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新民油田下白垩统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敏 陈博 +5 位作者 阮金凤 鲍志东 臧东升 郑金海 肖杭州 史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5,共10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新民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主要发育...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新民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分别以分支河道和水下分支河道为骨架砂体。泉四段整体处于湖平面上升的沉积背景,浅水三角洲不断向陆退积,骨架单砂体的空间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是控制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主要因素。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切叠式和垂向切叠式,平面呈连片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大,平均宽度为396~463m,平均厚度为5.2~5.8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叠加式和垂向叠加式,平面呈网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大,平均宽度为308~412m,平均厚度为4.2~5.2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水下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孤立式,平面呈枝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小,平均宽度为165~325m,平均厚度为2.4~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骨架单砂体 发育特征 泉四段 新民油田
下载PDF
中高含水阶段新民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
作者 王德尚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8年第36期10-10,共1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储层物性特征直接决定了储层的含油性,对于注水开发油田,了解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上和生产上的意义。新民油田扶杨油层储层的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加上注水开发过程中...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储层物性特征直接决定了储层的含油性,对于注水开发油田,了解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上和生产上的意义。新民油田扶杨油层储层的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加上注水开发过程中压裂改造和各种措施及其注水等对油层内油水运动的影响,之前储层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油田生产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应从层组为单元精细到以小层和单砂体作为研究对象,由从现象表征精细到通过机理预测和质量评价阶段。基于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原有小层进行单砂体级的精细划分,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后期部署开发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油田 高含水期 扶杨油层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新民油田储层相控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3
作者 王德尚 刘誉蔚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9年第8期52-52,共1页
油田开发的后期普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为了更加经济准确地进行油气开发,有必要采用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对老油气田进行储层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层序和沉积的双重控制下,应用先进的储层建模方法,基于Petrel软件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精细地... 油田开发的后期普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为了更加经济准确地进行油气开发,有必要采用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对老油气田进行储层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层序和沉积的双重控制下,应用先进的储层建模方法,基于Petrel软件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地下的地质情况,揭示了油气富集规律,为高效合理地开发油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油田 储层地质建模 沉积微相
下载PDF
新民油田剩余油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研究
4
作者 刘誉蔚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8年第36期9-9,共1页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储层的层间层内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储层的层间层内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新增储量少,资源品质差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差等因素,更加说明了深入研究剩余油的形成分布及控制因素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其中沉积微相作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加强剩余油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研究可以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思路调整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微相 新民油田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微生物调剖技术 被引量:18
5
作者 段景杰 赵亚杰 吕振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一种长链生物聚合物,生物聚合物在水中形成凝胶,凝胶被水流压缩生成生物膜。在室内实验中将菌液和糖蜜共3PV注入长10m的10段串连填砂岩心,岩心渗透率由2.5μm2下降到2.2μm2,关闭5d后注水45PV使渗透率从0.8μm2下降到0.05μm2,注入纤维素酶使渗透率恢复到1.6μm2;由渗透率2~20μm2的20段岩心组成的三入口三出口填砂岩心网,注入菌种和糖蜜并产出生物聚合物后,高渗段渗透率下降40%~85%,低渗段渗透率下降5%~25%;在天然岩心上,依次注入菌液1.5PV、2%糖蜜3.0PV后关闭5d,继续注水,采收率在水驱残余油基础上提高9%。在包括2口注水井和10口采油井、地温28℃、综合含水88.3%的调剖试验区,第一阶段随注水连续注入菌液28m3和糖蜜300m3,在11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10.6%,平均日增产原油9.1t;在第二阶段每日以小段塞注入菌液,共注入25m3菌液和225m3糖蜜,在10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5.6%,平均日增产原油4.8t。在4口采油井实施微生物堵水,菌液以小段塞式或连续式随糖蜜注入,关井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微生物调剖 堵水 产生物聚合物菌 低温油藏 高含水油藏 先导性矿场试验 吉林扶余油田
下载PDF
DNA检测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段景杰 赵亚杰 吕振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196,共5页
专题论文。第一节简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微生物采油中的作用。第二节介绍了菌种16SrRNA基因碱基序列分析的操作程序,包括基因扩增及精制、16SrRNA基因克隆、荧光标识基因序列PCR扩增、基因碱基序列及微生物属... 专题论文。第一节简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微生物采油中的作用。第二节介绍了菌种16SrRNA基因碱基序列分析的操作程序,包括基因扩增及精制、16SrRNA基因克隆、荧光标识基因序列PCR扩增、基因碱基序列及微生物属种确定,给出了2个MEOR菌的基因碱基序列及属种。第三节介绍了多酶切和混合酶切两种PCR RFLP基因检测技术(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后一种方法使操作减少1/4。第四节介绍了直接DNA扩增基因检测技术,包括平板菌落法(检测时间2d)和最大可能数法(当天得检测结果),DNA模板制备及其反应体系,电泳法检测及菌种检出。第五节介绍了DNA基因检测技术在吉林油田多项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中的应用,包括常在菌对微生物采油影响分析,微生物单井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调驱效果分析,多功能采油菌构建的实验探索。图2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检测技术 微生物采油 矿场试验 吉林油田
下载PDF
