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昌国 王志章 +2 位作者 林承焰 刘沛玲 庞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3,共5页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在第5、6、8、10小层发育。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泉四段 沉积微相 浅水三角洲 小层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73
2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兆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 泉头组 剩余油 扶余油田
下载PDF
扶余油田蒸汽驱技术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邢玉兵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5期68-70,共3页
扶余油田扶北地区油品性质属于弱稠油,长期采用注水开发方式,效果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动用。2007年,用热采方式成功动用探40区块的稠油资源,从第一阶段的蒸汽吞吐看,热采投产井的日产油量是常规投产井的2~3倍,效果较好。经过2~3个吞... 扶余油田扶北地区油品性质属于弱稠油,长期采用注水开发方式,效果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动用。2007年,用热采方式成功动用探40区块的稠油资源,从第一阶段的蒸汽吞吐看,热采投产井的日产油量是常规投产井的2~3倍,效果较好。经过2~3个吞吐周期后,进入到蒸汽驱阶段试验,前期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确定符合油藏特点的汽驱参数和注入方式:注汽压力8~11MPa,原则上注汽压力要求小于油层破裂压力;注汽速度50t/d;井底注汽干度大于40%;油藏压力1~3MPa。试验效果认识到,好的储层物性、合理的注汽参数、高的采注比和不发生汽窜,是取得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建议选择储层条件好,特别是油层的物性参数要好的区块,进一步扩大蒸汽驱试验范围,为扶余油田大规模蒸汽驱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并且,要具备完善的试验监测和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稠油 难采储量 蒸汽驱 开发方式
下载PDF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 被引量:9
4
作者 王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中探25区块 砂体特征 隔夹层识别
下载PDF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扶余油田周期注水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何增军 王战丹 +2 位作者 宋成立 马振华 王长伟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4期65-70,共6页
针对扶余油田目前高含水开发、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入水形成严重的无效水循环的现状,开展了基于岩心尺度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水方式、注入速度、原油黏度、注水时机、含油饱和度场等参数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藏非均... 针对扶余油田目前高含水开发、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入水形成严重的无效水循环的现状,开展了基于岩心尺度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水方式、注入速度、原油黏度、注水时机、含油饱和度场等参数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藏非均质性、地层压力等是实施周期注水的前提;周期注水的最终采收率随原油黏度和转注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周期注水最终采收率增量随原油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转注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周期注水的含油饱和度场要优于连续注水。所以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应在早期进行周期注水,可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研究成果为扶余油田下步科学制订注水调整及周期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数值模拟 周期注水 最终采收率
下载PDF
扶余油田稠油分层注汽工艺技术试验与效果评价——以探91区块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熊玉娟 郝大伟 +3 位作者 张莉 王凤宇 宋成立 李英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针对扶余油田多年混注热采产生的效果逐轮变差、储层动用差异大、渗透率高的储层及部位水淹或水窜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探91区块开展了分层热采配套技术研究及试验,该技术采用下部填砂,上部用热敏封隔器分隔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汽,并研究了... 针对扶余油田多年混注热采产生的效果逐轮变差、储层动用差异大、渗透率高的储层及部位水淹或水窜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探91区块开展了分层热采配套技术研究及试验,该技术采用下部填砂,上部用热敏封隔器分隔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汽,并研究了配套工艺管柱及压井液技术。对目的实验井进行优选,对注汽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针对每口井特点提出不同的地质个性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注汽可有效避免水淹水窜,注汽量明显低于混注热采,蒸汽利用率较高,费用减少。效果较好,有效提高了热效率。总体评价可见分层注汽效益远高于混注,在目前低迷油价下,该技术为扶余油田类稠油区块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探91区块 混注热采 分层注汽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判法快速识别低效无效循环井层——以扶余油田西10-2区块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增军 宋成立 +2 位作者 鲁宁 鞠君举 李鸿飞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1期41-46,共6页
扶余油田西10-2区块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形成严重的无效循环和低效循环,造成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针对此问题,根据低效无效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统计区块生产数据,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建立了无效低效循环井... 扶余油田西10-2区块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形成严重的无效循环和低效循环,造成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针对此问题,根据低效无效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统计区块生产数据,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建立了无效低效循环井层的评判指标体系及标准,应用多级模糊评判技术建立了低效无效循环井层评判的方法,并对判定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利用Delphi、Visual Foxpro等计算机语言,开发了该方法的应用程序,建立低效循环井层软件平台。实例应用表明,该平台判定低效、无效循环井层比人工方法在速度上提高了10倍以上,识别精度达到91.3%。该技术方法操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低效无效循环井层的识别速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低效无效注水循环 模糊理论 西10-2区块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及埋存可行性研究——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廖长霖 廖新维 +4 位作者 赵晓亮 顾鸿君 窦祥骥 王欢 张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3,83+116,共5页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流体拟合、细管实验数值模拟及水驱历史拟合,建立基础预测模型,并对开发方式、注气参数及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预测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18.6 MPa;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波及到常规水驱无法波及到的区域,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埋存系数为0.146,比连续水驱提高采收率12.42%,比二氧化碳连续驱提高3.33%;总注气量对水气交替开发效果影响最为显著;采用关层气油比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二氧化碳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埋存量和采收率,比采用关井气油比控制的埋存系数提高2.7%,提高采收率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驱 埋存 波及体积 新疆油田
