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董立 王伟明 +1 位作者 余学兵 王桂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3,112,共4页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层注烃2个油气成藏过程展开分析,厘定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评价生烃史的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南屯组的生烃期为125~115Ma,对应的地质时期是伊敏组沉积中晚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油高峰对应的依敏组沉积中晚期就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分析得到的油气主要充注期为118~112Ma,略晚于生烃期。考虑到排烃期、运聚期要略滞后于生烃期,2种方法分析结果相互佐证,由此认为依敏组沉积中晚期是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大量充注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南屯组 流体包裹体 化学动力学 呼和湖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2 位作者 金凤鸣 郗秋玲 巩兴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6,共8页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生油洼槽的多个古鼻状构造与该区输导体系的良好配置构成了油气向斜坡汇集与运移的有利条件;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斜坡上主要断层的垂向输导作用有限,而众多NE向断层侧向调节所导致的砂砂对接使得油气可穿层运移,油气主要以由深层至浅层的阶梯状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鼻状构造 生长断层 油气运移 冀中坳陷
下载PDF
种类繁多的世界海洋油气生产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钱亚林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2期86-92,共7页
海洋油气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在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领域约占60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已被纳入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海上油气田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 海洋油气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在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领域约占60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已被纳入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海上油气田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高收益等特点,因此,合适的生产设施和生产技术是减少海上油气生产投入的重要部分。为此,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研制开发了适合不同海域、不同海况和不同产量的海上生产系统。尤其是近年来,在固定式导管架生产系统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广阔前景的浮式生产系统,不仅能适应深水、超深水油气生产,同时也能适应浅水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海上油气田开发 种类 海洋油气开发 浮式生产系统 石油公司 研制开发 大型油气田 世界能源 海洋领域 发展战略 生产投入 生产技术 生产设施 主导地位 油气生产 总产量 高投入 高科技 导管架 固定式 深水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西南缘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萍 郑军 +3 位作者 席敏红 王文军 黄建军 王修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结合近两年勘探成果,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西南缘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流沙港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古近系发育4套有利的储盖组合,断鼻、... 结合近两年勘探成果,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西南缘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流沙港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古近系发育4套有利的储盖组合,断鼻、断块、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发育,成藏要素时空配置良好,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有利。鉴于以上成藏条件研究及对本区超压的认识,提出以超压面为界的上、下2种油气成藏模式:超压界面以下油气以自生自储—侧向运移、上生下储—垂向运移的方式汇聚成藏;超压界面以上油气以下生上储—垂向运移方式为主汇聚成藏。研究区近洼陷生烃中心的陡坡带和缓坡带为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条件 涠西南凹陷西南缘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C洼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与充注历史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修平 叶加仁 +1 位作者 孙建峰 吴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以油气成藏体系及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涠西南凹陷C洼的流体动力场特征,动态重建了油气成藏动力... 以油气成藏体系及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涠西南凹陷C洼的流体动力场特征,动态重建了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恢复了流体充注历史。结果表明:C洼地区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流沙港组二段发育有异常超压,古今流体势分布具有较大的继承性;该区沉积充填与构造沉降具幕式变化特征,流二段烃源岩目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生排烃速率,主要生排烃过程发生于中新世以来;C洼地区经历多次油气充注过程,其中东北部以早期为主,西南部以晚期充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地质要素 流体动力场 成藏动力学过程 充注历史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塔河油田卡拉沙依组地震沉积学研究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斌 杨迎春 +1 位作者 何玉萍 张百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7-1112,共6页
针对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含灰质严重造成砂泥岩波阻抗值接近的特点,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用时频分析的方法在卡拉沙依组CK3和CK4砂组中划分3个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及其对应的短期等时沉积界面;采用岩石—岩相物理分析确定了最小等... 针对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含灰质严重造成砂泥岩波阻抗值接近的特点,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用时频分析的方法在卡拉沙依组CK3和CK4砂组中划分3个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及其对应的短期等时沉积界面;采用岩石—岩相物理分析确定了最小等时单元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其中厚砂岩为强振幅反射;通过定量地震属性相分析提出用伪熵和扭度属性刻画薄层砂泥岩分布的方法;采用相控属性投影技术进行相控储层预测,并将有利沉积微相平面范围投影到过井的岩性反演剖面中,在三维空间中确定了有利储层展布形态,实现了实践意义上的"相控"理念,证实了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及岩性圈闭预测方面具良好的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控储层 卡拉沙依组 塔河油田
