOA染毒1、2、3 h后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随着PFOA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染毒1 h时500μmol/L剂量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为353.57 nmol/L,染毒2 h时达到528.37 nmol/L,均高于对照组(161.86、155.03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染毒3 h时,50、100、200、500μmol/L剂量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分别为320.93、396.43、601.26、476.20 n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4.62 nmol/L)(P<0.01),同时也显著高于相同剂量染毒1 h的[Ca2+]i(P<0.01)。结论 PFOA可通过增加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Ca2+]i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钙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原文传递
甲醛短期经口暴露致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改变和肝肾胃急性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雯 王璐瑶 +5 位作者 段链 王超 石莹 王翀 徐永俊 张宏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甲醛短期经口暴露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肾、胃组织的影响。方法将80只健康成年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去离子水)组和15、45、135 mg/kg甲醛染毒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 目的探讨甲醛短期经口暴露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肾、胃组织的影响。方法将80只健康成年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去离子水)组和15、45、135 mg/kg甲醛染毒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10 ml/kg,每天1次,连续28 d。于染毒14、28 d,每组选择10只大鼠,检查血清血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观察肝、肾、胃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染毒14 d后,各甲醛染毒组大鼠血清ALT、AST、BUN、TP、ALB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8 d后,与对照组相比,45 mg/kg甲醛染毒组雄性大鼠血清ALT的浓度升高,45、135 mg/kg甲醛染毒组雌性大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甲醛染毒组大鼠血清BUN、TP及ALB水平均无明显改变。染毒14 d时,45mg/kg甲醛染毒组雄性大鼠、135 mg/kg甲醛染毒组雄性及雌性大鼠前胃上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现象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短期经口摄入甲醛能够引起消化系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短期暴露 健康效应
原文传递
化妆品及原料眼刺激性STE法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莹 阮鸿洁 +2 位作者 张宏伟 王超 宋瑞霞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兔角膜上皮细胞体外短时暴露试验方法(STE)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化妆品产品动物眼刺激试验替代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方法选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库中能涵盖无刺激性到重度眼刺激性的18种代表性化学物质以及20种市售化... 目的探讨兔角膜上皮细胞体外短时暴露试验方法(STE)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化妆品产品动物眼刺激试验替代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方法选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库中能涵盖无刺激性到重度眼刺激性的18种代表性化学物质以及20种市售化妆品产品,同时进行STE试验和兔眼刺激试验,通过Kappa分析比较2种试验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对于化妆品原料,经Kappa一致性检验,k=0.826,2种试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0.81~1.00)。对于化妆品产品,经Kappa一致性检验,k=0.370,2种方法分级结果一致性一般(0.21~0.40)。对于清洁类产品,经Kappa一致性检验,k=–0.333,2种方法分级结果一致性极低(<0.20),对于护肤类产品,k=0.796,2种方法的分级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0.61~0.80)。结论STE试验适合于预测化妆品原料眼刺激性的分级标识。对于化妆品产品来说,面膜、眼霜和护发素等护肤类产品,预测效果好;清洁类产品和染发剂,假阳性率高,不太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刺激性 兔角膜上皮细胞 体外短时暴露试验 兔眼刺激试验
原文传递
3种化学物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体内、外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康峰 孔建 +4 位作者 张少平 张丽霞 阳晓燕 张宏伟 白雪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3种化学物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作用影响。方法利用血脑屏障模型(blood-brain barrier model,BBBM)进行3种化学物通透性试验,计算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用以... 目的观察分析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3种化学物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作用影响。方法利用血脑屏障模型(blood-brain barrier model,BBBM)进行3种化学物通透性试验,计算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用以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情况;伊文氏蓝比色法测定3种化学物对Wistar试验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作用影响。对体内、外测试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求得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3种化学物Pe值分别为(2.38±0.54)×10-3、(2.07±0.33)×10-3和(1.11±0.28)×10-3cm/min,其中乙酸铅和硫酸铝组Pe值与对照组[(1.06±0.17)×10-3cm/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对试验大鼠大脑皮质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增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酸铅和硫酸铝两种化学物体内外均能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产生显著影响。甲醛在体内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产生显著影响。甲醛在体外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 血脑屏障 通透性 通透系数
