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高演化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秦建中 郑伦举 腾格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3-860,共8页
在5000余块海相烃源岩样品筛选结果的基础上,根据90余块不同类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的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并与自然演化剖面相结合,对烃源岩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恢复系数进行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0.8%)TOC(t... 在5000余块海相烃源岩样品筛选结果的基础上,根据90余块不同类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的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并与自然演化剖面相结合,对烃源岩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恢复系数进行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0.8%)TOC(totalorganiccarbon)变化不明显,在成熟阶段中晚期TOC残余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变化又不明显.高成熟-过成熟优质烃源岩TOC原始一般Ⅰ型最高降低40%,恢复系数1.68;Ⅱ1型最高降低32%,恢复系数1.48;Ⅱ2型最高降低24%,恢复系数1.32.低有机质烃源岩(一般指0.3%<TOC<1%)随TOC变低,降低幅度和恢复系数均逐渐变小,当0.3%<TOC<0.5%时,TOC原始恢复系数约1.2,当TOC<0.3%时,TOC原始恢复系数接近1,可以不进行恢复.固体沥青和高有机质页岩(TOC>30%)TOC原始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也不需要进行恢复.海相烃源岩(0.3%<TOC<30%)自然剖面生烃潜量的减少和模拟生排烃量的增加与TOC残余的减少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高演化 总有机碳 恢复系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石炭系、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朝阳 柳益群 +3 位作者 段毅 于文修 樊婷婷 张学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成因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Pr/Ph比值相对较低,Pr/nC17和Ph/n...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成因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Pr/Ph比值相对较低,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原油中含有相对丰富的伽马蜡烷和C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丰富的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重排甾烷/规则甾烷、Ts/(Ts+Tm)和C29ββ/(ββ+αα)参数值分别为0.24~0.40,0.28~0.50和0.56~0.63,均指示原油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主力烃源岩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系 三叠系 原油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秦建中 刘宝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酪根到Ⅱ1型到Ⅱ2型再到固体沥青,生排油、烃气和总生烃量逐渐变低,油质逐渐变轻,气逐渐变干,生烃速率也逐渐减小;从富烃页岩到富烃泥灰岩到富烃灰岩再到固体沥青,排油效率逐渐增加,总生排烃量和生烃速率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烃气占总烃比例则从固体沥青到富烃页岩到泥灰岩到灰岩逐渐增加;从海相富烃源岩到低有机质含量的碳酸盐岩或随着有机质丰度的降低(TOC 0.2%到1.0%),生排油、烃气量和总生烃量及生烃速率逐渐变小,生烃气占总烃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生排烃 模式
下载PDF
地质统计反演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苏丹M盆地P油田为例 被引量:62
4
作者 李方明 计智锋 +2 位作者 赵国良 吴昌吉 李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1-455,共5页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算出来的反射系数人为合成地震道,比较合成道与原始地震道之间的误差,达到要求的精度后输出反演结果。以苏丹M盆地北部P油田为例,对波阻抗及测井数据进了直方图分析、变差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模拟退火方法对研究区全区的波阻抗体以及部分地区的密度体进行随机地震反演后发现,随机地震反演的波阻抗体与密度体反演剖面分辨率较高,甚至浅层薄砂体在反演结果上都有很好的反映,砂泥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也刻画得非常好。结论表明,随机地震反演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地震反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反演 随机地震反演 变差函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斌 钱一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微板块活动边缘常常产生高压变质作用,我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三条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在南天山北缘、中天山北缘和北天山南缘的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中,它们是天山微板块多期次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产物。(南天山北缘铜花山高压变质... 微板块活动边缘常常产生高压变质作用,我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三条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在南天山北缘、中天山北缘和北天山南缘的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中,它们是天山微板块多期次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产物。(南天山北缘铜花山高压变质带中有不同变异的蓝闪石类高压矿物,蓝闪石Ar^(40)/Ar^(39)同位素测定为360Ma年龄,而在同一带的西部的榆树沟有C型和B型的榴辉岩分布。中天山北缘乌斯特沟-米什沟高压变质带中发现了青铝闪石,同一阶段生成的多硅白云母为345Ma的年龄;北天山南缘后峡高压变质带中以出露在石炭世地层中钠闪石和多硅白云母为特征,三条高压变质带均经历过三个变质-变形作用阶段:①高压变质;②退变质;③韧性-脆性变质变形作用。) 流体活动与微板块构造作用密切相关,不同构造阶段有不同的变质-变形作用和矿物-流体反应:①高压变质作用阶段:微板块碰撞阶段产生不同的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脱挥发组分的矿物反应,含水矿物转化成无水或少水矿物。南天山北缘有两次微板块与洋壳碰撞-俯冲作用,第一次碰撞-俯冲的热力学条件是:中-高温、高压和埋藏深度较大(540~720℃,0.92~1.29GPa,35~>50km),导致榴辉岩的生成,除了大量挥发组分逸出以外,另有不少熔体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高压变质带 三个变质-变形作用阶段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近地表土壤中可溶态阴离子的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广之 陈银节 +1 位作者 尹红军 宣海波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8-202,共5页
