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郭佳 周辉 +1 位作者 张弛 赵梦祎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第2期26-30,共5页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现行培养计划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该培养方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存在着物探和测井专业方向分化时间不够合理、选课自由度小、所用教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现行培养计划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该培养方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存在着物探和测井专业方向分化时间不够合理、选课自由度小、所用教材需要更新或更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培养方案的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提出要采用更加灵活和更具有个性的培养方案、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以及改变考核标准、增加实践环节与扩展实习内容等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技术与工程 培养方案 改进建议
下载PDF
靶向输送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吉瑞 吴凡 +3 位作者 马云飞 赵凤兰 宋兆杰 尚丹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4-527,共4页
为减少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近井地带的吸附损失,进一步提高ASP三元复合体系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靶向输送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新方法:将水射流钻水平井技术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应用水射流的工艺钻通注入井附近剩余油较少的区域,直... 为减少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近井地带的吸附损失,进一步提高ASP三元复合体系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靶向输送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新方法:将水射流钻水平井技术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应用水射流的工艺钻通注入井附近剩余油较少的区域,直接将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域。使用渗透率100×10^(-3)~1500×10^(-3)mm^2的30 cm均质方岩心进行物理模拟,水驱完成后钻出10 cm的靶向通道,进行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靶向输送模拟,考察靶向输送ASP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并与常规ASP三元复合驱油效果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率为100×10^(-3)、700×10^(-3)、1500×10^(-3)μm^2左右的岩心,在水驱基础上,常规驱替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出程度分别为13.43%、14.19%、19.76%;而在相同条件下采用靶向输送方式注入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提高采出程度分别为26.29%、29.77%、38.84%,采用靶向输送方式ASP驱替提高采出程度是常规ASP驱替的两倍左右。靶向输送技术在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靶向输送 水射流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及注泡沫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苑登御 侯吉瑞 +2 位作者 王志兴 苏伟 赵大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1-798,共8页
塔河油田开中后期,面临储层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开发稳产期短、油井含水率高及采收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制作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进行了注N_2驱与注N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3%... 塔河油田开中后期,面临储层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开发稳产期短、油井含水率高及采收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制作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进行了注N_2驱与注N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3%,高于恒速N_2驱的23.46%,这是由于气水交替注入不仅有注N_2补充能量的作用,还有注水压锥的效果、同时增加抬升油气界面的速度,延缓了气窜。但恒速N_2泡沫驱与泡沫段塞+后续水驱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8.59%和26.54%,明显高于N_2驱,这是因为泡沫破裂后N_2可以启动阁楼油,而表面活性剂能够剥离油膜,起到乳化、携带游离油滴的作用,所以N_2泡沫驱是更为有效的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氮气驱 氮气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海波 侯吉瑞 +4 位作者 李巍 苑登御 张丽 姜瑜 苑玉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106,共5页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存在于高部位溶洞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可分别提高采收率30.44%和39.10%;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通过氮气与原油的重力分异作用顶替阁楼油,但氮气的高流度同时也使得氮气驱易发生气窜;氮气泡沫驱则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基础上,通过泡沫对气体的流度控制和阻力效应,抑制气窜,进一步扩大气体的波及体积,同时,氮气泡沫驱具有更高的洗油效率,从而得到比氮气驱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物理模型 氮气驱 氮气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WAG注入参数优化实验及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郝宏达 赵凤兰 +5 位作者 侯吉瑞 宋兆杰 侯利斌 王志兴 李文峰 付忠凤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通常具有气驱效率低、气窜严重等特点,气水交替注入(WA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驱的驱油效果。本文借助室内实验明确了WAG驱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适应性,并从流度控制能力的角度分析了WAG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相...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通常具有气驱效率低、气窜严重等特点,气水交替注入(WA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驱的驱油效果。本文借助室内实验明确了WAG驱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适应性,并从流度控制能力的角度分析了WAG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相对于均质油藏,WAG驱在渗透率级差较小的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对于非均质程度较弱的低渗/特低渗透油藏,WAG驱可充分发挥其流度控制作用,启动低渗层中的原油,扩大注入气的波及体积,改善注入气的驱油效果。WAG驱注入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在注气速度为0.3 mL/min、段塞尺寸为0.1 PV和气水比为l:1的注入参数条件下,WAG驱可在水驱的基础上使低渗透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提高20.9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非均质性 WAG 流度控制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帅 郭继香 《江西化工》 2018年第4期17-18,共2页