原文传递
漆树叶皮肤刺激性与致敏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立璟 张丽霞 +1 位作者 周静 孙承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研究漆树叶对动物的皮肤刺激性与致敏性。方法:采集新鲜漆树叶(不含叶轴)冻存后粉碎,室温下将漆树叶屑用蒸馏水制成糊剂,叶和水的比例为1:1。皮肤刺激实验:新西兰纯种家兔6只,脊柱两侧备皮(3cm×3cm)后,将漆树叶糊1.0g涂敷在... 目的:研究漆树叶对动物的皮肤刺激性与致敏性。方法:采集新鲜漆树叶(不含叶轴)冻存后粉碎,室温下将漆树叶屑用蒸馏水制成糊剂,叶和水的比例为1:1。皮肤刺激实验:新西兰纯种家兔6只,脊柱两侧备皮(3cm×3cm)后,将漆树叶糊1.0g涂敷在左侧皮肤上,覆盖4h后清洗,右侧皮肤涂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清洗后1、24、48、72h观察涂敷漆树叶糊部位皮肤反应并评分。皮肤致敏实验:白化豚鼠50只,分为实验组(20只,雌雄各半)、阳性对照组(20只,雌雄各半)和阴性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脊柱两侧备皮(2cm×2cm)。实验开始即刻和第7、14天时,实验组背部左侧备皮处涂敷0.8g漆树叶糊,阳性对照组涂敷2.5%2,4-二硝基氯苯0.2g,阴性对照组涂蒸馏水0.4ml,均覆盖6h后清洗;实验第28天时,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豚鼠背部左侧备皮处涂敷0.8g漆树叶糊,阳性对照组涂敷1.0%2,4-二硝基氯苯0.2g,覆盖6h后清洗。其后24、48h分别计算致敏率、判定致敏程度。结果:皮肤刺激实验:有3只家兔在涂敷漆树叶糊后皮肤出现红斑,评分平均值为0.67分(24h),刺激反应程度为轻度。皮肤致敏实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所有豚鼠涂敷漆树叶糊后24、48h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反应,致敏反应积分平均值为0,致敏率为0,致敏程度为弱。阳性对照组豚鼠出现红斑、水肿,48h皮肤致敏反应总积分平均值为3.65分,致敏率为100%,致敏程度为极强。结论:漆树叶对实验动物皮肤有轻度刺激性,无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叶 刺激性 致敏性
原文传递
纳米氧化铜对豚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康峰 候智全 +5 位作者 张丽霞 戴洪兴 张少平 张明 李毅民 白雪涛 《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0-344,共5页
目的观察40和200 nm 2种粒径纳米氧化铜颗粒(Cu ONPs)对豚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造成的影响。方法制备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 ONPs用于测试。以0.5%HPMC作为分散剂配制Cu ONPs染毒分散悬液。选取250~300 g的豚鼠用于试验。试验设40和200... 目的观察40和200 nm 2种粒径纳米氧化铜颗粒(Cu ONPs)对豚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造成的影响。方法制备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 ONPs用于测试。以0.5%HPMC作为分散剂配制Cu ONPs染毒分散悬液。选取250~300 g的豚鼠用于试验。试验设40和200 nm Cu ONPs组、Cu SO4组、0.5%HPMC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动物。以一次性舌下静脉注射方式染毒。Cu ONPs组、Cu SO4组、HPMC组和生理盐水组染毒剂量分别按照1.5、65、4和4 ml/kg·bw进行。分别于染毒后24和48 h从每组取5只动物,先经舌下静脉给动物注射2%伊文氏蓝(EB)生理盐水溶液(4 ml/kg),1 h后实施心脏灌注,切取大脑顶叶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织,以脑组织中EB渗入量(以吸光度A值计)表示动物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结果 40 nm Cu ONP作用24和48 h时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组织A值明显高于相应200 nm Cu ONP组和生理盐水组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粒径Cu ONPs组作用48 h的A值较各自作用24 h的A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00 nm Cu ONPs组48 h皮质A值(0.383±0.017 A/mg)与生理盐水组A值(0.103±0.021 A/m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u SO4组24和48 h皮质下结构A值分别为0.087±0.026和0.071±0.031 A/mg高于对应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041±0.013和0.069±0.022 A/mg外,其余各组的A值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 nm Cu ONP具有显著的致豚鼠血脑屏障开放效应,且这种效应在作用24~48 h具有增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纳米颗粒 血脑屏障 通透性 影响
原文传递
乙酸铅及硫酸铝和甲醛暴露对大鼠不同脑区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康峰 魏岚 +6 位作者 阳晓燕 王翀 孔建 张少平 李毅民 张宏伟 白雪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定量评估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暴露对大鼠不同脑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设低(1/8 LD50)、中(1/4 LD50)、高剂量(1/2 LD50)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腹腔注射染毒Wistar大鼠。于染毒后24、48和72 ... 目的定量评估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暴露对大鼠不同脑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设低(1/8 LD50)、中(1/4 LD50)、高剂量(1/2 LD50)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腹腔注射染毒Wistar大鼠。于染毒后24、48和72 h采用伊文蓝(EB)比色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血脑屏障通透性以每毫克组织中EB的光密度值表示(OD/m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乙酸铅(18.75、37.5和75.0 mg/kg)、硫酸铝(7.5、15.0和30.0 mg/kg)染毒后24、48和72 h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P<0.01)。各剂量甲醛染毒组(50.0、100.0和200.0 mg/kg)大鼠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在所有观察时点均增高(P<0.05),脑皮质血脑屏障通透性在第48和72小时增高(P<0.05)。结论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暴露能够引起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提示对上述脑区血脑屏障功能具有损伤性,较易侵入大脑甚至对中枢神经产生暴露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铅 硫酸铝 甲醛 血脑屏障 通透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