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监控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晖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年第16期101-101,共1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融入了各个行业,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操作平台,尤其是一些工程的监控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进就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本文就对计算机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融入了各个行业,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操作平台,尤其是一些工程的监控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进就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本文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化工监控的作用作简单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石油化工 工程监控
下载PDF
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 被引量:44
2
作者 马永生 张建宁 +1 位作者 赵培荣 蔡勋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石化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逆时叠前偏移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老区精细勘探和新区勘探突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杂断块精细刻画、陆相砂岩岩性油气藏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致密砂岩储... 中国石化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逆时叠前偏移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老区精细勘探和新区勘探突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杂断块精细刻画、陆相砂岩岩性油气藏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致密砂岩储层精细预测和页岩气综合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取得勘探新成果的同时,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当前还面临着规模战略接替阵地不明朗、天然气勘探难度大、新增储量埋藏深和品位下降、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4个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和困难,在老区油气勘探中,一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精度地震、油藏地球物理等技术,不断提高复杂地质体识别描述精度,提高复杂油气藏评价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高效环保物探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应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成果,降低勘探投入成本,提高勘探效率。在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中,要进一步深化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复杂条件下地震信号的激发与接收规律;强化物探技术创新,着力攻克极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下地震采集技术难关,提高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品质,为油气发现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需求分析 发展方向
下载PDF
石油物探智能化发展之路:从自动化到智能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赵改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1-810,共20页
智能化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石油物探应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介绍了智能化浪潮来临的背景,简要叙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历程和现状,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工业和石油物探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介绍了深度学习... 智能化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石油物探应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介绍了智能化浪潮来临的背景,简要叙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历程和现状,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工业和石油物探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介绍了深度学习应用于石油物探中的部分探索性研究成果。然后提出了石油物探智能化应用技术架构,探讨了石油物探从自动化处理到智能化解释的发展路线图,即从功能自动化、流程自动化到系统智能化,展望了石油物探协同工作环境将呈现后端并行化、前端可视化、流程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的未来发展图景。最后就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工业中的应用提出了4点建议:①制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规划;②搭建大数据与智能化研究与应用平台;③建立智能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④实施智能化专项行动计划和示范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智能化发展应走从自动化处理到智能化解释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数据驱动型、增量式、自动化处理技术和可视化、全信息、智能化解释技术,最终建立数据驱动的完整功能与业务流程、自我进化的智能化系统、可视化与虚拟现实实时协同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物探 数据处理 分析与解释 自动化 智能化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
下载PDF
