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9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2
1
作者 宋新民 王峰 +2 位作者 马德胜 高明 张云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的探索攻关,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油藏的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提出C7—C15也是影响CO_(2)与原油混相的重要组分的新认识,在矿场试验中验证了CO_(2)快速恢复地层能量、大幅提高区块产能和采收率等机理。创建了陆相沉积油藏CCUS-EOR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形成了以保持混相提高驱油效率、均匀驱替提高波及效率为重点的油藏工程参数设计及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了CO_(2)捕集、注采工艺、全系统防腐、埋存监测等全流程配套技术。为实现CO_(2)的高效利用和永久埋存,需将油水过渡带油藏统筹考虑,由单油藏升级到构造整体控制区域的规模化CO_(2)驱油与埋存,在构造高部位实施注CO_(2)稳定重力驱,利用CO_(2)开采油水过渡带油藏,超前进行微生物促使残余油、CO_(2)转甲烷等储备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 驱油机理 埋存理论 注采工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员工培训工作纪实
2
作者 潘凤杰 《石油教育》 201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吉林油田分公司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围绕勘探开发、油气生产、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坚持与新政策、新理论、新业务、新技能发展同步,
关键词 油田公司 吉林油田 员工培训工作 中国石油 “人才强企”战略 纪实 人才培养工作 公司要求
原文传递
“采油状元”演绎精彩人生——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采油工张洪举
3
作者 刘晓娣 田槟槟 《中国石油企业》 2021年第11期98-100,共3页
从吉林油田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到中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从吉林省经济创新能手、“十大采油状元”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多年一路走来,张洪举收获了太多荣誉,大家都称他为“采油状元”。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在张洪举的字典里... 从吉林油田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到中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从吉林省经济创新能手、“十大采油状元”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多年一路走来,张洪举收获了太多荣誉,大家都称他为“采油状元”。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在张洪举的字典里,从没有“闲难”二字。1990年,伴随着吉林油田新民试采区的成立,张洪举第一批随队来到这个荒凉的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经济 吉林油田 采油工 中油集团公司 二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劳动模范 状元
原文传递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被引量:10
4
作者 夏丽洪 刘新茹 郝鸿毅 《国际石油经济》 2011年第4期30-40,111,共11页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再创骄人业绩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两位数增长;炼油总产能突破5亿吨/年;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约8.5万千米,四大战略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合作快速拓展,权益油产量首破6000万吨;国...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再创骄人业绩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两位数增长;炼油总产能突破5亿吨/年;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约8.5万千米,四大战略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合作快速拓展,权益油产量首破6000万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炼化对外合作项目明显增加;各石油公司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继续加强。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一批专业性公司或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石油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数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大奖。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发展质量大幅改善,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和在世界大企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及更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油工业 油气生产 炼油化工 管道建设 国际化经营 战略合作 节能减排
下载PDF
吉林油田风光发电项目探索与实践
5
作者 贾雪峰 薛国锋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双碳”目标下,吉林油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新格局。针对油气生产用能特点和清洁替代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域内风光资源、油田电网、电力消纳及土地资源等优势,以需求... “双碳”目标下,吉林油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新格局。针对油气生产用能特点和清洁替代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域内风光资源、油田电网、电力消纳及土地资源等优势,以需求和消纳为导向,组织建设15×10^(4)kW自消纳风光发电项目。合理规划风光发电建设类型和装机规模,建成分散和集中式光伏400余处共7.1×10^(4)kW,集中和分散式风机18台共7.8×10^(4)kW,年发电能力3.6×10^(8)kW·h,绿电替代网电比例达29.3%,有效改善了用能结构,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油气田企业发展风光发电业务,建议提高自消纳绿电项目建设规模,北方地区尽量避免冬季施工,分散式风光发电需加大在线计量管理,自消纳项目单独论证便于开发碳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发电 自消纳 融合发展 清洁替代 吉林油田
下载PDF
低渗碎屑砂岩地热储层开采潜力:以吉林油田为例
6
作者 贾雪峰 李迎九 +2 位作者 徐小红 肖杭州 张钦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56-68,共13页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由于我国能源供需紧张,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为满足吉林油田A1站原油加热和输运能耗需求,笔者以吉林油田A1区块青三段低孔、低渗碎屑砂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场地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由于我国能源供需紧张,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为满足吉林油田A1站原油加热和输运能耗需求,笔者以吉林油田A1区块青三段低孔、低渗碎屑砂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场地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了地层物性参数,优化了开采速率等关键工程参数,分析了研究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吉林油田A1站需要设计两眼注入井和两眼生产井可满足现场用热需求。地热水开采速率可达1400 m^(3)/d,且10年周期内地热开采温度保持在6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再利用 油田地热 地热开发 数值模拟 碳减排
