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气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宏伟 马德胜 +3 位作者 李实 冀中原 陈兴隆 张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9946-9949,共4页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水气比例和分散方式,体系的流动性能可随油藏开发的需要进行调控,并可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同时提高波及效率,可有效调控特低渗、低渗、中渗岩心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水驱后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流动阻力 流度比 波及体积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利用CT技术研究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21
2
作者 冷振鹏 吕伟峰 +3 位作者 马德胜 刘庆杰 严守国 李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0-345,共6页
重力稳定注气(GAGD)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成本且能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笔者以80~200目石英砂混填制作的填砂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测量三相流体饱和度技术,开展了高含水后期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 重力稳定注气(GAGD)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成本且能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笔者以80~200目石英砂混填制作的填砂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测量三相流体饱和度技术,开展了高含水后期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采用顶部垂直注气方式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7.45%以上。通过CT扫描测量流体饱和度方法可以观察到,由于气液之间的重力差异,注入气驱扫区域内的液体持续向下运移,致使之前水驱形成的残余油"聚并"而形成"富集带",随着注入气逐渐向底部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稳定注气 CT扫描 三相流体饱和度 提高采收率 油墙
下载PDF
浅层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高明 罗文利 +3 位作者 张善严 王强 张群 史彦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面油膜状残余油为主,主要黏附在大粒间孔(大于10μm)的岩石表面,适宜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复合驱技术。通过室内天然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确定了化学复合驱注入参数。由于浅层油藏破裂压力低,化学复合驱的压力上升空间仅有1~3 MPa,故选择适宜的注入速度,控压注入,避免动态裂缝的产生。单井试注注入压力从空白水驱时的4.9 MPa升至7.7 MPa,3个月后见效油井含水降低至81.3%,验证了注入体系适应性好,注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剩余油分析 数值模拟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火驱储层区带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关文龙 马德胜 +3 位作者 梁金中 李春涛 席长丰 张霞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4,109,共6页
利用一维和三维火烧油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稠油油藏直井井网火驱过程中各个地层区带的宏观热力学特征以及压力场、温度场、饱和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从注气井到生产井可依次将地层划分为已燃区、火墙(燃烧带)、结焦带、油... 利用一维和三维火烧油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稠油油藏直井井网火驱过程中各个地层区带的宏观热力学特征以及压力场、温度场、饱和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从注气井到生产井可依次将地层划分为已燃区、火墙(燃烧带)、结焦带、油墙、剩余油区5个具有明显热力学特征的区带。结焦带为火驱过程提供固态燃料,高含油饱和度油墙是地层中压力梯度最大的区带,是注气压力的集中消耗带。保持一个稳定的油墙是确保火驱前沿持续推进、实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三维物理模拟 稠油油藏 结焦带 剩余油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浅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开发方式实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德胜 郭嘉 +2 位作者 李秀峦 昝成 史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8-461,共4页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方式高产期较长,采油速率高,实验采出程度可达到70%.对于油层厚度为10~15 m的浅层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期,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是可选的接替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注蒸汽采油 三维比例物理模拟 水平井
下载PDF
准南斜坡带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特征与有利储层评价:基于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冯佳睿 高志勇 +1 位作者 崔京钢 郭美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4-140,148,共8页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压力和模拟埋深的逐渐增大以及压实作用的不断加强,细砂岩颗粒间接触关系由点-线-凹凸接触,粒内裂纹逐渐出现,裂纹呈不规则分布或呈共轭剪切关系;模拟埋深2 000~3 000m时次生孔隙较为发育,孔径和喉径也表现出快速增大的趋势,埋深大于4 000m后,次生孔隙与孔径、喉径均开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推测埋深2 000~3 000m是准南斜坡带侏罗系有利储层发育的关键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斜坡带 成岩物理模拟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型热损失控制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昝成 郭嘉 +3 位作者 马德胜 王红庄 史琳 李忞智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是进行稠油热采机理研究及优化油田开发方案的有效方法,模型是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的核心部分。为模拟真实油藏条件必须合理控制模型热损失。基于理论计算方法,采用热流数值模拟技术,提... 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是进行稠油热采机理研究及优化油田开发方案的有效方法,模型是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的核心部分。为模拟真实油藏条件必须合理控制模型热损失。基于理论计算方法,采用热流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一种实验模型热损失控制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在氮气作为围压介质的大型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上实施了模型热损失控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热损失得到有效控制,油藏中蒸汽腔扩展得以真实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物理模拟 模型 热损失 保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泡沫驱机理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耿小烬 范洪富 +1 位作者 罗幼松 王德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10-13,共4页