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向实时数据采集与自动化处理智能化解释时代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改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89,共15页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行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石油物探行业也应该通过数字化转型迎接长期发展和短期生存面临的双重压力。简要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方法,阐述了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内容和特征。石油物探...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行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石油物探行业也应该通过数字化转型迎接长期发展和短期生存面临的双重压力。简要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方法,阐述了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内容和特征。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特征可概括为:全感知、全联接、全智能、全场景、全流程和平台化。分析了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应采取的五项关键行动,即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系统;构建地学(石油物探)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构建石油物探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与数字化服务生态系统和发展石油物探业务应用无人机与机器人。展望了数字化转型即将带来的石油物探技术业务流程的变革即实时数据采集与自动化处理智能化解释,以及可能的业务模式变革。分析了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即转型顶层设计层面的挑战;转型实施保障措施层面的挑战;技术平台系统建设层面的挑战;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组件自主可控层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物探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 数字技术平台 自动化 智能化 实时化 业务流程变革
下载PDF
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炳章 蔡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3-544,527,共12页
《石油物探》期刊50年的茁壮成长,植根于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特色石油物探理论、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物探人的聪明才智、探索追求、开拓创新和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所以,回顾我国石油物探事业艰辛而... 《石油物探》期刊50年的茁壮成长,植根于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特色石油物探理论、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物探人的聪明才智、探索追求、开拓创新和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所以,回顾我国石油物探事业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开拓先行、保障资源接替和推进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追溯地球物理勘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几尽磨灭的史实证明地球物理勘探是开拓我国石油工业的先行者、保障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主力军和推进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还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真实历史功勋,是对《石油物探》创刊50年的最好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物探 油气发现 技术进步 石油工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石油行业勘探地震数据资料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万红霞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年第15期186-186,共1页
石油行业的勘探地震数据管理需要面对多种数据类型、海量的数据体文件和不断拓展的业务需求,需要一套完整先进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地震数据资料。中国石化石油物探研究院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地震资料管理提供了一条实用、可行的... 石油行业的勘探地震数据管理需要面对多种数据类型、海量的数据体文件和不断拓展的业务需求,需要一套完整先进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地震数据资料。中国石化石油物探研究院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地震资料管理提供了一条实用、可行的技术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探数据 数据中心 元数据 数据管理平台
下载PDF
基于主控因素的煤层气富集区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勇 陈洪德 +3 位作者 关达 蔡玉华 刘玉琦 郑四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6-431,334,共6页
针对煤层气的特殊性及其地震预测的难点,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影响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开展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多参数综合预测的思路与方法。选择SHS地区为试验靶区,通过地质分析总结出煤储层的构造形态、煤层厚度、盖层(顶板)岩性、沉积环境... 针对煤层气的特殊性及其地震预测的难点,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影响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开展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多参数综合预测的思路与方法。选择SHS地区为试验靶区,通过地质分析总结出煤储层的构造形态、煤层厚度、盖层(顶板)岩性、沉积环境(煤质)、裂缝发育程度和煤储层物性(渗透性)等6项因素是控制本区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因素;针对不同的主控因素,选用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地震波阻抗反演、地震相分析、ESP裂缝检测、地震弹性参数反演等技术分别进行预测分析;在相关性分析确定出各项地震技术预测成果权重系数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SHS地区煤层气富集区的综合预测。预测结果与煤层气钻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煤层气富集区 地震预测 地震反演AHP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中玉 曲寿利 +4 位作者 王于静 赵改善 魏修成 徐亦鸣 余波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在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鉴于多分量的矢量波场特征和转换波传播路径非对称的特殊性,研究和开发了适合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专用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水平分量旋转、多分量叠前去噪、转换波静校正、纵波和... 