下载PDF
产聚微生物CJF-002用于高含水低温低渗透油田深部调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书义 齐艳丽 +3 位作者 林万臣 张磊 李羡春 张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4,203,共5页
报道了采油微生物CJF-002的有关特性及在低温的(30℃)吉林扶余油田的应用。该菌为杆菌属,可在温度15—37℃,pH值5.4—9.0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6.5—7.5;在糖蜜培养基中24小时产多聚糖50—70μg/mL,厌氧条件下产量较高... 报道了采油微生物CJF-002的有关特性及在低温的(30℃)吉林扶余油田的应用。该菌为杆菌属,可在温度15—37℃,pH值5.4—9.0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6.5—7.5;在糖蜜培养基中24小时产多聚糖50—70μg/mL,厌氧条件下产量较高;与原生菌竞争生长能力很强。注入菌及所产多聚糖沿人造石英砂长度的分布表明菌液注入性良好。并联双岩心注入实验和微观仿真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多聚糖可封堵水流大通道,增黏注入水,提高驱油效率。在扶余油田东区已进行6次CJF-002菌驱油试验。报道了2007年东12-3区块3注21采试驱区的良好驱油结果:列表给出了注菌前后一口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一口采油井的产液剖面数据,由示踪剂检测数据计算的7口采油井地层参数和波及体积数据;还列表给出了注菌前后5口井采出原油组成和性质的改变,即胶质沥青质含量大幅降低,凝固点降低,密度升高,认为是波及区域扩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菌 产生物聚合物菌 油藏适应性 注入性 驱油机理 深部调剖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低温油藏 吉林扶余油田
下载PDF
红岗油田萨尔图油藏化学驱潜力
10
作者 肖杭州 黄禹智 胡佳楠 《石油知识》 2016年第2期54-56,共3页
本文对红岗油田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分类分析,结合不同注入体系聚合物分子量尺寸大小研究,研制出萨尔图油层的化学驱流动性图版,科学落实了萨尔图油层化学驱潜力。该研究结论对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化学驱工业化应用下一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红岗油田 化学驱 微观孔隙特征 聚合物尺寸
下载PDF
油田注水开发的创新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静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4期193-194,共2页
最近几十年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能源资源不够的问题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它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石油又是能源资源中的主要部分,它的开采方式决定着其开采效率的高低。在各种各样的油田开采方式中,注水开采... 最近几十年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能源资源不够的问题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它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石油又是能源资源中的主要部分,它的开采方式决定着其开采效率的高低。在各种各样的油田开采方式中,注水开采是一个使用的非常多的方式,它也是开采效率比较高的一个方式,同时其开采成本也不高。但是采用注水开发的时候,也会使得油田开采的工作量变大,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希望不同的注水开采方式会对油田开发起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注水方式 创新方式 研究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志尧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11期147-,234,共2页
通过对检查井取心样品的微观观察,结合微观水驱油实验和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对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存在状态进行研究,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剩余油 挖潜
下载PDF
长春岭油田氢热气化学技术矿场试验
13
作者 张立新 《石油知识》 2014年第3期48-49,共2页
长春岭油藏具有埋藏浅且低温、低压,原油具有高胶质、高含蜡、高粘度等特点,油藏流体在地下流动性差,采用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火驱等方式热采均未获得理想效果。开展氢热气化学技术矿场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沥青质、石蜡等... 长春岭油藏具有埋藏浅且低温、低压,原油具有高胶质、高含蜡、高粘度等特点,油藏流体在地下流动性差,采用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火驱等方式热采均未获得理想效果。开展氢热气化学技术矿场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沥青质、石蜡等有机沉淀通过水热裂解反应进行分解,提高渗透率;同时氮气溶于原油之后可以降低原油粘度,可以有效去除近井区的有机物堵塞,将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该项技术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及其它油田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探索长春岭油藏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油藏储量的有效动用,我们在长春岭油田开展了氢热气化学技术的现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氢热气化学 开发方式
下载PDF
间歇井采液技术监督及控制
14
作者 高玉森 张爱华 +5 位作者 陈胜利 季芳 季峰 初波 张瑞丰 李海彬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3期35-39,43,共6页
间歇井采液的投入和产出有很多特殊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比,在盈亏平衡分析图中属于非线性。通过对间歇井的技术监督,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探讨间歇井最佳采液方案,达到理想效益。在各种方案中,实现油井有液量就抽,没有液量就待机,... 间歇井采液的投入和产出有很多特殊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比,在盈亏平衡分析图中属于非线性。通过对间歇井的技术监督,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探讨间歇井最佳采液方案,达到理想效益。在各种方案中,实现油井有液量就抽,没有液量就待机,是各采油厂不断研究改善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造单向阀,通过单片机捕捉单向阀阀芯运动状态,根据阀芯状态指令抽油机工作,达到增产、节能效果。直接获取油井产液信息,直接控制抽油机工作方式,不需要通过单井单量结合动液面进行摸底分析,也不需要通过电参或者示功图人工分析,进而不需要制定单井采油制度,实现自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井 效益 自动控制 节能增产
下载PDF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古河道识别中的有效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亚涛 盛国军 胡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2期70-75,共6页
在吉林探区,随着勘探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古河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其物性好、产能高的特点成为岩性勘探的首选目标。但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古河道的识别始终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难点问题。从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实际地质情况出发,应... 在吉林探区,随着勘探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古河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其物性好、产能高的特点成为岩性勘探的首选目标。但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古河道的识别始终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难点问题。从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实际地质情况出发,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分频扫描、特征反演、地震相分析、可视化雕刻等多种储层预测技术手段联合作业,对古河道识别方法进行仔细研究和筛选,探索出适合于吉林探区古河道识别方法的工作流程。为开发产能建设和勘探井位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岭地区 古河道 储层预测 精细刻画 工作流程