研究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生成、运移、传播的微观机理与宏观速度压力之间的部分关系。CT和NMR辅助物理模拟实验能同时测得岩心中流体的微观分布和相应的宏观参数变化,该实验是研究泡沫驱微观机理与宏观控制因素关系的重要方法。深入研究泡... 研究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生成、运移、传播的微观机理与宏观速度压力之间的部分关系。CT和NMR辅助物理模拟实验能同时测得岩心中流体的微观分布和相应的宏观参数变化,该实验是研究泡沫驱微观机理与宏观控制因素关系的重要方法。深入研究泡沫驱微观机理及微观机理与宏观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沫驱技术从一种有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稳定可控的三次采油技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机理 CT NMR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CO_2辅助开采作用机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福顺 牟珍宝 +3 位作者 刘鹏程 张胜飞 王超 李秀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1,共6页
稠油油藏开发中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目的是通过CO_2降低稠油的粘度、减小蒸汽腔热损失,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混样桶最高耐温仅为150℃,当油藏温度高于150℃时,针对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 稠油油藏开发中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目的是通过CO_2降低稠油的粘度、减小蒸汽腔热损失,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混样桶最高耐温仅为150℃,当油藏温度高于150℃时,针对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降粘效果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计算的层面。针对上述问题,以新疆超稠油油田A区块为研究目标,设计了高温高压稠油混样器,通过室内实验测量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溶解CO_2后对超稠油密度和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油藏温度为200℃时,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较低,此时超稠油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基本不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饱和CO_2后超稠油的密度和粘度与脱气原油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利用CMG软件对CO_2的溶解性和稠油的开采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稠油油藏采收率有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藏温度为200℃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超稠油油藏较为理想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油藏 蒸汽辅助 重力泄油 技术降粘 高温CO2数值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信良 杨正明 +4 位作者 赵新礼 张亚蒲 李海波 牛中坤 李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15565-15571,共7页
覆压下岩石的孔渗变化往往会对油藏的后续开发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利用YC-4型覆压孔渗测定仪对鄂尔多斯盆地133块致密油岩心进行了覆压孔渗实验,并利用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分析了3块不同渗透率岩... 覆压下岩石的孔渗变化往往会对油藏的后续开发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覆压孔渗特征,利用YC-4型覆压孔渗测定仪对鄂尔多斯盆地133块致密油岩心进行了覆压孔渗实验,并利用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分析了3块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孔隙度比值和相对渗透率比值与有效覆压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随上覆压力的增加,其相对孔隙度比值和相对渗透率比值变化均较大,与传统的认识不同;(2)在油层条件下,其相对孔隙度、渗透率比值以及不可逆渗透率损失与渗透率均具有很好的半对数关系,在油层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值与在地面的孔渗差异较大,其影响不可忽略;(3)致密油岩心的渗透率越低,其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孔隙连通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覆压 孔隙度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
下载PDF
页岩储层润湿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11
作者 霍旭 孙灵辉 +2 位作者 李博文 冯春 张志荣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54-3358,3364,共6页
页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体系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润湿性测定作为分析原油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对现场采收率具有高度影响。本文基于页岩储层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以孔隙半径、表征范围及物性条件为角度分析了润湿... 页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体系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润湿性测定作为分析原油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对现场采收率具有高度影响。本文基于页岩储层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以孔隙半径、表征范围及物性条件为角度分析了润湿性测量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发现有机质孔隙含量较高、矿物广泛分布及成藏条件等问题要求储层润湿表征方法与技术手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逐一分析页岩内部结构、矿物含量与外界条件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诠释了页岩复杂润湿性成因以及原油粘附机理,并指出了进一步探究页岩采收率、流固耦合力学作用及润湿性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评价 页岩储层 表面粗糙度 矿物组分 TOC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4
12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2 位作者 张斌 苏劲 杨德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1-878,共8页
