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驱动下的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活动优化研究
1
作者 赵诗 《中国科技纵横》 202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驱动下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优化策略,分析当前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参与度低、信息沟通不畅、活动效果评估不准确及党员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出相应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数... 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驱动下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优化策略,分析当前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参与度低、信息沟通不畅、活动效果评估不准确及党员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出相应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增强活动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并强化党员的教育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建设 参与度 积极性 反馈性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油田企业团青工作模式优化
2
作者 杨娇 《中国科技纵横》 202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在油田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团青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了解青年员工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 在油田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团青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了解青年员工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油田企业团青工作存在的问题,比如沟通不畅、参与度低、数据利用不足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油田企业团青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动态调整 数据利用
下载PDF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藏采油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邹国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埋深5350~6600m,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开发极其困难。从稠油的粘度影响因素出发,以塔河油田近10年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对目前在塔河油田广泛应用的掺稀降粘工艺的机理、实践等各个... 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埋深5350~6600m,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开发极其困难。从稠油的粘度影响因素出发,以塔河油田近10年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对目前在塔河油田广泛应用的掺稀降粘工艺的机理、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常规的热采工艺不适合塔河油田,掺稀降粘、大工作制度生产、掺热稀油生产、复合接力泵工艺技术、化学降粘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开采工艺,塔河油田的开发为我国超深超稠油藏的开采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开采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超深油藏 超稠油 开采 掺稀降粘
下载PDF
塔河油田走滑断裂与古岩溶耦合关系研究及其对奥陶系储层发育的影响
4
作者 马海陇 杨德彬 +4 位作者 王震 张娟 巫波 张世亮 袁飞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7-246,共20页
走滑断裂与古岩溶作用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TH12518走滑断裂在奥陶系一间房组地层内构造样式时空叠加改造特征和不同期岩溶作用的研究,明确不同期次走滑断裂内幕结构与古地貌、古水系间的耦合关系。在TH12518走滑断... 走滑断裂与古岩溶作用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TH12518走滑断裂在奥陶系一间房组地层内构造样式时空叠加改造特征和不同期岩溶作用的研究,明确不同期次走滑断裂内幕结构与古地貌、古水系间的耦合关系。在TH12518走滑断裂在多期构造活动改造下,一间房组地层构造样式多次差异叠加,形成5种分段类型:Ⅰ型,拉分+平移+拉分段;Ⅱ型,拉分+平移+平移段;Ⅲ型,平移+挤压+拉分段;Ⅳ型,平移+挤压+平移段;Ⅴ型,逆冲推覆改造段。即加里东中期Ⅰ~Ⅲ幕形成平移段和拉分段;加里东晚期形成平移+挤压段、拉分+平移段、逆冲推覆段3种样式;海西早期发生“弯曲效应”,形成平移+挤压+平移段、拉分+平移+平移段、平移+挤压+拉分段、拉分+平移+拉分叠加构造样式。不同期岩溶地貌差异大。加里东中期Ⅰ幕岩溶台地水系欠发育;加里东中期Ⅱ-Ⅲ幕,北部抬升形成岩溶准平原,南部岩溶斜坡区发育近南北向地表水系及暗河;加里东晚期,岩溶斜坡区发育多组水系,沿北东东向断裂新形成北东东向暗河和地表水系。海西早期,岩溶斜坡发育大型曲流河。一间房组地层在不同岩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段的岩溶作用不同。加里东中期Ⅰ幕整体发育开发式裸露型岩溶,沿断裂带下渗溶蚀,北北东向断裂拉分段溶蚀较强。加里东中期Ⅱ-Ⅲ幕北部发育开发式裸露型岩溶,南部为半开放式承压型岩溶,拉分段溶蚀进一步增强,Ⅱ幕还发育“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加里东晚期发育开发裸露型岩溶、半开放承压岩溶和“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北部受岩溶基准面控制,向下在寒武系顶面白云岩岩性界面岩溶作用受阻。南部不受基准面控制,向下至少溶蚀至寒武系阿瓦塔格组顶面,纵向上岩溶缝洞体分层明显。海西早期,发育半开放式承压型岩溶,除弯曲效应拉分段外,岩溶作用较弱。在空间上存在某一区域储层由某一期或多期关键岩溶期和关键岩溶方式控制决定,如覆盖区加里东中期Ⅱ幕“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作用是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缝洞型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滚动开发实践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分段类型 古地貌 岩溶期次 岩溶作用