沉积有机质在生成油气及运移的过程中,部分可溶微量元素会分离出来,溶解在伴生的水中。油田水及原油中的可溶微量元素部分溶解于水,并随水一起运移至近地表。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分析近地表土壤中的可溶态阴离子的含量变化特征,就可以追踪... 沉积有机质在生成油气及运移的过程中,部分可溶微量元素会分离出来,溶解在伴生的水中。油田水及原油中的可溶微量元素部分溶解于水,并随水一起运移至近地表。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分析近地表土壤中的可溶态阴离子的含量变化特征,就可以追踪下伏对应地层的含油气信息。通过对新场气田、昌德气田、平方王油田上方近地表土壤中的可溶态阴离子检测的实验研究表明:油田水中可溶态阴离子的主要以水载体进行运移,油田水向上运移的通道决定了可溶态阴离子在油气藏上方的异常形态及模式;可溶态阴离子对下伏地层的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土壤 有机质 微量元素 可溶态阴离子 石油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的划分
7
作者 黄泽光 薛建华 +1 位作者 翟常博 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9-243,共5页
该文在总结前人油气系统分类的基础上 ,将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划分为 6种类型 ,分别为坳拉槽及其后期的台向斜油气系统、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油气系统、前陆盆地油气系统、走滑盆地油气系统和陆缘裂陷盆地油气系统... 该文在总结前人油气系统分类的基础上 ,将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划分为 6种类型 ,分别为坳拉槽及其后期的台向斜油气系统、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油气系统、前陆盆地油气系统、走滑盆地油气系统和陆缘裂陷盆地油气系统。作者提出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实际上包括了 4个方面的内涵 ,并对各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将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类型 中国海相盆地
下载PDF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以塔河1号的S60井为例 被引量:27
8
作者 钱一雄 蔡立国 +2 位作者 李国蓉 刘光祥 韩燕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4,共5页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 ,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 ;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 ,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 ;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溶带的早中期的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带的产物。在本文中 ,作者指出碳酸盐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可有效地应用于表生岩溶作用中的深度、强度、期次以及成岩序列及古沉积环境判别等项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元素地球化学 微形貌 岩溶作用 塔河地区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裂隙中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与成因 被引量:16
9
作者 钱一雄 陈跃 +1 位作者 马宏强 陈强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2,共7页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 .87%、0 .6 8%和 0 .0 7% ,SiO2 、Al2 O3 平...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 .87%、0 .6 8%和 0 .0 7% ,SiO2 、Al2 O3 平均分别为 1.95 %、0 .73% ,Sr、BaO平均分别为 131.4× 10 6、5 16 .5× 10 6,F和Cl 平均分别为 0 .0 14 %和0 .0 13% ,而Mn +Fe/Mg、Mn/Fe平均分别为 0 .87、0 .10 ;②方解石中Sr/Ca =0 .0 0 6 18Mg/Ca + 0 .0 0 0 5 33( R2 =0 .197) ,主要显示出无机成因特点 ;③方解石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均可由六个因子可代表组成 ,具有一定的沉积与成岩作用意义 ;④据聚类分析将样品划分出四组 :其中 ,以S6 9 W 0 37等代表的可能为潜流带中的淡水淋滤的产物 ,并可能经历了相当强烈的水 岩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 ;以S6 9 W 0 38等为代表的则为大气淋滤的产物 ;以S80 W 0 6 4等代表显示出埋藏作用或海水成岩及混合带的产物特征 ,但不排除埋藏热水作用的影响 ;S85 W 0 0 5等样品推测为海水浓缩背景下埋藏成岩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化学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胶结物成因 油气藏 岩溶
下载PDF
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刘光祥 陶静源 +1 位作者 潘文蕾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2-516,共5页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嘉一产层天然气多属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过成熟裂解混源气;个别天然气表现为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源气,腐泥型有机质的贡献可能大于腐殖型有机质的贡献;石炭系产层天然气可能为志留系所生原油的二次裂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碳同位素 川东北区 川东区