下载PDF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演进与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万宏 孙仁金 +1 位作者 帅建军 郑维静 《石油科技论坛》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战略是对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问题的统筹谋划,是指导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国石油改制组建以来,以战略制胜的理念,坚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战略制定和落地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经历了4次较大的调整完善:(1)组建之后至2004年,确... 战略是对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问题的统筹谋划,是指导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国石油改制组建以来,以战略制胜的理念,坚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战略制定和落地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经历了4次较大的调整完善:(1)组建之后至2004年,确定企业宗旨、实施五大战略,形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路;(2)2005年,实施三大战略,提出率先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3)2008年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4)2016年以来提出稳健发展方针,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油经过18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自具特色的战略体系,引领企业取得了发展成就,从中也获得不少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发展战略 国际竞争力 战略体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国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9-226,共8页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以新型活化剂为主的低耗能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工艺技术,建立了主干网CO_(2)气相输送、井口超临界注入、采出流体气液分输的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气源条件,应用液相、超临界相、高压密相增压技术和设施,形成了气密封管、连续油管等井下注入工艺及配套防腐防堵技术。驱油实践中研发了锥形水气交替驱、CO_(2)泡沫驱、高气油比CO_(2)驱等采油技术与采出流体处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索,形成了直接回注、分离提纯后回注、混合回注3种产出气循环注入CO_(2)驱技术,并完建10×104m3/d循环注入站,实现了伴生气“零排放”。形成了碳通量、流体组分、碳同位素等监测一体分析的CO_(2)埋存安全监测技术,并确立了以防腐药剂为主、防腐材料为辅的全过程防腐技术路线。目前已建成高效低耗的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集成示范区,累计增油32×104t,CO_(2)埋存量达25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捕集 CO_(2)超临界注入 CO_(2)驱油 CO_(2)循环回注 CO_(2)埋存
下载PDF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_(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9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4 位作者 祝孝华 李金龙 李海波 姚兰兰 肖前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l...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_(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CO_(2)驱替 采出程度
下载PDF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
10
作者 何增军 宋成立 +3 位作者 马胜军 王凤宇 王永忠 陈存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压裂技术,并进行了实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生物胶具有降凝、降黏、防蜡、乳化、驱油等性能,可显著提高原油流动性。现场试验分为生物胶降黏加砂压裂和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两种技术方式,共在扶余外围及稠油区块累计实施45口井。前置液胍胶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技术方法应用在新投产的外围及稠油区块,对比老区内部,在储层物性变差的条件下,投产后产油量超设计产能1.6倍,是老区内部的1.4倍。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技术主要应用在老井二次压裂或多轮次压裂稠油区块或黏度上升井层,同等条件下对比,黏度由压裂前的70mPa·s下降到25mPa·s,增产量是同区块常规压裂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胶 降黏压裂 原油流动性 防蜡 外围区块 稠油
原文传递
吉林油田低成本物联网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奇刚 《石油科技论坛》 2023年第3期65-71,共7页
吉林油田通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维,构建简单实用低成本物联网,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创新研发了油机停井报警仪、油井测控仪、井场电子眼等特色产品,解决了异常停井发现难、异常井况发现难、井场巡检难等实... 吉林油田通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维,构建简单实用低成本物联网,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创新研发了油机停井报警仪、油井测控仪、井场电子眼等特色产品,解决了异常停井发现难、异常井况发现难、井场巡检难等实际生产问题,产品性能可靠,造价仅为同类设备的1/3。综合应用多项技术,监控人员劳动强度下降85%以上,监控效率提高5倍。优化物联网系统架构,实现服务器云化部署,减少井场物联网部件数量,降低前端设备技术难度,改变传输方式,简化系统结构,保证高上线率。加强物联网大数据挖掘,开发出电参数深化应用系列技术,在井况诊断、节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构建统一的云平台,实现全油田一套系统、一个平台,方便软件部署升级和日常维护,整体形成低成本建设运维模式。坚持数字思维推进管理流程再造,实现数据应用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建立了采油厂直接集中管理油水井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油田 物联网 大数据 智能化 全生命周期 低成本
下载PDF
吉林油田公司井控风险防控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海洋 《石油知识》 2019年第4期60-61,共2页
井喷失控、着火、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井控风险,易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爆炸着火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目前吉林油田公司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采取分级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工程保障,强化应急管理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手段,有效... 井喷失控、着火、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井控风险,易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爆炸着火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目前吉林油田公司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采取分级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工程保障,强化应急管理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手段,有效遏制了井控事故的发生,有利保障了勘探开发生产平衡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控 井喷 风险防控
下载PDF
高清漏磁内检测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与评价
13
作者 陈伟 李爱平 +1 位作者 刘新月 陈子阳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3年第7期97-99,共3页
管道安全至关重要,管道在长期处于地下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缺陷,严重危害管道安全。基于高清漏磁内检测技术,对吉林油田储运销售公司江北-新木原油管道进行内检测技术应用,并进行了完整性评价,使用ASME B31G方法预测管道剩余寿命,并对两... 管道安全至关重要,管道在长期处于地下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缺陷,严重危害管道安全。基于高清漏磁内检测技术,对吉林油田储运销售公司江北-新木原油管道进行内检测技术应用,并进行了完整性评价,使用ASME B31G方法预测管道剩余寿命,并对两点进行了开挖验证,没有金属损失在需要检测周期进行维修维护。本次内检测的成功应用降低了管道安全风险,保障了管道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内检测 原油管道 完整性评价