论述了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介绍了国内吐哈、中原等多个油田注天然气采油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注天然气采油过程中遇到的气源不足、后期增油效果下降、沥青质沉积以及气窜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阐述了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 论述了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介绍了国内吐哈、中原等多个油田注天然气采油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注天然气采油过程中遇到的气源不足、后期增油效果下降、沥青质沉积以及气窜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阐述了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提高采收率 机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7
作者 谢晓庆 冯国智 +2 位作者 刘立伟 李宜强 易任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中国海上油田中有3个油田实施了聚合物驱开采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控水效果,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合理接替技术,在调研总结中外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 中国海上油田中有3个油田实施了聚合物驱开采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控水效果,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合理接替技术,在调研总结中外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从工业化应用规模、矿场试验效果和驱油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海上油田的特点和条件,筛选出适合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残留聚合物的分布特点和聚合物驱后接替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与絮凝剂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可采用二元复合驱和聚合物再利用等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结束时,残留聚合物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上;聚合物驱结束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时机越早越好;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增油降水效果及注入性均优于絮凝剂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残留聚合物 絮凝剂驱 二元复合驱聚合物再利用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8
作者 侯吉瑞 张丽 +5 位作者 李海波 李巍 苑登御 苑玉静 郑泽宇 罗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68,共5页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地层能量衰竭明显,氮气驱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并增强采出能力;但只有合适的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方式等才能使氮气驱达到最好的驱替效果。利用地质构造和生产动态资料建立缝洞型油藏的二维可视...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地层能量衰竭明显,氮气驱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并增强采出能力;但只有合适的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方式等才能使氮气驱达到最好的驱替效果。利用地质构造和生产动态资料建立缝洞型油藏的二维可视化地层仿真剖面模型,在室内底水能量不足时,进行了氮气驱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方式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注入速度对波及范围和气窜控制有较大的影响,过大过小都会使最终采收率偏低;氮气驱注入时机的早晚影响水驱效果,进而影响采收率,注入时机过早水驱效果差,注入时机过晚气驱效果差;连续氮气驱、氮气—水交替、氮气—活性水交替等注入方式可以将采收率从20%分别提高到47.09%,60.08%和6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氮气驱 注入速度 注入时机 注入方式 采收率
下载PDF
泡沫驱前调剖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春阳 赵凤兰 +3 位作者 侯吉瑞 张云宝 苏伟 任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3,78,共6页
海上油气藏疏松砂岩地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其高渗透层易形成大型窜流通道,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单独实施泡沫驱会导致泡沫在窜流通道中突进,造成无效驱替,因此有必要在泡沫驱前进行调剖。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利用3层非均质岩心模拟高渗... 海上油气藏疏松砂岩地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其高渗透层易形成大型窜流通道,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单独实施泡沫驱会导致泡沫在窜流通道中突进,造成无效驱替,因此有必要在泡沫驱前进行调剖。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利用3层非均质岩心模拟高渗透强非均质性油藏,进行单独泡沫驱和调剖后泡沫驱。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水驱后先进行调剖再进行泡沫驱的最终采收率比一次水驱后直接进行泡沫驱提高了18.0%,最终采收率达50%以上;增大泡沫注入量,有利于提高采收率,最优泡沫注入量约为0.4倍孔隙体积;对于层间非均质模型来说,选用高强度改性淀粉强凝胶作为调剖剂,会优先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迫使后续泡沫进入中、低渗透层,从而有效改善吸液剖面,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相对于一次水驱采出程度可提高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调剖段塞 非均质 含水率 采收率
下载PDF
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云飞 赵凤兰 +2 位作者 侯吉瑞 端祥刚 李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3,98,共6页
