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液两相管道清管液塞头形状数值模拟与实验
1
作者 李立婉 万宇飞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4期659-662,共4页
使用CFX软件对清管过程液塞头进行数值模拟,水和气体作为连续相,采用VOF方法计算及欧拉-欧拉类方法中的均相模型。模拟了管道中无液膜,以及不同厚度、不同流速液膜两种情况。并将CFX软件模拟结果与清管实验结果,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 使用CFX软件对清管过程液塞头进行数值模拟,水和气体作为连续相,采用VOF方法计算及欧拉-欧拉类方法中的均相模型。模拟了管道中无液膜,以及不同厚度、不同流速液膜两种情况。并将CFX软件模拟结果与清管实验结果,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和文献中的数据吻合较好。清管液塞头部的形状呈抛物线,管道中的液膜能够显著减小清管液塞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 清管实验 CFX模拟 液塞头长度
下载PDF
油气集输系统节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梦影 董彩虹 +1 位作者 张迪 张杰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9期1826-1829,共4页
近年来,节能降耗一直是工业生产研究的重点。以油田集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能耗特点、能源利用现状及原因出发,说明了目前油气集输系统存在的油气处理设备能耗高,油气蒸发损耗高,油田后期工艺、设施与系统不匹配、腐蚀等问题。介... 近年来,节能降耗一直是工业生产研究的重点。以油田集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能耗特点、能源利用现状及原因出发,说明了目前油气集输系统存在的油气处理设备能耗高,油气蒸发损耗高,油田后期工艺、设施与系统不匹配、腐蚀等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集输系统节能降耗的研究,并给出了节能的一系列措施,阐述了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油田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研究提出了良好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集输系统 能耗特点 节能降耗措施
下载PDF
改进的管道天然气液化装置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万宇飞 刘人玮 程涛 《当代化工》 CAS 2013年第7期992-995,1002,共5页
陕京二、三线、西一线、中亚管道、西二线相继投产以及西三线全面开工,国内输气管道操作压力等级越来越高。沿线高压管道与城市配气管网之间存在很大压差,在调峰型LNG站中利用压差膨胀制冷液化天然气是一种经济利用压力能方案。对国内... 陕京二、三线、西一线、中亚管道、西二线相继投产以及西三线全面开工,国内输气管道操作压力等级越来越高。沿线高压管道与城市配气管网之间存在很大压差,在调峰型LNG站中利用压差膨胀制冷液化天然气是一种经济利用压力能方案。对国内现存的一种管道天然气液化装置分析,发现存在不合理性并对其改进,改进后流程能够适应各种压差(>3.0~3.5 MPa)特别是克服了当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不能正常有效工作的缺陷。同时对改进的管道天然气液化装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该装置的关键参数(如:分流器分流比、膨胀机膨胀压力、低温天然气温度等)对整个液化率的影响。最后对改进的管道天然气液化装置优化分析得出各物流参数并且液化率达到19.86%。由此可见改进的管道液化天然气装置具有充分利用压能、液化率高和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差 膨胀液化 天然气 调峰型 LNG 改进 优化
下载PDF
基于一维气体单流体模型的天然气-凝析液管道流体流动预测
4
作者 张璐瑶 路宏 +4 位作者 陈宏举 周良胜 李鹏程 王玮 宫敬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年第8期1-6,11,共7页
基于一维瞬态非等温可压缩气体单流体模型,采用SIMPLE压力修正算法,考虑焦-汤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开展了低持液率天然气-凝析液管道的流动预测研究。将模拟管道五个不同持液率组分(0~20%)的计算结果与OLGA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气... 基于一维瞬态非等温可压缩气体单流体模型,采用SIMPLE压力修正算法,考虑焦-汤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开展了低持液率天然气-凝析液管道的流动预测研究。将模拟管道五个不同持液率组分(0~20%)的计算结果与OLGA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气速、温度的预测与OLGA预测结果相接近,持液率为10%时压力预测的相对偏差为4.65%,证明了一维瞬态非等温可压缩气体单流体模型对低持液率天然气-凝析液管道流动预测具有适用性;随持液率继续增加至20%,压力预测的相对偏差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凝析液管道 流动预测 低持液率 气体单流体模型 气速 压力 温度
下载PDF
不同含碳量天然气脱碳方案选择 被引量:21
5
作者 万宇飞 邓骁伟 +1 位作者 程涛 邓道明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3年第3期56-58,75,共3页
分析国内外常用脱碳方法和各油气田不同含碳量天然气脱碳实例,比较各种脱碳方案的操作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给出不同含碳量天然气的脱碳方案:当含碳量为2%~10%时可选用常规醇胺法、热碳酸钾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当含... 分析国内外常用脱碳方法和各油气田不同含碳量天然气脱碳实例,比较各种脱碳方案的操作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给出不同含碳量天然气的脱碳方案:当含碳量为2%~10%时可选用常规醇胺法、热碳酸钾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当含碳量为10%~30%时可选用活化MDEA法、热碳酸钾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当含碳量为30%~70%时可选用改良热碳酸钾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常规醇胺法、膜分离法+热碳酸钾法;当含碳量大于70%时可选用低温分离法、膜分离法+化学吸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天然气 煤层气 脱碳
下载PDF
利用系统压差膨胀液化天然气流程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万宇飞 邓道明 +1 位作者 刘人玮 程涛 《天然气与石油》 2013年第4期33-36,8,共4页