下载PDF
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综合预测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国良 穆龙新 +2 位作者 计智锋 李志明 吴昌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环境;然后,以取心段沉积相特征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测井信息,将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最后,运用沉积相研究结果,结合高精度井震标定技术,确定主力储集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地震相,同时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研究不同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寻找不同砂体的物源方向,对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储集层预测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下载PDF
不同类型煤系烃源岩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秦建中 李志明 张志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136,141,共7页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结果,确认冀中苏桥油气田的凝析油或轻质油主要是C2b—P1s含壳质组煤和炭质泥岩二次生排的油气;而柴北缘冷湖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J1浅湖—半深湖相泥岩,生排油气量也以湖相泥岩所生油气为主。煤系中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分随沉积相或亚相的变化而不同,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炭质泥岩生烃能力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生烃能力多优于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烃源岩 油气藏形成 油源对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油田水元素组成与形成 被引量:17
13
作者 钱一雄 蔡立国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51-757,共7页
塔河油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成分差异较大、成因复杂。该文根据对塔河油区油田水的常规成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统计分析,并将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与原始海水平均含量、氯化钠蒸发阶段中海水的含量相比反映其相对的浓缩程度,同... 塔河油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成分差异较大、成因复杂。该文根据对塔河油区油田水的常规成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统计分析,并将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与原始海水平均含量、氯化钠蒸发阶段中海水的含量相比反映其相对的浓缩程度,同时与淡水平均含量及水岩反应结果来推测淡水淋滤等水岩反应作用程度。研究表明,塔河奥陶系中的油田水中Cl-/Br-为322~337,接近残余海水中卤素元素中溴富集的低限值,同时相对富集卤素元素或挥发份组分和铁族元素中的铬、钒,因而具有典型海相碳酸盐岩中的油田水特征;而石炭系中油田水中为Cl-/Br-为1399.8,具有贫溴的溶滤水特征;三叠系碎屑岩中油田水中相对富集了亲铜元素和高含量锗。上述油田水中大多均具有"变质水"的δ18O、δD值,三叠系油田水δ18O负偏更明显,指示了后期可能受淡水改造;奥陶系油田水主要受原始海水控制,早期存在大气水淋滤-淋溶作用,石炭系油田水经过含膏层过滤反应及大气水的淋滤;而三叠系油田水则经大气淡水的淋滤-水岩等复杂的地质过程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水 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蒸发 浓缩 淡水淋滤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巴丹吉林盆地麻木乌苏凹陷盆地模拟与资源前景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旭辉 江兴歌 +1 位作者 朱建辉 张渝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3-402,共10页
盆地模拟是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该文在TSM盆地模拟系统的基础上,依据该区勘探程度,建立了适宜的盆地模拟方法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系统,重点揭示了麻木乌苏凹陷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的... 盆地模拟是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该文在TSM盆地模拟系统的基础上,依据该区勘探程度,建立了适宜的盆地模拟方法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系统,重点揭示了麻木乌苏凹陷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盆地 麻木乌苏凹陷 盆地模拟 地质模型 模拟系统 资源评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与库车坳陷形变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泽光 翟常博 徐宏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01-505,516,共6页
该文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受力环境、变形层、形变区、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形变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塔西南坳陷的应力特征,在不... 该文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受力环境、变形层、形变区、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形变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塔西南坳陷的应力特征,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形变期及形变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麦盖提斜坡带构造类圈闭不发育、断裂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形态特征 构造变形 塔西南坳陷 油气地质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盆地流体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学斌 张成 张彩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2,i0002,i0003,共4页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迅猛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地质难题。