下载PDF
塔河油田掺稀机采井液面测试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向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睢芬 《天津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油井液面是选型设计、确定合理沉没度、优化工作制度、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重要依据,是反映地层供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参数。受掺稀生产的影响,采油二厂机采井液面测试成功率低。本文从液面测试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声... 油井液面是选型设计、确定合理沉没度、优化工作制度、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重要依据,是反映地层供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参数。受掺稀生产的影响,采油二厂机采井液面测试成功率低。本文从液面测试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声波衰减理论,分析出了影响掺稀机采井液面测试的因素。对机抽井提出了功图折算液面法,潜油电泵井提出了憋压折算液面法、井下传感器吸入口压力折算液面法。通过将这三种折算方法结果与实测比对,误差范围满足生产评价,可部分替代常规液面测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稀机采井 液面测试 声波衰减 机抽井 电泵井 折算液面
下载PDF
塔河油田KZ区块白垩系成藏特征
6
作者 郭媛 罗先平 +2 位作者 李萍 杜建波 张凡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KZ区块白垩系过路井补孔改层均表现出良好的生产能力,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但目前补孔改层措施潜力论证以单井测井资料为主,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对KZ区块白垩系开展构造描述、精细地层对比、储层展布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Z... KZ区块白垩系过路井补孔改层均表现出良好的生产能力,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但目前补孔改层措施潜力论证以单井测井资料为主,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对KZ区块白垩系开展构造描述、精细地层对比、储层展布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Z区块白垩系主要发育断鼻圈闭,“反向”断层更容易形成断层遮挡油气藏,微幅度构造控制油气的富集,油气成藏模式为他源断控、垂向及侧向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白垩系 成藏特征 反向断层 微幅度构造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井储量损失原因及治理对策——以塔河油田A区为例
7
作者 郭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注水替油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稳产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注水替油失效井占比逐年提升,注水井储量损失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单井生产特征和地质特征,通过能量指示曲线、注水指示曲线定量化分析各阶段储量变化,动静态结合并融合数模、建... 注水替油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稳产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注水替油失效井占比逐年提升,注水井储量损失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单井生产特征和地质特征,通过能量指示曲线、注水指示曲线定量化分析各阶段储量变化,动静态结合并融合数模、建模一体化技术,分析了储量损失的本质原因,并针对不同储量损失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理对策,恢复失控储量,提高产能。储量损失主要分为远端储量损失和体内储量损失两大类,其中,针对远端储量损失以恢复远端供液为目标,针对体内储量损失以扩大井周动用为目标。实际治理效果与数模预测方案吻合,治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定量化分析 建模数模一体化 储量损失
下载PDF
排水采油与气水协同复合挖潜在某井组应用
8
作者 杜康 潘政林 《化工管理》 2024年第7期166-168,共3页
塔河碳酸盐岩是经过多期构造破裂和古风化壳岩溶共同作用的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主要有溶洞、裂缝及孔隙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不规则形态和非均匀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文章从排水采油原理出发结合H20井组地质背景、生产... 塔河碳酸盐岩是经过多期构造破裂和古风化壳岩溶共同作用的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主要有溶洞、裂缝及孔隙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不规则形态和非均匀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文章从排水采油原理出发结合H20井组地质背景、生产特征、连通情况入手对井组连通情况、见水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井组水侵规律认识,制定排水采油复合气水协同组合治理对策,实现井组复合挖潜,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底水水侵 排水采油 气水协同 复合挖潜