为了研究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评价了氮气-水和氮气-活性水2种体系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并探讨了各自的渗透率适应界限和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渗透率为5×10^-3-100×10... 为了研究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评价了氮气-水和氮气-活性水2种体系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并探讨了各自的渗透率适应界限和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渗透率为5×10^-3-100×10^-3 μm^2时,氮气-水同注体系的流度降低因子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当渗透率为5×10^-3-40×10^-3 μm2时,该体系可有效增大水驱波及效率,提高采出程度35.1%-16.8%.由于流度降低因子与采出程度增值匹配性良好,可将其作为表征气水同注体系扩大波及体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渗透率为30×10^-3-500×10^-3 μm2时,氮气-活性水同注体系可有效增大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出程度22.6%-19.4%.因此,氮气-水同注体系适用于渗透率小于40×10^-3 μm^2的地层,氮气-活性水同注体系适用于渗透率为30×10^-3-500×10^-3 μm^2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同注 波及体积 流度降低因子 渗透率适应性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技术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帅 宋兆杰 +1 位作者 李根 侯吉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2-86,105,共6页
注空气技术是轻质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技术的驱油机理与地层原油氧化反应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注空气技术研究,阐述了轻质油藏注空气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含水饱和度与地层剩余油量对该技术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氧... 注空气技术是轻质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技术的驱油机理与地层原油氧化反应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注空气技术研究,阐述了轻质油藏注空气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含水饱和度与地层剩余油量对该技术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氧化反应机理与矿场应用探讨了该技术在轻质油藏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注空气技术适用于水驱后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地层剩余油量过低会影响注空气驱油效率,此时可通过适当提高注入气中N2含量或向注入气中添加吸附颗粒,来保证原油氧化反应的平稳进行,提高驱油效果。此外,矿场应用中应重视可能发生的气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技术 轻质油藏 氧化反应 提高采收率 水驱后油田 剩余油量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方式优选及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8
12
作者 苑登御 侯吉瑞 +3 位作者 宋兆杰 罗旻 郑泽宇 屈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110,7-8,共9页
塔河油田原油采收率偏低,底水能量衰竭,亟需探索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与提高采收率.根据塔河油田四区地质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物理模拟相似准则,设计并制作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立体储层仿真模型,开展油藏底水能量不足条件下转注水驱... 塔河油田原油采收率偏低,底水能量衰竭,亟需探索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与提高采收率.根据塔河油田四区地质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物理模拟相似准则,设计并制作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立体储层仿真模型,开展油藏底水能量不足条件下转注水驱注水方式优选及后续注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3种注水补充能量方法中,周期注水和脉冲注水提高采收率幅度相近,分别为16.39%和16.48%,均高于恒速注水的14.05%,而周期注水的总注水量小于脉冲注水的总注水量,优选周期注水为更有效的注水补充能量方法;转注水驱后的注氮气驱中,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2%,优于连续注气驱的23.47%.这为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剩余油 波及体积 氮气驱 提高采收率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凡 侯吉瑞 +2 位作者 汪志明 马云飞 王东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5-311,共7页
针对三元复合驱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问题,提出了将高压水射流钻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的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利用水平井作为"靶向通道",将三元复合体系直接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三元复合体系在注... 针对三元复合驱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问题,提出了将高压水射流钻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的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利用水平井作为"靶向通道",将三元复合体系直接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三元复合体系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平板均质模型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显著扩大波及效率,改善驱油效果,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靶向输送技术最佳驱替参数组合为:直角靶向输送,通道长度约为井距的15%,三元复合体系段塞注入量为0.4倍孔隙体积;三元复合驱靶向输送技术在合理参数下,相对于水驱可提高采收率48.87%,相对于常规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2.04%。靶向输送技术解决了三元复合驱近井地带化学剂的高损耗问题,同时弥补了三元复合驱成本高、应用受限的缺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靶向输送 平板模型 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伟 侯吉瑞 +2 位作者 郑泽宇 赵腾 席园园 《石油科学通报》 2017年第3期390-398,共9页
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分布规律及注氮气启动剩余油规律,分析了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恒速注气、水气交替、间歇注... 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分布规律及注氮气启动剩余油规律,分析了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恒速注气、水气交替、间歇注气和脉冲注气)和注入井别共3类因素对氮气启动剩余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可分为4大类:阁楼油、未波及区域剩余油、绕流油和油膜。注入的氮气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替换出阁楼油,大大提高最终采出程度。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明显影响。不稳定注气比常规恒流速注气驱油效果好,水气交替效果尤其显著;高注低采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低注高采;同时,合理适中的注气速度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氮气驱 可视化物理模拟 剩余油
原文传递