在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鉴于多分量的矢量波场特征和转换波传播路径非对称的特殊性,研究和开发了适合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专用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水平分量旋转、多分量叠前去噪、转换波静校正、纵波和横波垂直速度比计算、转换波共渐进线转换点面元和共转换点面元抽取、各向异性叠加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动校正、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直射线和弯曲射线的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由此组成了最基本的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将上述处理流程应用于实际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 各向异性 共渐近线转换点面元 共转换点面元 叠前时间偏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地球物理勘探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旭升 刘金连 +1 位作者 杨江峰 赵锐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中国石化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围绕东部老区小规模隐蔽圈闭精细描述难、西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孔缝洞储层成像刻画精度低、非常规领域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重点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形成了单点高密度地震采集、以叠前逆时偏移成像(RTM)为... 中国石化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围绕东部老区小规模隐蔽圈闭精细描述难、西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孔缝洞储层成像刻画精度低、非常规领域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重点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形成了单点高密度地震采集、以叠前逆时偏移成像(RTM)为核心的高精度成像、地震多属性分析以及叠前叠后储层反演等技术系列,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助力稳油增气降本。东部老区主要目的层沙三段优势频带扩宽了20Hz以上,有效提高了隐蔽圈闭识别精度;四川盆地超深层生物礁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率达到93%;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断控储集体实现了量化描述,有效支撑了SHB4X、SHB8X等日产千吨井的部署;初步形成非常规领域地质物探工程一体化技术,中国石化率先探明了国内首个千亿方常压页岩气田。在取得勘探新成果的同时,中国石化地球物理勘探当前还面临着物探技术对勘探领域拓展和勘探部署支撑的力度不够;物探精度尚不能满足复杂地质目标识别的要求;装备软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技术集成和攻关合力不够等4个方面的挑战。展望未来,针对中国石化东部断陷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山前带、非常规、海域、火成岩七大重点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及物探技术需求,需要提升完善6项核心技术,支撑当前勘探开发;攻关研究5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探索储备2项前沿技术,引领未来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三维 高精度成像 油气勘探 需求分析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三维地质模型海量数据组织和可视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魏嘉 唐杰 +1 位作者 武港山 张杨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50,112,共10页
针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过程中地质曲面(层位面和断层面)和地层网格海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可视化显示等技术难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外存的海量三角网格多分辨率数据组织技术,解决了地质曲面海量三角网格实时显示的难题;采用数据分块... 针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过程中地质曲面(层位面和断层面)和地层网格海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可视化显示等技术难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外存的海量三角网格多分辨率数据组织技术,解决了地质曲面海量三角网格实时显示的难题;采用数据分块和层次细节(LOD)模型等技术,实现了一种针对地层网格海量数据的多分辨率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为了增强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海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显示的实时性,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外存的三维地质模型海量数据调度与可视化框架,解决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海量数据 多分辨率 可视化
下载PDF
三维地震数据体多分辨率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嘉 唐杰 +3 位作者 武港山 刘永宁 张扬 孟黎歌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针对海量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实时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扩展八叉树数据结构的分块多层多分辨率模型。通过对海量地震数据的分块处理,建立了与数据对应的八叉树层次结构,实现了在PC机上大规模地震数据体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在海... 针对海量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实时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扩展八叉树数据结构的分块多层多分辨率模型。通过对海量地震数据的分块处理,建立了与数据对应的八叉树层次结构,实现了在PC机上大规模地震数据体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在海量地震数据组织方面,使用较为简便的编码方式,避免了在绘制过程中复杂的解码操作对实时性的影响以及编解码带来的误差。在海量地震数据管理方面,通过多分辨率建模,按分层的Z-Order顺序进行存储,在快速查询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可以满足三维海量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实时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量数据 多分辨率模型 数据分块 Morton码表
下载PDF
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在浅表层结构精细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虞立 王国群 +1 位作者 袁忠明 周肃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8,5,共6页