海相碳酸盐岩是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中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时代古老,使得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勘探难度大。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三个主要海相盆地古生界都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泥岩、泥灰岩和煤系为主,热演化程度多数... 海相碳酸盐岩是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中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时代古老,使得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勘探难度大。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三个主要海相盆地古生界都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泥岩、泥灰岩和煤系为主,热演化程度多数已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其中,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组合在燕山期达到最大埋深,储层大部分都经历过原油裂解以上的高温过程,原油难以保存,以形成裂解气为主,或者是高成熟煤型气;而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继承性隆起部位始终没有经历180℃以上的高温条件,而且最大埋深是在喜山期以来,因此在构造高部位保存了大规模的古油藏。根据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与再富集过程的特点,把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存在单源单期充注成藏型和多源多期充注成藏型,建立了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碳酸盐岩 原油裂解气 油气藏类型 调整改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饱和CO_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实验 被引量:39
13
作者 于志超 杨思玉 +2 位作者 刘立 李实 杨永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2-1042,共11页
为了研究CO2注入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室内岩心驱替装置,模拟了地层条件下(100℃,24 MPa)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并对CO2注入后,组成储层岩石的矿物溶蚀、溶解和沉淀情况以及渗透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 为了研究CO2注入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室内岩心驱替装置,模拟了地层条件下(100℃,24 MPa)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并对CO2注入后,组成储层岩石的矿物溶蚀、溶解和沉淀情况以及渗透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前后反应液离子成分变化、岩心扫描电镜和全岩X-射线衍射(XRD)资料的分析表明:实验后砂岩岩心中的碳酸盐矿物出现明显的溶解现象,且方解石溶解程度最高,片钠铝石次之,铁白云石最低;反应液中K+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碎屑钾长石颗粒溶蚀造成的;实验后有少量的高岭石和中间产物生成,其中间产物的成分主要为C、O、Na、Cl、Al和Si,并有向碳酸盐矿物转变的趋势;新生成的高岭石、中间产物和由碳酸盐胶结物溶解释放出的黏土颗粒一起运移至孔喉,从而堵塞孔隙,降低了岩心渗透率。通过以上实验再现了CO2注入后,短时期内储层岩石中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蚀和溶解过程以及新矿物沉淀情况,并且揭示了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原因,从而为CO2的地下捕获机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埋存 饱和CO2地层水驱 储层岩石 渗透率 溶蚀速率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大型岩性地层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4
14
作者 邹才能 徐春春 +4 位作者 李伟 张志杰 沈平 党录瑞 杨金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经过30多年以构造圈闭为目的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已经成为了四川盆地重要的产气层系。近来以岩性地层气藏为目标进行了新一轮的地层、沉积微相、储层、烃源岩、构造、成藏与圈闭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石炭系发育...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经过30多年以构造圈闭为目的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已经成为了四川盆地重要的产气层系。近来以岩性地层气藏为目标进行了新一轮的地层、沉积微相、储层、烃源岩、构造、成藏与圈闭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石炭系发育构造与岩性地层两类目标。石炭系内幕因粒屑滩微相控制与埋藏白云化不均一影响,储层具有不连续性,存在岩性圈闭;石炭系大范围尖灭与大面积残留,在尖灭带与残留区发育大型地层圈闭。川东石炭系具备岩性地层气藏形成条件,目前发现4个有利区带和12个有利目标,展示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石炭系 粒屑滩 储层非均质性 地层尖灭带 岩性地层气藏
下载PDF
天山南缘与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对比及油气勘探建议 被引量:36
15
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1 位作者 雷永良 张朝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5-403,共9页
在区域构造、盆地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南、北缘地震大剖面进行了精细构造变形几何学与年代学的解析。揭示出中—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缘虽然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是受沉积地层介质... 在区域构造、盆地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南、北缘地震大剖面进行了精细构造变形几何学与年代学的解析。揭示出中—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缘虽然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是受沉积地层介质的力学性质差异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空间位置差异的影响,天山南、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启动的时间与构造变形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气聚集的不同。新生代天山隆升并向两侧扩展,冲断构造沿滑脱层向克拉通盆地内传播,构造形成的时间从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依次变晚。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时间早于准南,因此库车冲断带内构造圈闭的油气充注时间长、充满程度高,容易形成高丰度大型气藏。库车冲断带盐下发育多个切过中生界煤系烃源岩的逆冲断层,它们不仅控制了多个褶皱侧向上台阶状叠置,形成盐下堆垛的构造样式,而且成为深部中生界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的通道;膏盐岩保证了盐下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和封盖条件。准南冲断带主要的构造变形样式是层间滑脱与构造位移量反向冲断的楔形构造,水平滑脱断层封隔了上、下含油气系统,限制深部油气向中浅层运移;大型背斜内部发育多个小型叠置的楔形构造,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因此准南山前东端隐伏的燕山期古构造与二、三排新生代构造核部以及库车秋里塔格西段中生界印支期古构造和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新生代较早形成的构造带是成藏的有利部位;库车盐下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效构造层,准南深层中生界中的大型、完整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大突破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库车 前陆冲断带 构造地质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二氧化碳气体辅助SAGD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运军 沈德煌 +3 位作者 高永荣 李军辉 李杰 刘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7-1152,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的开发效果,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组超稠油油藏SAGD开采的现状,采用二维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通过添加CO2气体改善SAGD开发效果的机理及技术可行性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气体辅助SAGD开发杜84... 