下载PDF
顺北地区三维抗钻特性参数分布规律
9
作者 靳永红 李双贵 +4 位作者 陈帅 陈修平 刘景涛 于洋 石祥超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针对三维抗钻特性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岩性特征优选了适合顺北地区的抗钻特性参数预测模型.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和计算,获取了22口井的抗钻特性参数.根据井位和地层信息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通过赋值、井的粗化以及纵横向高斯插值... 针对三维抗钻特性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岩性特征优选了适合顺北地区的抗钻特性参数预测模型.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和计算,获取了22口井的抗钻特性参数.根据井位和地层信息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通过赋值、井的粗化以及纵横向高斯插值得到三维抗钻特性参数模型.结合现场需求得到了新近系—奥陶系的抗钻特性参数纵向分布规律,以及二叠系地层的横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二叠系中浅地层的研磨性较小,而二叠系以下的地层研磨性显著增加.从新近系到奥陶系,岩石抗钻特性参数呈增加趋势,其中,古近系和二叠系地层相较于相邻地层具有更大的抗钻特性参数,同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软硬交错.在顺北地区,二叠系北部地层的抗钻特性整体上高于南部地层,而东西部之间的抗钻特性参数差异并不明显.建立的三维岩石抗钻特性参数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应用二叠系和石炭系—志留系地层抗钻特性的预测结果进行钻头选型和钻井参数的优化,二叠系和石炭系—志留系的机械钻速分别提高了53.80%和35.10%.该方法不仅有效提高了钻头与目标地层的匹配程度,而且为顺北地区的钻井提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井工程 顺北地区 三维模型 抗钻特性 二叠系 可钻性 研磨性
下载PDF
塔河油田掺稀降黏工艺 被引量:42
10
作者 梅春明 李柏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塔河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油藏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深,温度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黏度小,地面条件下黏度大,开采难度大。为此,在分析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了掺稀油降黏开采方案。利... 塔河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油藏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深,温度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黏度小,地面条件下黏度大,开采难度大。为此,在分析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了掺稀油降黏开采方案。利用节点分析方法,建立了掺稀油降黏的优化设计模型,编制了应用程序,完成了实例计算,并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掺稀降黏试验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埋深超过5600m的稠油储量动用问题,实现了常温下高黏度稠油的举升和集输。掺稀油降黏技术目前已成为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深井 掺稀降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伴生气硫磺回收工艺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海飞 韩秀芹 +2 位作者 高宇婷 赵丽娜 宋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9,共4页
塔河油田伴生气为湿气,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为了使排放尾气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经过实验评价,最终选定了络合铁脱硫-回收硫磺工艺技术。根据工艺原理,在前期工艺的基础上完善改进了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对含硫再生气、两级脱硫、... 塔河油田伴生气为湿气,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为了使排放尾气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经过实验评价,最终选定了络合铁脱硫-回收硫磺工艺技术。根据工艺原理,在前期工艺的基础上完善改进了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对含硫再生气、两级脱硫、脱硫剂再生、硫磺回收过程进行准确控制,对各环节气体硫化氢含量及脱硫液总铁、碱度、脱硫剂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保证回收效果,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伴生气 高含硫化氢 二氧化碳 络合铁 脱硫 硫磺回收 再生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发育模式解剖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丰 代槿 +5 位作者 姚聪 习研平 梁晓宇 王炯 史彪 梁芸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9,共7页