下载PDF
特低渗裂缝性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控制作用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油藏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怀民 阴国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在岩心储层研究及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动静结合确定了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有效储层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I类最好,IV类最差。对比四次加密试验井,储层评价效果好,储层厚度的预测误差率在5%以内,储层... 在岩心储层研究及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动静结合确定了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有效储层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I类最好,IV类最差。对比四次加密试验井,储层评价效果好,储层厚度的预测误差率在5%以内,储层类型符合率为80%。统计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显示,下乌尔禾组天然裂缝以构造高角度缝为主,人工裂缝以压裂羽状缝为主,各类裂缝多为闭合缝。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分析认为:储层发育优势区控制了油井高产区,油层储层条件越好,初期产能越高;裂缝的存在导致注入水优先沿裂缝突进,使油井出现裂缝水窜、见水不见效等开发特征;综合分析发现油水井的驱替通道、储层及裂缝发育情况导致油井不同见效情况。在静动态研究基础上实施的四次加密试验井,90%以上的井可达到预期设计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区下乌尔禾 储层 裂缝 开发效果 四次加密
下载PDF
含铀物质对有机质生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斌 孟自芳 +1 位作者 张百涛 李相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5,共5页
采用密闭容器水热模拟实验方法,考察含铀物质对有机质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对热模拟实验产物分析发现,在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中加入含铀物质后,气态烃和液态烃的生烃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其中煤岩的气态烃产量平均增加值为34%,而泥岩... 采用密闭容器水热模拟实验方法,考察含铀物质对有机质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对热模拟实验产物分析发现,在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中加入含铀物质后,气态烃和液态烃的生烃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其中煤岩的气态烃产量平均增加值为34%,而泥岩样品平均增加值也达到了30%以上。液态烃产率分析表明,含铀矿物也促进了泥岩和煤岩的液态烃产率。从泥岩氯仿沥青‘A’族组成分析表明,加入催化剂后泥岩的饱和烃和芳烃在高温阶段具有规律性的明显增大的趋势,反映出非烃和沥青质,甚至不溶有机质向相对稳定的饱和烃转化以及芳烃随演化程度增加的高聚合作用。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放射性铀对油气生成具有氧化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矿物 热模拟 生烃 烃源岩
原文传递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川 王英民 +3 位作者 黄志超 陆金波 卓海腾 韩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6期72-75,共4页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Darwin陆架,同时还接受北部Sahul台...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Darwin陆架,同时还接受北部Sahul台地的物源;拗陷期以南部Darwin陆架物源供给为主。断陷期,南部沉积物在侏罗系形成大规模楔状体,并与北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在中央凹陷带交汇;拗陷期,白垩系发育大规模浅海沉积,且研究区内Sahul台地及其周边发育较大规模的台地石灰岩。地震资料和盆地区域资料显示,位于侏罗系—白垩系的多期次扇三角洲、三角洲、滨岸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波拿巴盆地 层序 构造演化 物源 沉积
下载PDF
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在东海油气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涛 刘海涛 《油气井测试》 2015年第2期35-37,76,共3页
海上油田关井压力恢复测试时间一般比较短,凝析气井受井筒相态变化影响较多。常规试井及现代试井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解释油藏外边界。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综合利用杜哈美原理和叠加原理,结合最优化技术,根据井的所有生产压降数据和关井压... 海上油田关井压力恢复测试时间一般比较短,凝析气井受井筒相态变化影响较多。常规试井及现代试井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解释油藏外边界。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综合利用杜哈美原理和叠加原理,结合最优化技术,根据井的所有生产压降数据和关井压力恢复数据,最终虚拟计算出一套全部开关井时间内的定产量压降数据,由于时间足够长,压力双对数导数曲线各个流动阶段比较完整,边界特征易于辨认,能够准确地识别油气藏外边界[1]。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在东海油气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褶积 试井 外边界 东海油气田
下载PDF
AVO技术在东海西湖凹陷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英 陈茂根 +1 位作者 杨新菊 贝智敏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S1期94-97,共4页
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地震勘探有很多差异,因此海上地震资料的AVO处理和解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处理上,探讨了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的方法和流程,对从涌浪噪音的压制、零相位处理、反褶积、振幅一致性校正、去多次波、叠前时间偏移到剩余... 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地震勘探有很多差异,因此海上地震资料的AVO处理和解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处理上,探讨了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的方法和流程,对从涌浪噪音的压制、零相位处理、反褶积、振幅一致性校正、去多次波、叠前时间偏移到剩余动校正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行了AVO属性计算;从解释上,用正演模型探讨了4种不同类型的AVO显示,并进行了实际资料的AVO异常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油气预测 资料处理 属性剖面
下载PDF
运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识别薄储层及微幅构造 被引量:21
12
作者 朱洪昌 朱莉 +2 位作者 玄长虹 刘升余 余学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90-93,129,共5页
