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中长链烷烃微生物降解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晓林 崔庆锋 +2 位作者 杨正明 魏士平 张群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9-1575,共17页
中长链烷烃是石油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疏水性强、黏度大、化学活性低、难降解,是地下原油黏度大、石油采收率低、泄漏后长期污染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成为提高石油采收率和石油污染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降解目标。微生物降解中长... 中长链烷烃是石油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疏水性强、黏度大、化学活性低、难降解,是地下原油黏度大、石油采收率低、泄漏后长期污染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成为提高石油采收率和石油污染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降解目标。微生物降解中长链烷烃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绿色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微生物降解中长链烷烃的间期适应与转运过程,与转运过程相关的膜蛋白,微生物好氧与厌氧降解的代谢途径,以及好氧降解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并对微生物降解中长链烷烃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烷烃 微生物 好氧降解 厌氧降解 基因调控
原文传递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2
作者 黄鑫淼 林伟 +2 位作者 韩登林 雷征东 赵新礼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都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CO_(2)驱油过程中,当注入速度较小时,CO_(2)膨胀发挥主要作用,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在亲水纳米孔隙中,当注入水的速度较低时,渗吸发挥主要作用,此时小孔隙中的原油驱替速度比大孔隙快,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大孔隙中的原油被快速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水驱油 分子动力学 致密油藏
下载PDF
碱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聚集形态的转变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灿灿 孙灵辉 +5 位作者 刘先贵 萧汉敏 张志荣 冯春 李博文 孙东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5-299,308,共6页
阐明碱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形貌的影响规律对其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原子力显微镜(AFM)与冷冻刻蚀透射电镜(Cryo-TEM)三种技术联用的新方法观察了碱对聚丙烯酰胺溶液宏... 阐明碱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形貌的影响规律对其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原子力显微镜(AFM)与冷冻刻蚀透射电镜(Cryo-TEM)三种技术联用的新方法观察了碱对聚丙烯酰胺溶液宏观黏度与微观分子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碱对聚丙烯酰胺溶液宏观黏度影响较大,反映到分子微观形态中,表现为随着碱含量的增多,LSCM观察到聚丙烯酰胺分子链由初始舒展的线性状态向蜷缩状态发生转变;AFM观察到单个分子由分散细棒状形态向颗粒聚集态转化;Cryo-TEM观察到分子膜状由线性舒展状态同样向颗粒聚集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微观形貌 原子力显微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4
作者 修建龙 +8 位作者 白雷 吕伟峰 高春宁 马挺 石国新 徐飞艳 伊丽娜 刘顺生 张英 《中国科技成果》 2022年第14期18-18,共1页
微生物驱是一项绿色环保、适宜油藏广泛、成本低、创效大且颇具潜力的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水驱和化学驱后重要的接替技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仍面临驱油机理不明确、实施规模小、开发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深化理论认... 微生物驱是一项绿色环保、适宜油藏广泛、成本低、创效大且颇具潜力的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水驱和化学驱后重要的接替技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仍面临驱油机理不明确、实施规模小、开发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深化理论认识、开发关键技术、形成系列微生物采油方式和驱油体系,以适应未来绿色高效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 微生物采油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化学驱 驱油体系 开发效果 绿色环保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SQ6开放式发酵生产鼠李糖
5
作者 马信 张阳 +4 位作者 修建龙 白雪 韩斯琴 梁小龙 张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01-2907,共7页
为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微生物采油效率,本研究开展了采油功能菌SQ6(鼠李糖脂产生菌)的开放式发酵探索研究。考察了菌株SQ6在常规发酵和开放式发酵方式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鼠李糖脂产量、表面张力及乳化指数等参数,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为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微生物采油效率,本研究开展了采油功能菌SQ6(鼠李糖脂产生菌)的开放式发酵探索研究。考察了菌株SQ6在常规发酵和开放式发酵方式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鼠李糖脂产量、表面张力及乳化指数等参数,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鼠李糖脂产物同系物组成,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开放式发酵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杂菌率。结果表明:菌株SQ6最高生长温度是45℃,能够合成大量鼠李糖脂的最高温度是40℃;开放式发酵产量最高、杂菌率最低的发酵温度是37℃,鼠李糖脂产量达到7050.1 mg·L^(-1),仅比常规发酵的10513.2 mg·L^(-1)降低了33%,杂菌率最低,达到3.13%;针对SQ6菌株,高温发酵并没有更好的杂菌抑制效果并且降低了鼠李糖脂产量,发酵产物结构显示产物以单鼠李糖脂为主,占比达到96.1%。高浓度单鼠李糖脂的合成可能是中温条件下开放式发酵具有较好杂菌抑制率的主要原因。菌株SQ6是一株具有较大开放式发酵潜力的采油功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开放式发酵 鼠李糖脂 杂菌抑制率
原文传递
内源微生物驱油及其对油藏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庆锋 俞理 +2 位作者 张群 代学成 王红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73-2184,共12页
【目的】新疆油田六中区为典型水驱普通稠油油藏,水驱效果较差,油藏具有丰富的内源微生物,本研究通过分析内源微生物驱油对油藏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确定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该类油藏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分析化学技术,... 【目的】新疆油田六中区为典型水驱普通稠油油藏,水驱效果较差,油藏具有丰富的内源微生物,本研究通过分析内源微生物驱油对油藏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确定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该类油藏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分析化学技术,系统研究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后油藏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细菌总数和功能菌群的浓度以及采出液的流体性质,总结内源微生物驱油对油藏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现场试验注入激活剂和空气后,内源微生物被显著激活,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数及功能菌群浓度普遍提高了2–3个数量级;各种内源微生物代谢活动显著增强,与地层流体相互作用后,原油明显被乳化,最终石油采收率提高5.2%。【结论】对于内源微生物较为丰富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对油藏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显著,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较大的应用潜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菌群浓度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可以作为评价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激活效果的重要指标,为其他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油 油藏微生物 激活 微生物活动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