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影响,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油藏难以精细刻画。结合常规测井及电成像资料,开展了储层分类识别、断溶体发育影响因素剖析、断溶体油藏发育形态构建以及裂缝带、破碎带、溶蚀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 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影响,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油藏难以精细刻画。结合常规测井及电成像资料,开展了储层分类识别、断溶体发育影响因素剖析、断溶体油藏发育形态构建以及裂缝带、破碎带、溶蚀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断溶体油藏主要储集空间来自构造运动和溶蚀改造形成的溶孔、溶洞及裂缝;断溶体储层可划分为溶洞类、裂缝-溶孔类、裂缝类3种类型;断层构造样式、与断层的距离决定断溶体的发育程度;断溶体主要发育有V字形态、倒V字形态、复合形态、条带形态;断溶体裂缝带的发育范围较宽(0.75~3.00 km),破碎带的发育范围其次(0.50~1.40 km),溶蚀带的发育范围较小(0~0.6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溶体 溶蚀带 测井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含酸稠油破乳脱水工艺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志峰 张烨 +3 位作者 杨胜来 刘来宝 张凤杰 高新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2-485,共4页
针对塔河油田酸压措施井产出含酸稠油脱水难度大、脱水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骤变温破乳工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恒高温条件相比,骤变温条件下对含酸稠油进行热化学沉降脱水处理,脱水速率最高可提高17倍,脱水率可达90%以上。塔... 针对塔河油田酸压措施井产出含酸稠油脱水难度大、脱水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骤变温破乳工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恒高温条件相比,骤变温条件下对含酸稠油进行热化学沉降脱水处理,脱水速率最高可提高17倍,脱水率可达90%以上。塔河油田含酸稠油破乳脱水前期骤冷降温处理,可加快脱水速率;骤冷之后进行骤热处理,同样可加快脱水速率;脱水后期骤变温处理对破乳脱水影响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酸稠油 热化学沉降 骤变温 脱水工艺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稠油机抽井杆失效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靳永红 李璐 +1 位作者 苏伟 李安国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11期74-78,共5页
塔河油田属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重质未饱和底水油藏,近年来,随着地层能量下降,含水上升,为提高采收率,采用加深泵挂深抽、注氮气三次采油等一系列采油新工艺,但随之而来的是抽油杆柱疲劳、腐蚀加剧,杆失效现象逐年增加。5口典型井断杆... 塔河油田属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重质未饱和底水油藏,近年来,随着地层能量下降,含水上升,为提高采收率,采用加深泵挂深抽、注氮气三次采油等一系列采油新工艺,但随之而来的是抽油杆柱疲劳、腐蚀加剧,杆失效现象逐年增加。5口典型井断杆样本的理化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失效杆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洛氏硬度、拉伸性能等均符合行业标准,但结合失效杆断面宏微观特征和能谱分析结果,推断出导致抽油秆断裂的原因为疲劳断裂和腐蚀疲劳断裂,并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断口样貌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探讨。依托实验数据,从断裂力学角度对其失效扩展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疲劳为随机过程,应力强度因子幅值是疲劳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杆柱承受交变应力大小与裂纹扩展速率成正相关,通过生产管理和设计优化改善杆柱受力,可以大大延长杆柱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杆失效 疲劳断裂 腐蚀疲劳断裂 力学分析
原文传递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解慧 李璐 +2 位作者 杨占红 陈勇 谭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4期134-135,138,158,共4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随着注水轮次增加,生产效果逐渐变差,2012年开展单井注氮气试验,增油效果显著。运用大量矿场统计数据分析了岩溶地质背景、构造要素、储集体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及动态特征对注气效果的影响规律和特征,为塔河油田今后...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随着注水轮次增加,生产效果逐渐变差,2012年开展单井注氮气试验,增油效果显著。运用大量矿场统计数据分析了岩溶地质背景、构造要素、储集体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及动态特征对注气效果的影响规律和特征,为塔河油田今后的注气选井和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注气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深井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工艺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华强 张婷婷 潘跃强 《中外能源》 CAS 2014年第6期51-55,共5页
塔河油田储层深(5500~7000m)、地层压力高(50~60MPa)、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 塔河油田储层深(5500~7000m)、地层压力高(50~60MPa)、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发,采收率较低。对于单井缝洞单元而言,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注水替油,前期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注水替油轮次的增加,部分井组注采比逐步上升,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失效井数增加,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特别是钻遇缝洞储集体边部或相对低位置的油井,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缝洞体的高部位,注水替油效果不明显。考虑到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所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实施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完善了深井注气的配套工艺.形成了注气-采油一体化井口、注气-掺稀生产一体化管柱、掺稀气举阀、高压气密性封隔器、气水混注工艺设计方法、腐蚀结垢处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工艺。2013年1~8月,塔河油田累计实施注气69井次,累计产油5.49×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深井 注气提高采收率 配套工艺