为进一步提高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的开发效果,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组超稠油油藏SAGD开采的现状,采用二维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通过添加CO2气体改善SAGD开发效果的机理及技术可行性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气体辅助SAGD开发杜84块馆陶组超稠油油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超稠油SAGD过程中添加的CO2气体具有非凝析气和溶剂的双重作用机理;从CO2气体辅助SAGD实验的温度场发育数据来看,CO2气体有利于SAGD蒸汽腔的侧向扩展,增加蒸汽的横向波及体积;添加的CO2气体使SAGD的采收率、油/汽比及采油速度都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添加的CO2气体量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初步优化出CO2气体与蒸汽的最佳注入比例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二氧化碳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CO2气体辅助 物理模拟
下载PDF
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新技术界限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朝霞 王强 +3 位作者 孙盈盈 高明 刘皖露 王正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4,31,共4页
为了明确聚合物驱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对比中外10个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及关键参数的取值,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质量浓度、原油粘度、油藏渗透率及非均质性等。以中国聚合物驱矿场... 为了明确聚合物驱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对比中外10个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及关键参数的取值,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质量浓度、原油粘度、油藏渗透率及非均质性等。以中国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油藏参数分布区域为中心,以聚合物驱技术界限中的边界值为界限,按照不同比例矿场实例所在的参数区间建立了5级技术界限参数序列。利用建立的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对中外6个油藏进行聚合物驱方法筛选,青海E油藏筛选综合评分仅为2.125分,低于方法适用评分(3分),建议在该区不采用聚合物驱技术;其余5个油藏评分都高于3分,可采用聚合物驱技术。大庆L油藏和SZ36-1油藏的聚合物驱评分结果与矿场试验效果一致,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1.88%和3.62%。因此,新建立的聚合物驱技术界限可用于评价和对比不同区块的聚合物驱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技术界限 提高采收率 参数序列 适用性
下载PDF
泡沫油PVT性质实验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伯军 吴永彬 +3 位作者 蒋有伟 梁金中 张霞林 李松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0,共5页
泡沫油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存在气泡不断产生与破灭的过程,因此,其压力-体积-温度(PVT)测试方法与常规原油的PVT测试方法不同,属于非稳态测试。在不同的压力衰竭速度条件下,测试得到的泡沫油PVT物性差别较大,为了准确表征泡沫油在不同操... 泡沫油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存在气泡不断产生与破灭的过程,因此,其压力-体积-温度(PVT)测试方法与常规原油的PVT测试方法不同,属于非稳态测试。在不同的压力衰竭速度条件下,测试得到的泡沫油PVT物性差别较大,为了准确表征泡沫油在不同操作参数条件下的PVT性质、准确表征在实际油藏生产过程中的PVT特征,需要对泡沫油的PVT关键参数进行实验分析。笔者开展了委内瑞拉超重泡沫油PVT特性系列实验,揭示了泡沫油开采"拟泡点"特性,总结出了一套泡沫油PVT参数的非常规测试方法,实现了泡沫油在非稳态条件下的PVT物性参数的精确测量,并描述了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 非常规测试 衰竭速度 PVT 拟泡点
下载PDF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鼐 邢永亮 +5 位作者 曾云 毛光剑 张宝民 张斌 陈延贵 赵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2-697,共6页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从而推导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白云石脉的形成温度。根据烃包裹体赋存位置、形成期次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有关白云石的拉曼波谱分析,推断了本区寒武系白云岩矿物的形成及油气充注顺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各井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提出英东2井寒武系白云岩有3期生烃: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为第一期,在成岩期重结晶的白云石中见大量的黑色沥青质包裹体;志留纪末期到侏罗纪,烃演化处于终止阶段;侏罗纪末为第二期,此期生烃量少,只在裂缝中有黑色沥青质沥青残余;喜山期为第三期,在孔隙、裂缝中储集了油气,同时也是现存油气藏的主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英东2井 白云石 流体包裹体 拉曼 成藏史
下载PDF
不同煤储层条件下煤岩微孔结构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30
20
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1 位作者 柳少波 李小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1-447,共7页
在现场宏观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观测、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及低温氮吸附方法,对沁水盆地和淮北煤田不同矿区煤岩的变质变形作用与微孔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变质强变形—较强变质煤储层(Ⅰ类)和中变质较强变形煤储层(... 在现场宏观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观测、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及低温氮吸附方法,对沁水盆地和淮北煤田不同矿区煤岩的变质变形作用与微孔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变质强变形—较强变质煤储层(Ⅰ类)和中变质较强变形煤储层(Ⅲ类)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不利于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高变质弱变形煤储层(Ⅱ类)和中变质弱变形煤储层(Ⅳ类)较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也有利于煤层气的渗流;低变质强变形煤储层(Ⅴ类)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但不利于煤层气的解吸和渗流。由此,沁水盆地南部及淮北煤田中南部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微孔结构 煤层气 变质作用 变形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