为了识别薄储层、微幅构造、小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本文研究了以保护和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分别在叠前和叠后有效压缩子波、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胜利探区永新工区地震资... 为了识别薄储层、微幅构造、小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本文研究了以保护和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分别在叠前和叠后有效压缩子波、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胜利探区永新工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成果剖面的弱反射层次清楚,微幅构造成像清晰,地质信息丰富,勘探目的层的主频由原来的20~23Hz提高到46~50Hz,对提高地震数据的处理质量,解决陆相薄互层油气藏的微幅构造成像问题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震 提高分辨率 频率补偿 层析反演 井约束拓频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原油地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曹倩 宋在超 +2 位作者 周小进 梁世友 王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1-259,共9页
将地化、地质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三潭深凹和保俶斜坡原油的地化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梳理了油气成藏过程。不同构造带原油成熟度、母质来源及成藏过程存在差异:西湖凹陷原油成熟度分布在成熟—高成熟... 将地化、地质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三潭深凹和保俶斜坡原油的地化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梳理了油气成藏过程。不同构造带原油成熟度、母质来源及成藏过程存在差异:西湖凹陷原油成熟度分布在成熟—高成熟范围,中央背斜带以成熟原油为主,三潭深凹和保俶斜坡原油在成熟—高成熟范围均有分布。油源对比结果显示,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原油的源岩以花港组泥质烃源岩为主;三潭深凹花港组原油的源岩以平湖组和花港组泥质烃源岩为主;保俶斜坡平湖组原油源岩以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为主;保俶斜坡宝石组原油的源岩以宝石组泥质烃源岩为主。西湖凹陷原油普遍具有"蒸发分馏、气洗分馏"的成藏机制,以保俶斜坡原油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化特征 油源对比 蒸发分馏 气洗分馏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生代断—拗转换面的厘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彩虹 王英民 +6 位作者 曾广东 张兰 万丽芬 李昆 周兴海 郭颖 吴嘉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6,共9页
以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区域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对主要控凹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T30(平湖组顶界面)、T34(宝石组顶界面)和T24(花港组顶界面)三个地震... 以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区域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对主要控凹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T30(平湖组顶界面)、T34(宝石组顶界面)和T24(花港组顶界面)三个地震不整合面的规模、不整合面上下断层发育程度和地层厚度横向的变化、以及不整合面上下沉积旋回和沉积相转换的强度进行了比较。指出只有T30界面才是西湖凹陷从伸展断陷盆地转换为拗陷盆地的转换面,此不整合面的规模最大,界面上下的构造样式、沉积相和断层活动指数的转变强度最大;而T34界面仅为两个断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T24界面仅为两个拗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新生代 不整合面 构造转换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成因、来源及运聚成藏 被引量:16
15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3 位作者 吴悠 雷明珠 李倩 王存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4-196,共13页
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西斜坡平湖组中下段及宝石组和西次凹花港组下段两个靶区为例,基于钻测资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目前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层的宏观分布和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气样稳定碳同... 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西斜坡平湖组中下段及宝石组和西次凹花港组下段两个靶区为例,基于钻测资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目前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层的宏观分布和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气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组分及轻烃分析成果,使用盆地模拟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构造-沉积地质背景,对西斜坡和西次凹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成因、气源和运聚成藏机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区带已钻遇的近致密—致密砂岩气主要为煤型气。西次凹致密气主要来源于本地平湖组煤系源岩,因暗色泥岩有少量的腐泥母质,可能有少量油型气存在;此外部分天然气还有本地花港组下段煤系源岩微量影响;西次凹生成的成熟后期—高成熟天然气于3.9~0Ma借助断裂大规模垂向运聚成藏,具有近源、晚期、一次成藏机制;西斜坡近致密气充注时期为2.8~0Ma,近致密气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本地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的成熟中期天然气,于晚期充注成藏,另一类来源于异地西次凹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的成熟后期—高成熟气,也于相近时期,通过断裂与三角洲前缘砂坝构成的阶梯状运移通道大规模充注西斜坡储层,具有"远近双源"、晚期、一次成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 成因气源 西湖凹陷 致密砂岩气
下载PDF
