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微气泡对孔隙内油膜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2 位作者 伍家忠 吕伟峰 丁奎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的玻璃刻蚀模型,在油藏温压条件下,进行CO_(2)-水分散体系渗流实验。通过观察微气泡与油、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获取气泡吸附能力、推动油膜能力、气泡弹性能量等数据,进而定量表征分析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与油界面结合,具有特殊的吸附油膜现象,与水驱、气驱等作用机理显著不同。驱替过程相邻气泡间的合并也促进了油膜汇聚,同时微气泡的合并有助于气泡的流动,使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油膜随气泡运移。微气泡运移时,气泡体积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量能够推动吸附在壁面的油膜运移。此外,采用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推动油膜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及分析,得到驱替油膜的主要因素是微气泡形变产生的弹性能量和微气泡自身的能量。气泡的能量作用在气泡前缘,通过与油膜表面接触产生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CO_(2) 弹性能量 吸附效应 多相流模拟
下载PDF
N80钢在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运军 吕乃欣 +3 位作者 沈德煌 席长丰 付安庆 罗建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9-279,共11页
目的为解决油田现场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使用的N80钢油套管管柱的尿素腐蚀问题。方法采用动态高压釜模拟尿素辅助蒸汽吞吐采出井的井筒工况环境,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 目的为解决油田现场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使用的N80钢油套管管柱的尿素腐蚀问题。方法采用动态高压釜模拟尿素辅助蒸汽吞吐采出井的井筒工况环境,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PS)表征技术,研究了N80钢在不同浓度尿素溶液中的腐蚀特性。结果结果表明,高温蒸汽环境中尿素溶液对N80钢的腐蚀是活化腐蚀、均匀腐蚀,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组份为FeCO3,且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大,腐蚀产物膜厚度增加,膜厚增长速率减小,对N80钢的腐蚀愈严重。对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采出井井筒而言,在有原油存在下30%浓度尿素溶液中,由于原油起到了缓蚀剂作用,不会形成严重腐蚀,且随着原油量的增加,对N80钢的平均腐蚀速率降低。对于尿素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而言,在满足井筒腐蚀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现场试验方案的尿素溶液浓度可以高达30%。结论N80钢能够满足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采出井井筒腐蚀控制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钢 尿素腐蚀 腐蚀产物 腐蚀机理 稠油油藏 尿素辅助蒸汽吞吐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进展及规模效益开发对策思考 被引量:25
3
作者 袁士义 雷征东 +1 位作者 李军诗 韩海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4,共12页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2022年产量达到340×10^(4) t,初步实现页岩油工业开发的起步。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更多、埋藏更深、微纳米尺度孔隙更为发育、物性条件差、开发机制与规律更为复杂,人工改造难度更大...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2022年产量达到340×10^(4) t,初步实现页岩油工业开发的起步。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更多、埋藏更深、微纳米尺度孔隙更为发育、物性条件差、开发机制与规律更为复杂,人工改造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等,使其有效规模开发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较为系统地总结近年来中国不同类型陆相页岩油开发理论、主体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阐述各类页岩油主要开采机制、初步形成的技术体系/开发方式和实践效果,深入分析规模有效开发特别是提高采收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大幅提高陆相页岩油开采规模与效益的思路对策。建议通过对中国页岩油资源的分类分级评价,明确各页岩油藏经人工改造所能形成的可采储量潜力规模、接替途径及可持续性;深入揭示不同类型页岩油储层结构、岩性特征、赋存状态和流动机制,攻关创建更高质量的“人造油藏”及规模开发关键技术,特别是研发和优化储层改造方式提高有效缝网波及体积、追求储量动用/可采程度最大化;加快平台/区块立体开发工业性试验,升级形成可规模推广的效益开采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建立块间接替、整体优化动用的规模开发方式;加快早期补充地层能量攻关试验、形成多介质大幅度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技术并尽早应用;推进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工程市场化等管理模式创新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大幅提高开采效益,推动实现页岩油大规模效益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效益开发 流动机制 开采模式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东南亚多岛海构造体系圈层相互作用与油气富集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日祥 王红军 +9 位作者 王华建 王晓梅 万博 张旺 祝厚勤 柳宇柯 刘俊来 孟庆任 郝芳 金之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603,共17页