下载PDF
周期注水实验研究及力学机理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学刚 王秀宇 +1 位作者 代春明 马文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6-70,86,共6页
周期注水是提高纵向非均质性油藏采出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由渗吸实验及周期注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可知,岩心在经过一定程度水驱后,再进行渗吸,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对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进行周期注水,采出程度有明显提高,但随周期... 周期注水是提高纵向非均质性油藏采出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由渗吸实验及周期注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可知,岩心在经过一定程度水驱后,再进行渗吸,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对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进行周期注水,采出程度有明显提高,但随周期数的增加,采出程度的增幅呈递减趋势。通过毛管束模型对非均质油藏周期注水过程中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渗吸作用停止的条件是毛管中的流体达到受力平衡;连续注水采出程度趋于稳定后转为周期注水,此时周期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毛管力的变化量,而与毛管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高低渗层之间由于注水波动引起的附加压差是促使毛管力发生改变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周期注水 毛管力 附加压差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德强 张涵奇 +4 位作者 郑军卫 张国生 卢玉峰 王智锋 饶远 《中国能源》 2017年第6期12-15,共4页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一带一路"主张的提出既为我国油气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油气行业提出了挑战。"一带一路"旨在加强各国之间的互通关系与战略...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一带一路"主张的提出既为我国油气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油气行业提出了挑战。"一带一路"旨在加强各国之间的互通关系与战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能有效的推动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及组织发展能源战略合作,为我国的油气提供更为丰富的来源,同时也使我国油气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油气行业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战略合作,积极优化自身能源结构,开发新技术,同时兼顾"油气输入"与"油气输出",才能使油气行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油气行业 发展路径 战略 能源
下载PDF
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有效厚度的确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庆国 富会 +2 位作者 田得光 王宏旭 代春明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9期1816-1819,共4页
以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手段资料,建立姚家组一段基础资料库,确定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姚家组... 以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手段资料,建立姚家组一段基础资料库,确定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姚家组一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岩石粒度相对较粗,主要以粉砂、细砂为主。储层孔隙主要以原生孔隙次生溶蚀扩边为主。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20%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l×10-3 20×10μm3之间。通过测井与地质及试油资料综合对比研究,确定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下限标准。经过该区域储层68口井442个层测试验证,解释符合率提高10%,使得今后在该类油气层解释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葡萄花油层 低孔低渗储层 有效厚度
下载PDF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能源的发展影响和启示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德强 习成威 +5 位作者 郑军卫 张涛 孙焌世 卢玉峰 姚悦 王维一 《中国能源》 2019年第11期26-29,41,共5页
在当今社会,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在此次工业革命中,除了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以外,还包括从生物技术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信息技术,以... 在当今社会,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在此次工业革命中,除了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以外,还包括从生物技术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还有各领域技术的突破和融合,以及他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而纵观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与能源革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源革命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促进下一次能源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想要踏上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就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能源发展路径。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所占比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使其成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的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能源 能源革命 能源发展启示
下载PDF
锦16区块储层及优势通道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红岐 李宝莹 +2 位作者 王万福 代春明 唐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8,共9页
锦16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双高开发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强水洗大孔道无效窜流,剩余油和水淹层分布零散,挖掘剩余油难度较大。结合JX2井岩芯分析、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本区块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特征和优势... 锦16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双高开发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强水洗大孔道无效窜流,剩余油和水淹层分布零散,挖掘剩余油难度较大。结合JX2井岩芯分析、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本区块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特征和优势通道的形成原因。分析认为,由于地层压实程度低、胶结物含量低、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胶结作用差,这是锦16区块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原因,而高孔高渗储层在后期注水开发的影响,孔隙空间受到注水冲刷和后期物理化学的改造作用,使得大孔道的渗流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优势通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16区块 大孔道 优势通道 注水开发 高孔高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