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定义为肌肉、肌腱、骨骼、软骨、韧带和神经等运动器官的健康问题,涵盖从轻微、短暂损伤到不可逆、能力丧失性伤害的所有形式的健康-疾病状...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定义为肌肉、肌腱、骨骼、软骨、韧带和神经等运动器官的健康问题,涵盖从轻微、短暂损伤到不可逆、能力丧失性伤害的所有形式的健康-疾病状态 [1]。因从事职业活动而导致或加重的MSDs称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全球约有17.1亿人罹患MSDs,由此导致的残疾负担不断攀升,占全球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的最大份额之一,高达17% [2]。今后,MSDs的疾病负担预计将持续加重,构成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挑战。WMSDs在职业人群中较为普遍,不仅威胁个人健康与福祉,亦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现代工业劳动者的作业模式,如负荷低、节奏快、重复高、时间长、强迫体位等,极易导致劳动者局部肌肉疲劳,进而引发WMSDs。由于WMSDs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经济成本,WMSDs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于2002年发布的第194号建议书中,明确将WMSDs纳入国际职业病名单,并在2010年更新版的职业病名单中进一步细化分类 [3,4]。近年来,我国也对WMSDs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将与工作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制造作业工人长时间重复性或用力作业导致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先行列入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这一大类职业病情单,原矿山井下工人滑囊炎归入该类职业病这一举措获得了ILO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5]。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建立我国职业人群下背痛与各类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此类疾患的预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筛选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使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电子问卷》调查的73497份全国职业流行...目的:基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建立我国职业人群下背痛与各类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此类疾患的预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筛选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使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电子问卷》调查的73497份全国职业流行病学个案数据。通过不良工效学因素及其来源分类标准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下背痛相关的个体因素、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工作类型、肌肉疲劳和下背痛6个因子,对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调整后的下背痛及其不良工效学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主要结构信效度指标基本达标[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为0.956,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为0.944,近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43,规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为0.922,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为0.923,塔克-刘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为0.908],模型拟合度较好。个体因素、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和工作类型4个外生潜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其中,个体因素与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工作类型3个外生潜变量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0、-0.11、-0.18),工作组织与工作姿势、工作类型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9、0.55),工作类型与工作姿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72)。除工作组织外,其他外生潜变量与下背痛均存在直接路径,个体因素、工作姿势和肌肉疲劳的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11和0.40,工作类型的直接路径系数为-0.07;工作类型、工作姿势和工作组织与下背痛存在经肌肉疲劳中介的间接路径,其间接路径系数:工作类型-肌肉疲劳-下背痛(0.15)、工作姿势-肌肉疲劳-下背痛(-0.04)和工作组织-肌肉疲劳-下背痛(0.27)。结论:开展下背痛防控工作时,应综合考虑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和工作类型因素导致劳动者肌肉疲劳进而诱发下背痛的发生路径,为提高此类疾患的防控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定义为肌肉、肌腱、骨骼、软骨、韧带和神经等运动器官的健康问题,涵盖从轻微、短暂损伤到不可逆、能力丧失性伤害的所有形式的健康-疾病状态 [1]。因从事职业活动而导致或加重的MSDs称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全球约有17.1亿人罹患MSDs,由此导致的残疾负担不断攀升,占全球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的最大份额之一,高达17% [2]。今后,MSDs的疾病负担预计将持续加重,构成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挑战。WMSDs在职业人群中较为普遍,不仅威胁个人健康与福祉,亦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现代工业劳动者的作业模式,如负荷低、节奏快、重复高、时间长、强迫体位等,极易导致劳动者局部肌肉疲劳,进而引发WMSDs。由于WMSDs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经济成本,WMSDs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于2002年发布的第194号建议书中,明确将WMSDs纳入国际职业病名单,并在2010年更新版的职业病名单中进一步细化分类 [3,4]。近年来,我国也对WMSDs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将与工作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制造作业工人长时间重复性或用力作业导致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先行列入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这一大类职业病情单,原矿山井下工人滑囊炎归入该类职业病这一举措获得了ILO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5]。
文摘目的:基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建立我国职业人群下背痛与各类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此类疾患的预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筛选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使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电子问卷》调查的73497份全国职业流行病学个案数据。通过不良工效学因素及其来源分类标准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下背痛相关的个体因素、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工作类型、肌肉疲劳和下背痛6个因子,对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调整后的下背痛及其不良工效学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主要结构信效度指标基本达标[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为0.956,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为0.944,近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43,规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为0.922,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为0.923,塔克-刘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为0.908],模型拟合度较好。个体因素、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和工作类型4个外生潜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其中,个体因素与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工作类型3个外生潜变量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0、-0.11、-0.18),工作组织与工作姿势、工作类型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9、0.55),工作类型与工作姿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72)。除工作组织外,其他外生潜变量与下背痛均存在直接路径,个体因素、工作姿势和肌肉疲劳的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11和0.40,工作类型的直接路径系数为-0.07;工作类型、工作姿势和工作组织与下背痛存在经肌肉疲劳中介的间接路径,其间接路径系数:工作类型-肌肉疲劳-下背痛(0.15)、工作姿势-肌肉疲劳-下背痛(-0.04)和工作组织-肌肉疲劳-下背痛(0.27)。结论:开展下背痛防控工作时,应综合考虑工作组织、工作姿势和工作类型因素导致劳动者肌肉疲劳进而诱发下背痛的发生路径,为提高此类疾患的防控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文摘目的了解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职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现状。方法2019年10月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对该院381名职工近1年内肌肉骨骼疾患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人群近1年WMSDs患病率为90.3%,患病率较高的部位有颈部(75.9%)、肩部(60.1%)和下背/腰部(50.4%)。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良工作环境、驾驶车辆及搬运重物对不同部位的WMSDs发病率产生影响;而不同锻炼强度对各个部位的WMSDs发病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职工WMSDs发病率较高,应重视医疗行业的WMSDs,积极进行不良工效学负荷评估及工作场所环境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