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尚丹森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2-327,共6页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综合乳化性能Ie由强到弱依次为OP-10、HABS(重烷基苯磺酸盐)、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和OP-4;碱质量分数为0.3%时,ASP三元复合体系综合乳化性能最优。优选的乳化性能优良的非超低界面张力ASP三元复合体系配方为:Na OH质量分数0.3%、表面活性剂(60%OP-10+40%HABS)的质量分数0.3%、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量2000×104)质量浓度1500 mg/L,该体系的黏度为42.9 m Pa·s(45℃、转速6 r/min),与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0.0415 m N/m,综合乳化性能Ie为0.688,在驱油过程中能够扩大波及体积且可提高波及范围内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效果不亚于常规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元复合体系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国内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7
16
作者 曹静静 杨矞琦 《四川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17-21,共5页
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大,提高采收率已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点工作。文章阐述了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目前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物理和化学技术及其机理、优缺点和应用状况,并对改善低渗油藏采收率技... 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大,提高采收率已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点工作。文章阐述了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目前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物理和化学技术及其机理、优缺点和应用状况,并对改善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技术现状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ASP体系在大庆二类油层中的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4 位作者 赵凤兰 刘刚 吴晨宇 王凤刚 郭福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2,127,共5页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复合体系在超低界面张力状态下对采收率的贡献程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尚丹森 侯吉瑞 《石油科学通报》 2018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为研究超低界面张力状态在地层中的有效作用距离及其对采收率的贡献,本研究用大庆天然油砂制作了10 m长填砂管物理模型,对ASP三元和SP二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的运移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驱过后,剩余油分布呈阶梯形变化,大部分剩余油... 为研究超低界面张力状态在地层中的有效作用距离及其对采收率的贡献,本研究用大庆天然油砂制作了10 m长填砂管物理模型,对ASP三元和SP二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的运移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驱过后,剩余油分布呈阶梯形变化,大部分剩余油集中在模型后半段(4 m以后)。超低界面张力有效作用距离仅为2.5~3.5 m,且作用在剩余油较少的区域,对采收率的贡献程度为30%~40%。SP二元和ASP三元复合驱在10^(-3)、10^(-2)、10^(-1)、10~0 mN/m数量级界面张力下对采收率的贡献程度分别为33%、33%、20%、14%左右和39%、35%、18%、8%左右。碱能延长超低界面张力有效作用距离,增加其对采收率的贡献程度,提高10^(-2) mN/m数量级界面张力的驱油效率。复合体系在10^(-2) mN/m数量级界面张力下对采收率的贡献与超低界面张力时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 有效作用距离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负电性高效聚合物降解剂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
19
作者 闻宇晨 侯吉瑞 +2 位作者 娄泽洋 潘以诺 屈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4,共8页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长期注聚合物导致的聚合物堵塞问题,研发了一种负电性高效聚合物降解剂。采用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和多重光散射仪等仪器,研究了降解剂的微观形貌特征、体系稳定性、降解性能和降黏性能,评价了降解剂在多孔介质中...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长期注聚合物导致的聚合物堵塞问题,研发了一种负电性高效聚合物降解剂。采用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和多重光散射仪等仪器,研究了降解剂的微观形貌特征、体系稳定性、降解性能和降黏性能,评价了降解剂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降解剂的最佳用量为质量分数为1.0%,该用量下聚合物降黏率和降解率均能达到95%以上,对聚合物及聚合物胶团的降解能力强,解堵效果明显。该降解剂腐蚀性弱,对井筒和管道损害小。在锦州9-3油田W4-4井开展了注聚合物井解堵矿场试验,验证了负电性高效聚合物降解剂的矿场解堵效果。该聚合物降解剂能够为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聚合物降解剂 堵塞 降黏率 降解率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封窜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磊 赵凤兰 +3 位作者 侯吉瑞 端详刚 王嘉晨 徐宏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5,3,共4页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CO2驱的开发效果,以靖边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组不同的驱油实验(生产压差分别为1 MPa、2 MPa、3 MPa、4 MPa、5 MPa)分析CO2驱过程中的窜逸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增加,见气时间和气窜时间缩短,...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CO2驱的开发效果,以靖边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组不同的驱油实验(生产压差分别为1 MPa、2 MPa、3 MPa、4 MPa、5 MPa)分析CO2驱过程中的窜逸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增加,见气时间和气窜时间缩短,但是最终采收率却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见气前后产量大幅增加,是开采的最主要时期.实验显示在3 MPa压差下驱油效果最好.在3 MPa驱替压差下开展了封窜提高采收率实验,封窜剂选用异丙胺.结果显示:封窜剂的残余阻力系数为6.92,扩大波及体积效果很好,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达15%.实验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段油藏的最佳驱替压差为10 MPa,在气窜之后采用异丙胺封堵能大幅提高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非混相驱油 气窜规律 封窜 异丙胺 波及体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