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油藏孔隙中运移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洪军 代超 +5 位作者 张丹丹 王多田 吕明军 于春涛 魏巍 唐宇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针对含油污泥颗粒的特征,探索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油藏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可用于注水井调剖,封堵水流通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物理模拟压裂裂缝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堵剂在运移过程中提高注入压力能够突破孔道向深部运... 针对含油污泥颗粒的特征,探索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油藏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可用于注水井调剖,封堵水流通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物理模拟压裂裂缝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堵剂在运移过程中提高注入压力能够突破孔道向深部运动。选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填制人造岩心,渗透率级别300~500μm^(2),注入过程中注入压力先平稳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突然下降,含油污泥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步向地层深部运动,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含油污泥颗粒在地层孔隙中堆积,阻力增加,注入压力增加,这种现象说明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孔隙中具有较好的运移性能,能够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深部封堵的目的。开展含油污泥与凝胶体系对比实验,含油污泥颗粒堵剂与常规应用调剖体系(0.2%聚合物+0.2%酚醛树脂交联剂)相比具有优势,颗粒堵剂的注入压力、提高采收率幅度优于凝胶体系,含油污泥堵剂注入压力达1.32 MPa,采收率达到50.9%,封堵强度对比提高了0.42 MPa(凝胶压力0.9 MPa,含油污泥堵剂压力1.32 MPa)。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在油藏中能够实现深部运移,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油藏深部封堵孔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颗粒粒径 运移规律 封堵性能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井网形式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8
8
作者 赵金钟 王建华 +2 位作者 邹伟杰 曲志强 刘中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6年第5期46-48,共3页
吉林油田依据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的自身的特点以及多年生产实践,运用数值模拟、驱动压力梯度、微地震研究等油藏工程方法,按照最佳配置裂缝系统、井网系统、注采压力系统的原则,提出三种井网形式,即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井网... 吉林油田依据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的自身的特点以及多年生产实践,运用数值模拟、驱动压力梯度、微地震研究等油藏工程方法,按照最佳配置裂缝系统、井网系统、注采压力系统的原则,提出三种井网形式,即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井网。在油田开发实践中,根据裂缝不发育、较发育和发育的三种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井网形式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采收率 裂缝 井网 开发 效果
下载PDF
扶余油田稠油分层注汽工艺技术试验与效果评价——以探91区块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熊玉娟 郝大伟 +3 位作者 张莉 王凤宇 宋成立 李英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针对扶余油田多年混注热采产生的效果逐轮变差、储层动用差异大、渗透率高的储层及部位水淹或水窜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探91区块开展了分层热采配套技术研究及试验,该技术采用下部填砂,上部用热敏封隔器分隔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汽,并研究了... 针对扶余油田多年混注热采产生的效果逐轮变差、储层动用差异大、渗透率高的储层及部位水淹或水窜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探91区块开展了分层热采配套技术研究及试验,该技术采用下部填砂,上部用热敏封隔器分隔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汽,并研究了配套工艺管柱及压井液技术。对目的实验井进行优选,对注汽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针对每口井特点提出不同的地质个性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注汽可有效避免水淹水窜,注汽量明显低于混注热采,蒸汽利用率较高,费用减少。效果较好,有效提高了热效率。总体评价可见分层注汽效益远高于混注,在目前低迷油价下,该技术为扶余油田类稠油区块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探91区块 混注热采 分层注汽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氮气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铨峥 杨胜来 +2 位作者 韩伟 孙丽婷 宋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通过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室内岩心氮气吞吐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吞吐周期、生产压力和渗透率对致密油储层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吞吐周期增加,周期采收率降低,吞吐效果变差;经过5个吞吐周期,累积采收率提高6.81%~13.88%,约... 通过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室内岩心氮气吞吐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吞吐周期、生产压力和渗透率对致密油储层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吞吐周期增加,周期采收率降低,吞吐效果变差;经过5个吞吐周期,累积采收率提高6.81%~13.88%,约为弹性衰竭采收率的2.5~3倍,但采收率提高主要在前3个吞吐周期;生产压力越低或渗透率越高,周期采收率和注气利用率越高,吞吐效果越好。根据实验结果认为,研究区氮气吞吐具有可行性,当储层渗透率较低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压裂、酸化等措施改善储层渗透率,提高吞吐效果,但吞吐周期应控制在3个周期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储层 氮气吞吐 注气周期 生产压力 气油比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极限井距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书勇 李勇凯 +2 位作者 马超 尹昭云 陈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0-482,共3页
克服低渗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所需的最小驱替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是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能够建立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极限注采井距。采用一源一汇不等产量注采模型推导了注采井间主流线上驱替压力梯度的新公式。新民油田扶杨油藏属... 克服低渗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所需的最小驱替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是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能够建立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极限注采井距。采用一源一汇不等产量注采模型推导了注采井间主流线上驱替压力梯度的新公式。新民油田扶杨油藏属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结合该油藏实际开发特征计算出了注水井和生产井间能够建立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极限井距,与常见的几种极限井距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油田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油田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驱替压力梯度 极限井距
下载PDF
计量间智能掺输调节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菲 王刚 齐建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77-581,共5页
以PLC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一套计量间水油掺输调节系统。依据掺输条件来选配阀体及电动执行机构,可以实时监测各条环路的生产工况。
关键词 计量间 掺输 PLC
下载PDF
一种提高稀疏观测数据区反演精度的策略
13
作者 杨克思 朱培民 +1 位作者 赵娜 徐阳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35-742,共8页
在一个观测数据稀疏的地区,仅用观测数据来获得接近于真实的模型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反演时加入先验信息,考虑基于参考模型的反演方法是合理的。在一个观测数据有限,先验信息也很少的区域,获取合适的参考模型非常困难。在无法选取合... 在一个观测数据稀疏的地区,仅用观测数据来获得接近于真实的模型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反演时加入先验信息,考虑基于参考模型的反演方法是合理的。在一个观测数据有限,先验信息也很少的区域,获取合适的参考模型非常困难。在无法选取合适参考模型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在参考模型远离真实模型的情况下,通过反演迭代过程中对参考模型的不断修改,使参考模型逐步逼近真实模型,从而提高了反演精度的策略。这里设计了均匀层状模型及含异常体的模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此方法对反演大型地质异常体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稀疏观测数据 模型修改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