近井地带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元生 李相方 +2 位作者 藤赛男 徐大融 和向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针对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影响的问题,开展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影响的产能方程的建立。研究中采用渗流理论和惯性理论推导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公式和对应的产能方程。并基于对动边界的认识不仅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出现的临界渗透率、... 针对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影响的问题,开展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影响的产能方程的建立。研究中采用渗流理论和惯性理论推导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公式和对应的产能方程。并基于对动边界的认识不仅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出现的临界渗透率、临界产量和临界压差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因子。研究表明,只有储层渗透率、产量或者压差大于临界值时,储层中才可能出现高速非达西渗流;而且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是渗透率、孔隙度、临界雷诺数以及β的函数反映了地层性质对高速非达西区域的影响,表皮越大则高速非达西区域越小,动边界的影响越不能忽略。最后与常规产能方程比较发现,渗透率在1~10 m D时,本文产能方程的IPR曲线与其有明显的差异。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预测的影响,提高了产能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井地带 高速非达西动边界 雷诺数 产能方程 产能预测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宁 姜在兴 +4 位作者 张乐 阎丽艳 彭兴鹏 李莹 李春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以岩石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岩石颜色、成分、粒度、沉积构造等岩心相标志,对区内1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并结合45口井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对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沉积微相...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以岩石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岩石颜色、成分、粒度、沉积构造等岩心相标志,对区内1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并结合45口井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对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沉积微相的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展开了研究,并对其与油气储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共3种类型沉积相,9种沉积亚相,16种沉积微相;并首次发现风暴沉积,认为风暴对油气储集层有一定改良作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洼陷北侧发育小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南侧发育三角洲,随着湖泊体系的扩展而逐渐萎缩,总体为生油层形成的有利环境;到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物源区供给增强,洼陷内砂体含量增高,有利于形成良好油气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 沙河街组 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气井近井储层污染对高速非达西渗流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藤赛男 李相方 李元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是气井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钻、完井及生产作业过程中,近井地带储层污染不仅会产生真实表皮,增大近井地带压力降,而且会影响气井的高速非达西渗流,进而影响气井产能。为此,文中提出了近井地带储层污染对高速非达... 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是气井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钻、完井及生产作业过程中,近井地带储层污染不仅会产生真实表皮,增大近井地带压力降,而且会影响气井的高速非达西渗流,进而影响气井产能。为此,文中提出了近井地带储层污染对高速非达西渗流产生影响的影响系数。基于渗流理论,通过将渗流区域划分为储层物性改变区和未改变区,推导得出影响系数的表达式。影响系数的敏感性及理论公式分析结果表明:近井地带污染所产生的正表皮会加强高速非达西渗流,而酸化等措施所形成的负表皮会减弱高速非达西渗流;当表皮系数为正且污染区域半径小于1 m时,气井的高速非达西渗流受近井污染带参数变化的影响显著。该研究使非达西渗流表皮系数的计算和产能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污染 高速非达西渗流 气井 表皮系数 产能方程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鹏 沈忠民 +3 位作者 刘四兵 吕正祥 王乐闻 陈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充分认识可能造成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原因的基础上,分别对川西坳陷构造变形强度不同的北段、中段、南段3地区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弱的北段与中段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 在充分认识可能造成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原因的基础上,分别对川西坳陷构造变形强度不同的北段、中段、南段3地区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弱的北段与中段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相对较少发生,倒转现象仅出现在须二段,北段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是同源不同期天然气混合,中段2类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分别是同源不同期天然气混合与不同成因天然气混合;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大的南段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现象明显增多,中侏罗统、须四段与须二段都有倒转发生,中侏罗统与须四段倒转成因主要是同型不同源天然气混合,而须二段倒转成因则为天然气同源不同期混合。对川西坳陷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特征与构造变形强度的关系分析表明,构造变形强度对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有一定的影响,在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构造变形对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的发生起了促进作用,使得该地区碳同位素倒转现象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烷烃气 碳同位素倒转 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东海海礁凸起、钱塘凹陷中、古生代地层展布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德章 唐建 薄玉玲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东海海礁钱塘地区1:20万重磁成果,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等技术,对该地区前新生代地层的展布与含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依据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中生界,可能存在古生界;沉积层底界面埋深大于4500m的地区可能存在... 基于东海海礁钱塘地区1:20万重磁成果,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等技术,对该地区前新生代地层的展布与含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依据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中生界,可能存在古生界;沉积层底界面埋深大于4500m的地区可能存在侏罗纪暗色泥岩;研究采用的方法技术可行、有效,可用于前新生代地层展布研究与含油气远景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礁凸起 钱塘凹陷 重力异常 磁力异常 沉积层底界面 中、古生代地层 含油气远景预测 小波多尺度分解 全磁纬变倾角化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