当地震波入射到地下时,地层介质中反射波和散射波同时存在,用单一的反射理论或散射理论来描述介质的空间结构都是不全面的。特别是结构十分复杂的浅表层介质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是散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采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来研究其... 当地震波入射到地下时,地层介质中反射波和散射波同时存在,用单一的反射理论或散射理论来描述介质的空间结构都是不全面的。特别是结构十分复杂的浅表层介质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是散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采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来研究其波场特征更具合理性与针对性。工程勘查中目前应用的地震散射剖面法(SSP)以地震散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反射与散射的混合模型来解析地下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浅表层小尺度离散地质体勘查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能力。SSP法在隧道路线方案比选工程勘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地表和地下复杂程度及震源能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SSP资料的探测深度和信噪比均优于常规反射地震资料;工程钻探结果印证了SSP法所获信息的可靠性。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工程勘查应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油气地震勘探中低信噪比地区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精细地质调查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波 浅表层结构 地震散射剖面法 散射成像 异常解析
下载PDF
基于叠前反演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流体检测及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金良 周单 王世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针对流体检测特别是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含流体性质检测的地球物理难题,基于改进的适用于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的Xu&White岩石物理模型,建立起了碳酸盐岩纵、横波速度预测方法技术流程,对弹性参数检测流体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在... 针对流体检测特别是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含流体性质检测的地球物理难题,基于改进的适用于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的Xu&White岩石物理模型,建立起了碳酸盐岩纵、横波速度预测方法技术流程,对弹性参数检测流体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开展了叠前反演弹性参数流体检测及叠前流体反演评价技术研究,探索实现了塔河油田主体目标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检测及预测结果的概率评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反演 缝洞型储层 碳酸盐岩 流体检测
下载PDF
三维数据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定进 张永升 +1 位作者 段心标 陶永慧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0-897,共8页
最小二乘偏移理论上能够消除采集照明不佳的影响,减少成像假象、均衡成像振幅、提高成像分辨率,然而,受实际观测炮集数据与模拟炮集数据不易匹配、迭代反演计算量过大等因素影响,三维数据域最小二乘偏移的规模化应用受到制约。为此,提... 最小二乘偏移理论上能够消除采集照明不佳的影响,减少成像假象、均衡成像振幅、提高成像分辨率,然而,受实际观测炮集数据与模拟炮集数据不易匹配、迭代反演计算量过大等因素影响,三维数据域最小二乘偏移的规模化应用受到制约。为此,提出了基于双程波傅里叶有限差分反偏移方法、共轭梯度反演步长三点抛物搜索寻优方法和GPU加速偏移/反偏移核函数计算方法的三维数据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技术。通过有效压制反偏移正演模拟的数值频散,提高反偏移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匹配的一致性,采用计算量更少的迭代寻优方法和GPU算法,实现了迭代反演效率的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实际处理能力的三维数据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技术方案。将该技术应用于西部和南方两个工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提高了地震成像分辨率,改善了同相轴的连续性,整体成像效果优于逆时偏移,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反偏移 傅里叶有限差分 共轭梯度法 GPU加速 数据匹配 计算效率
下载PDF
基于三维高斯束算子解析的方位-反射角道集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杰雄 王华忠 王立歆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3,共8页
通过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提取地下成像点的共方位-反射角(或倾角-方位角)成像道集对于层析速度分析及振幅随角度变化分析(AVA)等至关重要。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描述波传播,并通过相邻高斯束的叠加计算波场,其实现... 通过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提取地下成像点的共方位-反射角(或倾角-方位角)成像道集对于层析速度分析及振幅随角度变化分析(AVA)等至关重要。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描述波传播,并通过相邻高斯束的叠加计算波场,其实现方式解决了多路径问题,且无成像倾角限制。更重要的是,高斯束偏移提供了一种能高精度且方便高效地提取三维共方位-反射角度成像点道集的策略。通过解析求解高斯束算子,计算单个高斯束的波场传播方向矢量,进而通过不同高斯束的传播方向矢量计算得到成像点处的方位-反射角,从而实现三维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位-反射角成像道集的提取。数值计算及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证明了三维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共方位-反射角道集提取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反射角道集 高斯束偏移 射线追踪
下载PDF
基于TTI介质的P波剩余时差裂缝检测技术正演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志强 王世星 郝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7-353,331,共7页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的高角度裂缝的检测问题,开展了基于倾斜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TTI介质)的P波剩余时差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回顾了TTI介质及其方位NMO剩余时差的基础理论,计算了三维TTI介质中P波的相速度;开发了一套...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的高角度裂缝的检测问题,开展了基于倾斜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TTI介质)的P波剩余时差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回顾了TTI介质及其方位NMO剩余时差的基础理论,计算了三维TTI介质中P波的相速度;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叠前地震道集的P波剩余时差裂缝预测技术,详细论述了其技术流程和具体实现步骤;设计了TTI介质裂缝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模型的叠前方位地震道集,根据模拟数据提取的方位NMO剩余时差反演出裂缝发育强度和裂缝角度,与模型设计参数基本吻合,验证了基于TTI介质的P波剩余时差裂缝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I介质 相速度 裂缝检测 NMO剩余时差理论