50Ma以来全球持续降温,但东南亚多岛海构造体系域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气候温度,形成并保存极其丰富的新生界油气资源.本研究从地球系统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东南亚新生代构造活动、气候环境演变和油气富集特点,获得以下新认识:(1)大洋板块俯... 50Ma以来全球持续降温,但东南亚多岛海构造体系域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气候温度,形成并保存极其丰富的新生界油气资源.本研究从地球系统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东南亚新生代构造活动、气候环境演变和油气富集特点,获得以下新认识:(1)大洋板块俯冲和上覆大陆岩石圈伸展导致东南亚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形成裂谷盆地和浅海陆架,造成深部构造活动与浅部山、盆、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2)微陆块在赤道低纬度区的聚合与长期滞留促使信风偏转为季风,改变了洋流通道和流量,深刻影响了东南亚乃至全球的降雨和温度变化;(3)东南亚多岛海构造体系和高温多雨气候环境促进了热带雨林、红树林、浮游藻类等繁盛,为油气资源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4)裂谷盆地演化与海侵-海退事件的耦合导致多类型油气系统源-储-盖有效叠置,有机质快速深埋和高大地热流促进油气大量生成和规模聚集;(5)多板块俯冲汇聚所造成的圈层相互作用是导致东南亚新生界油气资源异常富集的主导因素,这一认识对发展地球系统控制下的油气富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澳大利亚与巽他陆块碰撞和高温多雨气候环境的油气资源效应,大力发展海上富含CO_(2)油气田的经济开发与CO_(2)封存技术,以期在东南亚的盆地深层、海域深水和非常规油气三大领域继续取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多岛海构造体系 圈层相互作用 油气资源 新生代
原文传递
全球CCUS产业集群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5
作者 吕伟峰 王明远 +3 位作者 高明 郜峰 贾宁洪 窦立荣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全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集群分为石油公司碳源+油藏碳汇、工业碳源+油藏碳汇、工业碳源+咸水层碳汇3种类型,分别在CCUS产业探索、政策驱动、双效驱动三个阶段发展起来。全球CCUS产业集群项目具有碳源复杂、环节贯通、政策引... 全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集群分为石油公司碳源+油藏碳汇、工业碳源+油藏碳汇、工业碳源+咸水层碳汇3种类型,分别在CCUS产业探索、政策驱动、双效驱动三个阶段发展起来。全球CCUS产业集群项目具有碳源复杂、环节贯通、政策引导、模式创新等特点。基于国内外CCUS产业发展的对比,提出中国CCUS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全产业链高效低成本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性、跨行业的商业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产业集群 碳中和 碳源 碳汇 模式创新 产业政策 产业化
下载PDF
多圈层作用驱动北海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
6
作者 朱日祥 张水昌 +5 位作者 王华建 王晓梅 柳宇柯 张旺 郝芳 金之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33-3457,共25页
北海盆地是欧洲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也是众多经典油气地质理论的发源地.本文从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视角,论述了深部动力驱动的陆块碰撞造山、地幔柱隆升和板内变形联合控制的北海盆地“裂谷-前陆-裂谷”演化过程;发现北海盆地自石炭纪以... 北海盆地是欧洲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也是众多经典油气地质理论的发源地.本文从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视角,论述了深部动力驱动的陆块碰撞造山、地幔柱隆升和板内变形联合控制的北海盆地“裂谷-前陆-裂谷”演化过程;发现北海盆地自石炭纪以来持续北向漂移,在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和中纬度费雷尔环流带时,分别形成了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和含煤页岩、上侏罗统钦莫利组海相页岩两套主要烃源岩.提出深部过程、构造和海侵-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北海盆地不同地区烃源岩的性质、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及层位,在盆地南部主要形成了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沙漠湖相风成砂岩储层-蒸发岩盖层的石炭系-下三叠统富气系统,在盆地北部则主要形成了海相地堑型烃源岩-三角洲相砂岩和海相灰岩储层-海相致密泥灰岩及泥页岩盖层的上三叠统-古近系富油系统;盆地后期构造埋深和隆升进一步控制了油气的生成和富集过程,最终形成了盆地北部富油和南部富气的差异分布格局.未来亟待从地球多圈层作用的视角,重新认识大型成熟探区(如北海等超级油气盆地)和低勘探程度区(如鄂霍茨克海域、北极地区)的油气形成富集机制,为全球油气资源增储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石油工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关注北海盆地积累的海量勘探与地质数据,通过数字地质创新,实现油气和伴生资源(如氦、氢等)的“碳中和”式综合利用,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新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盆地 多圈层作用 油气系统 鄂霍茨克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