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晓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2-74,116,共3页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部分储量丰度较差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及叠瓦状分布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利用数值...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部分储量丰度较差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及叠瓦状分布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其地质特点,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优化了水平井及注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水平井目的层段垂深应大于150m;最佳水平段长度为80~150m;水平井与油水边界的距离大于60m后,基本未见边水入侵;水平井与断层距离大于20m时,断层不会开启;井底注蒸汽干度大于50%,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第1周期注汽量为2000t,油汽比和周期产油量均较高,分别为0.54t/t和1000t,吞吐效果较好;当注汽速度为300t/d时,优选注汽压力为14MPa、排液速度为20t/d左右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浅薄层 边水 水平井 注采参数 河南油区
下载PDF
二次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以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晓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4,115,共4页
为保证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实施效果,在认识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次聚合物驱后和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合物驱后注聚井附近的剩余油... 为保证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实施效果,在认识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次聚合物驱后和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合物驱后注聚井附近的剩余油更少、含油饱和度更低,但在压力平衡、物性较差、井网不完善或断层遮挡等区域,剩余油较水驱更集中、含油饱和度更高。根据研究结果,在H2Ⅱ油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潜力区部署3口新井,完善注采井网,新井投产初期产油量为10.5~22t/d,含水率为20%~70%,使H2Ⅱ油组二次聚合物驱产油高峰期的增油倍比达3.04,表明聚合物驱阶段在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进一步完善井网,可进一步提高增油幅度,延长聚合物驱见效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聚合物驱 数值模拟 剩余油 挖潜措施 下二门油田
下载PDF
分子沉积膜剂与聚合物配伍性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杰 汤达祯 +1 位作者 张晋悦 吕晓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79,共4页
分子沉积膜剂是一种新型纳米驱油剂,它与水的粘度相当,不具有流度控制能力,无法改善油层非均质性,聚合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水溶液粘度,以达到提高波及体积的目的。通过分子沉积膜剂与聚合物复配的实验研究,指出了与聚合物配伍的分子沉积... 分子沉积膜剂是一种新型纳米驱油剂,它与水的粘度相当,不具有流度控制能力,无法改善油层非均质性,聚合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水溶液粘度,以达到提高波及体积的目的。通过分子沉积膜剂与聚合物复配的实验研究,指出了与聚合物配伍的分子沉积膜剂在化学驱中的主要应用范围。在85℃条件下开展了热稳定性实验,筛选出合适的聚合物并考查了分子膜的耐温性,用筛选出的聚合物与分子沉积膜剂进行配伍性实验,对复配体系的增粘性及热稳定性进行评价,优化了聚合物和分子沉积膜剂的质量浓度。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当分子沉积膜剂和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和1700mg/L时,复配体系最稳定,物理模拟实验驱油效率最高,达到22.6%,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单一分子沉积膜剂驱、单一聚合物驱及其他质量浓度复配体系的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膜 聚合物 配伍性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悬浮物粒径匹配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叶珏男 唐洪明 +2 位作者 吴小刚 王自力 王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4,共3页
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及粒径是注入水水质的重要指标,是造成地层损害的重要因素。在目前中国油田执行的行业标准中,对于渗透率大于600×10-3μm2的储层,笼统采用相同的水质标准不合适,给矿场水质指标优化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有效地保护储... 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及粒径是注入水水质的重要指标,是造成地层损害的重要因素。在目前中国油田执行的行业标准中,对于渗透率大于600×10-3μm2的储层,笼统采用相同的水质标准不合适,给矿场水质指标优化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有效地保护储层,必须确定合理的水质指标,系统地研究悬浮物粒径与储层孔喉匹配关系。通过对渤海油区大量砂岩压汞曲线进行归纳,特别是对高渗透和特高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参数进行了系统统计,结合过滤理论,提出了根据主流喉道半径优化悬浮物粒径中值的原则和依据。当悬浮物粒径中值小于1/10主流喉道时,才能能顺利通过岩石孔喉。根据孔喉分布大小和动态评价实验结果,推荐了不同类型渗透率储层允许通过的最佳悬浮物粒径中值:低—中渗透储层的最大值为2.5μm,中等渗透储层的最大值为3.0μm,中—高渗透储层的最大值为3.5μm,高渗透储层的最大值为4.0μm,特高渗透储层的最大值为5.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参数 悬浮物粒径 水质指标 正交实验 储层 悬浮物粒径中值
下载PDF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控制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志武 周立发 +1 位作者 何明喜 韩代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6,共4页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面积较大,油气显示普遍。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聚集类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富集控制因素。结果表...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面积较大,油气显示普遍。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聚集类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富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生新储"型是倪丘集地区重要的油气聚集类型;周口坳陷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类型的构造圈闭;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顶部风化壳为岩溶地貌圈闭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是石炭—二叠系最重要的油气生成和运聚期,并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种油气聚集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圈闭定型期和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以及古近纪构造格局。研究区石炭—二叠系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富集规律明显,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油气成藏条件 富集控制因素 周口坳陷
下载PDF
泌阳凹陷泌301井区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晓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2,共5页
在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等参数,对泌阳凹陷赵凹油田泌301井区核三段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依据流动带指数的大小,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A、B、C、D和E等5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 在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等参数,对泌阳凹陷赵凹油田泌301井区核三段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依据流动带指数的大小,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A、B、C、D和E等5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物性、岩性、沉积微相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不同流动单元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单井产能与流动带指数有较好的乘幂关系,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差异较为明显,物性最好的A类流动单元产能最高,物性最差的E类流动单元产能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流动带指数 产能分析 泌301井区 泌阳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