该文从原理出发,综合前人的研究,论述了其在盆地流体成岩矿物年代学分析、流体场特征分析、地层水成因演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体活动示踪、古流体温度、盐度分析、海...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迅猛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地质难题。该文从原理出发,综合前人的研究,论述了其在盆地流体成岩矿物年代学分析、流体场特征分析、地层水成因演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体活动示踪、古流体温度、盐度分析、海相、湖相区分、成岩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和数据解释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该学科在方法标准、技术手段和测试仪器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岩矿物 流体活动 地层水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济广 胡望水 +2 位作者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推覆作用,变形强度自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区域伸展变形,且以信阳-合肥盆地和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一带伸展作用最强。平衡剖面恢复显示,印支期和中燕山期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两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期,其中印支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东,而中燕山期则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西。中燕山晚期(K1),受差异造山作用,研究区东西构造变形分异,东秦岭北侧发生强烈收缩变形,而大别北侧则在热隆作用下发生滑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 伸展构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与库车坳陷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泽光 贾存善 徐宏节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1-517,共7页
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川西坳陷的构造演化、变形区、变形层、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变形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川西坳陷的应力特征,在晚三叠世须四... 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川西坳陷的构造演化、变形区、变形层、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变形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川西坳陷的应力特征,在晚三叠世须四段-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时,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变形期及变形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斜坡带断裂构造不发育,油气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沉积展布 区带差异 压扭性 库车坳陷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朝阳 于文修 +1 位作者 段毅 柳益群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40,共7页
通过系统采样和精细的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w(Pr))/(w(Ph))相对较低,(w(pr))/(w(nC_(17)))和(w(Ph))/(w(nC_(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含有相对丰富的γ-蜡烷和>C_(... 通过系统采样和精细的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w(Pr))/(w(Ph))相对较低,(w(pr))/(w(nC_(17)))和(w(Ph))/(w(nC_(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含有相对丰富的γ-蜡烷和>C_(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较丰富的C_(27)甾烷、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高丰度的重排甾烷,较高的(w(Ts))/(w(Ts+Tm))和(w(C_(29)ββ))/(w(ββ+αα))说明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加之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以及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推断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原油 成熟度 重排甾烷 生物降解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份 被引量:12
20
作者 钱一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22-28,共7页
对塔河油田油藏中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的成份特征、构成及其比值对比 ,发现本区除了有机烃类和盐水溶液包裹体发育外 ,还存在大量含烃类的二氧化碳的包裹体 ,代表了捕获早期低熟至成熟阶段的油气。从单个包裹体成份构成与成份间的... 对塔河油田油藏中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的成份特征、构成及其比值对比 ,发现本区除了有机烃类和盐水溶液包裹体发育外 ,还存在大量含烃类的二氧化碳的包裹体 ,代表了捕获早期低熟至成熟阶段的油气。从单个包裹体成份构成与成份间的相互比值 (A、B和C)判断 :塔河 1号油藏可能至少存在 1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 ,塔河 2号、3号和 6号则至少有2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 ;塔河 3号油气成熟度高于塔河 4号。随埋深增加 ,塔河 1号储层中包裹体捕获的油气成熟度具有升高趋势。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份分析 下奥陶统 成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