下载PDF
油田联合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14
作者 王龙 《化工安全与环境》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联合站是油田原油集输和处理的中枢,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障油田正常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油田联合站主要存在着化学介质、设备和人为等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 联合站是油田原油集输和处理的中枢,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障油田正常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油田联合站主要存在着化学介质、设备和人为等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了联合站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以期能够为联合站生产运行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联合站 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管理 措施
下载PDF
吉林新立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海燕 彭仕宓 +3 位作者 卢春慧 齐耀春 胡景春 李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划分了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即A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强压实中等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D相(碳酸盐强胶结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并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其中A相储集物性最好,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最后探讨了泉头组储集空间演化,在中成岩阶段A期形成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为首次在该区泉头组特低渗储层中预测相对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也为改善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 成岩储集相 储集空间 演化
下载PDF
纤维压裂液及其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馥 林文君 +2 位作者 李丽书 刘海波 刘福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136,共5页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对压裂液黏度及交联时间的影响,得到了纤维压裂液配方:0.3%瓜尔胶+0.04%SD2-2有机硼交联剂+0.035%过硫酸铵+0.2%T-3纤维+其他添加剂,该纤维压裂液pH值9~10,稳定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性能和耐剪切性能,适合于60~65℃的中低温地层。当闭合压力小于20 MPa时,加入纤维的支撑剂导流能力不受影响;常温、170 1/s下连续剪切90 min后黏度保留率为52.86%;破胶水化液的表面张力为23.8 mN/m并且黏度小于5 mPa.s。该项技术在吉林扶余油田东+5-33、东34-201、松原采气厂老4-24井共3口井进行现场施工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纤维压裂技术 硼交联冻胶压裂液 破胶 纤维防砂 支撑剂回流 吉林油田
下载PDF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大平台集约化建井中的实践——以吉林油田新立Ⅲ区块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峰 李兴科 张应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1,共6页
目前,油气资源劣质化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吉林油田尤为突出。受低油价与资源品质变差的双重冲击,效益建产难度越来越大,产建规模大幅萎缩。为应对上述挑战,借鉴北美致密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产量、提采出... 目前,油气资源劣质化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吉林油田尤为突出。受低油价与资源品质变差的双重冲击,效益建产难度越来越大,产建规模大幅萎缩。为应对上述挑战,借鉴北美致密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产量、提采出程度、降投资、降成本"的策略,在吉林油田新立Ⅲ区块常规低渗透油藏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了集约化建产模式,实践了油藏体积改造、非常规能量补充、工厂化作业等一系列非常规技术及做法。与常规建产模式相比,在提高产量与缝控储量、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并在致密油开发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实践表明,在充分重新认识低渗透油藏潜力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非常规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目前乃至今后实现效益建产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集约化 体积压裂 工厂化 非常规
下载PDF
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永春 梁春秀 +3 位作者 毛超林 李忠信 郭冬梅 李晶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1-5,37,共6页
通过分析吉林油田的勘探发展趋势,对松辽盆地南部及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勘探前景的科学预测,结合勘探开发的需求,确定了今后的勘探方向和重点,指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发展的勘探技术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油气勘探 发展战略 勘探战略 松辽盆地南部 伊通盆地
下载PDF
中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永智 沈平平 +2 位作者 张云海 尹丽娜 郝志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2-267,共6页
控制CO2的排放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行动。在我国实行CO2高效利用与地质埋存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 控制CO2的排放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行动。在我国实行CO2高效利用与地质埋存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原油黏度和含蜡量高、原油与CO2的混相压力高等特点,分析了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评价体系问题、中国地质特点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的基本地质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驱动过程中的渗流力学问题及CO2分离、运输与防腐的相关科学问题,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需遵循的思路对策与途径,为中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一体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提高石油采收率 地质埋存
下载PDF
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49
20
作者 赵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4-599,共6页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投产投注方案优化、水平井轨迹控制、能量补充5个方面对水平井油藏工程优化设计进行研究,给出了适合吉林油田地质特点的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系列开发技术。利用Eclipse软件对N区块不同能量补充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位于水平井趾端注水时,水平井产量最高。M区块水平井应用效果表明,水平井平均累计产油量是周围直井130-6井同期累计产油量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藏工程 参数优化 能量补充 轨迹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