下载PDF
基于F-K域交叉鬼波的双检合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齐 韩立国 +3 位作者 李洪建 张威 叶林 白璐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1期266-273,共8页
笔者提出一种基于F-K域交叉鬼波化的双检合成方法,利用F-K域交叉鬼波化公式,通过匹配滤波,得到刻度因子,从而优化了双检合成技术。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均实现了压制鬼波和拓宽频带的目的,与传统方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结果,... 笔者提出一种基于F-K域交叉鬼波化的双检合成方法,利用F-K域交叉鬼波化公式,通过匹配滤波,得到刻度因子,从而优化了双检合成技术。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均实现了压制鬼波和拓宽频带的目的,与传统方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结果,信噪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检合成 交叉鬼波 F-K域 匹配滤波
下载PDF
不同尺度裂缝的叠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梁志强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6-772,共7页
分析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3种不同尺度断裂裂缝的类型、成因和地质特点,总结并提出了这3种不同尺度裂缝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综合预测方法。多尺度裂缝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利用多尺度相干、多尺度曲率以及Likelihood属性。研究认为:利用... 分析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3种不同尺度断裂裂缝的类型、成因和地质特点,总结并提出了这3种不同尺度裂缝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综合预测方法。多尺度裂缝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利用多尺度相干、多尺度曲率以及Likelihood属性。研究认为:利用断面增强、多尺度相干、结构张量等多种属性方法可实现大尺度断裂裂缝的边界刻画和内幕识别;利用多尺度曲率加蚂蚁体的计算方法可获得不同级别的中尺度裂缝发育体的预测结果;利用叠后Likelihood属性可预测小尺度裂缝空间展布。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级别裂缝的叠后地震预测技术系列,并展示了应用该技术得到的3种不同尺度裂缝地震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多尺度 分级 多尺度曲率 Likelihood属性 叠后地震预测
下载PDF
物探新技术是降低油气勘探开发成本的重要利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曲寿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3-790,共8页
物探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油气勘探的突破和开发成本的下降,在低油价形势下,物探新技术的应用是油气勘探开发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分析了中石化山前带、致密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气和东部老区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震技术难题,... 物探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油气勘探的突破和开发成本的下降,在低油价形势下,物探新技术的应用是油气勘探开发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分析了中石化山前带、致密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气和东部老区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震技术难题,提出了物探技术对策建议。针对中石化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和面临的勘探开发形势,从地震采集技术、地震处理成像技术、综合解释技术、物探软件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内容和方向。最后,提出了通过具体物探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勘探精度和勘探效率,减少重复投入,实现降本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开发 地震采集技术 地震处理成像技术 综合解释技术 物探软件技术 降本增效
下载PDF
碳中和愿景下石油工业和地球物理行业的生存与突围之道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改善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7-878,共12页
概述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碳中和愿景的产生背景,分析了其对石油工业、油服行业特别是地球物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地球物理行业的应对之道。全球碳中和愿景的实施,将大幅度减少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与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压缩... 概述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碳中和愿景的产生背景,分析了其对石油工业、油服行业特别是地球物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地球物理行业的应对之道。全球碳中和愿景的实施,将大幅度减少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与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压缩油服和地球物理服务市场空间,低碳化足迹要求也将加大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本,将给石油工业乃至油服行业、地球物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中国必须顺应碳中和的大势,谋划未来生存和发展之道,加快行业绿色低碳化转型,也应充分利用转型发展中的机遇点求得发展优势和实现突围发展。世界低碳化发展趋势必将使人类逐渐告别油气时代,但未来10~20年油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地球物理行业应围绕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绿色系统几个维度优化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技术体系、服务内容和应用场景,提升绿色低碳竞争优势,以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地球物理行业重点要以以下3条对策来应对碳中和挑战:通过数智化变革提升地球物理行业的低碳化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新能源与自然灾害预测等化石能源以外领域的多元化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市场;发挥优势完善体系大力开拓碳封存技术服务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碳中和 能源转型 服务转型 碳封存 石油工业 地球物理行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