原文传递
减少老化油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雄 罗攀登 +1 位作者 刘喆 马焘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4年第2期61-64,7,共4页
塔河油田主要储集层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原油产量以稠油为主。酸压是塔河油田新井完井,老井增产的主要措施,而酸压工作液的残液,尤其是残酸会与地层中含有的一些脂肪酸盐等表面活性物质以及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石蜡等天然表... 塔河油田主要储集层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原油产量以稠油为主。酸压是塔河油田新井完井,老井增产的主要措施,而酸压工作液的残液,尤其是残酸会与地层中含有的一些脂肪酸盐等表面活性物质以及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石蜡等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和固体颗粒相混合,使含水原油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乳状液,也叫老化油。老化油具有含水高、破乳脱水困难、原油酸性较强、杂质含量高、样品稳定性差等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减少老化油的酸压工艺,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此项酸压工艺能明显减少老化油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 稠油 酸压 残酸 老化油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超深超稠油藏效益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睢芬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2期94-100,共7页
塔河油田超稠油地质储量高,埋藏深,在地层中具有流动性,举升中随着温度降低,黏度增大,流动能力减弱,无法采出,主要采取掺稀油降黏开采。低油价以来,受掺入稀油和采出稠油销售价差影响,且稀油重复做功产生能耗,导致效益降低。为提高超稠... 塔河油田超稠油地质储量高,埋藏深,在地层中具有流动性,举升中随着温度降低,黏度增大,流动能力减弱,无法采出,主要采取掺稀油降黏开采。低油价以来,受掺入稀油和采出稠油销售价差影响,且稀油重复做功产生能耗,导致效益降低。为提高超稠油油藏开采效益,从地层、井筒、地面三个节点开展工艺探索、技术攻关及先导试验工作。以矿物绝缘电缆加热、纳米保温油管为主的保温开采取得明显效果,累计节约稀油9.86×10^4 t,可在超稠油油藏进行推广。耐温抗盐水溶性降黏剂获得突破,抗硫螺杆泵举升工艺取得进展,均为超稠油油藏效益开采提供充分条件。地面高效集输实施技术原理简单,但涉及管网改造、设备升级,成本高,实施繁,现试验设备准备中。地层降黏技术难度大,目前处于技术论证阶段。通过超稠油低成本开采技术的发展完善及集成应用,提高开发效益,并综合考虑,针对具体井况找出瓶颈,在技术体系中筛选配套工艺技术,以达到超稠油效益开采的目的,提升油田应对低油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开采 地层降黏 井筒保温 井筒降黏 高效举升 效益开采
下载PDF
塔河油田高回压原因及解决方案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安国 闵航 +2 位作者 杨世国 欧雪慧 王栋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3年第4期67-70,8,共4页
塔河油田受超稠、高粘度以及原油乳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原油输油过程中回压升高,影响原油输送,因此需要采取掺稀油或加热等高能耗的流动性改善手段才能保障连续稳定生产。从原油乳化、输液量以及环境温度等方面对回压上升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塔河油田受超稠、高粘度以及原油乳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原油输油过程中回压升高,影响原油输送,因此需要采取掺稀油或加热等高能耗的流动性改善手段才能保障连续稳定生产。从原油乳化、输液量以及环境温度等方面对回压上升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根据不同生产情况提出低粘液环输送、加水溶性乳化降粘剂以及二次加热等方法来降低井口回压,确保生产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超稠油 乳化 低液量 降回压
下载PDF
塔河油田酸化油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倩 赵毅 +1 位作者 周勇 李琰磊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年第5期11-15,共5页
针对塔河油田酸化油乳化程度高,常规方法无法实现深度脱水的问题,通过高频脉冲电脱水单因素实验,考察脱水电压、频率、脉宽比和温度4个因素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的最佳参数为电压1 300 V、频率16 kHz、脉宽比... 针对塔河油田酸化油乳化程度高,常规方法无法实现深度脱水的问题,通过高频脉冲电脱水单因素实验,考察脱水电压、频率、脉宽比和温度4个因素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的最佳参数为电压1 300 V、频率16 kHz、脉宽比70%。现场试验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装置在设计处理量以内运行时,能有效地将酸化油、老化油含水率降低至1%以下,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油 老化油 高频脉冲电脱水 含水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