高压输气管线和沿线城市配气管网之间压差较大,可利用该压差建立小型膨胀制冷液化天然气装置供城市燃气调峰或供LNG加气站使用。利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分析了影响该流程及液化率的主要因素,得出:压缩机位置的选择取决于原料气压力的大... 高压输气管线和沿线城市配气管网之间压差较大,可利用该压差建立小型膨胀制冷液化天然气装置供城市燃气调峰或供LNG加气站使用。利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分析了影响该流程及液化率的主要因素,得出:压缩机位置的选择取决于原料气压力的大小;随着液化天然气储存压力的增加液化率增大;原料气中CH4等轻组分含量减小、C3+等重组分含量增大时天然气液化率增大;当原料气压力较小(<3.5 MPa)时随着原料气压力的增大液化率显著增大,当原料气压力较大(>3.5 MPa)时随着进料压力增大天然气液化率增大不明显;随着原料气温度升高天然气液化率降低;最小分流比下液化率达到最大,且随着液化部分天然气的增大液化率近似线性减小。最后根据研究分析结论优化了工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管道压差 膨胀 流程 模拟
下载PDF
火驱地面尾气处理工艺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锐 邢晓凯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3年第6期71-75,87,共5页
调研常规尾气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现场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尾气焚烧、硫回收、CO2捕集以及酸气回注等尾气处理工艺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在火驱开采尾气处理时,应结合其尾气量大、酸气含量高的特性,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 调研常规尾气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现场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尾气焚烧、硫回收、CO2捕集以及酸气回注等尾气处理工艺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在火驱开采尾气处理时,应结合其尾气量大、酸气含量高的特性,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尾气处理 尾气焚烧 硫回收 CO2捕集 酸气回注
下载PDF
含蜡原油纳米降凝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彭泽恒 喻伟婕 +5 位作者 李清平 路宏 黄辉荣 宫敬 丁艳芬 王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69,共6页
总结了近年来原油纳米降凝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强调了原油纳米降凝剂的本质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详细阐述了纳米降凝剂及其原材料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颗粒性质的表征手段。列举了新型纳米降凝剂类型,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纳米降凝剂对原... 总结了近年来原油纳米降凝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强调了原油纳米降凝剂的本质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详细阐述了纳米降凝剂及其原材料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颗粒性质的表征手段。列举了新型纳米降凝剂类型,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纳米降凝剂对原油宏观流变性质的评价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纳米降凝剂对蜡晶晶格参数、形貌及结构特征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具有良好改性作用的纳米降凝剂所具备的条件。最后提出了纳米降凝剂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制备出在原油体系中分散性更为良好,颗粒比表面积和表面接枝能力更强的纳米降凝剂。增强纳米降凝剂在原油中的稳定性和改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纳米降凝剂 制备及表征 作用机理
下载PDF
油包水乳状液中水合物形成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吕一宁 宫敬 +2 位作者 王嘉琪 秦伟 史博会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4-682,共9页
一旦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将给深海油气资源输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定量预测不同工况下水合物的形成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气体水合物形成的动力学机理尚不明确。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油包水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气... 一旦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将给深海油气资源输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定量预测不同工况下水合物的形成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气体水合物形成的动力学机理尚不明确。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油包水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气体水合物在以油相为主体的油-气-水多相体系中成核与生长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主要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基于油包水乳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提出多相体系中水合物形成研究应该从传质和本征反应的耦合机理入手,并结合不同尺度下的试验研究,考虑多相体系中的形成物理过程、传质与传热限制,建立适用性更广的水合物形成模型,从而为管道的流动安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数学模型 形成动力学 油包水乳状液 多相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